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老子》成書年代

關燈
《老子》書之晚出,今日已成定論。

    顧或主在莊子前,或主在莊子後。

    餘夙主後說,昔曾造論兩篇,一曰《關于〈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成于民國十二年夏,刊載于《燕京學報》之第八期。

    一曰《再論〈老子〉成書年代》,成于民國二十一年春,刊載于北京大學之《哲學論叢》。

    翌年,由滬上某書肆合印單冊,名《老子辨》。

    今忽忽又十五年,意有未盡,爰草三論。

    距首論初稿,則已二十四年矣。

     此論之成,先有一大前提,即謂《易系》《中庸》,皆出莊老之後。

    餘在三十三年春,曾著《易傳與禮記中之宇宙論》一篇,刊于《思想與時代》第三十四期(現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二冊),大體謂《易》《庸》所論宇宙人生,皆承襲莊老,而改易其說以就儒統。

    老子思想,則适為莊周書與《易》《庸》之過渡。

    當時在篇中雖偶及此義,未遑詳論。

    此篇續闡前說,讀者必參閱彼文,乃可備得本篇之作意。

     莊子論宇宙,其最要義,厥為萬物皆本一氣,其死生成毀,皆一氣之化,故内篇屢言"造化",又稱"物化"。

    萬物既盡屬一氣之化,故曰:"假于異物,托于同體。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

    "《大宗師》又曰:"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同上)故曰:"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齊物論》苟有悅生而惡死,必為莊生之所笑。

    抑莊生時言之,曰:"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同上)又以生為附贅縣疣,死為決??潰癱。

    則推極莊生之意,無甯讴歌死尤甚于讴歌生。

    儒家建本人事,故《荀子·解蔽篇》譏莊周"蔽于天而不知人"。

    死生一體,固屬天然。

    而好生畏死,則人之常情。

    今莊子齊而等視,故曰"蔽于天不知人"也。

    《易系》則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亦曰:"贊天地之化育"。

    又曰:"天地位,萬物育。

    "夫有生必有死,而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者,此本人以立言之所宜有也。

    夫固知天地萬物,胥出一氣之化,而必曰"化育"焉,則認生育為造化之主。

    一陰一陽之謂道,而《易》《庸》立言,必主于陽不主于陰,此見儒家陳義本諸人,與莊子之超夫人而本乎天者異趣。

    顧《老子》書,則已漸露此傾向。

    故《老子》常言"生",常言"育",乃轉近《易》《庸》,而與莊周之"齊死生一成毀"者遠焉。

    今舉其說如次: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二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

    (十章)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十五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三十四章)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無以生,将恐滅。

    (三十九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

    (同上) 此見老子言道生萬物,偏言生,不言死,與莊周齊死生而一言者不同。

    蓋莊子"本天"言,老子"本人"言,人情好生惡死,故必曰"道生萬物",又曰"道生德畜,長育養覆",此證老子之轉近儒義,故曰其書乃莊周與《易》《庸》之過渡。

    又《荀子·天論篇》"老子有見于拙,無見于信。

    "此亦顯涉人事,非關自然。

     莊子本天而言,故常見大化之日新,曰:"方将化,惡知不化哉。

    方将不化,惡知已化哉?"《大宗師》又曰:"有駭形,無損心。

    有旦宅,無情死。

    "(同上)駭形者,變化為形,駭動不留。

    旦宅者,旦暮改易,生如蘧廬。

    故曰:"造适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同上)人生不可控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行盡如馳,莫之能止,日夜相代。

    "(《齊物論》)若"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也(《大宗師》)。

    雖此說非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