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無重于名也。

    而《老子》書則道名兼重。

    有常道,複有常名。

    又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其名不去,即常名也。

    正因有此等常名,乃可使吾知衆甫之狀。

    然則常名者何指,是即吾所謂此乃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一種新語也。

    即常字,古經籍亦不多見。

    後世重視此常字,實承《老子》。

    讀古書者,貴能遊情于古作者之年代,其心若不知有後世,然後始可以了解此古書中所新創之字語,及其所影響于後世者何在。

    否則亦視為老生常談,而不知我之沉浸染被于此老生常談中者之深且厚也。

    俞曲園《諸子平議》,破此常字為尚字。

    此正其锢蔽于清儒小學訓诂家之恒習常見,乃不知此常字乃老子所創用。

    故老子又鄭重申言之,曰:不知常,妄作兇,亦豈可以尚字說之乎? 必欲求《老子》書中此常名一語涵義所指,則仍須一種訓诂,而此種訓诂,則仍必憑于考據。

    清儒解經訓字,或憑字書,或憑古注。

    因其重古注,遂重家法。

    而諸子書固無家法可循。

    為諸子作注,其事較晚起。

    注《老子》者莫著于王弼。

    弼之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曰:無名則是其名也。

    既曰無名,則并名而不立,烏得謂其名不去乎?是王注之未谛也。

    今以《老子》本書注《老子》,則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此必為《老子》書開端所謂之常名可知矣。

     然則何者乃始為常名?當知名實兼言,此為孟莊時代之恒語。

    一名指一實。

    此一實即一物也。

    惟由莊子意言之,萬物在天地間,若馳若驟,如莊周之與胡蝶,鼠肝之與蟲臂,化機所驅,将漫不得其究竟。

    故名無常而不足重。

    老子則不然。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此所謂先天地生,即首章無名天地之始也。

    可以為天下母,即首章有名萬物之母也。

    謂之混成,則無可分别,故曰不可名。

    謂之不改,則常在不去,乃終不可以無名,故又強而為之名。

    而道則終是不可名者。

    故既曰大道無名,又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則道者乃無可名而強為之字,字與名之在《老子》書,涵義亦有别。

    今若進而問何者始為可名?在老子意,似謂有狀者乃始可名。

    狀即一種形容也。

    今若強為道作形容,則曰大,曰逝,曰遠,曰反,此皆道之狀也。

    道既有狀,故得強為之名。

     然則名字之在《老子》書,其重要涵義,乃指一種物狀之形容,因于有狀而始立。

    狀字在《老子》書,又特稱曰象。

    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然則就《老子》書釋《老子》,名當有兩種,一為物體之名,一為象狀之名。

    物之為物,若馳若驟,終不可久,故其名不去者,實是一種象狀之名,而非名實之名也。

    故曰《老子》書中名字,乃與《莊子》書中名字涵義所指有大别也。

     老子言道演化而生萬物,其間有象之一境,此亦老子所特創之新說,為《莊子》書所未及,故象之一字,亦《老子》書所特用之新名也。

    若循此求之,《老子》書中所舉有無曲全,大小高下,動靜強弱,雌雄黑白,榮辱成敗,種種對稱并舉之名,實皆屬象名,非物名也。

    以近代語釋之,此等皆為一種抽象名辭。

    然則老子之意,乃主天地萬物生成,先有抽象之表現,乃始有具體之演化者。

    《易·系傳》承之,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謂易,即道體也。

    所謂儀,亦象也。

    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必先于地,故知象亦先于形。

    今試再淺釋之。

    天下凡黑之物,皆在演化中,皆不可久,皆可不存在而可去。

    獨黑之名則較可常在而不去。

    故黑物非可常,而黑名較可常。

    老子之意,似主天地間,實先有此較可常者,乃演化出一切不可常者。

    而王弼之說《老子》,乃主天地萬物以無為體,以無為始,又必重歸于無,此實失《老子》書之真意。

    郭象注莊,則已知王弼體無之論之不可安而力辨之矣。

    然餘之此辨,則非自持一義理,謂老子是而王弼非。

    餘實僅為一種考據,一種訓诂,僅指王弼之說之無當于《老子》書之本意耳。

    然試問若果舍卻訓诂考據,又何從而求老子王弼所持義理之真乎?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