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射禮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對,則直接放置地上,夠十對,則分開另放一堆,其餘和數上射之算法相同。
司射返歸其位。
釋獲者于是近前取勝者一方所赢的算籌,持之從西階登上台階,上到最上一級,不升堂,向賓報告。
如右勝,則說:“右賢于左。
”如左勝,則說:“左賢于右。
”報告所勝算籌的對數,如有奇數,亦報告其奇數。
如果左右射成平局,則執左右各一枝算籌報告說:“左右均。
”然後下堂返回其位,坐下,兼取八枝算籌盛置于“中”,把其餘的算籌放在“中”西邊。
起立,拱手等候。
司射至堂下西邊,命弟子設豐。
弟子手捧豐上堂,設置在堂上西楹的西邊,随即下堂。
勝者一方的年輕人洗觯,上堂斟酒,面朝南坐下把觯放置在豐上。
下堂,袒露左臂,執弓在手,返歸其位。
接着,司射袒露左臂,執弓在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插撲于帶間,面朝北在三耦南邊命三耦和衆賓說:“勝者一方皆袒左臂,套扳指,着臂衣,手持上弦之弓。
不勝一方都要穿好衣服,脫去扳指和臂衣,右手把解弦之弓仰放于左手上,左手向上橫弓握把,然後右手亦握弓把。
”司射先返歸其位。
三耦和衆射者皆與其射耦南行,站立于原來堂下俟射序立之位,以北為上首。
司射命飲酒者上堂飲酒,與使射者上堂射之儀節相同。
一耦前行,作揖,和上堂射時儀節相同。
至階前,勝者先上堂,稍靠右邊一些。
不勝者前行至豐前,面朝北坐下,取豐上之觯在手,站起,稍稍退後,站着幹杯。
然後近前坐下,将觯放置在豐下邊。
起立,作揖。
不勝者先下堂,與上堂飲酒的人在階前相交,相互在對方左手位置,互相一揖。
從司馬的南邊轉彎至堂下西邊。
放下弓,整衣等候。
專門使贊者執爵。
執爵人坐下,取觯在手,斟酒,複把觯放在豐上。
接下來升堂飲酒的人儀節與前相同。
三耦飲酒完畢。
賓、主人、大夫如在不勝者一方,則不執弓。
執爵人取觯下堂為之洗觯,上堂斟滿酒,然後到席前授與他。
接觯後,持觯至西階上方面朝北飲酒。
幹杯後,将觯授與執爵人,然後返歸其席。
大夫飲酒時,則大夫的射耦不上堂。
如果大夫的射耦在不勝一方,則亦手持解弦之弓,獨自上堂飲酒。
衆賓接着上堂飲酒完畢,于是把豐和觯撤下。
司馬在堂下洗爵,上堂斟酒,持爵下堂,至靶前向獲者獻酒。
有司為獲者薦脯醢,設折俎。
祭俎與脯醢所用的祭肺和半條脯各備三份。
獲者背向箭靶而立,面朝北拜而接爵,司馬面朝西拜送爵。
獲者以手持爵,使贊者持其脯醢和俎跟随其後。
至箭靶東側立杆處,即将脯醢和俎設置其前。
獲者面朝南坐下,左手執爵,(右手)祭脯醢,執爵起立。
又從俎上取肺在手,坐下祭俎,繼而祭酒。
起立,至箭靶的西側和中央,其儀節都與上相同。
贊者在箭靶西側之西北三步遠的位置上面朝東設置脯醢和俎。
獲者在脯醢的右邊面朝東站着飲酒,幹杯後不拜。
司馬接過空爵,放置在篚中,返回其位。
獲者自持笾豆,使贊者持俎随後,避其正位,設置在乏的南邊。
獲者背向箭靶站立等候。
司射至西階西邊,放下弓矢和撲,脫去扳指和臂衣,穿好衣服。
至洗前洗爵。
上堂斟滿酒,持爵下堂,在釋獲者之位稍南一點的地方向釋獲者獻酒。
有司進脯醢、設折俎,并有祭脯和祭肺。
釋獲者在笾豆右邊面朝東拜而接爵,司射面朝北拜送爵。
釋獲者近笾豆坐下,左手執爵,以右手祭脯醢。
起立,從俎上取肺在手,坐下祭俎,接着祭酒。
起立,在司射西邊面朝北站着飲酒,幹杯後不拜。
司射接爵放在篚中,釋獲人稍靠西邊避正位設其笾豆和俎,然後返歸其位。
司射至堂下西邊,袒露左臂,在拇指上套上勾弦的扳指,左臂着皮制的臂衣,至西階西邊取弓在手,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技,插撲于腰帶間,返歸其位。
司射把撲抽出倚置在西階西邊,上堂向賓請射,儀節與前相同。
賓允許。
司射下堂,插撲于帶間,轉由司馬南邊至堂下西邊,命三耦及衆賓皆袒左臂,着扳指,穿臂衣,執弓各就其位。
司射先返歸原位。
三耦及衆賓皆袒露左臂,套上扳指,左臂着臂衣,執弓在手,各與其射耦南行,返歸于俟射序立之位。
司射命交替取矢。
三耦如前一樣交替取矢,返歸其位。
賓、主人、大夫下堂、作揖,儀節與前相同。
主人至堂下東邊,賓至堂下西邊,皆袒左臂,套扳指,着臂衣,執弓在手,皆各前行,至階前,作揖,至楅前,又一揖,像三耦一樣交替輪流取矢。
取矢畢,面朝北插三矢于身右帶間,在二、三指間挾矢一枝,作揖退下。
賓至堂下西邊,主人至堂下東邊,皆放下弓矢,穿好衣服。
至階前,一揖,上堂,又一揖,各即其席。
大夫袒左臂,拇指上套扳指,左臂着皮制臂衣,執弓到其射耦之南就位。
皆如三耦一樣作揖、前行。
大夫之耦面朝東,大夫面朝西。
大夫近福而坐,解下束矢的茅草,起立返回其位。
随後大夫之耦作揖,近楅坐下,一次并取四枝矢,以手順理箭羽而起立,返回其位,又一揖。
大夫近楅坐下,與其耦一樣,亦一次并取四枝矢。
轉而面朝北,在身右帶間插矢三枝,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揖而退下。
耦返歸俟射序立之位。
大夫繼而至序西,放下弓矢,穿好衣服,上堂就其席。
衆賓随後像三耦一樣,各交替輪流取矢,挾矢返回升射前序立之位。
司射仍挾矢一枝而前行至上耦前,命上射上堂射,其儀節與開始時相同。
一耦作揖、上堂,其儀節與開始時相同。
司馬上堂,命獲者離開靶位,獲者應諾。
司馬下堂,放下弓,返歸其位。
司射與司馬在階前相交,把撲倚置階西,穿好衣服。
上堂,向賓請求演奏音樂,賓許諾。
司射下堂,插撲于帶間,面朝東命樂正說:“向賓請求以音樂來娛樂,賓已準許。
”于是司射至兩階之間,在堂下面朝北命令說:“射箭凡不與鼓節相應者則不釋算。
”上射一揖,司射退返其位。
樂正面朝東命令大師說:“演奏《驺虞》,五節之間的節奏長短疏密都要相同。
”大師不起立而應諾。
樂正退返其位。
于是演奏《驺虞》以節制射箭的動作。
三耦射畢,賓、主人、大夫、衆賓依序相繼射箭,射中釋算與前相同。
射畢,下堂。
釋獲人手執剩餘的算籌,上堂報告左右射箭完畢,儀節同前。
司馬上堂,命取矢,獲者應諾。
司馬下堂,放下弓,返歸其位。
弟子将矢放置楅上,司馬四、四分之,都與前相同。
司射放下弓,檢視算籌,其儀如前。
釋獲人報告勝者一方所勝算籌數或射成平局的情況,儀節與前相同。
下堂返歸其位。
司射命弟子設豐,弟子遵命設豐及斟酒諸儀節,都與前相同。
繼而命令勝者一方執上弦之弓,不勝的一方執解弦之弓及上堂飲酒之儀,皆與前相同。
司射仍袒左臂,拇指上套扳指,左臂着臂衣,左手執弓,右手将一枝矢順并于弦上而持之,箭頭朝上。
至堂下西邊,命交替輪流取矢,其儀節如前。
司射返回其位。
三耦和賓、主人、大夫及衆賓皆袒左臂,套扳指,着臂衣,交替輪流取矢,儀節如前。
不挾矢,而将矢順并于弦和弓把而持之,退下,不即返歸原位,下堂至堂西将弓矢授與執事人。
交替輪流取矢完畢,皆作揖,上堂各就其席。
司射至堂下西邊,放下弓和撲,脫去扳指與臂衣,穿好衣服,返歸其位。
司馬命弟子解開拴在箭靶西邊立柱上的綱繩,與左下幅一起向東卷束起來,命獲者手執旌旗退下,命弟子把楅撤下。
司射命釋獲人徹下“中”和算籌等候。
司馬複又行司正之職,退返觯南邊的位置站立。
樂正命弟子相助樂工即其位。
弟子像其下堂時一樣相助樂工從西階上堂,返歸其位坐下。
賓面朝北坐下,拿起放在俎西邊的觯,起立,至阼階上方面朝北向主人酬酒。
主人下席,站在賓的東邊。
賓坐下,放觯在地,一拜,持觯起立。
主人答拜。
賓不祭酒,幹杯,不拜,不下堂洗觯。
然後斟滿酒,前行,轉而面朝東南。
主人在阼階上方面朝北拜,賓稍退後。
主人近前接觯,賓在主人西邊面朝北拜送。
賓作揖而即其席。
主人持觯至西階上方酬大夫。
大夫下席,站立在主人西邊。
其儀節與賓酬主人時相同。
主人作揖而即席。
如果沒有大夫在場,則堂上衆賓之長者受酬,儀節亦與上相同。
司正從西階上堂主持旅酬儀式,命受酬者說:“某人向某先生酬酒。
” 受酬的人下席。
司正退下站立在西序端,面朝東。
衆受酬者拜、起立及飲酒之儀,都與賓酬主人時相同。
堂上旅酬已遍及衆賓,接着依序酬堂下衆賓。
衆賓皆上堂,在西階上方受酬。
最後一位受酬的人執觯下堂,把觯放在篚中。
司正下堂複歸其位,命主人之吏二人舉觯授與賓和大夫。
舉觯者都要在堂下洗觯,上堂斟滿酒,在西階上方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一拜,執觯起立。
賓和大夫皆在席末端答拜。
舉觯者皆坐下祭酒,繼而飲酒,幹杯後起立。
複又坐下,放觯在地上,随即一拜,執觯起立。
賓和大夫皆答拜。
舉觯者下堂,其次序正與上堂時相反。
洗觯畢,上堂斟滿酒,皆在西階上面朝北站立,以東為上。
賓與大夫拜。
舉觯者皆進前把觯放置于笾豆右邊。
賓和大夫辭謝,坐接觯,起立。
舉觯者退返其位,皆拜送觯,然後下堂。
賓和大夫坐下,把觯各放置于其脯醢的右邊。
如無大夫在場,則使一人舉觯授賓。
司正從西階上堂,至阼階上方主人前受命,然後至西階上方請賓安坐,賓以俎尚未撤為由推辭。
司正向主人複命,主人說:“請求撤俎。
”賓允許。
司正從西階下堂,在階前命弟子準備伺候撤俎。
司正上堂站立在序端。
賓下席,面朝北方。
主人從席南側下席,面朝北站于阼階上方。
大夫下席,面朝南站在席東邊。
賓取俎,轉身授與司正。
司正持俎從西階下堂,賓随後下堂,繼而面朝東站立在西階西邊。
司正持俎出門,授與其随從。
主人取俎,轉身授與弟子。
弟子接俎,從西階下堂,持俎至東壁收藏。
主人從東階下堂,面朝西站立。
大夫取俎,轉身授與弟子,弟子持俎從西階下堂,繼而出門授之與随從人役。
大夫随其後下堂,站立在賓的南邊。
衆賓都下堂,依序站立在大夫南邊,稍稍退後,以北為上首。
主人與賓相揖讓,脫去鞋子,上堂。
大夫及衆賓皆脫掉鞋子,上堂坐下。
執事人擺上菜肴,賓主歡飲,爵行無數。
使二人舉觯酬賓和大夫。
賓和大夫不起立,拿起放在地上的觯飲酒,幹杯,不拜。
執觯人接觯,随即斟酒。
主人受賓之觯,衆賓中長者受大夫之觯,相互交錯,都不拜。
酬酒已遍及堂上衆賓,最後一位受酬者起立,在西階上方依次向堂下衆賓及主人之贊者酬酒。
堂下衆賓和贊者中年長者受酬,酬者不拜而飲酒,幹杯,又斟滿酒。
受酬的人不拜而受觯。
依序酬酒,酬酒遍及堂下衆賓與贊者,都不拜。
執觯的人也都參加。
最後一位受酬者持空觯下堂,把它放在篚中。
執觯人洗觯,上堂斟滿酒,将觯放置在賓與大夫席前。
歌樂不限,盡歡而止。
賓站起,樂正命奏《陔夏》。
賓下堂,至台階時,《陔夏》的樂聲起。
賓退出,衆賓皆退出。
主人送至大門外,兩拜。
第二天,賓身穿朝服至主人門外拜謝主人的禮遇,主人推辭,不請入見。
主人身着與賓相同的禮服,從至門外,拜謝賓屈尊駕臨,賓于是告退。
主人卸去朝服而服玄端,于是犒勞司正。
不用介,不殺牲。
要人召請司正。
主人至門外迎接,不拜。
入門上堂,不拜,謝其光臨,不拜謝洗爵。
執事人進置脯醢,但不設俎。
賓以酒回敬主人,主人不添酒,不拜衆賓。
向衆賓獻酒後,使一人舉觯授賓,随即爵行無數(歡飲)。
不用司正監酒。
賓不參加。
邀請客人,因其所願。
對鄉中緻仕的卿大夫及盛德君子,邀請與否亦随其所願。
所上的菜肴不限,視其所有;演唱《國風》的詩篇,也無限定,因其所欲。
[記] 如果有大夫參加,則使居官之士為賓。
因為賓為賢能之士,所以不必預先戒告。
其牲用狗,在堂外東北邊烹煮。
酒尊上蓋粗葛布蓋巾,賓到時撤去。
設筵用以黑布鑲邊的蒲席。
設在西序面朝東的席,以北為上首。
獻酒用爵,其他用觯。
幹杯後下拜者不空起立,起立即要酢主人。
進脯醢:脯盛于笾,脯五條,另有半條橫置其上以供祭祀。
醢盛在豆中,預先陳放在東房裡。
脯條長一尺二寸。
俎,用時從東壁移至西階,從西階上堂陳置席前。
賓之俎所載的肉食有:脊、脅、肩、肺。
主人之俎所載的肉食有:脊、脅、臂、肺。
肺都要割離開來。
牲都要用右體,肉皮向上。
凡是舉爵獻賓、獻大夫、獻樂工,都要進脯醢。
大凡酒杯不用時,放置在左邊;将要舉以獻酬,則放置在右邊。
衆賓長者三人之中,隻有一位尊者辭洗,其儀節與賓禮相同。
如果有諸公在場,待以賓禮,對大夫則待以介禮。
無諸公在場,則對大夫待以賓禮。
已開始奏樂,大夫便不可再入内。
樂正與堂下衆賓一起依序受酬。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而成樂曲。
給樂工和吹笙人獻酒,要從堂上篚中取爵,獻酒畢,要把空爵放在堂下篚中。
主人獻吹笙人,在西階上拜送。
堂下衆賓(立者)面朝東,以北為上。
司正在舉觯旅酬以後,要把脯醢進置其位。
三耦,選衆賓中的年青人組成,司射進前教誡之。
司射的弓矢和撲,靠在西階西邊。
在司射袒左臂、套上扳指,臂着臂衣上堂後,司馬即在階前命張設箭靶,接着命獲者把旌倚靠在靶子中央。
(燕射)所用的靶子:天子用畫熊頭的箭靶,底色為白色;諸侯用畫麋鹿頭的箭靶,底色為紅色;大夫的箭靶以布制成,靶心處畫虎豹頭;士的箭靶亦以布制成,靶心處畫鹿和豕的頭像。
凡在側邊彩畫雲氣為飾的靶子(賓射和燕射之侯),其畫雲氣處以朱紅色為底色。
射箭的位置在堂上兩楹之間。
射手所立處的十字标記,其縱畫長一箭杆(三尺),上射與下射的位置相距一弓(六尺)長,十字标記的橫畫長約一足(一尺二寸)。
射于州學,射手立處的十字标記在屋的中脊(棟)下,射于鄉學,其十字标記的位置則在屋前楣(第二檩)下。
司馬在其原位(司射之南面朝東之位)遙命獲者背向箭靶而立。
凡是去堂下西邊,都要從司馬之位的南邊出入。
隻有賓和大夫下台階後,直接至堂西取弓矢。
獲者所執旌旗,各用射者平時所用的旗幟。
不命之士,則用白羽和朱羽雜綴為旌旗,其旗竿長兩丈一尺,在其一丈六尺(二尋)以上處,套上鴻雁的頸項。
凡挾矢,都是橫向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
司射的位置在司馬的北邊,司馬無射事時不執弓。
第一番射箭,射中時,隻有獲者大聲唱獲而不釋算籌記數;第二番射箭,則釋算籌以記數;第三番射箭,則用音樂節射。
上射的位置在右邊。
楅的形制,長一箭杆(三尺),寬三寸,厚一寸半,兩端作龍首,中間為蛇身相交狀,以形似背心的皮當設于其上以承矢。
楅,漆成赤黑色,設楅者以手橫捧之,面朝南坐下,放置于中庭,其位置南北與洗相對。
射箭的人如有過錯,則以撲抽打作為懲罰。
衆賓中不參與射事的人不下堂。
取司射作示範之矢的人,既已與其耦輪流取矢完畢,然後一次并取司射作示範的四枝矢。
賓和主人射時,則司射贊相其上堂和下堂,賓和主人射畢就席後司射才無事,返歸其位。
鹿中的形制,漆成赤黑色,刻木為鹿形,前腿跪伏,背上鑿孔可盛八枝算籌;釋獲人以手捧之,頭向前方。
大夫下堂,站在堂下西邊等候上堂射箭。
大夫與士為射耦,則袒露其绛色短衣(而不肉袒)。
其射耦在射箭的位置上稍退後一些。
司射檢視算籌時,要放下弓矢。
向釋獲人獻酒時,也要先放下弓矢。
演習禮樂之射以容體合禮樂為主而不以射中為主。
主于射中之射,則勝者繼續參與射事,不勝者下堂,下一番便不能繼續升堂再射。
主人如在不勝者一方,亦在西階上方飲射爵。
獲者之俎所載肉食有:折脊、脅、肺及牲體前肢。
靶的東側稱作右個。
釋獲人之俎所載肉食有:折脊、脅、肺。
獲者與釋獲者俎上都有祭肺。
大夫解去束矢的茅草時,要坐下來解。
演奏《驺虞》,與《采蘋》一樣,都要演奏五成(樂曲一終為一成)。
射耦則無定數。
古來飲酒至旅酬時,才可以談話。
旅酬,不洗觯。
不洗觯則不祭酒。
已開始旅酬,士便不可再入内了。
大夫最後告退,主人送至大門外,兩拜。
鄉射的靶子,最上幅長四丈,中十尺見方。
侯道(射距)長五十弓(每弓六尺),每弓取二寸為中的寬和高之數。
躬的長度是中的二倍,上舌的長度又是躬的二倍。
下舌長出躬的部分的長度是上舌長出躬的部分的一半。
竹子做成的算籌八十根。
算籌長一尺零一握(握約四寸),用刀削白的一端是手握之處。
楚撲與箭杆一樣長,用刀削其一端一尺長的部分以便手握。
國君參與射事,則做下射。
上射要在射箭的位置上退後一箭杆遠,射完一矢,則面向君恭候君射。
國君要在奏樂以後才到射箭的位置上。
國君射時袒露朱紅色的短衣(而不肉袒)。
小臣用巾墊手執矢授與君。
如果君在不勝一方,則依照燕禮賓媵觯于公之儀使君飲射爵,侍君射者先斟酒自飲,君飲畢,複又酌酒自飲。
國君在城中射(燕射),則用皮樹中盛算籌,獲者執■旌唱獲;射于郊(大射),則用闾(驢形)中盛算籌,獲者執旌唱獲;射于國境(與鄰國之君會遇而射),則用虎中盛算籌,獲者執赤色的龍旗唱獲。
大夫,用兕中盛算籌,獲者各執其平時所建旗幟唱獲。
士,用鹿中盛算籌,獲者執■旌唱獲。
隻有國君有城中之射,其餘則無。
如君在場,大夫射時則袒露其左臂。
司射返歸其位。
釋獲者于是近前取勝者一方所赢的算籌,持之從西階登上台階,上到最上一級,不升堂,向賓報告。
如右勝,則說:“右賢于左。
”如左勝,則說:“左賢于右。
”報告所勝算籌的對數,如有奇數,亦報告其奇數。
如果左右射成平局,則執左右各一枝算籌報告說:“左右均。
”然後下堂返回其位,坐下,兼取八枝算籌盛置于“中”,把其餘的算籌放在“中”西邊。
起立,拱手等候。
司射至堂下西邊,命弟子設豐。
弟子手捧豐上堂,設置在堂上西楹的西邊,随即下堂。
勝者一方的年輕人洗觯,上堂斟酒,面朝南坐下把觯放置在豐上。
下堂,袒露左臂,執弓在手,返歸其位。
接着,司射袒露左臂,執弓在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插撲于帶間,面朝北在三耦南邊命三耦和衆賓說:“勝者一方皆袒左臂,套扳指,着臂衣,手持上弦之弓。
不勝一方都要穿好衣服,脫去扳指和臂衣,右手把解弦之弓仰放于左手上,左手向上橫弓握把,然後右手亦握弓把。
”司射先返歸其位。
三耦和衆射者皆與其射耦南行,站立于原來堂下俟射序立之位,以北為上首。
司射命飲酒者上堂飲酒,與使射者上堂射之儀節相同。
一耦前行,作揖,和上堂射時儀節相同。
至階前,勝者先上堂,稍靠右邊一些。
不勝者前行至豐前,面朝北坐下,取豐上之觯在手,站起,稍稍退後,站着幹杯。
然後近前坐下,将觯放置在豐下邊。
起立,作揖。
不勝者先下堂,與上堂飲酒的人在階前相交,相互在對方左手位置,互相一揖。
從司馬的南邊轉彎至堂下西邊。
放下弓,整衣等候。
專門使贊者執爵。
執爵人坐下,取觯在手,斟酒,複把觯放在豐上。
接下來升堂飲酒的人儀節與前相同。
三耦飲酒完畢。
賓、主人、大夫如在不勝者一方,則不執弓。
執爵人取觯下堂為之洗觯,上堂斟滿酒,然後到席前授與他。
接觯後,持觯至西階上方面朝北飲酒。
幹杯後,将觯授與執爵人,然後返歸其席。
大夫飲酒時,則大夫的射耦不上堂。
如果大夫的射耦在不勝一方,則亦手持解弦之弓,獨自上堂飲酒。
衆賓接着上堂飲酒完畢,于是把豐和觯撤下。
司馬在堂下洗爵,上堂斟酒,持爵下堂,至靶前向獲者獻酒。
有司為獲者薦脯醢,設折俎。
祭俎與脯醢所用的祭肺和半條脯各備三份。
獲者背向箭靶而立,面朝北拜而接爵,司馬面朝西拜送爵。
獲者以手持爵,使贊者持其脯醢和俎跟随其後。
至箭靶東側立杆處,即将脯醢和俎設置其前。
獲者面朝南坐下,左手執爵,(右手)祭脯醢,執爵起立。
又從俎上取肺在手,坐下祭俎,繼而祭酒。
起立,至箭靶的西側和中央,其儀節都與上相同。
贊者在箭靶西側之西北三步遠的位置上面朝東設置脯醢和俎。
獲者在脯醢的右邊面朝東站着飲酒,幹杯後不拜。
司馬接過空爵,放置在篚中,返回其位。
獲者自持笾豆,使贊者持俎随後,避其正位,設置在乏的南邊。
獲者背向箭靶站立等候。
司射至西階西邊,放下弓矢和撲,脫去扳指和臂衣,穿好衣服。
至洗前洗爵。
上堂斟滿酒,持爵下堂,在釋獲者之位稍南一點的地方向釋獲者獻酒。
有司進脯醢、設折俎,并有祭脯和祭肺。
釋獲者在笾豆右邊面朝東拜而接爵,司射面朝北拜送爵。
釋獲者近笾豆坐下,左手執爵,以右手祭脯醢。
起立,從俎上取肺在手,坐下祭俎,接着祭酒。
起立,在司射西邊面朝北站着飲酒,幹杯後不拜。
司射接爵放在篚中,釋獲人稍靠西邊避正位設其笾豆和俎,然後返歸其位。
司射至堂下西邊,袒露左臂,在拇指上套上勾弦的扳指,左臂着皮制的臂衣,至西階西邊取弓在手,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技,插撲于腰帶間,返歸其位。
司射把撲抽出倚置在西階西邊,上堂向賓請射,儀節與前相同。
賓允許。
司射下堂,插撲于帶間,轉由司馬南邊至堂下西邊,命三耦及衆賓皆袒左臂,着扳指,穿臂衣,執弓各就其位。
司射先返歸原位。
三耦及衆賓皆袒露左臂,套上扳指,左臂着臂衣,執弓在手,各與其射耦南行,返歸于俟射序立之位。
司射命交替取矢。
三耦如前一樣交替取矢,返歸其位。
賓、主人、大夫下堂、作揖,儀節與前相同。
主人至堂下東邊,賓至堂下西邊,皆袒左臂,套扳指,着臂衣,執弓在手,皆各前行,至階前,作揖,至楅前,又一揖,像三耦一樣交替輪流取矢。
取矢畢,面朝北插三矢于身右帶間,在二、三指間挾矢一枝,作揖退下。
賓至堂下西邊,主人至堂下東邊,皆放下弓矢,穿好衣服。
至階前,一揖,上堂,又一揖,各即其席。
大夫袒左臂,拇指上套扳指,左臂着皮制臂衣,執弓到其射耦之南就位。
皆如三耦一樣作揖、前行。
大夫之耦面朝東,大夫面朝西。
大夫近福而坐,解下束矢的茅草,起立返回其位。
随後大夫之耦作揖,近楅坐下,一次并取四枝矢,以手順理箭羽而起立,返回其位,又一揖。
大夫近楅坐下,與其耦一樣,亦一次并取四枝矢。
轉而面朝北,在身右帶間插矢三枝,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揖而退下。
耦返歸俟射序立之位。
大夫繼而至序西,放下弓矢,穿好衣服,上堂就其席。
衆賓随後像三耦一樣,各交替輪流取矢,挾矢返回升射前序立之位。
司射仍挾矢一枝而前行至上耦前,命上射上堂射,其儀節與開始時相同。
一耦作揖、上堂,其儀節與開始時相同。
司馬上堂,命獲者離開靶位,獲者應諾。
司馬下堂,放下弓,返歸其位。
司射與司馬在階前相交,把撲倚置階西,穿好衣服。
上堂,向賓請求演奏音樂,賓許諾。
司射下堂,插撲于帶間,面朝東命樂正說:“向賓請求以音樂來娛樂,賓已準許。
”于是司射至兩階之間,在堂下面朝北命令說:“射箭凡不與鼓節相應者則不釋算。
”上射一揖,司射退返其位。
樂正面朝東命令大師說:“演奏《驺虞》,五節之間的節奏長短疏密都要相同。
”大師不起立而應諾。
樂正退返其位。
于是演奏《驺虞》以節制射箭的動作。
三耦射畢,賓、主人、大夫、衆賓依序相繼射箭,射中釋算與前相同。
射畢,下堂。
釋獲人手執剩餘的算籌,上堂報告左右射箭完畢,儀節同前。
司馬上堂,命取矢,獲者應諾。
司馬下堂,放下弓,返歸其位。
弟子将矢放置楅上,司馬四、四分之,都與前相同。
司射放下弓,檢視算籌,其儀如前。
釋獲人報告勝者一方所勝算籌數或射成平局的情況,儀節與前相同。
下堂返歸其位。
司射命弟子設豐,弟子遵命設豐及斟酒諸儀節,都與前相同。
繼而命令勝者一方執上弦之弓,不勝的一方執解弦之弓及上堂飲酒之儀,皆與前相同。
司射仍袒左臂,拇指上套扳指,左臂着臂衣,左手執弓,右手将一枝矢順并于弦上而持之,箭頭朝上。
至堂下西邊,命交替輪流取矢,其儀節如前。
司射返回其位。
三耦和賓、主人、大夫及衆賓皆袒左臂,套扳指,着臂衣,交替輪流取矢,儀節如前。
不挾矢,而将矢順并于弦和弓把而持之,退下,不即返歸原位,下堂至堂西将弓矢授與執事人。
交替輪流取矢完畢,皆作揖,上堂各就其席。
司射至堂下西邊,放下弓和撲,脫去扳指與臂衣,穿好衣服,返歸其位。
司馬命弟子解開拴在箭靶西邊立柱上的綱繩,與左下幅一起向東卷束起來,命獲者手執旌旗退下,命弟子把楅撤下。
司射命釋獲人徹下“中”和算籌等候。
司馬複又行司正之職,退返觯南邊的位置站立。
樂正命弟子相助樂工即其位。
弟子像其下堂時一樣相助樂工從西階上堂,返歸其位坐下。
賓面朝北坐下,拿起放在俎西邊的觯,起立,至阼階上方面朝北向主人酬酒。
主人下席,站在賓的東邊。
賓坐下,放觯在地,一拜,持觯起立。
主人答拜。
賓不祭酒,幹杯,不拜,不下堂洗觯。
然後斟滿酒,前行,轉而面朝東南。
主人在阼階上方面朝北拜,賓稍退後。
主人近前接觯,賓在主人西邊面朝北拜送。
賓作揖而即其席。
主人持觯至西階上方酬大夫。
大夫下席,站立在主人西邊。
其儀節與賓酬主人時相同。
主人作揖而即席。
如果沒有大夫在場,則堂上衆賓之長者受酬,儀節亦與上相同。
司正從西階上堂主持旅酬儀式,命受酬者說:“某人向某先生酬酒。
” 受酬的人下席。
司正退下站立在西序端,面朝東。
衆受酬者拜、起立及飲酒之儀,都與賓酬主人時相同。
堂上旅酬已遍及衆賓,接着依序酬堂下衆賓。
衆賓皆上堂,在西階上方受酬。
最後一位受酬的人執觯下堂,把觯放在篚中。
司正下堂複歸其位,命主人之吏二人舉觯授與賓和大夫。
舉觯者都要在堂下洗觯,上堂斟滿酒,在西階上方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一拜,執觯起立。
賓和大夫皆在席末端答拜。
舉觯者皆坐下祭酒,繼而飲酒,幹杯後起立。
複又坐下,放觯在地上,随即一拜,執觯起立。
賓和大夫皆答拜。
舉觯者下堂,其次序正與上堂時相反。
洗觯畢,上堂斟滿酒,皆在西階上面朝北站立,以東為上。
賓與大夫拜。
舉觯者皆進前把觯放置于笾豆右邊。
賓和大夫辭謝,坐接觯,起立。
舉觯者退返其位,皆拜送觯,然後下堂。
賓和大夫坐下,把觯各放置于其脯醢的右邊。
如無大夫在場,則使一人舉觯授賓。
司正從西階上堂,至阼階上方主人前受命,然後至西階上方請賓安坐,賓以俎尚未撤為由推辭。
司正向主人複命,主人說:“請求撤俎。
”賓允許。
司正從西階下堂,在階前命弟子準備伺候撤俎。
司正上堂站立在序端。
賓下席,面朝北方。
主人從席南側下席,面朝北站于阼階上方。
大夫下席,面朝南站在席東邊。
賓取俎,轉身授與司正。
司正持俎從西階下堂,賓随後下堂,繼而面朝東站立在西階西邊。
司正持俎出門,授與其随從。
主人取俎,轉身授與弟子。
弟子接俎,從西階下堂,持俎至東壁收藏。
主人從東階下堂,面朝西站立。
大夫取俎,轉身授與弟子,弟子持俎從西階下堂,繼而出門授之與随從人役。
大夫随其後下堂,站立在賓的南邊。
衆賓都下堂,依序站立在大夫南邊,稍稍退後,以北為上首。
主人與賓相揖讓,脫去鞋子,上堂。
大夫及衆賓皆脫掉鞋子,上堂坐下。
執事人擺上菜肴,賓主歡飲,爵行無數。
使二人舉觯酬賓和大夫。
賓和大夫不起立,拿起放在地上的觯飲酒,幹杯,不拜。
執觯人接觯,随即斟酒。
主人受賓之觯,衆賓中長者受大夫之觯,相互交錯,都不拜。
酬酒已遍及堂上衆賓,最後一位受酬者起立,在西階上方依次向堂下衆賓及主人之贊者酬酒。
堂下衆賓和贊者中年長者受酬,酬者不拜而飲酒,幹杯,又斟滿酒。
受酬的人不拜而受觯。
依序酬酒,酬酒遍及堂下衆賓與贊者,都不拜。
執觯的人也都參加。
最後一位受酬者持空觯下堂,把它放在篚中。
執觯人洗觯,上堂斟滿酒,将觯放置在賓與大夫席前。
歌樂不限,盡歡而止。
賓站起,樂正命奏《陔夏》。
賓下堂,至台階時,《陔夏》的樂聲起。
賓退出,衆賓皆退出。
主人送至大門外,兩拜。
第二天,賓身穿朝服至主人門外拜謝主人的禮遇,主人推辭,不請入見。
主人身着與賓相同的禮服,從至門外,拜謝賓屈尊駕臨,賓于是告退。
主人卸去朝服而服玄端,于是犒勞司正。
不用介,不殺牲。
要人召請司正。
主人至門外迎接,不拜。
入門上堂,不拜,謝其光臨,不拜謝洗爵。
執事人進置脯醢,但不設俎。
賓以酒回敬主人,主人不添酒,不拜衆賓。
向衆賓獻酒後,使一人舉觯授賓,随即爵行無數(歡飲)。
不用司正監酒。
賓不參加。
邀請客人,因其所願。
對鄉中緻仕的卿大夫及盛德君子,邀請與否亦随其所願。
所上的菜肴不限,視其所有;演唱《國風》的詩篇,也無限定,因其所欲。
[記] 如果有大夫參加,則使居官之士為賓。
因為賓為賢能之士,所以不必預先戒告。
其牲用狗,在堂外東北邊烹煮。
酒尊上蓋粗葛布蓋巾,賓到時撤去。
設筵用以黑布鑲邊的蒲席。
設在西序面朝東的席,以北為上首。
獻酒用爵,其他用觯。
幹杯後下拜者不空起立,起立即要酢主人。
進脯醢:脯盛于笾,脯五條,另有半條橫置其上以供祭祀。
醢盛在豆中,預先陳放在東房裡。
脯條長一尺二寸。
俎,用時從東壁移至西階,從西階上堂陳置席前。
賓之俎所載的肉食有:脊、脅、肩、肺。
主人之俎所載的肉食有:脊、脅、臂、肺。
肺都要割離開來。
牲都要用右體,肉皮向上。
凡是舉爵獻賓、獻大夫、獻樂工,都要進脯醢。
大凡酒杯不用時,放置在左邊;将要舉以獻酬,則放置在右邊。
衆賓長者三人之中,隻有一位尊者辭洗,其儀節與賓禮相同。
如果有諸公在場,待以賓禮,對大夫則待以介禮。
無諸公在場,則對大夫待以賓禮。
已開始奏樂,大夫便不可再入内。
樂正與堂下衆賓一起依序受酬。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而成樂曲。
給樂工和吹笙人獻酒,要從堂上篚中取爵,獻酒畢,要把空爵放在堂下篚中。
主人獻吹笙人,在西階上拜送。
堂下衆賓(立者)面朝東,以北為上。
司正在舉觯旅酬以後,要把脯醢進置其位。
三耦,選衆賓中的年青人組成,司射進前教誡之。
司射的弓矢和撲,靠在西階西邊。
在司射袒左臂、套上扳指,臂着臂衣上堂後,司馬即在階前命張設箭靶,接着命獲者把旌倚靠在靶子中央。
(燕射)所用的靶子:天子用畫熊頭的箭靶,底色為白色;諸侯用畫麋鹿頭的箭靶,底色為紅色;大夫的箭靶以布制成,靶心處畫虎豹頭;士的箭靶亦以布制成,靶心處畫鹿和豕的頭像。
凡在側邊彩畫雲氣為飾的靶子(賓射和燕射之侯),其畫雲氣處以朱紅色為底色。
射箭的位置在堂上兩楹之間。
射手所立處的十字标記,其縱畫長一箭杆(三尺),上射與下射的位置相距一弓(六尺)長,十字标記的橫畫長約一足(一尺二寸)。
射于州學,射手立處的十字标記在屋的中脊(棟)下,射于鄉學,其十字标記的位置則在屋前楣(第二檩)下。
司馬在其原位(司射之南面朝東之位)遙命獲者背向箭靶而立。
凡是去堂下西邊,都要從司馬之位的南邊出入。
隻有賓和大夫下台階後,直接至堂西取弓矢。
獲者所執旌旗,各用射者平時所用的旗幟。
不命之士,則用白羽和朱羽雜綴為旌旗,其旗竿長兩丈一尺,在其一丈六尺(二尋)以上處,套上鴻雁的頸項。
凡挾矢,都是橫向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
司射的位置在司馬的北邊,司馬無射事時不執弓。
第一番射箭,射中時,隻有獲者大聲唱獲而不釋算籌記數;第二番射箭,則釋算籌以記數;第三番射箭,則用音樂節射。
上射的位置在右邊。
楅的形制,長一箭杆(三尺),寬三寸,厚一寸半,兩端作龍首,中間為蛇身相交狀,以形似背心的皮當設于其上以承矢。
楅,漆成赤黑色,設楅者以手橫捧之,面朝南坐下,放置于中庭,其位置南北與洗相對。
射箭的人如有過錯,則以撲抽打作為懲罰。
衆賓中不參與射事的人不下堂。
取司射作示範之矢的人,既已與其耦輪流取矢完畢,然後一次并取司射作示範的四枝矢。
賓和主人射時,則司射贊相其上堂和下堂,賓和主人射畢就席後司射才無事,返歸其位。
鹿中的形制,漆成赤黑色,刻木為鹿形,前腿跪伏,背上鑿孔可盛八枝算籌;釋獲人以手捧之,頭向前方。
大夫下堂,站在堂下西邊等候上堂射箭。
大夫與士為射耦,則袒露其绛色短衣(而不肉袒)。
其射耦在射箭的位置上稍退後一些。
司射檢視算籌時,要放下弓矢。
向釋獲人獻酒時,也要先放下弓矢。
演習禮樂之射以容體合禮樂為主而不以射中為主。
主于射中之射,則勝者繼續參與射事,不勝者下堂,下一番便不能繼續升堂再射。
主人如在不勝者一方,亦在西階上方飲射爵。
獲者之俎所載肉食有:折脊、脅、肺及牲體前肢。
靶的東側稱作右個。
釋獲人之俎所載肉食有:折脊、脅、肺。
獲者與釋獲者俎上都有祭肺。
大夫解去束矢的茅草時,要坐下來解。
演奏《驺虞》,與《采蘋》一樣,都要演奏五成(樂曲一終為一成)。
射耦則無定數。
古來飲酒至旅酬時,才可以談話。
旅酬,不洗觯。
不洗觯則不祭酒。
已開始旅酬,士便不可再入内了。
大夫最後告退,主人送至大門外,兩拜。
鄉射的靶子,最上幅長四丈,中十尺見方。
侯道(射距)長五十弓(每弓六尺),每弓取二寸為中的寬和高之數。
躬的長度是中的二倍,上舌的長度又是躬的二倍。
下舌長出躬的部分的長度是上舌長出躬的部分的一半。
竹子做成的算籌八十根。
算籌長一尺零一握(握約四寸),用刀削白的一端是手握之處。
楚撲與箭杆一樣長,用刀削其一端一尺長的部分以便手握。
國君參與射事,則做下射。
上射要在射箭的位置上退後一箭杆遠,射完一矢,則面向君恭候君射。
國君要在奏樂以後才到射箭的位置上。
國君射時袒露朱紅色的短衣(而不肉袒)。
小臣用巾墊手執矢授與君。
如果君在不勝一方,則依照燕禮賓媵觯于公之儀使君飲射爵,侍君射者先斟酒自飲,君飲畢,複又酌酒自飲。
國君在城中射(燕射),則用皮樹中盛算籌,獲者執■旌唱獲;射于郊(大射),則用闾(驢形)中盛算籌,獲者執旌唱獲;射于國境(與鄰國之君會遇而射),則用虎中盛算籌,獲者執赤色的龍旗唱獲。
大夫,用兕中盛算籌,獲者各執其平時所建旗幟唱獲。
士,用鹿中盛算籌,獲者執■旌唱獲。
隻有國君有城中之射,其餘則無。
如君在場,大夫射時則袒露其左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