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禮第十

關燈
【題解】 《觐禮》記述秋天諸侯晉見天子的禮儀。

    篇中首先對諸侯前來,天子派人慰勞,賜諸侯館舍的禮節儀式作了介紹,接着記述天子派人通知諸侯觐期,諸侯在廟門外接受次所的禮節。

    然後詳細記述諸侯如何行觐禮,如何行三享,如何請罪諸禮節儀式,然後,對天子賜諸侯車服,天子對諸侯的稱謂,天子待諸侯的禮節,天子會同、巡守的禮節做了詳細介紹。

    關于篇名,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秋見曰觐。

    ”引鄭目録:“觐,見也。

    諸侯秋見天子曰觐。

    ”《周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觐,冬見曰遇。

    ”春朝是圖謀天下事,秋觐是比邦國之功,夏宗是陳天下之谟,冬遇是協諸侯之慮。

    春、夏、冬三禮已亡。

    觐禮篇中記有諸侯向天子請罪之節,當是秋觐比功之意。

    所以,觐禮即是諸侯秋天進見天子的禮儀。

    觐禮在五禮中屬賓禮。

    觐禮(1):至于郊(2),王使人皮弁用璧勞。

    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門之外(3),再拜。

    使者不答拜(4),遂執玉,三揖。

    至于階,使者不讓,先升。

    侯氏升聽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

    使者左還而立,侯氏還璧,使者受。

    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

    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

    侯氏與之讓升。

    侯氏先升,授幾(5),侯氏拜送幾。

    使者設幾,答拜。

    侯氏用束帛、乘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

    侯氏再拜送币。

    使者降,以左骖出(6)。

    侯氏送于門外,再拜。

    侯氏遂從之。

     天子賜舍。

    曰:“伯父,女順命于王所(7)。

    賜伯父舍。

    ”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8)。

    ”侯氏再拜稽首。

     諸侯前朝(9),皆受舍于朝。

    同姓西面北上(10),異姓東面北上(11)。

     侯氏裨冕(12),釋币于祢。

    乘墨車(13),載龍旂(14),弧■(15),乃朝以瑞玉有缫(16)。

    天子設斧依于戶牖之間,左右幾。

    天子衮冕(17),負斧依。

    啬夫承命(18),告于天子。

    天子曰:“非他,伯父實來(19),予一人嘉之(20)。

    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入門右,坐奠圭(21),再拜稽首。

    擯者谒(22)。

    侯氏坐取圭,升緻命(23)。

    王受之玉。

    侯氏降,階東北面再拜稽首(24)。

    擯者延之(25),曰:“升。

    ”升成拜,乃出。

     四享(26),皆束帛加璧,庭實難國所有。

    奉束帛,匹馬卓上(27),九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

    擯者曰:“予一人将受之。

    ” 侯氏升緻命。

    王撫玉。

    侯氏降自西階,東面授宰币,西階前再拜稽首,以馬出,授人,九馬随之。

    事畢。

     乃右肉袒于廟門之東。

    乃入門右,北面立,告聽事(28)。

    擯者谒諸天子。

    天子辭于侯氏曰:“伯父無事,歸甯乃邦。

    ”侯氏再拜稽首,出。

    自屏南适門西(29),遂入門左,北面立。

    王勞之。

    再拜稽首。

    擯者延之,曰:“升。

    ”升成拜,降出。

     天子賜侯氏以車服(30)。

    迎于外門外,再拜。

    路先設(31),西上。

     路下四(32),亞之(33)。

    重賜無數,在車南。

    諸公奉箧服,加命書于其上,升自西階,東面。

    大史是右。

    侯氏升,西面立。

    大史述命。

    侯氏降,兩階之間;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

    大史加書于服上,侯氏受。

    使者出(34)。

    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諸公賜服者,束帛、四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飨,禮(35),乃歸。

     諸侯觐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36),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37),加方明于其上(38)。

    方明者,木也。

    方四尺。

    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

    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宮,尚左。

    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

    四傳擯,天子乘龍(39),載大斾,象日月、升龍、降龍。

    出,拜日于東門之外,反祀方明。

    禮日于南門外,禮月與四渎于北門外(40),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