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與具足
關燈
小
中
大
在美學上,有無限與具足之兩型。
在人生理想上也該有此兩型。
西方人想像人生,常若一無限。
中國人想像人生,則常見為具足。
時間為生命之主要因素,請即就雙方對時間觀念之相異處作證。
西方人想像時間,殆如一直線,過去無限,将來無限,人生乃自無限過去,跨越現在,以進入無限之将來。
此項觀念,自近代科學發達,更益明顯。
試回溯過去,自人類曆史上窮生物進化,再逆溯到地層沿革,如是而至天體之繁變,科學愈進步,所知愈延長,過去更見為悠遠。
若論未來,正可依照着過去,作相反而對等的推測。
由人類曆史演進,懸想到人種滅絕,再進而懸想到地球冷卻,生物全息,再想像及于太陽熱力消盡,日局整個毀壞。
然而天體之浩茫,則依然存在。
故過去悠遠不可知,未來悠遠不可知。
人類對過去與未來之知識,因自然科學之發達,而其見為不可知之程度乃更甚。
宇宙無限,無始無終,無首無尾,來無原,去無極,天長地久,要于不可測。
人生雖短促,卻自成一小宇宙,一樣浩茫,前不見其所自來,後不知其所将往,長途踯躅,宗教乎,科學乎,都不能給與一種明白的指點。
印度佛教看人生,大體與近代西方人相近,三世無限,斯六道輪回亦無限。
業感緣起無限,而阿賴耶藏識包藏萬有種子輾轉相熏亦無限。
即如大乘起信論言一心二門,真如生滅,如水波相依,永無了局,則仍是一無限。
佛教思想與今歐方所異者,歐洲人見人生無限,而勇于追逐,樂于長往,不厭不倦,義不反顧。
佛教教義則憫此長途之悠悠不盡,而願為濟渡,願為解脫,願為入于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為印歐雙方所異。
然諸佛菩薩皆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則仍屬一種無限向前。
在此有一問題,若以西方哲學術語說之,此當屬于知識論的問題。
既曰過去無限,未來無限,無限不可知。
既不可知,又安知其果為無限抑有限乎?且過去不可知,未來不可知,又安知此兩不可知之是二非一,不相遇合而成一環形,在吾人所不可知之極遠處而兩端終相連接乎?似乎中國人對于時間觀念之想像則正如此。
明白言之,中國人之時間觀乃環形的,乃球體的,而非線狀的。
宇宙為一球體,人生亦成一球體,死後則回複到生前,如環無端,圓成一體。
人生而有知,人的知識,正如一道光芒,投射到此球體上而劃成一切線。
如一球浮水面,半沉半現,宇宙人生之可知部分,便是此球體之上浮水面者。
宇宙人生之不可知部分,則是此球體之沉隐水下者。
此水平面正是一條人類知識的切線。
球體滾動,可知部分與不可知部分亦随之轉移。
其實則隻是一球體,此在老莊稱之曰有無。
大易字之曰陰陽。
有者有所知,有所知則有可名。
無者無所知,無所知則無可名。
有所知,有可名,則昭昭朗朗,如人在陽光下見物。
無所知,無可名,則冥冥昧昧,如人在陰暗中,于物無所睹,不可辨。
故所謂陰陽有無,隻是吾人之有知有不知。
人生日新不已,人之知識亦日新不已。
此球體映照在人之知識中,角度不同,面狀不同,遂若永永變動,不居故常,若此球體日新富有。
其實此球體乃至動而至靜,亦至有而至無。
苟使人知熄滅,則不見此球體之動,亦不見此球體之有,而球體之為球體自若。
此球體即大自然。
自然因有人生而形成了此球體之陽面,其浮現在人類知識切線之上者,屬有屬陽,我們不妨簡率地徑稱之為人文。
此球體之沉隐在人類知識切線之下者,屬無屬陰,我們不妨簡率地徑稱之為自然。
其實人文自然還是一體,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又曰:“善吾生即所以善吾死。
”又曰:“死生有無為一體。
”人生俨如一環,循環相通,無端可覓。
人生如是,宇宙亦然。
人生并不在無限地向前。
太極生陰陽,陰陽即太極,一陰一陽便是循環往複,此環圓成自足,即是一太極。
如是則人生現前具足,當下即是,一多相涉,重重無礙,故曰:“萬物一太極,物物一太極。
”故中國人之人生觀,乃為一種現前具足之人生觀
在人生理想上也該有此兩型。
西方人想像人生,常若一無限。
中國人想像人生,則常見為具足。
時間為生命之主要因素,請即就雙方對時間觀念之相異處作證。
西方人想像時間,殆如一直線,過去無限,将來無限,人生乃自無限過去,跨越現在,以進入無限之将來。
此項觀念,自近代科學發達,更益明顯。
試回溯過去,自人類曆史上窮生物進化,再逆溯到地層沿革,如是而至天體之繁變,科學愈進步,所知愈延長,過去更見為悠遠。
若論未來,正可依照着過去,作相反而對等的推測。
由人類曆史演進,懸想到人種滅絕,再進而懸想到地球冷卻,生物全息,再想像及于太陽熱力消盡,日局整個毀壞。
然而天體之浩茫,則依然存在。
故過去悠遠不可知,未來悠遠不可知。
人類對過去與未來之知識,因自然科學之發達,而其見為不可知之程度乃更甚。
宇宙無限,無始無終,無首無尾,來無原,去無極,天長地久,要于不可測。
人生雖短促,卻自成一小宇宙,一樣浩茫,前不見其所自來,後不知其所将往,長途踯躅,宗教乎,科學乎,都不能給與一種明白的指點。
印度佛教看人生,大體與近代西方人相近,三世無限,斯六道輪回亦無限。
業感緣起無限,而阿賴耶藏識包藏萬有種子輾轉相熏亦無限。
即如大乘起信論言一心二門,真如生滅,如水波相依,永無了局,則仍是一無限。
佛教思想與今歐方所異者,歐洲人見人生無限,而勇于追逐,樂于長往,不厭不倦,義不反顧。
佛教教義則憫此長途之悠悠不盡,而願為濟渡,願為解脫,願為入于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為印歐雙方所異。
然諸佛菩薩皆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則仍屬一種無限向前。
在此有一問題,若以西方哲學術語說之,此當屬于知識論的問題。
既曰過去無限,未來無限,無限不可知。
既不可知,又安知其果為無限抑有限乎?且過去不可知,未來不可知,又安知此兩不可知之是二非一,不相遇合而成一環形,在吾人所不可知之極遠處而兩端終相連接乎?似乎中國人對于時間觀念之想像則正如此。
明白言之,中國人之時間觀乃環形的,乃球體的,而非線狀的。
宇宙為一球體,人生亦成一球體,死後則回複到生前,如環無端,圓成一體。
人生而有知,人的知識,正如一道光芒,投射到此球體上而劃成一切線。
如一球浮水面,半沉半現,宇宙人生之可知部分,便是此球體之上浮水面者。
宇宙人生之不可知部分,則是此球體之沉隐水下者。
此水平面正是一條人類知識的切線。
球體滾動,可知部分與不可知部分亦随之轉移。
其實則隻是一球體,此在老莊稱之曰有無。
大易字之曰陰陽。
有者有所知,有所知則有可名。
無者無所知,無所知則無可名。
有所知,有可名,則昭昭朗朗,如人在陽光下見物。
無所知,無可名,則冥冥昧昧,如人在陰暗中,于物無所睹,不可辨。
故所謂陰陽有無,隻是吾人之有知有不知。
人生日新不已,人之知識亦日新不已。
此球體映照在人之知識中,角度不同,面狀不同,遂若永永變動,不居故常,若此球體日新富有。
其實此球體乃至動而至靜,亦至有而至無。
苟使人知熄滅,則不見此球體之動,亦不見此球體之有,而球體之為球體自若。
此球體即大自然。
自然因有人生而形成了此球體之陽面,其浮現在人類知識切線之上者,屬有屬陽,我們不妨簡率地徑稱之為人文。
此球體之沉隐在人類知識切線之下者,屬無屬陰,我們不妨簡率地徑稱之為自然。
其實人文自然還是一體,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又曰:“善吾生即所以善吾死。
”又曰:“死生有無為一體。
”人生俨如一環,循環相通,無端可覓。
人生如是,宇宙亦然。
人生并不在無限地向前。
太極生陰陽,陰陽即太極,一陰一陽便是循環往複,此環圓成自足,即是一太極。
如是則人生現前具足,當下即是,一多相涉,重重無礙,故曰:“萬物一太極,物物一太極。
”故中國人之人生觀,乃為一種現前具足之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