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政治手腕之高明處。
但小國下大國,依然還是一小國,《老子》書中之聖人,似乎并不即此為滿足,故又必申言之,曰:大者宜為下。
是老子心中所重,畢竟在大國也。
大國之君若能懂得此訣竅,則可以取天下。
故老子又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上述之經濟安足,此以正治國之一例也。
上述之用兵無敵,此以奇用兵之一例也。
外交運用,則貴能以下取小國,此則以無事取天下之一例也。
此乃《老子》書中之聖人,運用政治之三部曲。
惟以正治國,并不盡在經濟問題,其他如法制,如教育,在《老子》書,各有其微妙玄通,深不可測之一套。
好在《老子》書僅五千言,讀者循此求之自可見,不煩一一詳引也。
(八) 如上所述,莊周與老子書,顯然甚不同。
莊周乃一玄想家,彼乃憑彼所見之純真理立論,一切功利權術漫不經心,而老子則務實際,多期求,其内心實充滿了功利與權術。
故莊周之所重在天道,而老子之所用則盡屬人謀也。
莊子思想實頗有與儒術相近處。
《論語》已言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又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儒家政治思想主德化,所理想之政治領袖,乃居敬行簡以臨其民,恭己南面而已矣。
此皆頗近于莊周。
莊周著書,似極欣賞孔門之顔淵,彼殆即以彼所想像顔淵之私人生活,配合上儒家理想中政治領袖之無為而憑德化者,而認為惟有此一類人物,才始有應為帝王之資格也。
儒家承繼古經籍之傳統,複有大畏民志,天視自吾民視,天聽自吾民聽之說,莊周論政治,亦時有此等意向。
惟在莊周之宇宙論中,則與儒家有大相違異處。
蓋至莊周而始對古人相傳之天的觀念大經改變,于是彼所想像中之帝王,遂成為如接輿口中藐姑射山神人一樣的人物,不複肯弊弊焉以天下為事矣。
今若僅就其粗迹觀之,則莊周所持之政治理想,若與孔門儒家相距絕遠,但若觀之于深微,則莊周思想之于孔門儒家、實有其一番蛻化之痕迹,猶可推尋而得也。
至于《老子》書中之聖人,乃始與莊周書中之聖人截然為異相。
在老子,亦不承認有如古代觀念,有一高高在上之天,惟此與莊周為同調。
老子亦知社會民衆之不可輕視,不當輕犯,此亦可謂是老子之高明。
然老子心中之聖人,卻決不肯退隐無為,又不能淡漠無私,如莊周之所稱道。
故曰:無為而無不為。
後其身而身先。
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
故老子教人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榮而守其辱。
彼所想像之聖人,在其心中。
對于世俗間一切雌雄黑白榮辱,不僅照樣分辨得極清楚,抑且計較得極認真。
彼乃常求為一世俗中之雄者白者榮者,而隻以雌以黑以辱作姿态,當作一種手段之運使而已。
再另換一方面言之,莊周書中論政,固尚以下面民衆為主體,故可謂其意态猶近于儒家也。
而老子論政,則完全以在上之聖人為主體,彼乃專為在上之聖人着想,而非為在下之民衆着想者。
于是遂開啟了此下之法家。
故莊子論政,乃承接儒家思想而特将之玄理化。
老子論政,則承接着莊周思想而又将之實際化。
故謂莊周上近儒,老子下啟法,此亦先秦思想史上一承遞轉變之大關捩也。
然不論莊周與老子,兩人間畢竟自成為一思想系統,畢竟不免與儒家孔孟持義,即專就政治思想言,亦發生了不可彌縫之大裂縫,此層當再約略拈出,而闡述之如次。
(九) 在于孔孟,天固高高在人之上。
然聖人亦人也,故聖人亦在天之下,人之中,聖人固不高出于一切人。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孟子則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故儒家言聖人,必為與人同類者。
而至莊子則不然。
蓋儒家重視人性,人性既禀賦自天,故人性善惡,不能有甚大之不同。
莊周書則不言性而轉言知,智慧則顯見有高下,不能人人同等一類。
而莊子之言知,又無階梯層累,若不由學問修為而得。
遂使具大知高出于人人者,使人有無可追蹤之概。
故莊子書中之聖人,乃常與真人神人至人并稱,而若顯然與衆人有不同。
蓋就莊子思想言,天與人之界隔,固近泯滅,而人與人之距離,則反而加遠矣。
所幸者,莊周書中所想像之真人神人至人聖人者,皆無意于人世,皆不願在人間世之一切俗務上沾手。
即或不得已沾了手,仍是心神不屬,僅見為一種不得已。
故論人與人之本質,就莊子思想言,實已有不同。
聖人顯見為高出于人人之上。
而此尚不至有大病。
何者?此高出乎人人之上之聖人。
彼固無意于人世,不大高興幹預人間事,則聖人可以忘世,而世亦可以忘聖人,乃至不知有聖人之在人間也。
此一意态,至《老子》書而又有變。
就《老子》書言之,彼其高出于人世之聖人,在其内心,則并無意于超世脫俗。
抑且聖人者,實乃一十分世俗之人。
隻是在同一世情中,而聖人乃有其甚不同之法術,以獨出于世人而已。
試觀《老子》書,彼豈不時時以聖人與百姓作對列,聖人既無意于遠離塵俗,而又複高高絕出于塵俗之上,聖人之于人,就其本質論,亦既有絕大之鴻溝矣。
而同在此一世間,營同一之世務,同争此利害得失,此其為病,蓋有必至,自可想見也。
明白言之,則《老子》書中之聖人,實太過聰明,而《老子》書中之衆人,又太過愚蠢。
于是此輩太過聰明之聖人,乃能運用手段,行使法術,以玩弄此同世愚蠢之平民。
故《老子》書中之政治理想,換辭言之,乃是聰明人玩弄愚人之一套把戲而已,外此更無有也。
故在莊周之政治理想中,主要者,實為對一般平民之解放,其意态雖近消極,而大體實落在光明之陽面。
而《老子》書中之政治,則成為權謀術數,為一套高明手法之玩弄,政治成為統禦,其意态已轉積極,而實際意味,則落在黑暗之陰面。
此一分别,尤不可不深加辨析也。
由于此一分别,乃可以繼續論及内聖外王之一語。
内聖外王,此語始見于《莊子》之《天下》篇。
《天下》篇決非出于莊子之手筆,而且此篇更尤晚出于《老子》。
然内聖外王一觀念,則實自道家創始,為莊老兩家所同有。
而後之儒家,亦複喜沿用之。
在莊周,僅謂此輩内懷聖人之德之智者,才始應帝王。
然聖人内心,則并不想當帝王之位,而帝王高位,亦每不及于此輩,則在莊周書中之内聖外王,乃徒成為一種慨然之想望而止。
至老子書則不然。
似乎能為帝王者,必屬于聖人。
苟非其人内抱聖人之德之智,将不足以成帝王之業。
此其間,乃有一絕大之區分。
蓋莊子乃從理論之立場,謂非内聖不足以外王也。
而老子書則轉從實際人事之功利觀點着眼,變成真為帝王者必然是聖人。
是乃即以其外王之業而即證其為負有内聖之德也。
故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此處之所謂王,乃與天地與道,同為域中之四大,則宜其必為聖人而更無可疑矣。
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當知此處之所謂人,亦指聖人言,亦即是指王者言。
苟非聖人,亦不能法天法道也。
于此遂使老子書論内聖外王,與莊周原義生出絕大之分歧,而其後起之影響則更大。
荀子乃一大儒,其著書成學,當較老子略晚,而荀
但小國下大國,依然還是一小國,《老子》書中之聖人,似乎并不即此為滿足,故又必申言之,曰:大者宜為下。
是老子心中所重,畢竟在大國也。
大國之君若能懂得此訣竅,則可以取天下。
故老子又曰:
上述之經濟安足,此以正治國之一例也。
上述之用兵無敵,此以奇用兵之一例也。
外交運用,則貴能以下取小國,此則以無事取天下之一例也。
此乃《老子》書中之聖人,運用政治之三部曲。
惟以正治國,并不盡在經濟問題,其他如法制,如教育,在《老子》書,各有其微妙玄通,深不可測之一套。
好在《老子》書僅五千言,讀者循此求之自可見,不煩一一詳引也。
(八) 如上所述,莊周與老子書,顯然甚不同。
莊周乃一玄想家,彼乃憑彼所見之純真理立論,一切功利權術漫不經心,而老子則務實際,多期求,其内心實充滿了功利與權術。
故莊周之所重在天道,而老子之所用則盡屬人謀也。
莊子思想實頗有與儒術相近處。
《論語》已言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又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儒家政治思想主德化,所理想之政治領袖,乃居敬行簡以臨其民,恭己南面而已矣。
此皆頗近于莊周。
莊周著書,似極欣賞孔門之顔淵,彼殆即以彼所想像顔淵之私人生活,配合上儒家理想中政治領袖之無為而憑德化者,而認為惟有此一類人物,才始有應為帝王之資格也。
儒家承繼古經籍之傳統,複有大畏民志,天視自吾民視,天聽自吾民聽之說,莊周論政治,亦時有此等意向。
惟在莊周之宇宙論中,則與儒家有大相違異處。
蓋至莊周而始對古人相傳之天的觀念大經改變,于是彼所想像中之帝王,遂成為如接輿口中藐姑射山神人一樣的人物,不複肯弊弊焉以天下為事矣。
今若僅就其粗迹觀之,則莊周所持之政治理想,若與孔門儒家相距絕遠,但若觀之于深微,則莊周思想之于孔門儒家、實有其一番蛻化之痕迹,猶可推尋而得也。
至于《老子》書中之聖人,乃始與莊周書中之聖人截然為異相。
在老子,亦不承認有如古代觀念,有一高高在上之天,惟此與莊周為同調。
老子亦知社會民衆之不可輕視,不當輕犯,此亦可謂是老子之高明。
然老子心中之聖人,卻決不肯退隐無為,又不能淡漠無私,如莊周之所稱道。
故曰:
後其身而身先。
又曰:
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
故老子教人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榮而守其辱。
彼所想像之聖人,在其心中。
對于世俗間一切雌雄黑白榮辱,不僅照樣分辨得極清楚,抑且計較得極認真。
彼乃常求為一世俗中之雄者白者榮者,而隻以雌以黑以辱作姿态,當作一種手段之運使而已。
再另換一方面言之,莊周書中論政,固尚以下面民衆為主體,故可謂其意态猶近于儒家也。
而老子論政,則完全以在上之聖人為主體,彼乃專為在上之聖人着想,而非為在下之民衆着想者。
于是遂開啟了此下之法家。
故莊子論政,乃承接儒家思想而特将之玄理化。
老子論政,則承接着莊周思想而又将之實際化。
故謂莊周上近儒,老子下啟法,此亦先秦思想史上一承遞轉變之大關捩也。
然不論莊周與老子,兩人間畢竟自成為一思想系統,畢竟不免與儒家孔孟持義,即專就政治思想言,亦發生了不可彌縫之大裂縫,此層當再約略拈出,而闡述之如次。
(九) 在于孔孟,天固高高在人之上。
然聖人亦人也,故聖人亦在天之下,人之中,聖人固不高出于一切人。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孟子則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故儒家言聖人,必為與人同類者。
而至莊子則不然。
蓋儒家重視人性,人性既禀賦自天,故人性善惡,不能有甚大之不同。
莊周書則不言性而轉言知,智慧則顯見有高下,不能人人同等一類。
而莊子之言知,又無階梯層累,若不由學問修為而得。
遂使具大知高出于人人者,使人有無可追蹤之概。
故莊子書中之聖人,乃常與真人神人至人并稱,而若顯然與衆人有不同。
蓋就莊子思想言,天與人之界隔,固近泯滅,而人與人之距離,則反而加遠矣。
所幸者,莊周書中所想像之真人神人至人聖人者,皆無意于人世,皆不願在人間世之一切俗務上沾手。
即或不得已沾了手,仍是心神不屬,僅見為一種不得已。
故論人與人之本質,就莊子思想言,實已有不同。
聖人顯見為高出于人人之上。
而此尚不至有大病。
何者?此高出乎人人之上之聖人。
彼固無意于人世,不大高興幹預人間事,則聖人可以忘世,而世亦可以忘聖人,乃至不知有聖人之在人間也。
此一意态,至《老子》書而又有變。
就《老子》書言之,彼其高出于人世之聖人,在其内心,則并無意于超世脫俗。
抑且聖人者,實乃一十分世俗之人。
隻是在同一世情中,而聖人乃有其甚不同之法術,以獨出于世人而已。
試觀《老子》書,彼豈不時時以聖人與百姓作對列,聖人既無意于遠離塵俗,而又複高高絕出于塵俗之上,聖人之于人,就其本質論,亦既有絕大之鴻溝矣。
而同在此一世間,營同一之世務,同争此利害得失,此其為病,蓋有必至,自可想見也。
明白言之,則《老子》書中之聖人,實太過聰明,而《老子》書中之衆人,又太過愚蠢。
于是此輩太過聰明之聖人,乃能運用手段,行使法術,以玩弄此同世愚蠢之平民。
故《老子》書中之政治理想,換辭言之,乃是聰明人玩弄愚人之一套把戲而已,外此更無有也。
故在莊周之政治理想中,主要者,實為對一般平民之解放,其意态雖近消極,而大體實落在光明之陽面。
而《老子》書中之政治,則成為權謀術數,為一套高明手法之玩弄,政治成為統禦,其意态已轉積極,而實際意味,則落在黑暗之陰面。
此一分别,尤不可不深加辨析也。
由于此一分别,乃可以繼續論及内聖外王之一語。
内聖外王,此語始見于《莊子》之《天下》篇。
《天下》篇決非出于莊子之手筆,而且此篇更尤晚出于《老子》。
然内聖外王一觀念,則實自道家創始,為莊老兩家所同有。
而後之儒家,亦複喜沿用之。
在莊周,僅謂此輩内懷聖人之德之智者,才始應帝王。
然聖人内心,則并不想當帝王之位,而帝王高位,亦每不及于此輩,則在莊周書中之内聖外王,乃徒成為一種慨然之想望而止。
至老子書則不然。
似乎能為帝王者,必屬于聖人。
苟非其人内抱聖人之德之智,将不足以成帝王之業。
此其間,乃有一絕大之區分。
蓋莊子乃從理論之立場,謂非内聖不足以外王也。
而老子書則轉從實際人事之功利觀點着眼,變成真為帝王者必然是聖人。
是乃即以其外王之業而即證其為負有内聖之德也。
故老子曰: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此處之所謂王,乃與天地與道,同為域中之四大,則宜其必為聖人而更無可疑矣。
老子又曰:
當知此處之所謂人,亦指聖人言,亦即是指王者言。
苟非聖人,亦不能法天法道也。
于此遂使老子書論内聖外王,與莊周原義生出絕大之分歧,而其後起之影響則更大。
荀子乃一大儒,其著書成學,當較老子略晚,而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