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射禮第五

關燈
添滿,賓在西階上方對主人答兩拜。

     主人坐下在篚中取觯,持觯下堂。

    賓下堂,主人放觯在地辭謝賓下堂。

    賓亦緻辭作答,面朝東站立。

    主人坐下,取觯在手,洗觯。

    賓不辭謝主人洗觯。

    主人洗觯完畢,與賓相互揖讓上堂。

    賓在西階的上方端正站立。

    主人斟酒,酬賓,在阼階上方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然後持觯起立。

    賓在西階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

    主人坐下,祭酒,随即飲酒,幹杯後起立。

    複又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持觯起立。

    賓在西階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

    主人下堂洗觯。

    賓随之下堂并辭謝主人。

    上堂,不拜謝主人洗觯。

    賓在西階上方站立。

    主人斟滿酒,到賓席前面朝北站立。

    賓在西階的上方拜主人。

    主人坐下,将觯放在脯醢西邊的地上。

    賓緻辭謝主人,坐下,取觯站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主人在阼階的上方拜送觯。

    賓面朝北坐下,把觯放在脯醢東邊地上,然後返回自己的位子。

     主人揖賓,下堂。

    賓下堂,面朝東站立在西階西側正對西序的地方。

     主人面朝西南拜衆賓三次,衆賓皆答主人一拜。

    主人揖,上堂,在序端坐下,取爵在手,下堂洗爵,然後上堂斟酒,在西階的上方獻衆賓。

    衆賓中年長者三人上堂拜受爵,主人拜送爵。

    這三人坐着祭祀,站着飲酒,幹杯後不拜,将爵還授與主人,下堂回到原位。

    (三人以下的)衆賓接受爵時都不拜,坐着祭祀,站着飲酒。

    主人對衆賓年長者三人中每一人獻酒,有司都要把脯醢進置其席前。

    其他衆賓也都要把脯醢進置其位。

     主人持空爵下堂,把爵放置篚中。

     主人與賓相互揖讓上堂。

    賓長揖請衆賓(即衆賓之長者三人)上堂,衆賓皆上堂,即席。

    主人之吏一人洗觯,舉觯授賓。

    舉觯者上堂斟酒,在西階上方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持觯起立。

    賓在席的末端答拜。

    舉觯坐下祭酒,随即飲酒,幹杯後起立。

    複又坐下放觯在地上,随即一拜,執觯起立。

    賓答拜。

    舉觯者下堂洗觯,上堂斟酒,面朝北站立于西階上方。

    賓拜謝。

    舉觯者前行(至席前)把觯放在脯醢的西邊。

    賓辭謝,坐下取觯在手,起立。

    舉觯者在西階上方拜送觯。

    賓複将觯放置于原位(舉觯者所奠脯醢西之位)。

    舉觯者下堂。

     若有大夫為遵者,則從門西側入内。

    主人下堂迎遵者。

    賓與衆賓亦皆下堂,站立在初入門時的位置。

    主人與大夫相揖讓上堂。

    主人拜謝大夫的光臨,大夫答拜主人。

    主人持爵下堂,大夫亦下堂。

    主人辭謝大夫下堂。

    大夫辭謝主人為之洗爵,其禮節與賓相同。

    在酒壺的東邊為遵者設席。

    升堂,遵者不拜謝主人洗爵。

    主人斟滿酒,至席前獻大夫。

    大夫在西階上方拜謝,前行接爵,回返其位。

    主人在大夫的右邊拜送爵。

    大夫要辭去上一重席。

    主人緻辭作答,不撤其上一重席。

    有司随之把脯醢進置大夫席前。

    大夫即席。

    有司把折俎進置席前。

    遵者祭肺祭酒,其儀式與賓相同,不嘗肺,不嘗酒,不稱贊酒美,在西階上方幹杯,拜。

    主人答拜遵者。

    大夫下堂洗爵,主人回到阼階,下堂辭謝之儀與前相同,洗爵畢,主人洗手,與遵者相互揖讓上堂。

    大夫在堂上兩柱之間把爵授與主人後,回到原位。

    主人斟酒,用它在西階上行酢酒之儀。

    主人坐下,放爵于地上,随之一拜。

    大夫答拜主人。

    主人坐而祭酒,幹杯後一拜。

     大夫答拜。

    主人在西楹南邊坐下,放爵于地上,兩拜添酒。

    大夫答拜。

     主人回到阼階上,作揖下堂。

    大夫下堂,站立在賓的南邊。

    主人與賓相互揖讓上堂。

    大夫和衆賓都上堂,各就其席。

     在西階上方稍東的位置為樂工布席。

    樂正先上堂,面朝北站立在席的西邊。

    樂工四人,其中二人鼓瑟,鼓瑟者在前。

    相者皆左手荷瑟,瑟首在前,手在瑟下孔處執瑟,瑟弦朝内,以右手扶樂工。

    樂工入内,從西階上堂,面朝北,以東為上。

    樂工坐下,相者坐下把瑟授與鼓瑟的樂工,然後下堂。

    吹笙者入内,站立在磬的東邊,面朝西。

    接着,堂上歌、瑟,堂下笙、磬一齊演奏《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繁》、《采蘋》諸詩篇。

    樂工不起立,報告樂正說:“正歌已演奏完畢。

    ”樂正以此告賓,然後下堂。

     主人由堂上筐中取爵獻樂工。

    如有大師,則主人為他洗爵。

    賓下堂,主人辭謝賓。

    樂工不辭謝主人洗爵。

    主人洗爵畢,上堂斟酒。

    樂工不起立,把瑟放在左邊,樂工中為首者一人拜而受爵。

    主人在阼階的上方拜送爵。

    有司把脯醢進置其席前。

    使相者贊助他祭酒、祭脯醢。

    樂工飲酒,幹杯後不拜,把爵還授與主人。

    其餘衆樂工則不拜而受爵,祭酒後飲之。

    獻酒時每人都有脯醢,但不祭脯醢。

    接着,主人在西階上獻吹笙人。

    吹笙人中長者一人在西階下拜謝主人,上到最後一級台階,不上堂,接受酒爵。

    主人拜送爵。

    在階前坐下祭酒、祭脯醢,站起飲酒,幹杯後不拜,然後上台階把爵還授與主人,其餘吹笙人不拜而接爵,坐着祭酒,起立飲酒。

    向其餘衆吹笙人獻酒時都要進置脯醢于其位,但不祭脯醢。

    主人持空爵下堂,把爵放置篚中,然後上堂即席。

     主人從南側下席,獨自一人下堂,命相禮人行司正之事。

    司正推辭一番,答應了。

    主人兩拜,司正答拜主人。

    主人上堂,回至席上。

    司正洗觯,從西階上堂,由楹北前行至阼階上方,面朝北接受主人之命。

    又至西階上方請賓安止,賓推辭一番,許諾。

    司正告知主人,然後站立在堂上兩楹之間相拜。

    主人在阼階上方兩拜謝賓,賓則在西階上方對主人答兩拜,然後相揖各就席。

    司正斟酒,從西階下堂,在庭當中的位置上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

    起立,退後站立片刻。

    然後稍前行,坐下取觯在手,又起立。

    複又坐下,不祭酒,幹杯後起立。

    坐下,放觯在地,随之一拜,然後持觯起立。

    洗觯後面朝北坐下,将觯放在原來的位置(中庭)上,起立。

    然後稍稍後退,面朝北站立在觯的南邊。

    未即行旅酬之儀。

     三耦面朝南在堂下西邊等候,以東為上。

    司射至堂下西邊,袒露左臂,在大拇指上套上鈎弦的扳指,左臂着上皮制的臂衣,至階西取弓在手,以左手執弓,右大指勾弦,二三指間并持四矢,由西階上堂。

    在西階上方面朝北向賓報告說:“弓箭都已齊備,執事者請求射事開始。

    ” 賓回答說:“在下德藝不高,但由于諸位先生的緣故,不能不許。

    ”賓許諾。

    司射至阼階上方,面朝東北報告主人說:“向賓請射,賓已準許。

    ”司射由西階下堂,在階前面朝西命弟子搬射箭的器具入内。

    弟子搬射箭器具入内,陳放在堂下西邊。

    賓和大夫之弓靠于西夾西邊堂廉上,矢橫放在弓下,箭括朝北。

    其餘衆弓靠于堂下西邊,矢則橫放在弓的上方堂廉上。

    主人的弓矢陳放在東夾東邊堂廉上。

     司射仍然兩手持弓矢,在堂下西邊挑選組成三耦。

    在三耦的南邊面朝北命上射說:“某人侍射于先生。

    ”命下射說:“先生與某某先生射。

    ”司正暫行司馬之職。

    司馬命張設箭靶,弟子解束,随之将箭靶左下方的綱繩栓在立柱上。

    司馬又命獲者把旌旗倚置在箭靶的中央。

    獲者在靶的西邊坐下,取旌旗在手,倚置于箭靶中央,然後退下。

     樂正至堂下西邊,命弟子相助樂工,将瑟遷至堂下,弟子像樂工入内時一樣,相助樂工,從西階下堂,至阼階下東南方向,距堂前三箭杆遠的地方面朝西坐下,以北為上首。

    樂正面朝北站立在他們的南邊。

     司射仍雙手執弓,并持四矢,命令三耦說:“每位射手各自與自己的射耦相互揖讓,輪流取弓矢。

    ”三耦皆袒開左臂,在大拇指上套上鈎弦的扳指,左臂着上皮制的臂衣。

    有司左手執弓把,右手執弓弦,把弓授與三耦,然後授矢。

    三耦皆左手執弓,插三矢于身右腰帶之間,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技。

    司射先行站立在将要設中的位置的西南邊,面朝東。

    三耦由司射的西邊一起前行,至司射的西南邊面朝東站立等候,以北為上首。

     司射面朝東站立在三耦的北邊,将三枝箭插在身右腰帶間,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揖而前行。

    行至與階相直時,面朝北作揖,到了階前,一揖,上堂,又一揖。

    射禮如在州學中舉行,要繞楹的東邊向北行;如射禮在鄉學中舉行,則要由楹南東行。

    行至與東邊的射位相垂直的位置,面朝北一揖,到射位前,又一揖。

    左腳踏在射位的十字标志上,兩腳不并攏,即由面朝北轉向面朝南。

    目視箭靶正中,然後俯視其足,端正站立的姿勢。

    不撤去倚置在靶中央的旌旗。

    司射射箭四枝以作示範。

    然後左手執弓,右手執弦,不挾矢。

    面朝南揖,其儀節如上堂射箭時相同。

     司射下堂,由其位子的南邊前至堂下西邊,另取矢一枝,挾于右手二、三指間。

    然後至西階的西邊,取撲插于帶間,返回其原位。

     司馬命獲者手執旌旗,面朝北背箭靶站立。

    獲者至靶前,手執旌旗背向箭靶站立等候。

    司射向左轉,面向西與上耦相對,使上耦上堂射。

     司射返歸原位。

    上耦揖而前行,上射在左邊,二人并行。

    行至與階相直的地方,面朝北一揖,至西階前,一揖。

    上射先上三級台階,下射随後登階,與上射中間隔一級台階。

    上射上堂後,稍靠西邊站立。

    下射上堂,上射作揖,二人并排前行。

    二人皆直對自己的射位面朝北作揖,至射位,又一揖。

    二人都以左腳踏在自己的射位的十字标志上,由面朝北轉為面朝南,目視箭靶正中,兩足合攏站立等候。

    司馬至堂下西邊,不套扳指,不着臂衣,隻袒露左臂,手執弓,轉從司射南邊出來,由西階上堂,繞西楹西向北行,再向東轉,從上射的後邊轉而面朝西南,站立在上、下射位之間。

    以左手持弓的梢端,向南舉起,命獲者離開箭靶。

    獲者執旌答應,從靶至乏,應諾之聲不斷。

    獲者坐下,面朝東把旌旗放倒,然後起立等候。

    司馬轉由下射南邊出來,再轉向下射之後,行至西階下堂。

     複轉由司射南邊至堂下西邊,放下弓,複穿好衣服,然後返歸原位,站立在司射的南邊。

    司射向北前行,在西階前與司馬相交,各在對方的左手。

    司射在堂下西階的東邊,面朝北目視上射,命令說:“不要射傷獲者,不要射到乏旁驚擾獲者。

    ”上射對司射一揖,司射退下,返歸其位。

    于是射箭開始。

    上射已發一矢,複挾第二矢于弓,此時下射發矢。

    上、下射如此交替發射,以至各射完四矢。

    獲者坐地以唱獲,舉旌時,唱獲聲與宮音相諧,偃旌時唱獲聲則與商音相應。

    此番射中時隻由獲者高聲報獲,而不釋算計數射中的次數。

    射畢,二人都執弓而不挾矢,面朝南作揖,其儀節與上堂射時相同。

    上射下三級台階,下射稍靠西邊走,跟随上射下堂,與上射間隔一級台階。

    下堂後并排前行,上射在東邊。

    與上堂射箭的人相互在對方左手于階前相交,相互一揖。

    上耦轉從司馬的南邊至堂下西邊,放下弓,脫去扳指和臂衣,複穿好衣服面朝南在堂下西邊等候,以東為上首。

    三耦射畢,其儀節亦與此相同。

    司射把撲從腰帶上拿下來,靠在西階的西邊,上堂,面朝北向賓報告說:“三耦已射畢。

    ”賓對司射一揖。

     司射下堂,把撲插在帶間,返歸原位。

    司馬至堂下西邊,袒露左臂,執弓在手,轉由其位的南邊向北前行,與司射相交于階前時,各在對方的左手,由西階上堂。

    繞西楹西邊向北行,再向東轉,從右射位的北邊轉為面朝西南,站立在左右兩個射位的十字标志之間。

    弓向外推,命弟子取矢。

    獲者執旌答應,由乏至靶,應諾聲不斷,執旌背向箭靶立待。

     司馬轉從左射位的南邊出來,再由左射位的北邊至西階下堂。

    随後至堂前,面朝北站在将設楅的位置的南邊,命弟子設楅。

    于是弟子在庭當中設楅,楅的位置南北與洗相直,朝東陳放。

    司馬從司射的南邊退下,在堂下西邊放下弓,穿好衣服,返歸其位。

    弟子取矢,面朝北坐下,把矢橫放在楅上,矢括朝北,然後退下。

    司馬不袒臂,前行至楅南邊,面朝北坐下,左右兩手撫矢點數四、四分之。

    如矢數不足,則司馬又像起初那樣,袒露左臂,執弓在手,上堂命令弟子說:“取矢必有所餘,不可索盡。

    ”弟子從西方答應說:“諾。

    ”于是再次取矢放置楅上。

     司射把撲倚置于西階西邊,上堂向賓請射,儀節與開始時相同。

    賓應允。

    賓、主人、大夫如果皆參與射事,則随即以此報告賓,并至阼階上方報告主人。

    主人與賓組成射耦。

    接着報告大夫,大夫雖多,皆與士組合為耦。

    以其耦報告大夫說:“某人侍射于先生。

    ”司射在西階上方面朝北使衆賓射。

    司射下堂,将撲插于帶間,轉由司馬的南邊至堂下西邊立定,挑選組成衆耦。

    衆賓待參加射箭的人都下堂,轉由司馬南邊前至堂下西邊,繼三耦之西依序站立,以東為上。

    大夫之耦位在上,如有面朝東站立的,則以北為上。

    賓、主人和大夫皆未下堂,司射于是挑選組合衆耦完畢。

     接着,司射命三耦輪流取矢,然後司射返回原位。

    三耦輪流取矢,皆袒露左臂,在拇指上套上扳指,把皮制的臂衣着于左臂,執弓在手,前行站立在司馬的西南邊。

    司射使上耦取矢,司射返回其位。

    上耦作揖前行,行至與楅相直時,面朝北一揖,至楅前,又一揖,上射面朝東,下射面朝西。

    上射作揖,近楅前坐下,左手在上橫向執弓,仰右手從弓下取矢一枝,并矢置于左手弓把間而以右手順理其羽,同時起立。

    右手執弓弦,向左轉,退返楅西的位置,面朝東作揖。

    下射近楅前坐下,左手橫向執弓,右手心向下從弓上取矢一技,起立,其他動作與上射相同。

    上、下射交替各取四矢畢,一揖,皆向左轉,面朝南一揖,稍稍前行,在楅南邊與楅相直的位置上又皆向左轉為面朝北,在身右帶間插矢三枝,挾一矢在二、三指間,一揖,皆向左轉,上射在右邊。

    與以下前往楅前取矢的人相交,都在對方的左手位置,與之相互一揖,退歸原位。

     三耦交替取矢,其儀節皆與此相同。

    最後一個取矢的人取已矢畢,繼而一次并取司射作示範的四枝矢,至庭的西側授與有司,然後返歸原位。

     衆賓不更替取矢,皆袒露左臂,在拇指上套上扳指,左臂着皮制臂衣,執弓在手,插三矢在腰帶間,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

    由堂下西邊南行,依序面朝東站立在三耦的南邊,以北為上。

    大夫之耦在上位。

     司射使上耦上堂射,儀式如前。

    一耦揖而上堂,儀節亦與始射時相同。

    司馬命獲者離開箭靶,獲者答應。

    司馬下堂,放下弓返回原位。

    司射仍挾矢一枝,把撲倚置西階,與司馬在階前相交,上堂,請賓準許釋算以計數勝負,賓允許。

    司射下堂,插撲于帶間,面朝西站立在将要設中的位置的東邊,然後面朝北命釋獲者設置中,接着視察并教以釋算的方法。

    釋獲人手執鹿中,另有一人手拿算籌跟随其後。

    釋獲人坐下設中,中的位置在南正對楅,西與西序相直的地方,東向陳放。

    釋獲人站起,接過算籌,坐下,在中裡盛八枝算籌,把其餘的算籌橫向放置在“中” 的西邊,算籌的末端朝南。

    然後起來,拱手等候。

    接着,司射前行,在堂下面朝北命令說:“不射中且貫穿箭靶則不釋算。

    ”上射對司射一揖。

    司射退返其位。

    釋獲人坐下,取中所盛八枝算籌在手,另盛八算于“中”,起立,執算籌等候。

     于是開始射箭。

    如射中,則釋獲人坐下釋算,每射中一矢即放一枝算籌在地以計數。

    上射的算籌放在右邊;下射的算籌放在左邊;如果有剩餘的算籌,則放在“中”的西邊。

    然後,又取“中”所盛八枝算籌在手,另在“中”裡盛八枝算籌。

    站起,手持算籌等候。

    三耦射事結束。

     賓、主人、大夫皆作揖,各由其階(主人東階、賓和大夫西階)下堂,又一揖。

    主人至堂下東邊,袒露左臂,在拇指套上扳指,左臂着皮制臂衣,然後執弓在手,插三矢于身右帶間,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

    賓至堂下西邊,行事儀節與主人相同。

    各至其階下,一揖,上堂,又一揖。

    主人為下射,與賓各對其射位,面朝北作揖,至射位之前,又一揖。

    接着開始射箭。

    射畢,面朝南作揖。

    各至其階,在階上方一揖,下台階,又一揖。

    賓在序西邊,主人在序東邊,都放下弓,脫去扳指和臂衣,穿好衣服,各返歸其位。

    上堂時,至階前一揖,上堂又一揖,皆各就其席。

    大夫袒其左臂,拇指套上扳指,左臂着皮制臂衣,執弓在手,插三矢在身右帶間,右手二、三指間挾矢一枝,由堂西司射的西邊轉出,至其射耦的南邊就位。

    大夫為下射,二人揖而前行,大夫之耦稍靠後一些。

    作揖的儀節與三耦上堂射箭時相同。

    至台階前,大夫之耦先登階。

    射畢,作揖之儀與上堂射時相同,大夫的射耦先下台階。

    下台階後,大夫之耦稍退後一些。

    二人皆在堂下西邊放下弓,穿好衣服。

    大夫之耦即停留在堂下西邊,大夫則上堂即其席。

     随後,衆賓上堂射箭,與先前一樣釋算。

    司射隻命上耦上堂射。

    射畢,釋獲人即手執最後一耦所剩餘的算籌,上到西階最高一級台階,不上堂,報告賓說:“左右已射箭完畢。

    ”釋獲人下堂,返歸其位,坐下,把剩餘算籌放置在“中”的西邊。

    然後起立,拱手等候。

     司馬袒露左臂,拇指着扳指,執弓在手,上堂命弟子取矢,其儀節與前相同。

    獲者答應,執族背向箭靶站立,儀節如前。

    司馬下堂,放下弓,返歸其位。

    弟子把矢放在楅上,儀節如前。

    大夫的四枝矢,則用茅捆束在一起,束在手握處的上方。

    司馬四、四分數矢,儀節如前。

     接着,司射至西階西邊,放下弓和撲,穿好衣服。

    由“中”的東邊南行,至“中”南邊站立,面朝北檢視算籌。

    釋獲人面朝東坐在“中” 的西邊,先數上射之算籌。

    兩枝算籌為一對,數一對,即取而放在左手中,數夠十對,則縱向放置地上,每十對放在一起,分開放置。

    餘剩不夠十對的,則靠西邊橫向放置。

    單枝算籌為奇數,奇數的算籌又縱向放在剩餘成對算籌的南邊。

    然後起立,從“中”的東邊行至下射之算處。

     坐下數算籌,以左手取算籌,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