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夕禮第十三

關燈
葉也。

    蜱:蚌也。

     (94)糗(qiǔ):炒熟的米、麥等谷物,搗成粉,制成餅等。

     (95)陳器:器,即明器;陳器,因夜間殓藏之,故于天明複陳之。

     (96)執燭,俠辂:執燭者二人,一點于柩車前辂之東,一立于柩車前辂之西。

     (97)賓入者:為助葬來也。

    拜之:拜于内位。

     (98)撤者入:自重北向西而撤。

    設于西北:改設于柩車西北、序西南。

     (99)撤者東:由柩車北而東。

    鼎入:舉入陳之于重的東北,面向西,以北為上。

    乃奠:設遣奠也。

     (100)豆南上綪:先設百葉于西南,次設蚌醬于百葉之北,繼設葵菹于蚌醬之東,後設蝸醬于葵菹之南。

    笾蠃醢南:先設棗于蝸醬之南,再設米粉點心于棗之南,繼設粟于米粉點心之東,後設于肉于栗北。

     (101)俎二以成:成,猶并也;俎二以成,謂羊俎與豕俎并,魚俎和臘俎并,皆設于豆之東和笾之北。

    不綪:魚俎在羊俎之東,臘俎在豕俎之東,二者皆從南為始,不自北屈而南,是不綪也。

     (102)特鮮獸:特,特别,單獨;特鮮獸,鮮獸俎特設于豕、臘二俎之北。

     (103)抗:舉也。

     (104)出自道:出從門中央也。

    道左:門外之東也,即門東主人出門接賓之位。

     (105)車各從其馬:每車二馬,馬前車後。

    西面:門外之東也。

     (106)踴如初:如同撤祖奠時一樣。

    喪主、主婦哭、踴。

     (107)下體:謂牲之前後四足。

     (108)不以魚臘:明苞牲惟用牛羊,牛羊正牲,魚臘非正牲,故不用。

     (109)行器:器即明器,因已出廟而行,故稱行器。

    茵:舉茵以兼折及抗木、抗席。

    苞:舉苞以兼筲、甕、■。

    器:用器。

    序從:次第也。

     (110)踴如初:亦和撤祖奠時一樣,喪主、主婦哭、踴。

     (111)主人之史請讀赗:主人之史,士之私臣掌文書者;請,請示主人;讀赗,宣讀禮單。

    執算從:執算者,史之助手,從,從史也。

     (112)哭者相止也:以史方有事于死者,不擾之。

     (113)唯主人主婦哭:主人主婦悲痛至極,不能自止,故可以哭,然亦不踴。

     (114)燭在右:于史之右,照史讀赗也。

     (115)讀書:史站着讀禮單。

    釋算則坐:史之助手望着計算贈物之數目。

     (116)逆出:後入之執算者先出,先入之史後出。

     (117)公史:為國君掌管典禮及文書者。

     (118)讀遣:讀者,公史也;遣,入圹之物,即所謂陪葬品。

     (119)以禦柩:居柩車之前導引。

     (120)執披:執披者士也,計八人,分别執于柩車兩旁。

     (121)乃行:柩車行也。

     (122)出宮:柩車出宮也。

     (123)邦門:城門也。

    由左聽命,賓由右緻命:左、右即柩車前辂之左右也。

     (124)賓升:賓即宰夫,升指升于柩車之前。

    實币于蓋:置束帛于棺蓋之柳中。

     (125)複位:主人從柩而行,本在車後,因聽命至前,今拜送賓訖,故仍返車後之位。

    乃行:亦謂柩車行也。

     (126)圹:墓穴也。

    陳器:陳放送葬之明器。

    道:指墓道。

     (127)茵先入:茵為棺之藉,當在棺下,故須先入墓穴而後下棺于其上。

     (128)屬引:除去棺飾和棺束,捆好下棺之繩索。

     (129)窆(bi3n):落葬,即下棺。

     (130)贈用制币:制币,一丈八尺長的束帛;贈用制币,主人以币贈死者于墓穴。

    (131)卒:贈畢也。

    袒:主人袒臂而拜賓,重其禮也。

    主婦拜賓不袒。

    主婦亦拜賓:拜女賓也。

    即位:各返其原位。

    拾踴三:拾,更也;踴三,哭踴三次;拾踴,主人與婦人與賓更疊而踴也。

    襲:謂主人穿好衣服。

     (132)藏器于旁:器,即用器、役器;旁,即棺旁。

    加見:見,棺飾;加見,即加上棺飾。

     (133)藏苞筲于旁:非見内棺旁,而是見外棺飾之旁。

     (134)卻之:仰也,即正面朝上。

    覆之:即正面朝下。

     (135)實土三:實土,謂加土于抗木之上;三,指三匝。

     (136)乃反哭:返回祖廟而哭。

    入,升自西階,東面:指主人而言。

     (137)升自阼階:就婦人言。

     (138)即位,就堂上西面位。

     (139)賓吊者:衆賓之長也。

     (140)門外:廟門外也。

    啟位:與朝夕哭位同。

     (141)兄弟:指小功以下的同門兄弟。

     (142)就次:就斬衰倚廬之喪次。

     (143)猶朝夕哭,不奠:是日仍朝夕哭于殡宮,以其神靈在此也,所以不設祭席,則因無屍柩也。

     (144)三虞:虞,喪祭名,意為“安”。

     (145)卒哭:三虞後之祭名,始朝夕之間哀至即哭,至此祭則止也,僅餘朝夕哭而已。

     (146)班袝:班,次也;袝,卒哭之明日祭名,意謂将死者附祭于先祖。

     (147)記:此為士喪、既夕二篇之總記。

     (148)士處适寝:士平日常居于燕寝,有疾乃遷處于正寝。

     (149)疾病:重病。

    外内皆掃:疾甚必有問疾之賓來問,故須外内皆掃,使其潔淨也。

     (150)亵(xi8)衣:内衣。

     (151)禦者:侍從之人。

    皆坐持體:因病者身不能轉側、手足不能屈伸故。

     (152)男女改服:系衍文。

    屬纩,以俟絕氣:将新絲綿置于病人口鼻上,以驗氣之有無。

     (153)絕:死也。

     (154)乃行禱于五祀:行禱,病人垂危之際,孝子遣人分禱;五祀,指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公厲,古禮士隻向門、行祈禱。

     (155)卒:終也,今謂之死。

     (156)主人啼,兄弟哭:啼,哀之深也;哭,哀之淺者。

     (157)遷屍:置屍體于南邊窗下床上。

     (158)複者:招魂之人。

    招而左:從左至右、從右到左往返招之。

     (159)上兩末:兩端向上彎曲。

     (160)校:幾之足。

     (161)腢:肩頭。

     (162)赴:走先也,向國君報喪。

     (163)君之臣某之某死:前“某”為士名,後“某”為親屬和死者名。

     (164)兄弟:指大功以上在室者。

     (165)衆主人不出:前省“主人出”。

     (166)不坐:謂床高可以不坐,由其便也。

     (167)差盛之:差,有差别的選擇,即擇揀米之堅好者以飯屍;盛,盛于敦。

     (168)抗衾:抗,舉也;衾,殓衾也。

    襢:通“袒”,此謂撤去床席。

     (169)内禦者:指女禦,或謂女侍從。

     (170)中帶:有釋為“套褲”的,不知當否。

     (171)柱右齻左齻:頂住左右牙齒,使口開易含。

     (172)廣尺:東西寬一尺。

    輪二尺:南北長二尺。

     (173)幕布:即帷幕之布。

    屬幅:整幅,寬二尺二寸。

    長下膝:衣長至膝下。

     (174)有前後裳:凡裳前三幅,後四幅,明衣之裳亦如之。

    不辟:上下一樣寬。

    長及觳(qu8):觳,腳背;長及觳,蔽足也。

     (175)縓(qu4n):淺绛色,或謂紅色;綼(b@):裳幅的緣飾;緆(x@):裳的下飾。

    (176)缁純:純,指飾衣;缁純,謂衣領和袖口皆為缁(黑色)。

     (177)設握:設于左手也。

    系鈎中指,結于掔:謂“握”的兩端各系有繩,先以繩的一端繞手掌一匝,繼以另一端向上鈎住中指,然後返回來兩端于手掌後邊打結。

     (178)坅(qǐn):掘坑。

     (179)隸人湼廁:隸人,罪人也;湼,塞也。

     (180)陳衣:陳小殓衣。

     (181)倫如朝服:倫,比也;倫如朝服,與朝服布同。

     (182)棜(yù):長方形無足的木承盤。

    齊于坫:其南與堂隅之坫齊。

     (183)篚(f7i):盛物的竹器。

     (184)時:朝夕也。

    面枋(b@ng):枋,通“柄”,此指勺柄;面枋,謂勺柄向後。

    錯:設于奠所。

    建之:插勺于醴酒中。

     (185)辟奠不出室:室中苟有隙地,就便設奠,不必改設,故不出室。

     (186)衆主人:齊衰以下之親屬。

     (187)說(tuō):通“脫”。

     (188)三日絞垂:三日,喪事之第三天,實喪之第四天;絞垂,大功以上親屬絞束其散垂的腰绖。

     (189)外■(b@):■:縫著;外■,從外面縫于武上(武謂冠卷,就今之帽沿)。

    纓條屬:以通屈一繩縫于武上,其下垂者為纓。

     (190)屦外納:屦向外收束。

     (191)無時:不定時,哀至則哭,非必朝夕而哭。

     (192)歠(chuò):飲,啜。

    溢:通:“镒”,古計量單位,二十兩為一溢,相當于1124升。

     (193)惡車:粗惡之木車。

    白狗幦(m@):幦,義同“幭”,古時車轼上的覆蓋物;白狗幦,即以白狗皮覆蓋車前的橫木。

    蒲蔽:蒲,蒲草;蔽,訓為藩,即車藩;蒲蔽,用蒲草做車藩以禦風塵。

    蒲菆(ōu):菆,剝掉皮的麻稭之類;蒲菆,指蒲草之莖。

    犬服:以白狗皮做兵器袋,一取其堅,二取其色與喪飾宜。

    木錧(gu3n):錧,同“輨”,毂端的銅鐵;木錧,車輨平常用金,然喪時用木,此謂車軸兩端用木鍵釘牢。

    約綏,約辔:約,繩也;綏,所引以上車之索;辔,禦者所執以禦馬之索。

    木镳:镳,馬具,與銜合用,銜在口内,镳在口旁;木镳,镳常以鐵制成,此因喪事,故用木。

    齊:剪也。

     (194)疏布裧(ch1n):裧,車上的帷幕;疏布裧,車帷用大功之布,此乃主婦之車與主人之車之所異者。

     (195)貳車:副車也。

    攝服:攝,緣也;服,兵器袋。

     (196)卻之:言執帚之時末端向上。

    撤者:指撤宿奠者。

     (197)比奠:比,猶先也;比奠,即奠之先。

    聚諸窔(y4o):窔,幽也,此指室的東南隅;聚諸窔,将垃圾灰塵等皆掃到室之東南隅。

     (198)垂末内鬣:鬣,掃帚的末端;垂末内鬣,讓末端下垂且向己身。

     (199)燕養:平常所用供養。

    饋羞:饋,平時朝夕食物,非喪中之朝夕奠也;羞,四時之珍異,即時鮮果品。

    湯沐:洗頭的熱水。

     (200)若:及也,與也。

    下室:燕寝。

     (201)物土:物猶相也,相其地可葬與否。

     (202)蔔日:蔔葬之日。

     (203)昕(x9n):拂曉。

     (204)廟:即祖廟和祢廟。

     (205)入:入祢廟。

    先入:先柩而入。

    後入:後柩而入。

    在下:在堂下,即不升堂也。

     (206)撤:撤從奠祭席。

    踴如初:亦要節而踴也。

     (207)舉奠:遷祢奠為從奠。

    巾席從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