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老子》成書年代
關燈
小
中
大
其不信,要非生人之情所樂聞。
《易系》《中庸》則轉言之曰,大化雖日新,而此日新之化,則固不息不已,可久而可常。
烏見所謂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乎?故莊子曰:"化則無常",而《易》《庸》即"以化為常",此又其相互異趣之一端。
老子言"道",既偏重人事,故其書亦時言常,不言無常。
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則知老子心中自可有一"常道",有一"常名"矣。
而《莊子》則曰:"言未始有常",又曰:"仁,常而不成。
"此又莊老之異趣。
故《老子》曰: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十六章) 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二十八章) 道常無名。
(三十二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三十七章)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二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五十五章) 其他《老子》書中常字尚屢見,此老子主"有常",不主無常之證。
老子既主有常,故亦主"可久"。
其言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七章)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十五章) 天乃道,道乃久。
(十六章) 不失其所者久。
(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四章) 有國之毋,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五十九章) "有常""可久",此《易》《庸》義,非莊周義也。
老子主有常,主可久,故亦重"積"。
曰:"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五十九章)"積"之為義,荀卿極言之,而《易》《庸》承襲焉。
此又《老子》書近于荀卿《易》《庸》,而遠于莊周之一證也。
莊子曰:"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齊物論》)凡莊子之主無常者,每由其形之遷化不居征之。
然則老子主有常可久,亦可證形之不遷不化乎?曰不可。
雖然,形雖化而自有其不化者曰"象"。
象者,像也。
凡人之形,必與人之形相像,古今人形皆相像也。
凡馬之形,必與馬之形相像,古今馬形皆相像也。
故指形則化,執象則留。
《老子》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二十一章) 執大象,天下往。
(三十五章) 大象無形,道隐無名。
(四十一章) 蓋以象言道始于老。
莊子論道,僅指其遷化日新,變動不居者言。
老子乃始于此遷化日新變動不居之中,籀得幾許常然不變之大例。
故知雖無停形而有成象,智者玩索其象,即可以逆推其變。
故曰:"執古之道,可以禦今之有"矣。
此又老子就天道而挽合之于人事之一大轉變。
《老子》書中言此者最多,茲舉一例言之,如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動"(四十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五章)故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二十二章)此即道有成象之一端。
老子又常言"式",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二十八章)又曰:"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六十五章)惟道有象,故有式。
惟其有式,故知有常。
惟道有常,故可執古道以禦今有。
《老子》五千言,其最大發揮,在此一義。
此則顯與莊周異,而與《易》《庸》近。
以其通天道于人事,以人事為主而運用天道,與莊周之知有天而不知有人者大異。
"象"字古書極少用,《易傳》乃曰:"易者象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重為六
《易系》《中庸》則轉言之曰,大化雖日新,而此日新之化,則固不息不已,可久而可常。
烏見所謂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乎?故莊子曰:"化則無常",而《易》《庸》即"以化為常",此又其相互異趣之一端。
老子言"道",既偏重人事,故其書亦時言常,不言無常。
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則知老子心中自可有一"常道",有一"常名"矣。
而《莊子》則曰:"言未始有常",又曰:"仁,常而不成。
"此又莊老之異趣。
故《老子》曰:
(十六章) 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二十八章) 道常無名。
(三十二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三十七章)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二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五十五章) 其他《老子》書中常字尚屢見,此老子主"有常",不主無常之證。
老子既主有常,故亦主"可久"。
其言曰:
(七章)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十五章) 天乃道,道乃久。
(十六章) 不失其所者久。
(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四章) 有國之毋,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五十九章) "有常""可久",此《易》《庸》義,非莊周義也。
老子主有常,主可久,故亦重"積"。
曰:"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五十九章)"積"之為義,荀卿極言之,而《易》《庸》承襲焉。
此又《老子》書近于荀卿《易》《庸》,而遠于莊周之一證也。
莊子曰:"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齊物論》)凡莊子之主無常者,每由其形之遷化不居征之。
然則老子主有常可久,亦可證形之不遷不化乎?曰不可。
雖然,形雖化而自有其不化者曰"象"。
象者,像也。
凡人之形,必與人之形相像,古今人形皆相像也。
凡馬之形,必與馬之形相像,古今馬形皆相像也。
故指形則化,執象則留。
《老子》曰: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二十一章) 執大象,天下往。
(三十五章) 大象無形,道隐無名。
(四十一章) 蓋以象言道始于老。
莊子論道,僅指其遷化日新,變動不居者言。
老子乃始于此遷化日新變動不居之中,籀得幾許常然不變之大例。
故知雖無停形而有成象,智者玩索其象,即可以逆推其變。
故曰:"執古之道,可以禦今之有"矣。
此又老子就天道而挽合之于人事之一大轉變。
《老子》書中言此者最多,茲舉一例言之,如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動"(四十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五章)故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二十二章)此即道有成象之一端。
老子又常言"式",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二十八章)又曰:"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六十五章)惟道有象,故有式。
惟其有式,故知有常。
惟道有常,故可執古道以禦今有。
《老子》五千言,其最大發揮,在此一義。
此則顯與莊周異,而與《易》《庸》近。
以其通天道于人事,以人事為主而運用天道,與莊周之知有天而不知有人者大異。
"象"字古書極少用,《易傳》乃曰:"易者象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重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