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與松弛

關燈
無意識的心理狀态,見稱為近代西方心理學界一大發現。

    人心不完全在當前的意識中浮現,還有好些隐藏在當前的意識之外的,好像有一條界線存在。

    浮現在此界線之上的,成為意識,沉澱在此界線之下的,當時并不意識到。

    此一界線,心理學家稱之為意識阈。

    阈下意識又稱潛意識,又稱無意識。

    但此隻是一個約略譬況之辭,也可說當下意識成一圈,排擠在圈外的,一時意識不到,也可稱為外意識,或邊意識。

    此種阈上與阈下,圈内與圈外,也并非有一截然鮮明的區劃,隻是逐漸模糊,逐漸黯淡,乃至于完全不知,也并非永遠如此區分着。

    實際上則常在變動,有時阈下的升起,阈上的降落,圈外的擠進,圈内的逸出,因此心态時時刻刻在變。

    總之當前意識到的決非人心之全部。

    論到此阈下阈上或圈外圈内意識與潛意識之分量及界域,亦各人不同,各時不同。

    有些人在有些時,可以說阈上的意識隻占極少一部分。

    有人有時則阈下意識少,阈上意識多了。

    或說此意識圈放大,圈外少了,圈内多了。

    有人有時反此。

    有人有時阈上阈下圈内圈外的變動疏松而靈活,有人有時則變動甚難。

    所謂變動難者,即是阈下的升不到阈上來,圈外的擠不進圈裡來,如是則成了心态之硬化。

    有人有時阈上阈下或圈内圈外雖有隐顯之别,而并不感有沖突。

    有人有時則潛意識與顯意識沖突了,甚至于破裂成兩個人格。

    譬如一個政府,由社會下層革命,或四邊外族入侵,割據反叛,形成無政府狀态,或兩個政府對立。

    這些花樣,近代西方心理學家研讨得極有興趣,大緻已成為一般常識了。

     其實意識隻是人心随時一個集中點。

    人心必向某一對象而動進,此種動進,心理學上亦稱注意。

    注意所在便成意識。

    一切意識,都湊聚在此注意點之中心與四圍,漸遠則漸模糊而成無意識或不意識。

    因此阈上阈下與圈内圈外之分,其實隻是對當前一個注意點的親近與遠隔之别。

    注意點轉移,則全個心态亦随而轉移,親近與疏隔的部位換了,便說圈外的擠進圈内,阈上的降入阈下。

    若使此心對一切全不注意,不向任何一對象而有所動進,那時則此心便如模糊一片,圈内圈外阈上阈下的界限泯失了。

    人在睡眠狀态中,便成此象。

    心的集中,你須用一些力量來控制。

    那些控制力薄了,心便散漫,全不控制,心便集中不起。

    當你想睡眠時,你必試使你對心的控制解放,讓心散了,對外全不注意,便易入睡。

    當你睡後初醒,你必試使你對心的控制加強,你隻一加控制,你心便興奮集中起來,便成覺醒狀态。

    如是則那條所謂意識圈或意識阈,本由人心集中時所引起。

    你把你所要意識的集中起來,把不須意識的排擯在外,扼抑在下,便成意識與不意識之兩半。

    你控制集中的力量強或弱,便成心态之緊張與弛散。

    緊張心态下意識容易鮮明,但亦容易分成兩半。

    弛散心态下,意識不容易鮮明,但此心卻容易溶成一片。

     莊子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人心集中注意,其原始必有所要求,此即莊子之所謂嗜欲。

    因你有所要求而把自心集中起來,合你要求的,讓進意識圈,鮮明活躍,不合你要求的,排除在意識圈外,模糊黯淡。

    你把你的心如是般一組織,有好處也有壞處。

    譬如人群組織一政府,自然有它的需要。

    但在政府内的,當權用事,在政府外的,便閑散沒用,而且壓抑不自由。

    《列子》裡有一段寓言,說一人入市,見金即攫,為人所捕,問何膽大,答作雲,那時見金不見人。

    這是他注意太集中了,情緒太緊張了,想攫金的嗜欲深,因此雖有旁人,全不顧及,心不在焉,視而不見,把眼的天機窒塞了,這正是莊子話的一個好證。

    從曆史講,死去的人的力量,實在遠比活的人的力量大。

    把人的一日講,夜裡睡眠時的力量比日間醒覺時的力量大,一切聰明氣力,都在夜裡養息,再在日間使用。

    從當前一刻間的心态講,意識圈外的邊遠意識,比意識圈裡的中心意識并不是更無用。

    莊子之所謂天機,正要讓此種邊遠意識活潑參加到中心來活動。

    你若排除太甚,壓抑太過,不僅使你天機淺塞,而且要生出反動,引起紛擾。

    正如一個政府,太求堅固了,太愛集權了,使他與下層社會太隔離了,不僅要減輕這政府的智能,而且要引起革命,使此政府不免于颠覆。

    心理學上所謂人格破裂,神經錯亂,乃至一切瘋狂狀态,莫非此心太緊張太壓抑所緻。

    較輕的症候,便是夜裡做夢,日間那些被驅逐在意識圈外的邊遠意識,一到夜裡,你的控制力松了,他們便偷進意識圈肆意活動。

    那時雖非人格破裂,雖未走入瘋狂境界,但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