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所欲得,又必實屬己有。
如此之聖人,實一巧于去取之聖人也。
(六) 惟其莊老兩書所想像之聖人有不同,于是由于此不同之聖人所窺測而得之天道亦不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由莊周言之,天一任萬物之自由,在天為無所用心也。
在莊子心中之天,固無所謂仁,然亦更無所謂不仁。
刍狗之自由,乃天地之大自在。
天地隻是放任全不管,何嘗是存心不仁,而始放任不管乎?莊子書中之聖人,亦是淡其心,漠其氣,以觀察天道者,由于聖人之心之淡漠,而遂見天道之淡漠。
然淡漠可稱為無心。
卻不是不仁。
更非存心有所去取欲有得。
老子書中之聖人便不然,彼乃心下有私,靜觀天道以有所去取而善有所得者。
故老子書中之聖人,則更非淡漠,而是不仁。
以不仁之聖人來觀察天道,則将自見天道之不仁。
此實莊周老聃兩人本身一絕大相異點也。
老子又曰: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心中所想像之天道,則不僅是不仁,抑且甚可怕。
老子之所謂天道者,乃善勝善謀。
你不叫它,它自會來。
它像似不在防你,你卻逃不掉。
此其可怕為何如乎?老子又曰: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則此高高在上之天,大小事都愛管,都不肯放松。
在天所臨之下,将感到高不得,低不得。
多不得,少不得。
高了些,天将把你壓下。
多了些,天将把你削去。
宇宙一切物,實非自由自在。
在莊子書中,則宇宙一切物,自然平等。
但在老子書中,卻像有一個天道隐隐管制着,不許不平等。
但這些天道,卻給一位懷着私心的聖人窺破了。
于是此懷私之聖人,卻轉過身來,利用這些天道以完成其一己之計謀,而天道終亦莫奈何得他。
因此,老子曰:将欲翕之,必固張之。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此乃聖人之權謀,亦即是聖人之不仁與可怕也,《老子》書中聖人之可怕,首在其存心之不仁,又在其窺破了天道,于是有聖人之權術。
聖人者,憑其所窺破之天道,而善為運成以默成其不仁之私,而即此以為政于天下也。
抑且《老子》書中之聖人,其不仁與可怕,猶不止于此。
彼既窺破了天道,善為運用,以成為聖人之權術,而又恐有人焉,同樣能窺破此天道,同樣能運用,同樣有此一套權術,以與聖人相争利。
故《老子》書中之聖人,乃獨擅其智,默運其智,而不使人知者。
故老子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之多。
又曰:魚不可以脫于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一種獨擅其智,默運其智的做法,至于爐火純青,十分成熟之階段,則有如下之描寫。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天無心,以萬物之心為心,故聖人亦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此其為說,若與莊周持論甚相似。
然在老子心中,則實與莊周有甚不同之處。
蓋彼所意想之聖人,實欲玩弄天下人皆如小孩,使天下人心皆渾沌,而彼聖者自己,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些也不渾沌。
此實一愚民之聖也。
(七) 故莊周在政治上,實際是絕無辦法者。
而莊周之意,亦不必要辦法。
老子不然,彼之論政,必得有辦法。
而且在彼之意,亦盡多辦法可使。
今試略舉老子論政之有關各項實際辦法者如次。
首及于經濟。
老子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乃由于老子之政治思想而實際運用到經濟問題上之一套辦法也。
老子又曰: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王弼曰: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觀此注,知老子正文四其宇,皆指下文民言字。
何以使民皆得實其腹,則必使民皆能強其骨。
此《大學》所謂"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也。
何以使民皆能強其骨,則必使民虛其心而弱其志。
虛其心則無知,弱其志則無欲。
而尚複有智者出其間,又必使之有所不敢為,夫而後乃得成其聖人之治。
老子之政治理想,夫亦曰如何以善盡吾使民無知無欲之法術而已。
然老子亦知必先以實民之腹為為政之首務,此則老子之智也。
厥後韓非書論五蠹六反,凡所深切憤慨而道者,夫亦曰求使民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無知無欲,一切不敢為,以聽上之所使命,如是而已。
餘嘗以老子荀卿韓非,三家同出晚周,而此三家論政,則莫不側重經濟。
惟老子歸本于道術,荀卿歸本于禮樂,而韓非歸本于刑法,此則其異也。
再言及軍事。
老子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蓋老子在經濟問題上,則主運用人之知足心,并使民無知無欲,以求社會之安定。
若在軍事問題上,則主運用人之哀心,以求對敵之勝利也。
故老子又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
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此乃老子善為運用人類心理,期于殺人場合中求勝之高明處也。
王弼之注,卻把老子原意曲解了。
王注雲:言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
此乃以儒義解《老子》書。
其實老子心中則何嘗如王弼之所想。
老子之所最戒,端在于輕敵。
老子之所期求,則正在能無敵于天下。
彼蓋以不輕敵之手段,求能達成其無敵于天下之想望者。
此通觀于《老子》五千言之全文而可見,而烏有如王弼之所注釋乎?抑且《老子》書中之聖人,既為一不仁之聖人,則未必怕多殺人。
然老子又曰:常有司殺者殺。
則殺人可以不經其手,即憑不仁之天道來司殺也。
此乃由于老子之政治思想而實際運用到軍事問題上之一套辦法也。
則請再言及外交。
老子曰: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或以下取上,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經濟求知足,兵争求用哀,外交則取下,此皆《老子》書中聖人
如此之聖人,實一巧于去取之聖人也。
(六) 惟其莊老兩書所想像之聖人有不同,于是由于此不同之聖人所窺測而得之天道亦不同。
老子曰: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由莊周言之,天一任萬物之自由,在天為無所用心也。
在莊子心中之天,固無所謂仁,然亦更無所謂不仁。
刍狗之自由,乃天地之大自在。
天地隻是放任全不管,何嘗是存心不仁,而始放任不管乎?莊子書中之聖人,亦是淡其心,漠其氣,以觀察天道者,由于聖人之心之淡漠,而遂見天道之淡漠。
然淡漠可稱為無心。
卻不是不仁。
更非存心有所去取欲有得。
老子書中之聖人便不然,彼乃心下有私,靜觀天道以有所去取而善有所得者。
故老子書中之聖人,則更非淡漠,而是不仁。
以不仁之聖人來觀察天道,則将自見天道之不仁。
此實莊周老聃兩人本身一絕大相異點也。
老子又曰: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心中所想像之天道,則不僅是不仁,抑且甚可怕。
老子之所謂天道者,乃善勝善謀。
你不叫它,它自會來。
它像似不在防你,你卻逃不掉。
此其可怕為何如乎?老子又曰: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則此高高在上之天,大小事都愛管,都不肯放松。
在天所臨之下,将感到高不得,低不得。
多不得,少不得。
高了些,天将把你壓下。
多了些,天将把你削去。
宇宙一切物,實非自由自在。
在莊子書中,則宇宙一切物,自然平等。
但在老子書中,卻像有一個天道隐隐管制着,不許不平等。
但這些天道,卻給一位懷着私心的聖人窺破了。
于是此懷私之聖人,卻轉過身來,利用這些天道以完成其一己之計謀,而天道終亦莫奈何得他。
因此,老子曰: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此乃聖人之權謀,亦即是聖人之不仁與可怕也,《老子》書中聖人之可怕,首在其存心之不仁,又在其窺破了天道,于是有聖人之權術。
聖人者,憑其所窺破之天道,而善為運成以默成其不仁之私,而即此以為政于天下也。
抑且《老子》書中之聖人,其不仁與可怕,猶不止于此。
彼既窺破了天道,善為運用,以成為聖人之權術,而又恐有人焉,同樣能窺破此天道,同樣能運用,同樣有此一套權術,以與聖人相争利。
故《老子》書中之聖人,乃獨擅其智,默運其智,而不使人知者。
故老子曰:
民之難治,以其智之多。
又曰: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一種獨擅其智,默運其智的做法,至于爐火純青,十分成熟之階段,則有如下之描寫。
老子曰: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天無心,以萬物之心為心,故聖人亦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此其為說,若與莊周持論甚相似。
然在老子心中,則實與莊周有甚不同之處。
蓋彼所意想之聖人,實欲玩弄天下人皆如小孩,使天下人心皆渾沌,而彼聖者自己,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些也不渾沌。
此實一愚民之聖也。
(七) 故莊周在政治上,實際是絕無辦法者。
而莊周之意,亦不必要辦法。
老子不然,彼之論政,必得有辦法。
而且在彼之意,亦盡多辦法可使。
今試略舉老子論政之有關各項實際辦法者如次。
首及于經濟。
老子曰: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乃由于老子之政治思想而實際運用到經濟問題上之一套辦法也。
老子又曰: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王弼曰:
觀此注,知老子正文四其宇,皆指下文民言字。
何以使民皆得實其腹,則必使民皆能強其骨。
此《大學》所謂"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也。
何以使民皆能強其骨,則必使民虛其心而弱其志。
虛其心則無知,弱其志則無欲。
而尚複有智者出其間,又必使之有所不敢為,夫而後乃得成其聖人之治。
老子之政治理想,夫亦曰如何以善盡吾使民無知無欲之法術而已。
然老子亦知必先以實民之腹為為政之首務,此則老子之智也。
厥後韓非書論五蠹六反,凡所深切憤慨而道者,夫亦曰求使民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無知無欲,一切不敢為,以聽上之所使命,如是而已。
餘嘗以老子荀卿韓非,三家同出晚周,而此三家論政,則莫不側重經濟。
惟老子歸本于道術,荀卿歸本于禮樂,而韓非歸本于刑法,此則其異也。
再言及軍事。
老子曰: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蓋老子在經濟問題上,則主運用人之知足心,并使民無知無欲,以求社會之安定。
若在軍事問題上,則主運用人之哀心,以求對敵之勝利也。
故老子又曰:
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
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此乃老子善為運用人類心理,期于殺人場合中求勝之高明處也。
王弼之注,卻把老子原意曲解了。
王注雲:
此乃以儒義解《老子》書。
其實老子心中則何嘗如王弼之所想。
老子之所最戒,端在于輕敵。
老子之所期求,則正在能無敵于天下。
彼蓋以不輕敵之手段,求能達成其無敵于天下之想望者。
此通觀于《老子》五千言之全文而可見,而烏有如王弼之所注釋乎?抑且《老子》書中之聖人,既為一不仁之聖人,則未必怕多殺人。
然老子又曰:
則殺人可以不經其手,即憑不仁之天道來司殺也。
此乃由于老子之政治思想而實際運用到軍事問題上之一套辦法也。
則請再言及外交。
老子曰: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或以下取上,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經濟求知足,兵争求用哀,外交則取下,此皆《老子》書中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