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禮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川丘陵于西門外。
祭天,燔柴(41);祭山,丘陵,升;祭川,沈(42);祭地,瘗(43)。
[記]幾,俟于東箱。
偏駕不入王門(44)。
奠圭于缫上。
【注釋】 (1)觐:見。
觐禮,諸侯秋天見天子之禮。
(2)郊:指近郊,離王城五十裡。
(3)侯氏;指諸侯。
(4)使者:天子派的慰勞諸侯的人。
(5)幾:安賓。
用以表示崇敬優厚。
(6)左骖:骖,騑馬。
左骖,面向南以東為左,面向北以西為左。
(7)順命:凡諸侯朝觐之禮,都是天子的命令,故稱順命。
(8)初:開始,從前。
(9)前朝:指觐日的前一天,朝即觐的意思。
(10)同姓:指王子母弟。
因功出封,雖為侯伯,其畫服猶如上公。
(11)異姓:指舅甥之國。
與王有親屬關系。
(12)裨冕:衣裨衣而冠冕。
裨,埤。
為天子六服之一。
諸侯也穿此服。
(13)墨車:不加彩繪的黑色車子。
《周禮·表官·巾車》:“大夫乘墨車。
”諸侯乘之,因入天子之國,車服不可與天子完全相同。
(14)旂:交龍圖飾的旗。
(15)弧■(d*):弧,用以張縿的弓。
■,盛弓的套子。
(16)缫(3o):冕旈的繩子。
(17)衮冕:衮,衮衣。
天子六服中最上的禮服。
通稱龍袍。
有九種績繡圖飾。
(18)啬夫:司币之官。
司空之屬。
為未擯。
承命:于諸侯下介傳而上,上擯報告給天子。
(19)實來:實,又作寔。
實來,即是人來。
此指專為觐天子而來。
(20)予一人:《曲禮·君天下》:“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故予一人,即天子自稱。
(21)坐:即跪。
(22)谒:告。
上擯上告于天子。
報告。
(23)緻命:命即辭,緻命猶緻辭。
其辭蓋為“臣某侯某奉圭觐王”。
(24)階東:指階的東邊。
(25)延:進。
延請。
(26)四享:四當為三。
古書作三、四是積畫而成。
“大行人職”曰:“諸侯廟中将币,皆三享。
”故此處“四”應為“三”。
(27)卓上:卓,猶旳,白色。
用素旳書其國名,标明産地的馬為上。
(28)告聽事:告,告訴擯者轉告天子。
聽事,把自己所做之事報告給天子,聽從天子的處理。
(29)自屏南适門西:隐于屏後,穿好上衣。
自屏風的南邊至門的西邊。
(30)車服:古制車服,上下有等級,天子賜車,同姓以金車,異姓以象車。
服,則衮。
飾有鷩、毳圖案。
(31)路:指車。
(32)路下四:指乘馬,即駕車的四匹馬。
(33)亞之:次車而東。
(34)使者:指三公及太史。
(35)禮:指食禮、燕禮。
(36)為宮:在國外壝土為埒象牆壁。
(37)深:指高。
(38)方明:上下四方神明之象。
(39)龍:馬八尺以上稱龍。
(40)四渎:江、河、淮、濟為四渎。
(41)燔(f2n)柴:燔,焚,燒。
燔柴,積薪燒之,升煙以報陽。
(42)沉:投祭物于水中。
鄭司農:“沈,謂祭川。
” (43)痤:埋。
指祭地埋牲玉。
(44)偏:旁,邊。
【譯文】 朝觐的禮儀:指侯到達王城的近郊,天子派人穿皮弁服,用玉去慰勞。
諸侯也穿皮弁服在帷宮門外迎接,兩次行拜禮,使者不回拜,拿着璧玉前行,諸侯三次拱手行禮。
到台階前,使者不謙讓,先登壇。
諸侯登壇聽取天子的命令,下壇再拜稽首,然後登壇接受璧玉。
使者向左轉身站立,諸侯送還璧玉,使者接受。
諸侯下壇,再拜稽首,然後使者出。
諸侯于是阻止使者離去,使者于是又進入。
諸侯和使者相互謙讓登壇。
諸侯先登壇,把幾交給使者。
諸侯為送上幾行拜禮。
使者放下幾,回拜。
諸侯用束帛、四匹馬做禮物送給使者表示敬意,使者兩次行
祭天,燔柴(41);祭山,丘陵,升;祭川,沈(42);祭地,瘗(43)。
[記]幾,俟于東箱。
偏駕不入王門(44)。
奠圭于缫上。
【注釋】 (1)觐:見。
觐禮,諸侯秋天見天子之禮。
(2)郊:指近郊,離王城五十裡。
(3)侯氏;指諸侯。
(4)使者:天子派的慰勞諸侯的人。
(5)幾:安賓。
用以表示崇敬優厚。
(6)左骖:骖,騑馬。
左骖,面向南以東為左,面向北以西為左。
(7)順命:凡諸侯朝觐之禮,都是天子的命令,故稱順命。
(8)初:開始,從前。
(9)前朝:指觐日的前一天,朝即觐的意思。
(10)同姓:指王子母弟。
因功出封,雖為侯伯,其畫服猶如上公。
(11)異姓:指舅甥之國。
與王有親屬關系。
(12)裨冕:衣裨衣而冠冕。
裨,埤。
為天子六服之一。
諸侯也穿此服。
(13)墨車:不加彩繪的黑色車子。
《周禮·表官·巾車》:“大夫乘墨車。
”諸侯乘之,因入天子之國,車服不可與天子完全相同。
(14)旂:交龍圖飾的旗。
(15)弧■(d*):弧,用以張縿的弓。
■,盛弓的套子。
(16)缫(3o):冕旈的繩子。
(17)衮冕:衮,衮衣。
天子六服中最上的禮服。
通稱龍袍。
有九種績繡圖飾。
(18)啬夫:司币之官。
司空之屬。
為未擯。
承命:于諸侯下介傳而上,上擯報告給天子。
(19)實來:實,又作寔。
實來,即是人來。
此指專為觐天子而來。
(20)予一人:《曲禮·君天下》:“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故予一人,即天子自稱。
(21)坐:即跪。
(22)谒:告。
上擯上告于天子。
報告。
(23)緻命:命即辭,緻命猶緻辭。
其辭蓋為“臣某侯某奉圭觐王”。
(24)階東:指階的東邊。
(25)延:進。
延請。
(26)四享:四當為三。
古書作三、四是積畫而成。
“大行人職”曰:“諸侯廟中将币,皆三享。
”故此處“四”應為“三”。
(27)卓上:卓,猶旳,白色。
用素旳書其國名,标明産地的馬為上。
(28)告聽事:告,告訴擯者轉告天子。
聽事,把自己所做之事報告給天子,聽從天子的處理。
(29)自屏南适門西:隐于屏後,穿好上衣。
自屏風的南邊至門的西邊。
(30)車服:古制車服,上下有等級,天子賜車,同姓以金車,異姓以象車。
服,則衮。
飾有鷩、毳圖案。
(31)路:指車。
(32)路下四:指乘馬,即駕車的四匹馬。
(33)亞之:次車而東。
(34)使者:指三公及太史。
(35)禮:指食禮、燕禮。
(36)為宮:在國外壝土為埒象牆壁。
(37)深:指高。
(38)方明:上下四方神明之象。
(39)龍:馬八尺以上稱龍。
(40)四渎:江、河、淮、濟為四渎。
(41)燔(f2n)柴:燔,焚,燒。
燔柴,積薪燒之,升煙以報陽。
(42)沉:投祭物于水中。
鄭司農:“沈,謂祭川。
” (43)痤:埋。
指祭地埋牲玉。
(44)偏:旁,邊。
【譯文】 朝觐的禮儀:指侯到達王城的近郊,天子派人穿皮弁服,用玉去慰勞。
諸侯也穿皮弁服在帷宮門外迎接,兩次行拜禮,使者不回拜,拿着璧玉前行,諸侯三次拱手行禮。
到台階前,使者不謙讓,先登壇。
諸侯登壇聽取天子的命令,下壇再拜稽首,然後登壇接受璧玉。
使者向左轉身站立,諸侯送還璧玉,使者接受。
諸侯下壇,再拜稽首,然後使者出。
諸侯于是阻止使者離去,使者于是又進入。
諸侯和使者相互謙讓登壇。
諸侯先登壇,把幾交給使者。
諸侯為送上幾行拜禮。
使者放下幾,回拜。
諸侯用束帛、四匹馬做禮物送給使者表示敬意,使者兩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