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

關燈
此人生界中之道與标準,獨成其為天道與天則也。

     (四) 此一思想體系,驟視之若放蕩縱肆,汗漫無崖岸,其實亦自有其平實處。

    由于此種想法而落實到政治問題,則其見解亦自然會與儒墨有不同。

    此下再就此闡述。

     在莊周思想中,既不承認有一首出庶物之天,因亦不承認有一首出群倫之皇帝。

    既不承認有一本于此而可推之彼之标準與道,在一切物皆然,則人生界自亦不能例外。

    如是則在莊周思想中,乃不見人生界有興教化與立法度之必要。

    因所謂教化與法度者,此皆懸舉一标準,奉之以推概一切,求能領導一切以群向此标準,又求能限制一切使勿遠離此标準。

    政治之大作用,主要亦不越此兩項。

    于是在莊周思想中,政治事業遂若成為多餘之一事。

     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已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接輿曰:是欺德也。

    ……鳥高飛以避缯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薰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 夫鳥能高飛,鼠能深穴,彼既各有其天,斯即各有其道。

    鳥鼠尚然,何況人類。

    今不聞于鳥鼠群中,必須有一首出侪偶者君臨之,以自出其經式儀度來教導管制其他之鳥鼠。

    則人類群中,又何必定需一政府,一君人者之教導與管制? 循此推論,莊周應是一無政府主義者,但莊周書中,則并未明白嚴格說到此一層。

    莊周隻謂,一個理想的君,必能 遊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

     莊周并未明白主張無君淪,莊周亦未明白主張不要一切政治與政府。

    彼隻謂一個理想之君,須能存心淡漠,順物之自然,而不容私。

    莊周之所謂私,即指君人者私人之意見和主張。

    由于此等私人之意見和主張,而遂有所謂經式義度。

    如是則有君即等于無君,有政府亦将等如無政府。

    遠自儒墨興起之前,皇帝稱為天子,即以上拟于天,莊周似乎并未完全擺脫此種思想傳統之束縛。

    然就莊子思想言,天既是一虛無體,則皇帝亦該成為一虛無體,在此虛無體上卻可發生理想政治許多的作用。

     陽子居問老聃以明王之治,老聃曰: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化貸萬物,而民勿恃。

    有莫舉名,使物自喜。

    立乎不測,而遊乎無有者也。

     此乃莊周所想像,以一虛無之君體,而可發生絕大的政治作用也。

    此一說,殆為此下《老子》五千言所本。

    故老子曰: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食萬物而不為主。

     此章所言為大道。

    老子又曰: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

     所章所言是元德。

    其實此兩章所言者皆是天。

    莊子理想中之理想政治,所謂明王之治者,即為其能與天同道,與天合德。

    一切物皆各原于天,但天不自居功,故萬物皆曰我自然。

    惟其皆曰我自然,故各自恃而勿恃天。

    雖有天之道,而莫舉天之名,故使萬物皆自喜。

    明王之治,亦正要使民自恃,使民自喜,而皆曰我自然。

    如此,則在其心中,更不知有一君臨我者之存在。

    此君臨人群之明王,則俨然如天之臨,雖有若無,成為一虛體。

    虛體不為一切物所測,亦不為一切物所知。

    此乃莊周理想人群之大自在與大自由,亦可謂是莊周政治思想中一番主要之大理論,亦竟可謂之是一番無君無政府之理論也。

     故莊周又雲: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

    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一切物皆有知,皆有為,皆自恃,皆自喜,天獨無知,又無為,因此天獨不見有所恃,有所喜。

    一切有知有為之物,則莫不各有其自有之标準與道,因此一切物皆平等、皆自由。

    惟天高出一切物之上,故天轉不能私有一标準與私有一道。

    若天亦自有一标準與道,則一切物既盡在天之下,一切物豈不将盡喪其各自之标準與道,而陷入于不自由,并其與天之标準與道将有合有不合,而陷于不平等。

    今使人生界中有一首出群倫之皇帝,此皇帝之地位既俨如自然界中之有天,故此皇帝,就理想言,亦必無知與無為,無所恃又無所喜,等于如沒有。

    故一切人皆可各自有其一己所宜之标準與道,而君臨其上之皇帝,則不能私有一标準,私有一道,甚至不該有七竅。

    因有了七竅,便自然會有知有為,因此遂自恃自喜,因此将自具标準,自有道,而如是便不應為帝王。

     此乃莊周論政之大義。

     (五) 然人群中又何來一皇帝,能如莊周之所想像乎?故莊周理論雖高,到底不出于玄想。

    至于《老子》書,其所想像之聖人與明王,不免較莊周所言要走了樣。

    但《老子》書中論政,始終并未忽略了民衆應有之地位,始終視民衆為不可輕,此一層,可謂直從莊周來,猶未失莊周論政之大軌也。

    前此為帝王者,常不免依仗天而輕忽人,老子不然,《老子》書中之聖人與明王,則決不肯輕犯民衆,乃至于違逆民衆以為政,因亦不敢自出其所謂經式法度者以君臨人。

    此一層,則可謂老子尚不失莊周論政傳統也。

     《老子》曰: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又曰: 人之所畏,不敢不畏。

     又曰: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又曰: 大制不割。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又曰: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又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凡此雲雲,細籀之,皆可謂由莊子思想引伸而來。

    然老莊思想畢竟有不同。

    莊周是一玄想家,純從理論上出發,彼謂宇宙間一切物,乃至一切人,莫不各自有其各自之立場,因亦各自有其各自之地位。

    誰也不該支配誰,誰也不能領導誰。

    各有标準,各有道,即各自自由自在,而相互間成為一絕對大平等。

    老子不然。

    老子乃一實際家,彼乃一切從人事形勢利害得失上作實際的打算。

    然他深知,誰想支配人,指導人,到頭誰就該吃虧。

    但他心下似乎仍不忘要支配人,指導人。

    老子實于人類社會抱有大野心,彼似未能遊心于淡漠。

    故就莊周言之,謂不當如此做,而老子卻說不敢如此做。

    此證兩人心情之不同。

    而彼此理論,亦複随之而不同。

    此一層,乃成為老子與莊周一絕大的區别。

     故莊周書中之聖人與明王,常是淡漠,渾沌,無所容其私,而老子則不然。

    老子曰: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是老子心中之聖人,乃頗有其私者。

    彼乃以無私為手段,以成其私為目的。

    故老子又雲: 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目屬虛見,腹屬實得。

    聖人而如此,則此聖人顯然欲有所為,亦欲有所得。

    抑且專為實利,不為虛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