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知覺
關燈
小
中
大
人生最真切的,莫過于每一個人自己内心的知覺。
知覺開始,便是生命開始。
知覺存在,便是生命存在。
知覺終了,便是生命終了。
讓我們即根據每一個人内心的知覺,來評判沖量人生之種種意義與價值,這應該是一件極合理的事。
請先就物質生活說起,所謂物質生活者,乃指衣食住行等而言,這些隻是吾人基層最低級的生活,他在全部生活中,有其反面消極的價值。
但人生繼此以往,尚大有事在,不能就此認為是人生積極的正面。
維持了肉體的生活,才始有人生,然不能說人生隻在維持肉體的生存。
試先就飲食言,飲食尤其是物質生活肉體生活中最低下的一種,雖說是最基本的,然而并不是最有意義的。
沒有飲食,便不能有一切的生活,然而飲食包括不盡人生之全部,而且也接不到人生之高處。
何以故?因味覺是人心知覺中最低下的一種。
味覺沒有深度,喝菜湯和喝雞湯,并沒有很大的區别。
每一個人喝着雞湯,所得感覺,亦大體相同。
不能說你喝雞湯的味覺較之别人更高明,更優美些,更有意義,或更有價值些。
而且味覺不僅沒有深度,反而有遞進遞減之緻。
喝一口是那樣味,喝兩口三口還是那樣味,而且反而會一口不如一口,越多喝将感其越平淡,漸降而至于厭了沒有味。
而且味覺又不能保留,喝過吃過便完了,飽即餍,餓又饞,當時不想喝,過了些時又想喝,再喝又還是那種味,并沒有每進愈佳之感,永遠使你不滿足,又永遠要叫你感到乏味。
若使人生真為飲食而來,每一個人,隻要挑選最精美的盛馔,飽餐一頓,從此死去也可無憾。
何以故?因味覺永遠隻是那般。
而且别人嘗到了,我和你也盡可不再嘗。
何以故?還是那一般味。
古人說,食色性也,若專就男女性生活中之觸覺而言,則其内心所感知的,也就和上述的味覺差不多。
因此食色雖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項目,卻并非高貴有意義的項目。
現在再說衣服,衣服在物質生活上的功效,隻是保持體溫而止,此上再加一些輕軟之感便完了。
繼此以往,不再有什麼了。
若人生專為衣着,則你試挑一身舒适的衣裝穿上身,一度感到他的輕軟溫暖便夠了,再沒有可以使你更進求之的了。
一切的衣着,最了不得,在你皮膚的觸覺上,永遠是那般。
至于你穿着盛裝出外交際,赴人宴會,那時你内心所感覺的,不盡在保暖上,那已超出了肉體生活物質生活之外,自然又當别論。
住與行,依此推知,不再說。
人生在消極的反面的物質生活之上,猶有正面的積極的精神生活。
試先言藝術的生活,亦可說是愛美的生活。
當人類文化淺演之時,在其于肉體生活消極方面稍得滿足,便會闖進愛美的人生。
我們發現初民的洞壁上往往有精緻優美的畫圖,他們遇前風月佳景,也會在洞外舞唱。
不用說,這些都是愛美人生之初現。
即就一嬰孩言,當他喝飽了奶,安穩地睡在搖籃裡,有光明的線條射到他的眼簾,或是和柔的聲浪鼓蕩他的耳膜,他内心也會發生一種生命的欣喜。
漸漸大了,長成了,一切遊戲,歌唱,跳舞,活潑潑地,這不是一種藝術的人生嗎?所以藝術人生也是與生俱來的。
然而這種人生,卻能領導你投入深處。
一個名廚,烹調了一味菜,不緻于使你不能嘗。
一幅名畫,一支名曲,卻有時能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賞不到他的好處。
他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誘導你的心靈,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你的心神不能領會到這裡,這是你生命之一種缺陷。
人類在謀生之上應該有一種愛美的生活,否則隻算是他生命之夭折。
其次說到科學人生,也可說是求知的人生,此亦與生俱來。
初民社會,沒有知道用火,但漸漸地發明了用火。
沒有知道運用器械,但漸漸地發明了各種器械。
由石器銅器鐵器而漸漸達于運用電,運用原子能。
這一連串的進步,莫非是人生求知的進步,即是科學的進步。
就初生嬰孩言
知覺開始,便是生命開始。
知覺存在,便是生命存在。
知覺終了,便是生命終了。
讓我們即根據每一個人内心的知覺,來評判沖量人生之種種意義與價值,這應該是一件極合理的事。
請先就物質生活說起,所謂物質生活者,乃指衣食住行等而言,這些隻是吾人基層最低級的生活,他在全部生活中,有其反面消極的價值。
但人生繼此以往,尚大有事在,不能就此認為是人生積極的正面。
維持了肉體的生活,才始有人生,然不能說人生隻在維持肉體的生存。
試先就飲食言,飲食尤其是物質生活肉體生活中最低下的一種,雖說是最基本的,然而并不是最有意義的。
沒有飲食,便不能有一切的生活,然而飲食包括不盡人生之全部,而且也接不到人生之高處。
何以故?因味覺是人心知覺中最低下的一種。
味覺沒有深度,喝菜湯和喝雞湯,并沒有很大的區别。
每一個人喝着雞湯,所得感覺,亦大體相同。
不能說你喝雞湯的味覺較之别人更高明,更優美些,更有意義,或更有價值些。
而且味覺不僅沒有深度,反而有遞進遞減之緻。
喝一口是那樣味,喝兩口三口還是那樣味,而且反而會一口不如一口,越多喝将感其越平淡,漸降而至于厭了沒有味。
而且味覺又不能保留,喝過吃過便完了,飽即餍,餓又饞,當時不想喝,過了些時又想喝,再喝又還是那種味,并沒有每進愈佳之感,永遠使你不滿足,又永遠要叫你感到乏味。
若使人生真為飲食而來,每一個人,隻要挑選最精美的盛馔,飽餐一頓,從此死去也可無憾。
何以故?因味覺永遠隻是那般。
而且别人嘗到了,我和你也盡可不再嘗。
何以故?還是那一般味。
古人說,食色性也,若專就男女性生活中之觸覺而言,則其内心所感知的,也就和上述的味覺差不多。
因此食色雖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項目,卻并非高貴有意義的項目。
現在再說衣服,衣服在物質生活上的功效,隻是保持體溫而止,此上再加一些輕軟之感便完了。
繼此以往,不再有什麼了。
若人生專為衣着,則你試挑一身舒适的衣裝穿上身,一度感到他的輕軟溫暖便夠了,再沒有可以使你更進求之的了。
一切的衣着,最了不得,在你皮膚的觸覺上,永遠是那般。
至于你穿着盛裝出外交際,赴人宴會,那時你内心所感覺的,不盡在保暖上,那已超出了肉體生活物質生活之外,自然又當别論。
住與行,依此推知,不再說。
人生在消極的反面的物質生活之上,猶有正面的積極的精神生活。
試先言藝術的生活,亦可說是愛美的生活。
當人類文化淺演之時,在其于肉體生活消極方面稍得滿足,便會闖進愛美的人生。
我們發現初民的洞壁上往往有精緻優美的畫圖,他們遇前風月佳景,也會在洞外舞唱。
不用說,這些都是愛美人生之初現。
即就一嬰孩言,當他喝飽了奶,安穩地睡在搖籃裡,有光明的線條射到他的眼簾,或是和柔的聲浪鼓蕩他的耳膜,他内心也會發生一種生命的欣喜。
漸漸大了,長成了,一切遊戲,歌唱,跳舞,活潑潑地,這不是一種藝術的人生嗎?所以藝術人生也是與生俱來的。
然而這種人生,卻能領導你投入深處。
一個名廚,烹調了一味菜,不緻于使你不能嘗。
一幅名畫,一支名曲,卻有時能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賞不到他的好處。
他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誘導你的心靈,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你的心神不能領會到這裡,這是你生命之一種缺陷。
人類在謀生之上應該有一種愛美的生活,否則隻算是他生命之夭折。
其次說到科學人生,也可說是求知的人生,此亦與生俱來。
初民社會,沒有知道用火,但漸漸地發明了用火。
沒有知道運用器械,但漸漸地發明了各種器械。
由石器銅器鐵器而漸漸達于運用電,運用原子能。
這一連串的進步,莫非是人生求知的進步,即是科學的進步。
就初生嬰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