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概與綜括
關燈
小
中
大
界的一切變化,則在形式裡面賦以内容,即是變化中附随有經驗。
經驗之累積,便成其為精神界。
試問對于這一界的知識,如何可以仍用純形式的,無内容的,超經驗的象數之學一類的靜定的格套來駕馭,來推概。
我們對于生物學的知識,隻有把一切生物的一切現象,隻要能知道的,全部羅列,做成各種分類,排成各種序列,來解釋,來想像,來透進其内部而從事于再經驗。
這隻是一種綜括性的蓋然的知識,決不能造成推概性的必然的理論。
生命中有人類,人類生活演進而有曆史與文化。
所謂人文學的一切知識,更須綜括,更隻能獲得一種大體勢的蓋然性的想像和解釋。
而且人文學也不比生物學,每一類别中,複有極大的個性差異,有顯著的标準性與領導性的優級個性之存在。
譬如你研究政治,在政治經驗裡,便有不少具有标準性領導性的優異人物。
譬如你研究宗教,在宗教經驗裡也有不少具有标準性領導性的優異人物。
在每一類别中,又有不少的類别。
你如何再能留戀在那些無内容無經驗,而純形式的空洞的,像象數之學一類抽象的硬性推概的必然定理,來想把握到人事之萬變的蓋然的活動知識呢? 西方人對抽象的象數之學,很早就發生興趣。
柏拉圖的學園,大書不通幾何學者勿入吾門。
後來中世紀的神學,近代自然科學都不論。
即如他們的哲學,也幾乎全站在某一點上向前作直線的推論,邏輯的必然性的超經驗的演繹,無限向前。
宇宙論形而上學占了絕大篇幅。
留着很少的地位落到人生論,以為如此般地便可以籠罩人生。
直要到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始算是正式在人文學上用心思。
然而他是用哲學來講曆史,仍不是用曆史來創哲學。
他的有名的辯證法,依然是一套像數學的抽象精神在裡面作骨子。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開始從人文學直接引出行動,而有俄國式的無産階級革命。
這是一套運用科學精神的革命。
如實言之,是運用一套自然科學精神來在人文社會中革命。
先從某一點上直線推演出一套理論,再從這一套理論上用革命手段來求其實現。
凡與這一條直線的理論不相适合的一切排除。
自然科學家所謂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全用上了。
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便是一番大膽的假設。
革命過程中嚴格的規定路線,統一理論,清算反動思想,統制革命步調,便是自然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小心求證的一套工夫。
無奈是把自然科學侵入了人文界。
自然科學實驗室裡的一套實驗,不妨有失敗,失敗了可以再實驗。
若把這一套精神運用到人文界,則人類文化前途,受福的分數到底敵不住受禍的分數更多些。
中國人一向在自然科學方面比較像是落後了,但其心習與其求知的方法,似乎與人文科學較為接近,較為合适。
他們尊重經驗,愛把一點一點的經驗綜括起來,不肯專從某一點經驗上甚至某一個概念上來建立系統,更不敢用一條直線式的演繹來作出邏輯的必然定論。
隻在每一點經驗上有限地放大,做成一小圓形的蓋然的推說。
點與點之間,常留松動與推移之餘地。
不輕易想把那些一點一點的經驗在某一理論下嚴密地組織。
理論決不遠離了經驗向前跑。
不輕易使理論組織化與系統化。
他們的理論隻是默識心通,不是言辯的往前直推。
他們愛用活的看法,深入一物之内裡,來作一番同情的再經驗。
他們常看重優異的個别性,看重其領導性與标準性,因此不愛作形式上的類别,重質而不重量。
常愛作一渾整的全體看,不愛分割,不尚偏鋒。
物質雖屬自然,卻易用人力來改造。
精神雖屬人文,卻須從自然中培養。
西方人偏重自然,因此常愛用理想來創建人文。
東方人看重人文,因此常愛用同情來護惜自然。
心習不同,求知的方法亦不同,因此雙方的文化成績也不同。
近代在西方人領導下,人文知識落後,已與自然科學的前進知識脫節。
如何融會貫通,我們東方人也該盡一些責任了吧!
經驗之累積,便成其為精神界。
試問對于這一界的知識,如何可以仍用純形式的,無内容的,超經驗的象數之學一類的靜定的格套來駕馭,來推概。
我們對于生物學的知識,隻有把一切生物的一切現象,隻要能知道的,全部羅列,做成各種分類,排成各種序列,來解釋,來想像,來透進其内部而從事于再經驗。
這隻是一種綜括性的蓋然的知識,決不能造成推概性的必然的理論。
生命中有人類,人類生活演進而有曆史與文化。
所謂人文學的一切知識,更須綜括,更隻能獲得一種大體勢的蓋然性的想像和解釋。
而且人文學也不比生物學,每一類别中,複有極大的個性差異,有顯著的标準性與領導性的優級個性之存在。
譬如你研究政治,在政治經驗裡,便有不少具有标準性領導性的優異人物。
譬如你研究宗教,在宗教經驗裡也有不少具有标準性領導性的優異人物。
在每一類别中,又有不少的類别。
你如何再能留戀在那些無内容無經驗,而純形式的空洞的,像象數之學一類抽象的硬性推概的必然定理,來想把握到人事之萬變的蓋然的活動知識呢? 西方人對抽象的象數之學,很早就發生興趣。
柏拉圖的學園,大書不通幾何學者勿入吾門。
後來中世紀的神學,近代自然科學都不論。
即如他們的哲學,也幾乎全站在某一點上向前作直線的推論,邏輯的必然性的超經驗的演繹,無限向前。
宇宙論形而上學占了絕大篇幅。
留着很少的地位落到人生論,以為如此般地便可以籠罩人生。
直要到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始算是正式在人文學上用心思。
然而他是用哲學來講曆史,仍不是用曆史來創哲學。
他的有名的辯證法,依然是一套像數學的抽象精神在裡面作骨子。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開始從人文學直接引出行動,而有俄國式的無産階級革命。
這是一套運用科學精神的革命。
如實言之,是運用一套自然科學精神來在人文社會中革命。
先從某一點上直線推演出一套理論,再從這一套理論上用革命手段來求其實現。
凡與這一條直線的理論不相适合的一切排除。
自然科學家所謂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全用上了。
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便是一番大膽的假設。
革命過程中嚴格的規定路線,統一理論,清算反動思想,統制革命步調,便是自然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小心求證的一套工夫。
無奈是把自然科學侵入了人文界。
自然科學實驗室裡的一套實驗,不妨有失敗,失敗了可以再實驗。
若把這一套精神運用到人文界,則人類文化前途,受福的分數到底敵不住受禍的分數更多些。
中國人一向在自然科學方面比較像是落後了,但其心習與其求知的方法,似乎與人文科學較為接近,較為合适。
他們尊重經驗,愛把一點一點的經驗綜括起來,不肯專從某一點經驗上甚至某一個概念上來建立系統,更不敢用一條直線式的演繹來作出邏輯的必然定論。
隻在每一點經驗上有限地放大,做成一小圓形的蓋然的推說。
點與點之間,常留松動與推移之餘地。
不輕易想把那些一點一點的經驗在某一理論下嚴密地組織。
理論決不遠離了經驗向前跑。
不輕易使理論組織化與系統化。
他們的理論隻是默識心通,不是言辯的往前直推。
他們愛用活的看法,深入一物之内裡,來作一番同情的再經驗。
他們常看重優異的個别性,看重其領導性與标準性,因此不愛作形式上的類别,重質而不重量。
常愛作一渾整的全體看,不愛分割,不尚偏鋒。
物質雖屬自然,卻易用人力來改造。
精神雖屬人文,卻須從自然中培養。
西方人偏重自然,因此常愛用理想來創建人文。
東方人看重人文,因此常愛用同情來護惜自然。
心習不同,求知的方法亦不同,因此雙方的文化成績也不同。
近代在西方人領導下,人文知識落後,已與自然科學的前進知識脫節。
如何融會貫通,我們東方人也該盡一些責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