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喪禮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傧者出門傳告來賓:“孤某須矣”。
并引領來賓進門。
來賓進入中庭,向北傳達送衣主人的使命。
喪主叩首拜謝。
來賓從西階上堂,直至繞過屍體腳後,向西置放衣物,其禮儀和在室中一樣,繼而仍由屍足北轉而西降自西階,出門。
喪主出門拜送。
如有朋友親自來贈送衣物,其禮儀和前面一樣,不過朋友要于西階向東北方哭踴三次,方可出去;這時喪主不哭踴。
贈送衣物者既送衣,就必定送裳,其拿衣服的方式和前面一樣。
撤衣者撤衣之方式亦如此。
從西階上堂和下堂,端拿衣物于東邊收藏起來,以待大殓。
小殓日之夜,于中庭點着大燭。
次日天明,熄滅大燭。
将衣衾陳設于房中,衣領朝南,先是自西向東排,繼是自東往西排。
有絞一,單被一,棉被二。
國君贈送的衣服,包括爵弁服、皮弁服、散衣,加上死者僚友贈送的衣服,一共三十套。
而絞、單被、棉被等不算在三十套之内。
凡此衣服不一定都用。
東堂下陳設之祭物:兩隻瓦■,均都裝着甜醴酒;角質酒觯,木制祭勺;白色的豆兩隻,一隻裝着葵芋醬,一隻裝着蝸醬;笾兩隻,沒有緣,底中鋪着布巾,裡面裝着未加揀擇篩選的栗子;幹肉四條。
奠席設在凡此祭物的北邊,大殓之席設在奠席的東邊。
挖掘埋棺之坎,其深度要能保證露出聯結棺與蓋之縫的木楔。
棺入坎時,喪主不哭。
用輁軸外棺于坎時,棺蓋在堂下,幹煎的黍和稷各兩筐,以及魚和幹肉,陳設于西枯的南邊。
又陳放三隻鼎于門外,以北為上。
其中,一隻鼎盛放一隻豬,一隻鼎盛放鳡魚或鲫魚九條,一隻鼎盛放風幹兔子的左半部,去髀,其他還有匕、俎等的陳設,都和小殓時一樣。
執燭者在祭席的東邊等候着。
夏祝撤下小殓時所設的盥洗器具,并改設于門外,進門後從東階上堂。
這時男子哭踴,夏祝又撤去覆蓋小殓奠之布巾,交于執事者,并示其于東階下等候。
繼而撤去祭席,夏祝先取下醴酒向北而立,其餘的祭物先設者先撤,後設者後撤,均由屍足北轉而于西階下堂。
這時婦人哭踴,接着将所撤下之祭物改設于西庭的西南,即庭之西邊,陳設的次第和在堂上設時一樣。
執甜醴酒的夏祝和在奠于屍東時一樣,向北而立,以西為上。
諸執事立于豆的北邊,向南而以東為上。
夏祝和諸執事陳設醴酒、豆俎完畢,一并到東邊之新馔處以待事。
于堂上陳設帷幕。
婦人向東立于屍體之西側。
喪主及衆主人從西階上堂,繞過屍體之足到東邊,朝西而袒露左臂。
士洗手,其站之位置和小殓時一樣。
有司鋪席,亦和小殓時一樣。
商祝在席上鋪絞、單被、棉被,最好的鋪在最上面。
鋪國君贈送的衣衾不能颠倒錯位。
此時倘有大夫來吊唁,則使有司告以方殓,主人不便出迎拜賓。
士二人擡起屍體自堂上兩楹間至東階放在已鋪好的衣被上,返回西階下原位。
這時喪主又哭踴,但不計數。
大殓完畢,撤下帷幕。
喪主撫屍而号哭,和小殓時一樣,主婦也如此。
喪主和衆主人将屍體擡起放到棺中,這時男女哭踴,不計數,和小殓時一樣。
接着蓋上棺蓋。
喪主下堂,叩拜大夫中之後至者,随即向北察看埋棺之坎。
衆主人返回東階下之位。
婦人則返回東階上之位。
繼而于棺的首尾、左右各陳放一筐煎炒過的黍稷,覆木料于棺上并塗上泥。
這時男女又哭踴,不計數。
俟塗泥完畢,周祝取銘置于殡。
喪主返回東階下原位,哭踴,穿好衣服。
于是設奠。
執燭者從東階登堂,周祝執巾和執席者亦跟着上堂;于室中西南隅朝東設祭席。
周祝返回堂下,和執事一起端拿東邊所設祭物。
士洗手,擡鼎進門,鼎正面朝西,以北為上,和小殓時一樣。
載魚于俎上,魚頭向左,魚脊向前,每列三條,計三列九條。
載獸之俎其本向前。
夏祝端拿甜醴酒先上堂,和小殓時一樣,諸執事端拿酒、豆、笾、俎随着從東階上堂。
男子哭踴,甸人撤去空鼎。
此時夏祝和諸執事由東楹之西入室,夏祝執甜醴酒面北而立。
諸執事設豆:肉醬在右邊,肉醬的南邊是栗,栗的東邊是幹肉。
豚俎在兩豆的東邊,魚俎又在豚俎的東邊。
獸俎特别設于豚、魚二俎的北邊,甜醴酒在笾的南邊。
用巾覆蓋豆、俎,和小殓時一樣。
陳設結束,諸執事先出室,立于室戶的西邊,以西為上。
夏祝随之出室,關上門;進而先于諸執事由西楹柱的西邊經西階下堂。
婦人哭踴。
夏祝和諸執事繼而從重的南邊東行。
男子又哭踴。
賓客出室。
婦人哭踴。
喪主到門外拜送,返回後即和小功以上的同族兄弟一起面北而哭殡。
繼而同兄弟出室,喪主又到門外拜送。
衆主人出門,停止哭踴,皆向西于東邊而立。
喪主關上門,向衆主人行拱手禮,并各就斬衰、倚廬、齊衰,垩室諸喪次。
國君如果另有惠賜,須察看大殓陳設情況。
先鋪好絞、被、衣等,以俟國君駕至。
喪主到外門之外迎接,見到國君禦車之馬頭,即停止哭泣;返回門内,向北于右邊而立,和衆主人一起袒露左臂。
男巫止步于廟門(殡宮門)之外,喪祝代表國君亦先至此。
小臣二人執戈先行,男巫、喪祝二人随後而行。
俟喪祝為國君祭過門神後,國君入門,喪主回避。
國君從東階升堂,向西而立。
喪祝背靠東房之牆向南而立,喪主立于中庭。
國君向屍而哭。
喪主亦哭,并向屍叩首,起來又哭踴,随之出門外等候。
國君命喪主返回續行大殓之事,喪主返回中庭原位。
國君又命喪主升堂,喪主由西階上堂,立于西楹柱的東邊向北視殓。
國君繼命公、卿、大夫上堂,立于喪主之西視殓,以東為上。
于是開始大殓。
大殓結束,公、卿、大夫等後上堂者先下堂,返回原先位置;接着喪主下堂,行至門外。
國君又命喪主返回上堂,喪主遵命回到中庭。
國君坐于屍床,用手輕撫屍體之胸口。
喪主叩首拜屍,起來後又哭踴,随後再次向門外走去。
國君再次命喪主返回,喪主受命回到中庭原位;衆主人回避,于堂下之東牆向南而立。
國君下堂,向西命喪主撫屍。
喪主從西階上堂,由屍足繞至東邊,向西(屍)撫屍,但不與國君所撫之處相同。
繼而哭踴。
主婦向東撫屍、哭踴,和喪主一樣。
把屍體裝殓入棺,蓋上棺蓋;喪主下堂,行至門外。
國君又命喪主返回,喪主從左邊入門,察看塗泥于棺。
國君登堂就位,衆主人返回中庭原位。
塗泥結束,喪主行至門外;國君再命喪主返回。
喪主從右邊入門,諸執事從西階上堂設奠。
國君候機哭踴,喪主跟着哭踴。
設奠結束,喪主行至門外,哭者止哭。
國君出門,于廟(殡宮)中哭踴。
喪主回避,不哭。
國君登上禦車憑轼。
國君随從乘上副車,喪主哭,拜送國君及随從。
然後穿好衣服,入門就位;衆主人亦随即穿好衣服。
喪主又拜謝晚來吊唁之大夫,旋即哭踴。
賓客辭行,喪主拜送之。
士死滿三日後,喪主及衆主人始服斬衰或缌麻的喪服,喪主兼持喪杖,拜謝國君和衆賓的吊唁和慰問,但不拜謝其惠賜衣物。
既殡之後,男子婦人于每日早晚哭于殡宮,不避子卯忌日。
婦人即位于堂,以南為上,哭。
親者與衆兄弟向西就位于門外,以北為上;甥婿外孫、從母之子等向西就位于門外衆兄弟之南,以南為上;賓客又向西就位于甥婿外孫等之南,以北為上。
門外東邊的來賓向北就位,以西為上;門外西邊的賓客向北就位,以東為上;站在西邊的賓客向東就位,以北為上。
喪主就位,然後開門。
這時婦人捶胸示哀,但不哭。
喪主拜謝賓客,先西面拜,次南面拜,最後東面拜,每面三拜;随後右轉入門而哭。
婦人哭踴。
喪主于堂下東牆之最北端向西就位。
衆兄弟皆就位,其位次與在門外時的位次相同。
卿大夫于喪主的南邊就位。
諸公于門東稍靠前的地方就位。
異國之貴賓于門西稍靠前的地方就位。
倘若身份地位相同,喪主須先叩拜他國的貴賓。
凡是卿大夫,喪主須就其位一一叩拜。
撤大殓之宿奠者于門外洗手,執燭先入,從東階上堂。
男子哭踴。
夏祝端拿甜醴酒,面北而立;諸執事或取酒立于夏祝之東側,或取豆、笾、俎面南而立,以西為上。
夏祝取醴先出門下堂,諸執事執酒、豆、笾、俎依次出來,從西階下堂。
婦人哭踴。
繼而陳設祭物于堂下東面牆的西南,與西邊的屋翼對齊。
夏祝執拿醴酒面北而立,以西為上;執豆者朝西置放豆,然後向南立于豆的北邊。
執笾、俎者置放笾、俎後,立于設豆者的西邊,以東為上。
執酒者置放酒後,返回原位。
這時,夏祝置放醴酒于西邊後,先行離開,從喪主的北邊行至朝奠之馔處,衆執事亦跟着前往。
于是設朝奠,夏祝執拿醴酒,諸執事執拿酒、幹肉、肉醬等從東階上堂。
這時,男子哭踴,入于室内。
祭席之設和先前一樣,亦先豆次笾次酒次醴,但因無菹無栗,故不設巾。
諸執事設完席後出室,立于戶的西邊,以西為上。
夏祝随即滅燭出室,并關上門,從西階先行下堂,諸執事跟着下堂。
婦人哭踴。
設奠者由重的南邊東行。
男子哭踴。
賓客出室,婦人又哭踴,喪主拜送賓客。
衆主人出室,婦人哭踴。
出門,停止哭泣。
賓客,衆主人衆兄弟都回到門外東邊原位。
喪主關上門,拜送賓客。
然後向衆主人拱手拜謝,并各有倚廬、垩室諸喪次。
每月初一之日,設祭奠和大殓時一樣,用一隻豬,加上魚和風幹的兔子,并陳設三隻鼎。
東邊陳設的祭物也和大殓時相同。
朔月之奠和大殓所不同者在于,大殓奠有笾,而此奠無笾,大殓奠無黍稷,而此奠有黍稷。
黍稷裝在瓦敦之中,蓋上敦蓋,置放在大殓奠時笾的位置上。
喪主叩拜賓客,和朝夕哭時拜賓之禮一樣,完畢,撤去昨日之宿奠。
接着擡鼎入門,把牲體從鼎中升出,和大殓奠時一樣。
用匕載牲體于俎上後,放匕于鼎中,又置俎于适當的位置。
用匕載俎者随即從反向退出。
甸人則撤去三隻空鼎。
室中陳設祭品的秩序為:先醴酒,次菹,次肉醬,次黍稷,最後是俎。
室中所設祭物的位置為:盛肉醬之豆在北邊,盛菹之豆在南邊,豚俎置于兩豆的東邊,魚俎又在豚俎的東邊,獸俎則别置放在豚俎和魚俎的北邊,盛黍稷的瓦敦放在大殓時笾之位。
啟開敦蓋,置放在敦的南邊。
醴酒的位置和大殓時相同。
夏祝立于其南,執豆者立于其北,共同舉巾把所設之奠蓋好,然後退堂。
喪主及喪者家中男女各各因時而哭踴(升奠時男子哭踴,降奠時婦人哭踴),其禮儀都和朝夕哭時一樣。
月半之時所設祭席亦和朝夕奠一樣,無牲俎。
如收到新熟的五谷和鮮果,其祭席就要和朔月奠一樣,有牲俎。
撤去朔奠時要先取下醴酒,其餘的祭品先設者先撤,後設者後撤。
撤敦時其蓋不必再蓋上,敦之足朝前,退堂出室的秩序和升堂入室時一樣。
祭席陳設在室外東牆下西南,其次序位置和在室中陳設時一樣。
筮死者葬居,由冢人測度。
先掘挖四邊的土,置于四邊之外;繼掘挖中央之士,置于中央之南。
行畢朝哭之禮儀,喪主和衆主人皆來到此葬居之所,向北站在其所掘之土的南邊,除去首绖和腰绖。
宰(向筮者傳布主人之命的人)在喪主的右邊。
筮者向東抽出蓍草筒,和蓍草一并用手拿着,朝南接受喪主之命。
宰傳達喪主之命說:“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葬居。
今謀以此處作死者幽冥之居,葬居始得,不知其後或有艱難乎?”筮宅之人應諾,不重述宰所傳達喪主之命,右轉向北,于葬居中央的南邊蔔筮。
這時卦者在筮者的左邊。
筮宅完畢,執卦者據之寫好卦,筮者拿着卦交于宰看。
宰接過卦看畢,還于筮者。
筮者又和其随從一起占筮,完畢,上前告于宰和喪主:“占筮的結果為吉。
”喪主及衆主人系上首绖、腰绖,哭而不踴。
倘若所筮結果非吉,則當另外擇地而筮,其儀式和前面相同。
喪主及衆主人回去後,向北于殡的前面哭而不踴。
匠人垛好棺椁之木料,喪主于殡門外東邊向西拜謝工匠,然後循“井椁”之南而西而北而東周繞而詳視之,繼而返回殡門外東邊位,哭而不踴。
婦人哭于堂上。
做明器之木材放在殡門外邊,向西自北至南,又自南至北屈而陳之。
喪主一一視之,然後和前面一樣,返回原位哭而不踴。
獻素、獻成之時,喪主亦如上一一察看,返回原位哭而不踴。
蔔葬之日,行朝哭禮之後,衆人都回到殡門外之位。
蔔人先設龜甲于門外西塾,龜頭向南,龜甲下有蔔席。
用于灼龜的荊焞與燋置于一處,皆在龜甲的東邊。
族長臨視蔔事,并和宗人穿着吉服向東立于門外西邊,以南為上,占者三人(分掌玉兆、瓦兆、原兆者)于族長、宗人的南邊而立,以北為上。
蔔人和執燋者、布席者皆立于西塾内之西。
關上東門,主婦立于門内,蔔席設幹門橛的西邊、門檻的外邊。
宗人告訴喪主已準備就緒。
喪主朝北取下首绖,用左手抱着。
族長莅臨視蔔,向西于門東邊就位。
蔔人于西塾抱龜執燋而行向門外,先陳設龜甲,龜頭朝西,後置燋于龜甲的北邊。
宗人接過蔔人所給龜甲,顯示給族長看。
族長接過龜甲察看,然後還給宗人。
宗人又還龜甲于蔔人,稍退而接受族長之命。
族長命之曰:“哀子某,來日某,蔔葬其父某甫。
魂神之升降不知是否近于咎悔?”宗人應諾,但不重述族長之命;回到門外西邊就于席位向西而坐;告龜以所蔔之事,起立;将龜甲交給蔔人,背靠着東邊門扉而立。
蔔人坐下,用荊焞燒灼龜甲,起立。
宗人接過龜甲,顯示給族長看。
族長接過龜甲察看後,還給宗人。
宗人随即将龜甲交給占者,稍退後向東而立。
占者三人又共同占蔔,完畢,不放下龜甲,捧龜徑告于族長和喪主:“占蔔的結果為:‘葬日吉。
’”随後占者将龜交給蔔人,并将占的結果告訴主婦。
主婦哭。
宗人再将占之結果告訴公卿大夫,并派人告于死者生前僚友之未來者。
蔔人撤去龜甲。
宗人告訴族長和喪主蔔葬事畢。
喪主和衆主人系上首绖、腰绖,入門于殡前哭,其禮和筮宅後于殡前哭一樣。
賓客出來,喪主拜送。
倘若蔔葬非吉,則須另擇日而蔔之,其儀式和首蔔一樣。
并引領來賓進門。
來賓進入中庭,向北傳達送衣主人的使命。
喪主叩首拜謝。
來賓從西階上堂,直至繞過屍體腳後,向西置放衣物,其禮儀和在室中一樣,繼而仍由屍足北轉而西降自西階,出門。
喪主出門拜送。
如有朋友親自來贈送衣物,其禮儀和前面一樣,不過朋友要于西階向東北方哭踴三次,方可出去;這時喪主不哭踴。
贈送衣物者既送衣,就必定送裳,其拿衣服的方式和前面一樣。
撤衣者撤衣之方式亦如此。
從西階上堂和下堂,端拿衣物于東邊收藏起來,以待大殓。
小殓日之夜,于中庭點着大燭。
次日天明,熄滅大燭。
将衣衾陳設于房中,衣領朝南,先是自西向東排,繼是自東往西排。
有絞一,單被一,棉被二。
國君贈送的衣服,包括爵弁服、皮弁服、散衣,加上死者僚友贈送的衣服,一共三十套。
而絞、單被、棉被等不算在三十套之内。
凡此衣服不一定都用。
東堂下陳設之祭物:兩隻瓦■,均都裝着甜醴酒;角質酒觯,木制祭勺;白色的豆兩隻,一隻裝着葵芋醬,一隻裝着蝸醬;笾兩隻,沒有緣,底中鋪着布巾,裡面裝着未加揀擇篩選的栗子;幹肉四條。
奠席設在凡此祭物的北邊,大殓之席設在奠席的東邊。
挖掘埋棺之坎,其深度要能保證露出聯結棺與蓋之縫的木楔。
棺入坎時,喪主不哭。
用輁軸外棺于坎時,棺蓋在堂下,幹煎的黍和稷各兩筐,以及魚和幹肉,陳設于西枯的南邊。
又陳放三隻鼎于門外,以北為上。
其中,一隻鼎盛放一隻豬,一隻鼎盛放鳡魚或鲫魚九條,一隻鼎盛放風幹兔子的左半部,去髀,其他還有匕、俎等的陳設,都和小殓時一樣。
執燭者在祭席的東邊等候着。
夏祝撤下小殓時所設的盥洗器具,并改設于門外,進門後從東階上堂。
這時男子哭踴,夏祝又撤去覆蓋小殓奠之布巾,交于執事者,并示其于東階下等候。
繼而撤去祭席,夏祝先取下醴酒向北而立,其餘的祭物先設者先撤,後設者後撤,均由屍足北轉而于西階下堂。
這時婦人哭踴,接着将所撤下之祭物改設于西庭的西南,即庭之西邊,陳設的次第和在堂上設時一樣。
執甜醴酒的夏祝和在奠于屍東時一樣,向北而立,以西為上。
諸執事立于豆的北邊,向南而以東為上。
夏祝和諸執事陳設醴酒、豆俎完畢,一并到東邊之新馔處以待事。
于堂上陳設帷幕。
婦人向東立于屍體之西側。
喪主及衆主人從西階上堂,繞過屍體之足到東邊,朝西而袒露左臂。
士洗手,其站之位置和小殓時一樣。
有司鋪席,亦和小殓時一樣。
商祝在席上鋪絞、單被、棉被,最好的鋪在最上面。
鋪國君贈送的衣衾不能颠倒錯位。
此時倘有大夫來吊唁,則使有司告以方殓,主人不便出迎拜賓。
士二人擡起屍體自堂上兩楹間至東階放在已鋪好的衣被上,返回西階下原位。
這時喪主又哭踴,但不計數。
大殓完畢,撤下帷幕。
喪主撫屍而号哭,和小殓時一樣,主婦也如此。
喪主和衆主人将屍體擡起放到棺中,這時男女哭踴,不計數,和小殓時一樣。
接着蓋上棺蓋。
喪主下堂,叩拜大夫中之後至者,随即向北察看埋棺之坎。
衆主人返回東階下之位。
婦人則返回東階上之位。
繼而于棺的首尾、左右各陳放一筐煎炒過的黍稷,覆木料于棺上并塗上泥。
這時男女又哭踴,不計數。
俟塗泥完畢,周祝取銘置于殡。
喪主返回東階下原位,哭踴,穿好衣服。
于是設奠。
執燭者從東階登堂,周祝執巾和執席者亦跟着上堂;于室中西南隅朝東設祭席。
周祝返回堂下,和執事一起端拿東邊所設祭物。
士洗手,擡鼎進門,鼎正面朝西,以北為上,和小殓時一樣。
載魚于俎上,魚頭向左,魚脊向前,每列三條,計三列九條。
載獸之俎其本向前。
夏祝端拿甜醴酒先上堂,和小殓時一樣,諸執事端拿酒、豆、笾、俎随着從東階上堂。
男子哭踴,甸人撤去空鼎。
此時夏祝和諸執事由東楹之西入室,夏祝執甜醴酒面北而立。
諸執事設豆:肉醬在右邊,肉醬的南邊是栗,栗的東邊是幹肉。
豚俎在兩豆的東邊,魚俎又在豚俎的東邊。
獸俎特别設于豚、魚二俎的北邊,甜醴酒在笾的南邊。
用巾覆蓋豆、俎,和小殓時一樣。
陳設結束,諸執事先出室,立于室戶的西邊,以西為上。
夏祝随之出室,關上門;進而先于諸執事由西楹柱的西邊經西階下堂。
婦人哭踴。
夏祝和諸執事繼而從重的南邊東行。
男子又哭踴。
賓客出室。
婦人哭踴。
喪主到門外拜送,返回後即和小功以上的同族兄弟一起面北而哭殡。
繼而同兄弟出室,喪主又到門外拜送。
衆主人出門,停止哭踴,皆向西于東邊而立。
喪主關上門,向衆主人行拱手禮,并各就斬衰、倚廬、齊衰,垩室諸喪次。
國君如果另有惠賜,須察看大殓陳設情況。
先鋪好絞、被、衣等,以俟國君駕至。
喪主到外門之外迎接,見到國君禦車之馬頭,即停止哭泣;返回門内,向北于右邊而立,和衆主人一起袒露左臂。
男巫止步于廟門(殡宮門)之外,喪祝代表國君亦先至此。
小臣二人執戈先行,男巫、喪祝二人随後而行。
俟喪祝為國君祭過門神後,國君入門,喪主回避。
國君從東階升堂,向西而立。
喪祝背靠東房之牆向南而立,喪主立于中庭。
國君向屍而哭。
喪主亦哭,并向屍叩首,起來又哭踴,随之出門外等候。
國君命喪主返回續行大殓之事,喪主返回中庭原位。
國君又命喪主升堂,喪主由西階上堂,立于西楹柱的東邊向北視殓。
國君繼命公、卿、大夫上堂,立于喪主之西視殓,以東為上。
于是開始大殓。
大殓結束,公、卿、大夫等後上堂者先下堂,返回原先位置;接着喪主下堂,行至門外。
國君又命喪主返回上堂,喪主遵命回到中庭。
國君坐于屍床,用手輕撫屍體之胸口。
喪主叩首拜屍,起來後又哭踴,随後再次向門外走去。
國君再次命喪主返回,喪主受命回到中庭原位;衆主人回避,于堂下之東牆向南而立。
國君下堂,向西命喪主撫屍。
喪主從西階上堂,由屍足繞至東邊,向西(屍)撫屍,但不與國君所撫之處相同。
繼而哭踴。
主婦向東撫屍、哭踴,和喪主一樣。
把屍體裝殓入棺,蓋上棺蓋;喪主下堂,行至門外。
國君又命喪主返回,喪主從左邊入門,察看塗泥于棺。
國君登堂就位,衆主人返回中庭原位。
塗泥結束,喪主行至門外;國君再命喪主返回。
喪主從右邊入門,諸執事從西階上堂設奠。
國君候機哭踴,喪主跟着哭踴。
設奠結束,喪主行至門外,哭者止哭。
國君出門,于廟(殡宮)中哭踴。
喪主回避,不哭。
國君登上禦車憑轼。
國君随從乘上副車,喪主哭,拜送國君及随從。
然後穿好衣服,入門就位;衆主人亦随即穿好衣服。
喪主又拜謝晚來吊唁之大夫,旋即哭踴。
賓客辭行,喪主拜送之。
士死滿三日後,喪主及衆主人始服斬衰或缌麻的喪服,喪主兼持喪杖,拜謝國君和衆賓的吊唁和慰問,但不拜謝其惠賜衣物。
既殡之後,男子婦人于每日早晚哭于殡宮,不避子卯忌日。
婦人即位于堂,以南為上,哭。
親者與衆兄弟向西就位于門外,以北為上;甥婿外孫、從母之子等向西就位于門外衆兄弟之南,以南為上;賓客又向西就位于甥婿外孫等之南,以北為上。
門外東邊的來賓向北就位,以西為上;門外西邊的賓客向北就位,以東為上;站在西邊的賓客向東就位,以北為上。
喪主就位,然後開門。
這時婦人捶胸示哀,但不哭。
喪主拜謝賓客,先西面拜,次南面拜,最後東面拜,每面三拜;随後右轉入門而哭。
婦人哭踴。
喪主于堂下東牆之最北端向西就位。
衆兄弟皆就位,其位次與在門外時的位次相同。
卿大夫于喪主的南邊就位。
諸公于門東稍靠前的地方就位。
異國之貴賓于門西稍靠前的地方就位。
倘若身份地位相同,喪主須先叩拜他國的貴賓。
凡是卿大夫,喪主須就其位一一叩拜。
撤大殓之宿奠者于門外洗手,執燭先入,從東階上堂。
男子哭踴。
夏祝端拿甜醴酒,面北而立;諸執事或取酒立于夏祝之東側,或取豆、笾、俎面南而立,以西為上。
夏祝取醴先出門下堂,諸執事執酒、豆、笾、俎依次出來,從西階下堂。
婦人哭踴。
繼而陳設祭物于堂下東面牆的西南,與西邊的屋翼對齊。
夏祝執拿醴酒面北而立,以西為上;執豆者朝西置放豆,然後向南立于豆的北邊。
執笾、俎者置放笾、俎後,立于設豆者的西邊,以東為上。
執酒者置放酒後,返回原位。
這時,夏祝置放醴酒于西邊後,先行離開,從喪主的北邊行至朝奠之馔處,衆執事亦跟着前往。
于是設朝奠,夏祝執拿醴酒,諸執事執拿酒、幹肉、肉醬等從東階上堂。
這時,男子哭踴,入于室内。
祭席之設和先前一樣,亦先豆次笾次酒次醴,但因無菹無栗,故不設巾。
諸執事設完席後出室,立于戶的西邊,以西為上。
夏祝随即滅燭出室,并關上門,從西階先行下堂,諸執事跟着下堂。
婦人哭踴。
設奠者由重的南邊東行。
男子哭踴。
賓客出室,婦人又哭踴,喪主拜送賓客。
衆主人出室,婦人哭踴。
出門,停止哭泣。
賓客,衆主人衆兄弟都回到門外東邊原位。
喪主關上門,拜送賓客。
然後向衆主人拱手拜謝,并各有倚廬、垩室諸喪次。
每月初一之日,設祭奠和大殓時一樣,用一隻豬,加上魚和風幹的兔子,并陳設三隻鼎。
東邊陳設的祭物也和大殓時相同。
朔月之奠和大殓所不同者在于,大殓奠有笾,而此奠無笾,大殓奠無黍稷,而此奠有黍稷。
黍稷裝在瓦敦之中,蓋上敦蓋,置放在大殓奠時笾的位置上。
喪主叩拜賓客,和朝夕哭時拜賓之禮一樣,完畢,撤去昨日之宿奠。
接着擡鼎入門,把牲體從鼎中升出,和大殓奠時一樣。
用匕載牲體于俎上後,放匕于鼎中,又置俎于适當的位置。
用匕載俎者随即從反向退出。
甸人則撤去三隻空鼎。
室中陳設祭品的秩序為:先醴酒,次菹,次肉醬,次黍稷,最後是俎。
室中所設祭物的位置為:盛肉醬之豆在北邊,盛菹之豆在南邊,豚俎置于兩豆的東邊,魚俎又在豚俎的東邊,獸俎則别置放在豚俎和魚俎的北邊,盛黍稷的瓦敦放在大殓時笾之位。
啟開敦蓋,置放在敦的南邊。
醴酒的位置和大殓時相同。
夏祝立于其南,執豆者立于其北,共同舉巾把所設之奠蓋好,然後退堂。
喪主及喪者家中男女各各因時而哭踴(升奠時男子哭踴,降奠時婦人哭踴),其禮儀都和朝夕哭時一樣。
月半之時所設祭席亦和朝夕奠一樣,無牲俎。
如收到新熟的五谷和鮮果,其祭席就要和朔月奠一樣,有牲俎。
撤去朔奠時要先取下醴酒,其餘的祭品先設者先撤,後設者後撤。
撤敦時其蓋不必再蓋上,敦之足朝前,退堂出室的秩序和升堂入室時一樣。
祭席陳設在室外東牆下西南,其次序位置和在室中陳設時一樣。
筮死者葬居,由冢人測度。
先掘挖四邊的土,置于四邊之外;繼掘挖中央之士,置于中央之南。
行畢朝哭之禮儀,喪主和衆主人皆來到此葬居之所,向北站在其所掘之土的南邊,除去首绖和腰绖。
宰(向筮者傳布主人之命的人)在喪主的右邊。
筮者向東抽出蓍草筒,和蓍草一并用手拿着,朝南接受喪主之命。
宰傳達喪主之命說:“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葬居。
今謀以此處作死者幽冥之居,葬居始得,不知其後或有艱難乎?”筮宅之人應諾,不重述宰所傳達喪主之命,右轉向北,于葬居中央的南邊蔔筮。
這時卦者在筮者的左邊。
筮宅完畢,執卦者據之寫好卦,筮者拿着卦交于宰看。
宰接過卦看畢,還于筮者。
筮者又和其随從一起占筮,完畢,上前告于宰和喪主:“占筮的結果為吉。
”喪主及衆主人系上首绖、腰绖,哭而不踴。
倘若所筮結果非吉,則當另外擇地而筮,其儀式和前面相同。
喪主及衆主人回去後,向北于殡的前面哭而不踴。
匠人垛好棺椁之木料,喪主于殡門外東邊向西拜謝工匠,然後循“井椁”之南而西而北而東周繞而詳視之,繼而返回殡門外東邊位,哭而不踴。
婦人哭于堂上。
做明器之木材放在殡門外邊,向西自北至南,又自南至北屈而陳之。
喪主一一視之,然後和前面一樣,返回原位哭而不踴。
獻素、獻成之時,喪主亦如上一一察看,返回原位哭而不踴。
蔔葬之日,行朝哭禮之後,衆人都回到殡門外之位。
蔔人先設龜甲于門外西塾,龜頭向南,龜甲下有蔔席。
用于灼龜的荊焞與燋置于一處,皆在龜甲的東邊。
族長臨視蔔事,并和宗人穿着吉服向東立于門外西邊,以南為上,占者三人(分掌玉兆、瓦兆、原兆者)于族長、宗人的南邊而立,以北為上。
蔔人和執燋者、布席者皆立于西塾内之西。
關上東門,主婦立于門内,蔔席設幹門橛的西邊、門檻的外邊。
宗人告訴喪主已準備就緒。
喪主朝北取下首绖,用左手抱着。
族長莅臨視蔔,向西于門東邊就位。
蔔人于西塾抱龜執燋而行向門外,先陳設龜甲,龜頭朝西,後置燋于龜甲的北邊。
宗人接過蔔人所給龜甲,顯示給族長看。
族長接過龜甲察看,然後還給宗人。
宗人又還龜甲于蔔人,稍退而接受族長之命。
族長命之曰:“哀子某,來日某,蔔葬其父某甫。
魂神之升降不知是否近于咎悔?”宗人應諾,但不重述族長之命;回到門外西邊就于席位向西而坐;告龜以所蔔之事,起立;将龜甲交給蔔人,背靠着東邊門扉而立。
蔔人坐下,用荊焞燒灼龜甲,起立。
宗人接過龜甲,顯示給族長看。
族長接過龜甲察看後,還給宗人。
宗人随即将龜甲交給占者,稍退後向東而立。
占者三人又共同占蔔,完畢,不放下龜甲,捧龜徑告于族長和喪主:“占蔔的結果為:‘葬日吉。
’”随後占者将龜交給蔔人,并将占的結果告訴主婦。
主婦哭。
宗人再将占之結果告訴公卿大夫,并派人告于死者生前僚友之未來者。
蔔人撤去龜甲。
宗人告訴族長和喪主蔔葬事畢。
喪主和衆主人系上首绖、腰绖,入門于殡前哭,其禮和筮宅後于殡前哭一樣。
賓客出來,喪主拜送。
倘若蔔葬非吉,則須另擇日而蔔之,其儀式和首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