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牲饋食禮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61)妥“屍”:妥,安坐也;妥“屍”,請“屍”安坐。
(62)執奠:謂“屍”取祝置于铏南之酒觯而執之。
如初:亦再拜稽首。
(63)祝命挼祭:命,诏告;挼祭,即綏祭、堕祭,意指請神享祭。
(64)豆間:兩豆間之隙地。
(65)肺:指切肺。
(66)旨:美也。
(67)铏:此指雜有野菜的肉羹。
(68)稷:此字系衍文。
湆(q@):羹汁。
(69)食舉:食必先舉之。
(70)臘北:即臘俎之北。
(71)侑(yòu):勸也。
此謂又勸之使之食。
(72)幹:長脅也,也即正脅。
(73)“屍”實舉于菹豆:前所舉肺脊食而未盡者,實于菹豆。
(74)庶羞:庶,衆也,庶羞,指豕肉、肉醬等多種供應。
設于左:“屍”東面,以北為左。
有醢:有肉醬一豆。
(75)舉骼及獸、魚:舉者,佐食也;骼,豕之後胫骨;獸,指獸之後胫骨;魚,謂魚一條。
(76)舉肩及獸、魚:肩,豕之肩;獸,指獸之肩;魚,謂魚一條。
(77)盛肵俎:取牲、魚、臘之餘盛于肵俎。
俎釋三個:所釋者,牲、臘則正脊一骨、長脅一骨及臑也,魚則三條。
(78)卒角:飲盡角杯中酒。
(79)醋:報也。
(80)主人退:退而反位。
佐食授挼祭:取祭屍所食之餘黍、稷、肺給主人,使主人祭。
(81)受祭祭之:謂以右手受佐食所授之挼祭而祭之。
進聽嘏:進,進于“屍”前;聽,靜受之意,非聽聞之聽;嘏,受福曰嘏。
(82)抟黍:抟,團也,聚也;抟黍,謂捏黍飯成團。
(83)詩懷之:詩,猶“承”也;詩懷之,謂奉納之懷中。
挂于季指:季,小也;季指,左手小指;挂于季指,以右手挂左袖于左手小指。
(84)主人出:出室而至于房。
寫啬于房:寫,自彼傳此之意,此謂穑自左袖傳之笾;啬,同“穑”,此指袖中之飯團。
(85)筵祝:謂主人自房還入室,為祝鋪設竹席。
(86)設菹醢、俎:主婦設菹、醢,佐食設俎。
(87)以肝從:謂主人獻肝于祝。
(88)複位:複戶内西向之位。
(89)宗婦執兩笾:宗婦,同宗之婦來助祭者;兩笾,一盛棗,一盛栗,盛棗之笾在西,盛粟之笾在東。
(90)笾祭:即棗、栗之祭。
(91)兄弟長以燔從:兄弟長,兄弟中之年長者;燔,炙肉也。
(92)羞燔者:長兄弟也。
(93)命送如初:命主婦拜如主人。
(94)酢:謂“屍”換酒爵斟上酒回敬主婦。
如主人儀:和回敬主人之禮儀相同。
(95)撫祭:撫按地上之祭品而祭。
(96)及佐食:指獻佐食。
(97)以爵入于房:此爵為空爵。
(98)如初:如主婦二次獻屍之儀。
(99)席于戶内:從房中取席為主人鋪于室内,正面朝西。
(100)贊豆:言豆而該笾。
(101)俎入設:入設于室,佐食設之。
(102)贊祭:呈上笾、豆中之祭品以助祭。
(103)絕祭:用右手将肺撕開而祭之。
哜之:嘗左手中肺。
(104)捝(shu@)手:捝,拭;捝手,即拭手。
(105)左執爵:自“左執爵”至“哜之”,就主人而言。
(106)興:亦就主人言。
拜:拜主婦。
(107)酌醋:斟酒自酢。
(108)主婦出:謂出室至堂,由堂而入房也。
(109)主人降,洗,酌:謂降而洗爵,升而酌酒也。
(110)三獻作止爵:三獻,指賓而言;作止爵,請“屍”飲所止之爵。
(111)酢:賓自酢也。
(112)酢于主人:代主人而自酢。
複位:複堂下東面之位。
(113)洗:指洗酒爵。
(114)薦脯醢:即薦笾豆,脯盛于笾,醢盛于豆。
折俎:盛放體解之牲之俎。
(115)拜:拜主人也。
(116)酌酢:斟酒自酢。
拜:拜賓也。
(117)主人坐祭:以幹肉和肺行祭。
(118)衆賓升:升西階也。
(119)辯:謂皆有薦俎也。
(120)主人備答拜焉:備,猶“盡”也;備答拜,即一一答拜。
(121)阼階東:即東階東。
西方:指西階之西。
(122)薦北:祭物之北。
(123)如賓儀:如同獻賓之儀。
(124)洗,獻衆兄弟:言“洗”,不言“酌”,文省也。
下同。
(125)内兄弟:指姑姊妹、宗婦、族人之婦。
(126)入,複位:複室中西面之位。
(127)不及佐食:不獻佐食。
洗緻如初:洗,洗觚;緻,獻主人、主婦;如初,和前面之儀相同。
無從:謂無從獻之肝燔也。
(128)加爵:加獻之禮。
如初:如賓長三獻。
爵止:謂屍受爵祭嘗之後即止而不飲。
(129)嗣舉奠:嗣,主人之嗣子;舉,舉而飲之;奠,指“屍”未入之前祝酌奠于铏南之酒爵。
(130)“屍”執奠:此“奠”指酒爵。
進受:謂嗣子上前接過酒爵。
(131)洗酌入:謂洗觯酌酒入室獻“屍”。
(132)出、複位:謂出室複東階下之原位。
(133)弟子:後生也。
東方:東階之東。
(134)宗人告祭脀(h5ng):告,告衆賓、衆兄弟、内賓也;脀,俎也;祭脀,各以其俎上之肺行祭。
乃羞:羞,庶羞也,指為“屍”而設四豆肴馔。
(135)酌于其尊:此“尊”乃東方之尊也。
(136)複位:複西階前東向之位。
(137)旅:行酬之名。
(138)酌于其尊:此“尊”為西方之尊。
(139)複位:複東階下西向之位。
(140)交錯以辯:互相酬獻,無有遺漏。
皆如初儀:謂如上賓酬長兄弟、長兄弟酬衆賓長之儀。
(141)為加爵者作止爵:為加爵者,衆賓長也;作止爵,衆賓專請“屍”将加獻之時奠而未飲之酒爵飲之。
(142)各酌于其尊:賓弟子酌西方之尊,兄弟弟子酌東方之尊。
(143)舉斛于其長:賓弟子獻酒觯于賓長,兄弟弟子獻酒觯于兄弟之長。
(144)複位:複中庭北面之位。
(145)弟子皆複其位:謂賓弟子複西階前東面之位,兄弟弟子複東階前西面之位。
(146)爵皆無算:算,數也;無算,無次第之數;爵皆無算,謂衆賓衆兄弟唯己所欲相互酬獻,不計次數。
(147)利洗散:利,佐食之别名;散,酒器名,賤者獻酒之酒器,一說即為斝。
如初儀:如長兄弟、衆賓長加獻之儀。
(148)西面:唐石經作“西南”,今據《經義述聞》改之。
(149)複位:祝和主人各複室中之位。
(150)撤“屍”俎:俎,盛有心、舌之肵俎;撤屍俎,撤以歸“屍”也。
(151)筵對席:正對“屍”席而設一席。
分簋(guǐ)铏:簋,古代食器;分簋,謂分敦中之黍于敦蓋;分铏,謂分铏中之羹于另一铏。
(152)舉奠:即嗣子也。
(153)命:告也。
(154)馂(j)n):通“飧”。
(155)各一膚:于嗣子及長兄弟豕肉各一塊。
(156)有以也:以,是也;有以也,以先祖有德而享于此祭。
(157)三:指叮咛三次。
(158)祭食:祭飯也。
祭舉:祭肉。
(159)上馂:嗣子也。
下馂:長兄弟。
(160)有與也:與者,與兄弟也,此兄弟謂衆兄弟及族親。
(161)如初儀:謂嗣子、長兄弟許諾及祝如是叮咛三次。
(162)坐:亦跪也,古人“坐”、“跪”通稱。
(163)祝命撤阼俎:命,命佐食;阼俎,主人之俎,阼是主位,故謂主人之俎為阼俎。
(164)出:出室也。
(165)即位:即堂下西面位。
(166)門外:指大門外。
(167)堂下俎畢出:堂下各賓俎皆撤而歸之尊賓。
(168)其服皆朝服:其服,謂賓、兄弟助祭者之服;朝服,十五升缁布衣而素裳。
■(b@):古代作朝服的蔽膝。
(169)爵■:謂蔽膝與裳同色。
(170)覆:倒置壺口。
明日卒奠:明日,即第二天祭日;卒奠,奠于戶東。
绤:粗葛布。
即位:指主人入而就位。
(171)苦:苦荼也。
(172)棘心匕:棘心,棘木心赤:匕,匕飯之匕。
刻:刻為龍頭之形。
(173)牲爨:烹豕之竈。
西壁:堂之西牆下。
(174)去本末:去掉首尾兩頭。
午割:從橫割之,中間相連不切斷。
牲鼎:即豕鼎。
載心立、舌縮俎:載,載于肵俎:心立,心立于俎肉;舌縮俎,舌順俎而直設之。
(175)賓:賓長也。
其餘在東堂:其餘,衆賓、衆兄弟也;東堂,東夾之前近南之處。
(176)■北:執■者之北。
(177)卒:謂“屍”已拭手。
(178)入:入門也。
辟位:退位,後退。
出:出戶也。
(179)舉奠:謂食肝時。
豆鹽:以豆盛鹽。
(180)當事:将有事而未至。
(181)呼:猶“命”也。
(182)獻與旅齒于衆賓:獻,謂主人獻之;旅,謂旅酬;齒,從其長幼之次;齒于衆賓,先于衆賓。
(183)尊兩壺于房中西牖下:為婦人旅酬而設。
(184)内賓:主祭者之姑姊妹也。
(185)宗婦:為所祭者子孫之妻,于主祭者為同宗之婦也。
(186)執:謂執笾、豆。
(187)祭■爨:祭者,宗婦也;■爨,炊黍稷之竈。
雍爨:烹煮牲(豕)、魚、臘(獸)之竈,此為雍人祭之。
(188)賓從“屍:送“屍”也。
俎:“屍”俎也。
(189)正脊:前脊。
橫脊:後脊。
長脅:脊兩旁之肋之脅,又謂之胉。
中肋之正脅,亦謂之長脅。
短脅:即後肋。
(190)膚三:頸上肉皮三塊。
魚十有五:謂魚俎用魚十五尾也。
(191)髀(b@):股部。
脡脊:即中脊。
(192)阼俎:主人之俎。
臂:左前臂。
(193)觳:後足,此指後右足。
其餘:謂脊、脅、膚、肺等。
(61)妥“屍”:妥,安坐也;妥“屍”,請“屍”安坐。
(62)執奠:謂“屍”取祝置于铏南之酒觯而執之。
如初:亦再拜稽首。
(63)祝命挼祭:命,诏告;挼祭,即綏祭、堕祭,意指請神享祭。
(64)豆間:兩豆間之隙地。
(65)肺:指切肺。
(66)旨:美也。
(67)铏:此指雜有野菜的肉羹。
(68)稷:此字系衍文。
湆(q@):羹汁。
(69)食舉:食必先舉之。
(70)臘北:即臘俎之北。
(71)侑(yòu):勸也。
此謂又勸之使之食。
(72)幹:長脅也,也即正脅。
(73)“屍”實舉于菹豆:前所舉肺脊食而未盡者,實于菹豆。
(74)庶羞:庶,衆也,庶羞,指豕肉、肉醬等多種供應。
設于左:“屍”東面,以北為左。
有醢:有肉醬一豆。
(75)舉骼及獸、魚:舉者,佐食也;骼,豕之後胫骨;獸,指獸之後胫骨;魚,謂魚一條。
(76)舉肩及獸、魚:肩,豕之肩;獸,指獸之肩;魚,謂魚一條。
(77)盛肵俎:取牲、魚、臘之餘盛于肵俎。
俎釋三個:所釋者,牲、臘則正脊一骨、長脅一骨及臑也,魚則三條。
(78)卒角:飲盡角杯中酒。
(79)醋:報也。
(80)主人退:退而反位。
佐食授挼祭:取祭屍所食之餘黍、稷、肺給主人,使主人祭。
(81)受祭祭之:謂以右手受佐食所授之挼祭而祭之。
進聽嘏:進,進于“屍”前;聽,靜受之意,非聽聞之聽;嘏,受福曰嘏。
(82)抟黍:抟,團也,聚也;抟黍,謂捏黍飯成團。
(83)詩懷之:詩,猶“承”也;詩懷之,謂奉納之懷中。
挂于季指:季,小也;季指,左手小指;挂于季指,以右手挂左袖于左手小指。
(84)主人出:出室而至于房。
寫啬于房:寫,自彼傳此之意,此謂穑自左袖傳之笾;啬,同“穑”,此指袖中之飯團。
(85)筵祝:謂主人自房還入室,為祝鋪設竹席。
(86)設菹醢、俎:主婦設菹、醢,佐食設俎。
(87)以肝從:謂主人獻肝于祝。
(88)複位:複戶内西向之位。
(89)宗婦執兩笾:宗婦,同宗之婦來助祭者;兩笾,一盛棗,一盛栗,盛棗之笾在西,盛粟之笾在東。
(90)笾祭:即棗、栗之祭。
(91)兄弟長以燔從:兄弟長,兄弟中之年長者;燔,炙肉也。
(92)羞燔者:長兄弟也。
(93)命送如初:命主婦拜如主人。
(94)酢:謂“屍”換酒爵斟上酒回敬主婦。
如主人儀:和回敬主人之禮儀相同。
(95)撫祭:撫按地上之祭品而祭。
(96)及佐食:指獻佐食。
(97)以爵入于房:此爵為空爵。
(98)如初:如主婦二次獻屍之儀。
(99)席于戶内:從房中取席為主人鋪于室内,正面朝西。
(100)贊豆:言豆而該笾。
(101)俎入設:入設于室,佐食設之。
(102)贊祭:呈上笾、豆中之祭品以助祭。
(103)絕祭:用右手将肺撕開而祭之。
哜之:嘗左手中肺。
(104)捝(shu@)手:捝,拭;捝手,即拭手。
(105)左執爵:自“左執爵”至“哜之”,就主人而言。
(106)興:亦就主人言。
拜:拜主婦。
(107)酌醋:斟酒自酢。
(108)主婦出:謂出室至堂,由堂而入房也。
(109)主人降,洗,酌:謂降而洗爵,升而酌酒也。
(110)三獻作止爵:三獻,指賓而言;作止爵,請“屍”飲所止之爵。
(111)酢:賓自酢也。
(112)酢于主人:代主人而自酢。
複位:複堂下東面之位。
(113)洗:指洗酒爵。
(114)薦脯醢:即薦笾豆,脯盛于笾,醢盛于豆。
折俎:盛放體解之牲之俎。
(115)拜:拜主人也。
(116)酌酢:斟酒自酢。
拜:拜賓也。
(117)主人坐祭:以幹肉和肺行祭。
(118)衆賓升:升西階也。
(119)辯:謂皆有薦俎也。
(120)主人備答拜焉:備,猶“盡”也;備答拜,即一一答拜。
(121)阼階東:即東階東。
西方:指西階之西。
(122)薦北:祭物之北。
(123)如賓儀:如同獻賓之儀。
(124)洗,獻衆兄弟:言“洗”,不言“酌”,文省也。
下同。
(125)内兄弟:指姑姊妹、宗婦、族人之婦。
(126)入,複位:複室中西面之位。
(127)不及佐食:不獻佐食。
洗緻如初:洗,洗觚;緻,獻主人、主婦;如初,和前面之儀相同。
無從:謂無從獻之肝燔也。
(128)加爵:加獻之禮。
如初:如賓長三獻。
爵止:謂屍受爵祭嘗之後即止而不飲。
(129)嗣舉奠:嗣,主人之嗣子;舉,舉而飲之;奠,指“屍”未入之前祝酌奠于铏南之酒爵。
(130)“屍”執奠:此“奠”指酒爵。
進受:謂嗣子上前接過酒爵。
(131)洗酌入:謂洗觯酌酒入室獻“屍”。
(132)出、複位:謂出室複東階下之原位。
(133)弟子:後生也。
東方:東階之東。
(134)宗人告祭脀(h5ng):告,告衆賓、衆兄弟、内賓也;脀,俎也;祭脀,各以其俎上之肺行祭。
乃羞:羞,庶羞也,指為“屍”而設四豆肴馔。
(135)酌于其尊:此“尊”乃東方之尊也。
(136)複位:複西階前東向之位。
(137)旅:行酬之名。
(138)酌于其尊:此“尊”為西方之尊。
(139)複位:複東階下西向之位。
(140)交錯以辯:互相酬獻,無有遺漏。
皆如初儀:謂如上賓酬長兄弟、長兄弟酬衆賓長之儀。
(141)為加爵者作止爵:為加爵者,衆賓長也;作止爵,衆賓專請“屍”将加獻之時奠而未飲之酒爵飲之。
(142)各酌于其尊:賓弟子酌西方之尊,兄弟弟子酌東方之尊。
(143)舉斛于其長:賓弟子獻酒觯于賓長,兄弟弟子獻酒觯于兄弟之長。
(144)複位:複中庭北面之位。
(145)弟子皆複其位:謂賓弟子複西階前東面之位,兄弟弟子複東階前西面之位。
(146)爵皆無算:算,數也;無算,無次第之數;爵皆無算,謂衆賓衆兄弟唯己所欲相互酬獻,不計次數。
(147)利洗散:利,佐食之别名;散,酒器名,賤者獻酒之酒器,一說即為斝。
如初儀:如長兄弟、衆賓長加獻之儀。
(148)西面:唐石經作“西南”,今據《經義述聞》改之。
(149)複位:祝和主人各複室中之位。
(150)撤“屍”俎:俎,盛有心、舌之肵俎;撤屍俎,撤以歸“屍”也。
(151)筵對席:正對“屍”席而設一席。
分簋(guǐ)铏:簋,古代食器;分簋,謂分敦中之黍于敦蓋;分铏,謂分铏中之羹于另一铏。
(152)舉奠:即嗣子也。
(153)命:告也。
(154)馂(j)n):通“飧”。
(155)各一膚:于嗣子及長兄弟豕肉各一塊。
(156)有以也:以,是也;有以也,以先祖有德而享于此祭。
(157)三:指叮咛三次。
(158)祭食:祭飯也。
祭舉:祭肉。
(159)上馂:嗣子也。
下馂:長兄弟。
(160)有與也:與者,與兄弟也,此兄弟謂衆兄弟及族親。
(161)如初儀:謂嗣子、長兄弟許諾及祝如是叮咛三次。
(162)坐:亦跪也,古人“坐”、“跪”通稱。
(163)祝命撤阼俎:命,命佐食;阼俎,主人之俎,阼是主位,故謂主人之俎為阼俎。
(164)出:出室也。
(165)即位:即堂下西面位。
(166)門外:指大門外。
(167)堂下俎畢出:堂下各賓俎皆撤而歸之尊賓。
(168)其服皆朝服:其服,謂賓、兄弟助祭者之服;朝服,十五升缁布衣而素裳。
■(b@):古代作朝服的蔽膝。
(169)爵■:謂蔽膝與裳同色。
(170)覆:倒置壺口。
明日卒奠:明日,即第二天祭日;卒奠,奠于戶東。
绤:粗葛布。
即位:指主人入而就位。
(171)苦:苦荼也。
(172)棘心匕:棘心,棘木心赤:匕,匕飯之匕。
刻:刻為龍頭之形。
(173)牲爨:烹豕之竈。
西壁:堂之西牆下。
(174)去本末:去掉首尾兩頭。
午割:從橫割之,中間相連不切斷。
牲鼎:即豕鼎。
載心立、舌縮俎:載,載于肵俎:心立,心立于俎肉;舌縮俎,舌順俎而直設之。
(175)賓:賓長也。
其餘在東堂:其餘,衆賓、衆兄弟也;東堂,東夾之前近南之處。
(176)■北:執■者之北。
(177)卒:謂“屍”已拭手。
(178)入:入門也。
辟位:退位,後退。
出:出戶也。
(179)舉奠:謂食肝時。
豆鹽:以豆盛鹽。
(180)當事:将有事而未至。
(181)呼:猶“命”也。
(182)獻與旅齒于衆賓:獻,謂主人獻之;旅,謂旅酬;齒,從其長幼之次;齒于衆賓,先于衆賓。
(183)尊兩壺于房中西牖下:為婦人旅酬而設。
(184)内賓:主祭者之姑姊妹也。
(185)宗婦:為所祭者子孫之妻,于主祭者為同宗之婦也。
(186)執:謂執笾、豆。
(187)祭■爨:祭者,宗婦也;■爨,炊黍稷之竈。
雍爨:烹煮牲(豕)、魚、臘(獸)之竈,此為雍人祭之。
(188)賓從“屍:送“屍”也。
俎:“屍”俎也。
(189)正脊:前脊。
橫脊:後脊。
長脅:脊兩旁之肋之脅,又謂之胉。
中肋之正脅,亦謂之長脅。
短脅:即後肋。
(190)膚三:頸上肉皮三塊。
魚十有五:謂魚俎用魚十五尾也。
(191)髀(b@):股部。
脡脊:即中脊。
(192)阼俎:主人之俎。
臂:左前臂。
(193)觳:後足,此指後右足。
其餘:謂脊、脅、膚、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