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知覺

關燈
,他隻遇到外面新奇的事物,他也早知道張眼伸手,來觀察,來玩弄,反複地,甚至于破壞地來對付他,這些都是科學人生求知人生之初現。

    你具備着一副愛美的心情,你将無所往而不見有美。

    你具備着一副求知的心情,你将無所往而不遇有知。

    縱使你有所不知,你也能知道你之不知,這也已是一種知了。

    所以愛美求知,人人皆能。

    然而美與知的深度,一樣其深無底,将使你永遠達不到他的終極之點。

    人生在此上才可千千萬萬年不厭不倦無窮無盡不息不已地前進。

     然而有一點須得交代清楚,藝術與科學,乃由人類愛美與求知的心靈所發掘所創造,但及其經過了一番發掘創造之後,而具體化了,卻仍然要落在物質上。

    在平淺的心靈上映照出來則依然平淺,依然成為一種物質生活内的事。

    石像雕刻,則隻是用石塊來雕刻一人形。

    一幅畫隻是在紙上塗些顔色,成一些形象。

    一隻歌曲,則隻是一片聲音,連續的高下快慢,如是而已。

    今天大家在震驚誇耀着科學的成就,其實電燈隻是在黑夜能照見,那有什麼了不得。

    有時坐在電燈下,還不如坐在月光下。

    有時坐在月光下,還不如坐在黑處。

    在電燈光下做事的人,并不比在油燈光下做事的人高明些。

    正猶如吃雞湯長大的,并不比吃菜湯長大的高明些。

    正因為這些隻是物質生活邊的事,一切物質生活全沒有多大深度,因此影響于全部人生的,也并不深刻。

    乘飛機,淩空而去,隻是快了些,并不見得坐飛機的人,在其内心深處,便會發出多大變化來。

    若就内心生起深微的刺激而言,有時坐飛機不如坐帆船或騾車,有時更不如步行。

    明白言之,發明飛機,發明電燈,那種求知心靈的進展是可驚歎、可誇耀的,至于坐飛機與用電燈,則依然是一種物質生活,依然平淺,沒有多大的深度,正猶如你吃着豐美的盛馔,穿着華麗的服裝,同樣不能提高你的生活價值。

    換言之,科學家隻在人類求知心靈之進展上與人的貢獻大,若其在物質生活之享受上的貢獻則并不算得大。

    因凡屬物質生活之享受總是平淺,并不能對此有更深更高之貢獻。

    再換言之,若使一個人畢生沒有坐飛機,用電燈,也不能算是人生一種缺陷。

    若使其人終身囿于物質生活中,沒有啟示透發其愛美的求知的内心深處。

    一種無底止的向前追求,則實是人生一最大缺陷而無可補償。

    人生隻有在心靈中進展,絕不僅在物質上塗飾。

     再次說到文學人生。

    藝術人生是愛美的,科學人生是求知的,文學人生則是求真的。

    藝術與科學,雖不是一種物質生活,但終是人類心靈向物質方面的一種追求與闖進,因他們全得以外物為對象。

    文學人生之對象則為人類之自身。

    人類可說并不是先有了個人乃始有人群與社會的,實在是先有了人群與社會乃始有個人的。

    個人必在人群中乃始有其生存之意義與價值。

    人将在人群中生活,将在别人身上發現他自己,又将在别人身上寄放他自已。

    若沒有别人,一個人孤零零在此世,不僅一切生活将成為不可能,抑且其全部生活将成為無意義與無價值。

    人與人間的生活,簡言之,主要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

    人類要向人類自身找同情,隻有情感的人生,始是真切的人生。

    喜怒哀樂愛惡欲,最真切的發現,隻在人與人之間。

    其最真切的運用,亦在人與人之間。

    人生可以缺乏美,可以缺乏知,但卻不能缺乏同情與互感。

    沒有了這兩項,哪還有人生?隻有人與人之間始有同情互感可言,因此情感即是人生。

    人要在别人身上找情感,即是在别人身上找生命。

    人要把自己情感寄放在别人身上,即是把自己的生命寄放在别人身上了。

    若人生沒有情感,正如沙漠無水之地一棵草,僵石瓦礫堆裡一條魚,将根本不存在。

    人生一切的美與知,都需在情感上生根,沒有情感,亦将沒有美與知。

    人對外物求美求知,都是間接的,隻有情感人生,始是直接的。

    無論初民社會,乃及嬰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