道家政治思想

關燈
子書中,亦複有内聖外王之想。

    故荀子乃常以聖王混為一談。

    孟子嘗言:"天下有達尊三,德一,齒一。

    爵一。

    "又曰:"彼以其貴,我以我德。

    "是孟子固舉聖與王而分别言之也。

    蓋王者不必是聖,聖者亦不必為王,孟子與莊周,在此觀點上,則實尚相似。

    此說驟視誠若平常,然觀荀子書,則于此區别乃頗漫然。

    荀子常言法後王,其實無異于法後聖。

    王者地位,遂于内聖外王之觀念下,驟見提高。

    德位之分,遂于老子荀卿聖王混言之觀念下,驟被抹殺。

    老子視社會大衆,莫非愚昧,而荀子則謂人性皆惡。

    蓋儒家重言性,道家重言智,故老子荀卿,其立說雖不同,而其蔑視下層群衆之内心傲态則一。

    又荀子亦不認有高高在上之天,于是以王者之位而具聖人之德,遂成為世間獨一無二之至尊,其崇高乃無可比倫。

    故惟聖王乃能制禮樂,定法度,人世間一切管制教導胥賴焉。

    今若專就此點言,則莊周猶較近孟子,而荀卿則轉反似老聃,此由時代不同,而學者意态亦随之而變,此又可微辨而知,固不當專從儒道分疆之一面立論也。

     至于《中庸》與《易傳》,其成書猶出荀子後,而其書皆不免有内聖外王之想法。

    循至漢儒,尤著者如春秋公羊家,乃謂孔子為素王,漢室之興,亦為新聖人之受命。

    于是聖人而不居王位,遂成為一大缺憾,此猶可也。

    而遂若王者不具聖德,亦不成其為王。

    此亦未嘗不可。

    而循此推衍,遂于無意中抱有王者必具聖德之推論,此則不得不謂是内聖外王說之遺禍留毒也。

     惟在漢儒意想中,尚保留一高高在上之天,此為與荀卿異。

    然漢儒既賦王者以聖德,乃謂其上應天德,受命而王。

    是所謂天人合一者,乃集會于王者之一身,應帝王變為應符瑞,此又内聖外王之說演變出一新支,而較之莊周之初意,則固逖乎其遠矣。

     抑尤不止此,内聖外王之論之演變,複另有一新支,則為李斯與韓非。

    此兩人皆從學于荀卿,得其師法後王之說而不能通,乃索性隻重外王,再不論内聖。

    社會下層群衆,固已非愚即惡,又無一高高在上之天臨之,而王者真成為獨尊。

    于是王者之為政,既不複需有所謂德化之一面,而又不能如老子之謹慎躲藏,深微玄默,以善用其權謀術數。

    于是此高高在上之王者,乃僅憑其高位大權,刑賞在握,若一切群衆,盡可以宰割管制以惟我之所欲焉。

     此一支,驟視若與内聖外王之說并不近,然在思想線索之承遞轉接上,則顯然有關系。

    就儒家早期思想言,人類總還是平等,而惟有一高高在上之天臨之。

    莊周始把此高高在上之天排除了,但卻有一輩至人真人神人聖人者,其智其德,超然越出于普通常人之上。

    然此輩則常不沾染于世俗。

    至老子與荀卿,乃把此高出人上之聖人與王者相結合,德智與權位聯想在一起,遂若有權位者必有德智,而又無一高高在上之天臨于上,于是王者遂不期而成為人世之至尊。

    法家則更偏落在此一點上,故遂單看重了王位,而更不論于聖德也。

     此其說,司馬遷頗知之,故曰: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

    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于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其實所謂施之于名實,切事情,慘礉而少恩者,其意趣指歸,皆已見于老子書。

    故謂申韓原于道德,其說确有見。

    至老子所以較韓非深遠者,隻在老子之猶知有所畏,有所不敢,社會下層民衆,雖愚而可欺,猶必有待于我之權謀術數之能達于深微難測之境,固非可以慢肆我之欺侮而惟意所欲也。

    而韓非則并此而忽之。

    然韓非之輕視民衆,其端不可不謂乃淵源于老子與荀卿。

    彼老子荀卿者,既不認有一高高在上之天。

    又其視民衆,謂非愚即惡,而為之王者,又必内具聖德,高深難測,越出于衆人之上,則無怪其流衍而有韓非法家那一套。

     然謂韓非原于老子則可,謂法家原于道家,則尚猶有辨。

    因韓非斷斷不能從莊周書中引出也。

    此因莊周僅一玄想家,重自然,重無為,意态蕭然于物外。

    必至老子,乃始轉尚實際功利,重權術,迹近欺詐,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僞裝若無為,而其内心蓄意,則欲無不為。

    韓非則揭破此僞裝,放膽破臉,以逞其所無不為而已。

     (一○) 今再綜括言之,在莊周意中所想像,天無為,而芸芸衆生則無不為。

    在老子,則無為而無不為者是一聖。

    然此聖者,又不許芸芸衆生之無不為,而駕禦之以一套權謀與術數。

    下至韓非,則既不許芸芸衆生之無不為,而此王者又放意肆志,更懂不得無為之旨。

    于是乃隻讓此一王者立法創制,以為其所欲為。

    秦始皇帝一朝政制,則大體建基在此一意态之上也。

     西漢初年,後世論者,群認為其崇奉黃老,以無為為治。

    其實如曹參之徒,若果以《老子》書繩之,亦僅是素樸農村中一愚者,烏足以當《老子》書中之聖人?故漢初之治,實并非真能運用老子心中之權謀與術數。

    惟文帝比較似懂得老子,但文帝天性厚,其早年亦出生成長于社會群衆間,彼尚能對下層民衆有同情,因此文帝尚不能為《老子》書中聖人之不仁,以百姓為刍狗也。

    故漢初之治,乃并不能如老子所想像。

    換言之,漢初一朝君臣,亦胥無足以當老子書中所描繪之聖人也。

     下至魏晉之際,其時學者,不講黃老而轉言老莊。

    若言黃老,則内聖外王之氣氛較重,因黃帝即由戰國晚世所造托,為一内聖外王之理想人物也。

    若言老莊,則内聖外王之氣氛已較沖淡,因莊周書中之内聖外王,則僅是玄想,無當實際也。

    故魏晉間人,亦遂輕視了政治上之最高領袖,那時的政治,遂亦不期而成為一種群龍無首之象。

    然當時人物,求其真能代表莊周意想中之典型者,僅有一阮籍。

    向秀郭象,皆是僞莊子,此皆熱情世俗,又不能如老子之深遠,則豈不進退皆無據。

    故就當時現身政治舞台之人物言,彼輩既不能運用《老子》書中之權謀與術數,又不能師法莊周之淡漠與隐退,更複不懂得莊老兩家不輕視民衆之深微心情,則如何能在政治上站穩?于是彼輩乃釀亂有餘,醞治不足,并把自己的私人生命亦同此葬送了。

     若我們縱眼放觀全部中國政治史,果照莊周理想,該來一個無政府的新社會,而此事距情實太遠,實渺茫無實現之望。

    若如《老子》書,說之似易,行之亦難。

    在外交上,在軍事上,在經濟措施上,在刑法運用上,在駕馭人物應付事變上,一枝一節,未嘗無暗中襲取老子法術而小獲成功者。

    然在總攬全局,漸移默化中,真能接近老子書中所想像之聖人于依稀仿佛間者,遍覽史籍,尚少其人。

    就此言之,則莊周固是玄想,即老子,亦何嘗能擺脫莊周玄想之範圍?然則就大體言之,莊周與老聃,夫亦同為是一玄想人物而已耳。

     老子曰: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此語可謂是《老子》五千言對政治認識最深微最透徹之語,惜乎老子智及之,而仁不能守之,故在老子意中,總想能無為而無不為。

    然求無不為,亦非真不可能,此惟有放任社會大衆,一任其所為,則自集群衆之所為而成為無不為,而不幸老子乃予智自雄,彼其意,乃在運用群衆以造成彼一人在上者之無不為,而獨成其私,此又何可能者。

     然老子要為深遠矣,至少彼尚懂得智者之不敢為,至少彼尚懂得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那一面。

    後人不能學老子,便自然會追蹤荀卿與韓非。

    苟我們從此回頭,再一看孔孟莊周,豈不誠如峨眉之在天半乎?然苟昧失于莊老兩家成書年代之先後,則如我此篇之所分析,亦将使讀者有無從捉摸之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