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
關燈
小
中
大
天地間隻是一動,此動無終無始,不已不息。
試問何以能然?而且此一動既是無終無始,不已不息,在如此長時期裡,一往直前,日新又新,他将何所成就,叫人又如何去認識他?在中國傳統思想裡,似認為此動并非一往直前,而系循環往複。
惟其是循環往複,故得不息不已,又得有所成就。
而并可為人所認識與了解。
姑舉一例言,如生必有死,便是一循環,一往複。
若使一往不複,隻有生,沒有死。
你試設想在如此無窮盡的長時間中,生命一往直前,永是趨向日新,而更不回頭,這豈不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轉成為生也無涯而知也有涯了嗎?這将如何使我們能認識此生命究是什麼一回事呢?不僅不可認識,也将無所成就。
并且我們也不能想像他如何地能如此不已不息。
現在生命走的是一條循環往複的路,生了一定的時限便有死,死了另有新的再生,如是般一而再,再而三,而至于無窮。
無窮地往複,無窮地循環,在此無窮盡的不可想像的長時間裡,因為有了循環,遂可把來分成一段段相當短的時間而重複表演。
數十年的生命,便可表演出幾百京兆億垓年的生命過程之大概。
這才使人可認識,這才使生命有成就。
而在此無窮無盡的往複循環中才得不息不已。
因為雖說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長時期,其實還是往複循環在短的路程上兜圈子。
再以天象言,天運循環,雖似神化而有節序。
如寒往暑來,如朔望盈虛,晝夜長短,一切可以曆數記之。
因此,在變動中乃有所謂恒常與靜定。
譬如一個鐘擺,擺東擺西,他雖永遠在擺動,但你也可看他永遠是靜止,因他老在此一擺幅中,盡是移動,并不能脫出此擺幅,而盡向一邊無盡地擺去。
又譬如一個圓圈或一個螺旋,他雖永遠地向前,其實并不永遠向前,他在繞圈打轉彎,一度一度走回頭,因此循着圓周線的動,也可說是靜,他老在此圓線上,并未越出此圓周之外去。
凡屬圓周的,或是擺幅的,必有一個所謂中。
這一個中,不在兩邊,不在四外,而在内裡。
一個擺動,或一個圓周的進行,并沒有停止在那中之上,但那中則老是存在,而且老是停停當當地是個中。
好像那個中在主宰着那個動。
那個無終無始不息不已的動,好像永遠在那中的控制下,全部受此中之支配。
所以說至動即是至靜,至變即是至常。
在此觀念下,始有所謂性與命。
告子說,生了謂性,禅宗說作用見性,這無異于指此無始無終不息不已之一動為性。
但儒家則要在此不息不已無終無始的一動中指出其循環往複之定性的中來,說此中始是性。
宋明儒喜歡說未發之中,說知止,說靜,說主宰,說恒,都為此。
宋儒又說性即理,不肯說性即氣,因氣隻是動,理則是那動之中。
若果純氣無理,則将如脫缰之馬,不知他将跑到哪裡
試問何以能然?而且此一動既是無終無始,不已不息,在如此長時期裡,一往直前,日新又新,他将何所成就,叫人又如何去認識他?在中國傳統思想裡,似認為此動并非一往直前,而系循環往複。
惟其是循環往複,故得不息不已,又得有所成就。
而并可為人所認識與了解。
姑舉一例言,如生必有死,便是一循環,一往複。
若使一往不複,隻有生,沒有死。
你試設想在如此無窮盡的長時間中,生命一往直前,永是趨向日新,而更不回頭,這豈不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轉成為生也無涯而知也有涯了嗎?這将如何使我們能認識此生命究是什麼一回事呢?不僅不可認識,也将無所成就。
并且我們也不能想像他如何地能如此不已不息。
現在生命走的是一條循環往複的路,生了一定的時限便有死,死了另有新的再生,如是般一而再,再而三,而至于無窮。
無窮地往複,無窮地循環,在此無窮盡的不可想像的長時間裡,因為有了循環,遂可把來分成一段段相當短的時間而重複表演。
數十年的生命,便可表演出幾百京兆億垓年的生命過程之大概。
這才使人可認識,這才使生命有成就。
而在此無窮無盡的往複循環中才得不息不已。
因為雖說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長時期,其實還是往複循環在短的路程上兜圈子。
再以天象言,天運循環,雖似神化而有節序。
如寒往暑來,如朔望盈虛,晝夜長短,一切可以曆數記之。
因此,在變動中乃有所謂恒常與靜定。
譬如一個鐘擺,擺東擺西,他雖永遠在擺動,但你也可看他永遠是靜止,因他老在此一擺幅中,盡是移動,并不能脫出此擺幅,而盡向一邊無盡地擺去。
又譬如一個圓圈或一個螺旋,他雖永遠地向前,其實并不永遠向前,他在繞圈打轉彎,一度一度走回頭,因此循着圓周線的動,也可說是靜,他老在此圓線上,并未越出此圓周之外去。
凡屬圓周的,或是擺幅的,必有一個所謂中。
這一個中,不在兩邊,不在四外,而在内裡。
一個擺動,或一個圓周的進行,并沒有停止在那中之上,但那中則老是存在,而且老是停停當當地是個中。
好像那個中在主宰着那個動。
那個無終無始不息不已的動,好像永遠在那中的控制下,全部受此中之支配。
所以說至動即是至靜,至變即是至常。
在此觀念下,始有所謂性與命。
告子說,生了謂性,禅宗說作用見性,這無異于指此無始無終不息不已之一動為性。
但儒家則要在此不息不已無終無始的一動中指出其循環往複之定性的中來,說此中始是性。
宋明儒喜歡說未發之中,說知止,說靜,說主宰,說恒,都為此。
宋儒又說性即理,不肯說性即氣,因氣隻是動,理則是那動之中。
若果純氣無理,則将如脫缰之馬,不知他将跑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