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射禮第五

關燈
放算籌于地以計射中之數。

    參閱注(55)。

     (67)視之:鄭玄注:“視之,當教之。

    ”謂教其釋獲。

     (68)鹿中:中是盛算(射籌)的器具。

    士用鹿中。

    中以木刻制而成。

    鹿中之形,乃以木刻成跪伏之鹿的形象,背上鑿孔以盛算籌。

     (69)橫委其餘于中西,南末:橫:對中而言為南北向。

    把其餘的算籌橫向放置“中”之西,“末”向南。

    “算”有本、末。

     (70)不貫不釋:貫:貫穿靶子,謂射中并貫穿靶子。

    即射中而不貫穿靶子不釋算。

     (71)改實八算:預備後來者用之。

     (72)此節述三耦釋獲而射之儀。

    每一個釋一算:每射中一矢即放一枝算籌于地。

     (73)上射于右,下射于左:上射之算放在右邊;下射之算放在左邊;中向東,南為右,北為左。

    若有餘算,則反委之:每人四矢,四算,如有射不中者,則算有剩餘。

    将餘算放于中之西,故曰反委之。

     (74)此節述賓、主人射之儀。

    皆由其階降:謂賓、大夫由西階下堂、主人由東階下堂。

     (75)此節述大夫與其耦射之儀。

    就其耦:大夫之耦為士,位在司射之南。

    (76)此節述衆賓繼射、告卒射之儀。

    所作唯上耦:司射隻命上耦射,其餘不再命射。

     (77)餘獲:剩餘的算籌。

    如無餘算,釋獲者則空手升告賓。

     (78)此節述司馬命取矢和乘矢之儀。

    兼束之以茅,上握焉:兼四矢而以茅束之,束于手握處之上。

    握:手握處,箭的中間。

     (79)乘矢如初:如前四、四數矢而分之。

     (80)此節述數獲之儀。

    右獲:上射之獲。

     (81)純(gu2n):全,一雙,一對。

    一純一取,實于左手:數一對,即以右手取之,放在左手中。

    十純則縮而委之:數夠十對,則縱向放在地上。

    縮:縱。

    釋獲者面向東坐,則此所謂縱為東西向。

    每委異之:每十對放一起,分開放,便于計數。

     (82)有餘純,則橫于下:餘數不夠十純,則靠西邊橫向放置。

    橫:南北向。

     (83)奇則又縮諸純下:奇數的算又縱放在餘純之南。

     (84)自前适左:即從“中”的東邊至左獲處。

     (85)兼斂算,實于左手,一純以委,十則異之:此與數右獲不同。

    右獲以右手數而取之,合于左手,夠十純而放于地。

    左獲則左手直接一純一放,數至十,則異之。

     (86)賢獲:勝黨之獲。

    指勝黨所多之算籌。

     (87)以純數告,若有奇者,亦曰奇:即告左勝右(或右勝左)若幹純若幹奇。

     (88)此節述飲不勝者之儀。

    豐:承爵之器。

     (89)卻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執弣:弛弓:與張弓相對言。

    張弓是上弦之弓,弛弓則是解弦不用之弓。

    謂右手把弛弓仰放于左手上,左手向上握弓把,橫弓,右手繼而亦握弓把。

     (90)有執爵者:弟子亦與射,故主人使贊者代弟子酌。

     (91)特升飲:一人獨自上堂而飲。

     (92)此節述司馬獻獲者之儀。

    三祭:謂下文祭于侯之中和左、右三處。

    故所祭肺及脯(半胑)亦各三份。

     (93)人:主人贊者,即上設薦俎者。

     (94)右個:侯東側的立杆。

     (95)東面設薦俎:此指贊者而言。

     (96)辟:避。

    凡設薦俎,皆在位前,此處不在位前,故曰辟。

     (97)以節述司射獻釋獲者之儀。

    至此第二階段射事結束。

    辟薦:由上文可知,此辟薦亦辟俎。

     (98)此節述司射又請射、命耦反射位之儀。

    各以其耦進:以:與。

     (99)此節述三耦、賓、主人、大夫、衆賓皆拾取矢之儀。

    說矢束:大夫之矢,以茅束之。

    此解脫矢束,表示将要與其耦拾取之,乃一種自謙的表示。

     (100)兼取乘矢:大夫之耦兼取四矢,表示尊大夫,不敢與其拾取之。

    順羽:即順理箭尾之羽。

     (101)此節述司射請以樂節射之儀。

    以樂樂于賓:下樂字為快樂的樂,此處作動詞用。

     (102)不鼓不釋:射時不與鼓的節奏相應則不釋算。

     (103)《驺虞》:《詩經·召南》中詩篇。

    間若一:凡射,第三階段以樂節射,演唱詩篇,并奏鼓。

    每一曲終為一節,以節制射箭的速度。

    鄉射鼓五節,歌五終。

    射前先奏一節以聽,餘四節,拾發乘矢。

    間若一,即五節之間的長短疏密都相同。

     (104)此節述三耦、賓、主人、大夫、衆賓以樂射之儀。

     (105)此節述取矢數矢之儀。

     (106)此節述視算告獲之儀。

     (107)此節述飲不勝者之儀。

     (108)此節述拾取矢授有司之儀。

    右執一個,兼諸弦,面镞:執與挾不同。

    執矢是把矢順并于弦而持之。

    面镞:箭頭朝上。

     (109)不挾:亦如司射皆執之。

     (110)不反位:不返射位。

     (111)此節述退射器之儀。

    至此射事結束。

    凡所退諸射器,皆退置堂西。

    說:即脫,解開。

    釋之:如前掩束之。

    以旌退:執旌而退。

     (112)此節述旅酬之儀。

    長受酬:謂以長幼之次序酬衆賓。

    衆賓指堂上三賓。

    (113)在下者:指堂下衆賓。

     (114)此節述司正使二人舉觯之儀。

    若無大夫,則唯賓:如無大夫,則一人舉觯于賓。

     (115)此節述請坐燕、撤俎之儀。

     (116)此節述坐燕無算爵、無算樂之儀。

     (117)人:即前二人舉觯之二人。

    亦為主人之吏。

     (118)大夫之觯長受:長:衆賓之長。

    錯:交錯。

    主人受賓觯,衆賓之長則受大夫之觯,是為交錯。

     (119)在下者:此在下者包括堂下衆賓與主人之贊者在内。

     (120)此節述賓出、送賓之儀。

     (121)此節述賓第二日拜賜之儀。

    主人不見:賈《疏》:“禮不欲數,數則渎”,故不見。

     (122)此節述主人息司正之儀。

    速:使人召請。

     (123)公士:在官之士。

     (124)西序之席,北上:對此句的解釋,衆說不同。

    張惠言《讀儀禮記》說:“當如《大射》小卿之席在賓之西,衆賓繼而西,故有東面席也。

    ”此說較妥。

     (125)胑(h0):即幹肉條。

    胑又稱作脡,取其挺直貌。

    脯用笾,五胑,祭半胑橫于上:即用笾盛五條脯,另有半條脯橫置在上邊,供祭祀之用。

     (126)樂正與立者齒:立者,指堂下衆賓。

    謂樂正與堂下衆賓一起依序受酬、薦脯醢。

     (127)三笙一和而成聲:《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此謂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而成樂曲。

     (128)立者:指堂下衆賓。

     (129)弟子:衆賓年少者。

    戒之:其先射,故教誡之。

     (130)熊侯、麋侯、畫以虎豹、畫以鹿豕:此諸種侯,皆統稱為獸侯。

    侯制有三:大射之侯用皮,稱作皮侯;賓射之侯用布,以五彩畫之,稱作五采之侯;燕射之侯,則在靶心處畫諸獸之頭像以為正鹄,稱為獸侯。

    大射之侯,是用虎、熊、豹等獸皮飾侯之側,又方制皮為靶心,是為皮侯。

    賓射之侯,王用五采,從内到外,以朱、白、蒼、黃、玄五彩畫之,亦稱五正之侯;諸侯用朱、白、蒼三彩畫之,亦稱三正之侯;大夫、士之侯畫以朱、綠二彩,亦稱二正之侯。

    賓射及此鄉射,對大夫士而言,當張采侯二正。

    此處之所以記燕射之侯,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解釋說:“此鄉射當張采侯二正,而記燕射之侯者,以燕射亦用此鄉射之禮,但張侯為異耳。

    ”質:以色彩畫其底,不彩畫者,則直接在白布上畫動物頭像。

     (131)凡畫者,丹質:凡畫者,指賓射與燕射之“侯”言,此二種侯,都要彩畫雲氣于侯側以為飾,雲氣要以丹(朱紅)色為底色。

     (132)物長如笴:物即射時所立處,畫十字為标記。

    謂物的縱畫一箭杆(三尺)長。

    其間容弓:謂上下射相距一弓(六尺)長。

    距随長武:距随:物的橫畫。

    武:足迹。

    謂武的橫畫長約一足(一尺二寸)。

     (133)序則物當棟,堂則物當楣:序:州學。

    堂:堂與室相對,有室,指鄉學。

    謂州學之物(射時立處)的位置在屋之中脊(棟)下;鄉學之物的位置則在前楣(第二檩)下。

     (134)命負侯者,由其位:司馬在其原位(司射之南面向東之位)遙命獲者負侯。

     (135)旌,各以其物:旌:指獲者所執的旗。

    物:古代九旗之一。

    《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

    。

    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

    。

    ”物是大夫、士所樹的旗子。

    此謂獲者執旌,各用其平常所建之物。

     (136)無物,則以白羽與朱羽糅:無物:指小國之州長,為不命之士,不命者無物。

    無物者,則以白羽和朱羽雜綴為旌。

    杠長三仞,以鴻脰韬上,二尋:杠即旗竿。

    仞:七尺為仞。

    鴻脰(dòu):鴻雁的頸項。

    尋:八尺為尋。

    這句是述旗竿之制。

    謂旗竿長兩丈一,在其一丈六尺(二尋)以上處,以鴻脰韬之。

    一說此鴻脰亦用帛縫制而成,形似鴻脰,因以名之。

     (137)二指:指食指與中指。

    挾:即用食指與中指夾住。

     (138)楅,長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龍首,其中蛇交,韋當:這句話述楅的形制。

    但對其解釋卻衆說不一。

    博:廣。

    龍首,其中蛇交:鄭玄注說:“兩端為龍首,中央為蛇身相交。

    ”韋當:鄭玄注:“直心被之衣曰當,以丹韋為之。

    ”就是說,當,形似背心,以朱紅色的皮子制成。

    據此,楅之形制為:兩端作龍首,中間為蛇身相交狀,以丹韋為當設于上以承矢。

     (139)楅,髤(xiu),橫而奉之,南面坐而奠之:髤:赤黑漆。

    謂楅,以赤黑色漆漆之,設楅者橫捧之,面朝南坐下,放置于中庭。

     (140)射者有過則撻之:有過,指以矢傷人。

    撻:以撲抽打。

     (141)取誘射之矢者:指下耦之下射。

    此即上文所說,三耦拾取矢,“後者遂取誘射之矢,兼乘矢而取之。

    ”“後者”即此所言“取誘射之矢者”。

     (142)擯:贊相之。

     (143)鹿中,髤:鹿中,漆成赤黑色。

    前足跪,鑿背容八算:孔穎達《禮記正義·投壺疏》說:“中之形,刻木為之,狀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

    ”先首:首向前。

     (144)袒纁襦(r*):襦:短衣。

    袒露纁襦而不肉袒,大夫尊者,不露體。

     (145)禮射:演習禮樂之射,與軍旅的武射相對而言。

    禮射不主皮:一說禮射以其容體合禮樂為主,而不以中為俊。

    《論語·八佾》則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依此,則射不主皮,又解為隻以中而不以貫革為主。

    從記文上下文的關系看,當以前說為妥。

     (146)臑(n4o):牲體前肢。

     (147)皆有祭:祭指祭肺。

    謂釋獲者和獲者之俎,除離肺外,都有祭肺。

    參閱《士昏禮》注(21)。

     (148)五終:演唱詩一篇、奏樂一成為一終。

     (149)于旅也語:至旅酬,可以言語。

     (150)上個五尋:最上幅長四丈。

    中十尺:十尺指十尺見方。

     (151)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侯道五十弓長(每弓六尺),每弓取二寸為侯中寬高之數,故中十尺見方。

     (152)倍中以為躬:躬:“中”上下各接一幅叫作躬。

    躬的長度是中的二倍,即二丈長。

    倍弓以為左右舌:舌指伸出躬兩端的部分。

    此處指上舌,亦即“侯”最上端的橫幅。

    上舌為躬的二倍,即四丈長,左右各長出一丈。

     (153)下舌半上舌:上舌長,下舌短。

    下舌即侯的最下幅。

    下舌長度是上舌的一半。

    這個半,指長出躬的部分。

    上舌長出躬的部分左右各一丈,則下舌長出躬的部分為左右各五尺。

    因此,下舌長三丈。

     (154)箭籌八十:箭:竹。

    箭籌:竹制的計算籌碼,八十:每人射四矢,每耦八矢。

    一矢一籌。

    八十,合十耦之數。

     (155)長尺有握:握:手握處。

    一握約四寸。

    籌長約一尺四寸。

    握素:素:削之使白。

    即手握處乃削白的一端。

     (156)楚撲:《禮記·學記》說:“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楚二物都是指用來撲撻犯禮者的器具。

    故稱撲為楚撲。

    刊本尺:刊:削。

    削其一端約一尺長,以便手握。

     (157)答君而俟:答:對。

    即面向君而俟之射。

     (158)小巨以巾執矢以授:小臣:在《周禮》,小巨為大仆之佐。

    《周禮·夏官》大仆職:“王射則贊弓矢。

    ”胡匡衷《儀禮釋官》:“諸侯小臣兼大仆之職。

    ”故君射“贊弓矢”亦為小臣所職司。

    不直以手而以巾執矢,乃敬君不敢亵之意。

     (159)若飲君,如燕,則夾爵:如君在不勝一方,則依燕禮賓媵觯于公之儀飲之。

    夾爵:夾君之爵而飲,即先酌酒自飲,君飲畢,又酌自飲。

    此夾爵與燕禮不同。

     (160)國中射:國中:城中。

    指燕射,燕射舉行于寝。

    皮樹中:鄭玄注:“皮樹,獸名。

    ”但未詳何獸。

    以■旌獲,白羽與朱羽糅:■(d4o)旌:即上不命之士所用旌。

    參閱注(136)。

    賈公彥《疏》說:“燕主歡心,故旌從不命之士;亦取尚文德之義。

    ” (161)于郊:指大射。

    闾:獸名,形似驢。

     (162)于竟:竟通境,即與鄰國君會遇于境而射,以賓射禮行之。

    旜(h1n):古代九旗之一,純赤色。

    龍旜:畫上龍的赤色旗。

     (163)兕(x@):獸名,似牛,一角。

     (164)君在,大夫射則肉袒:上文:“大夫與士射,袒纁襦。

    ”君如在,則與士同,肉袒而不袒纁襦。

     【譯文】 鄉射的禮儀:主人前往告請賓。

    賓出門迎接,對主人兩拜。

    主人答兩拜,随後緻辭邀請賓。

    賓推辭一番,接受邀請。

    主人對賓兩拜,賓答兩拜。

    主人告退,賓兩拜送主人。

     于是為賓布席,面朝南,以東為上首。

    衆賓之席,在賓席的西邊依次相續布設。

    在阼階的上方為主人設席,面朝西。

    在賓席的東邊設兩隻酒壺,壺下以斯禁相承,玄酒在西邊。

    兩隻壺上各放置一隻酒勺。

    篚在壺的南邊,東向陳放。

    在阼階的東南方設洗,洗南北的長度與堂深相等,東西與屋的東翼相對。

    水設在洗的東邊,篚在洗的西邊,南向陳放。

    磬懸置于洗的東北邊,面朝西。

    然後設置箭靶。

    箭靶下邊系靶的綱繩不及于地。

    箭靶左下方的綱繩先不要結上,把它與靶的左下幅一起向東卷束掩蓋起侯中。

    乏設在射道總長靠箭靶一旁三分之一、距靶西五步的位置上。

     肉已煮熟。

    主人身穿朝服前往召請賓。

    賓亦身着朝服出門迎接主人,兩拜。

    主人答兩拜,告退。

    賓兩拜送主人。

    賓和衆賓随後而至。

     到了州學的大門口,主人與一位相禮者出門外迎接,對賓兩拜,賓答兩拜。

    又對衆賓揖。

    主人與賓相揖,主人先進門内。

    賓長揖請衆賓,衆賓皆從門西側入内,面向東,以北為上。

    賓稍稍向前走一點,主人與賓相對三揖,同時前行。

    到達堂下階前,主人與賓相互謙讓三番,主人升一級台階後,賓登階升堂。

    主人在阼階上方對着屋前梁的地方面朝北兩拜。

    賓則在西階上方對着屋前梁的地方面朝北答兩拜。

     主人坐下,由上篚取爵在手,執爵下堂。

    賓亦下堂。

    主人在阼階前面朝西坐下,把爵放置于地上,站起來辭謝賓下堂,賓亦緻辭作答。

    主人坐下,取爵在手,起立,到洗前,面朝南坐下,把爵放置于篚下,盥手洗爵。

    賓向東前行,面朝東北辭謝主人洗爵。

    主人坐下,把爵放置在篚中,起立對賓緻答辭。

    賓複歸原位。

    主人洗爵完畢,與賓相對一揖,謙讓一番,同時上堂。

    賓在西階的上方面朝北拜射主人洗爵。

    主人在阼階上方面朝北放爵在地上,随之對賓答拜,然後下堂。

    賓亦下堂,主人辭謝賓下堂,賓亦緻辭作答。

    主人洗手畢,與賓相對一揖,謙讓一番,然後上堂。

    賓上堂,在西階上方凝神端正站立。

    主人坐下取爵在手,斟滿酒,到賓的席前面朝西北獻賓。

    賓在西階上方拜謝主人,主人稍避後退。

    賓前行接過酒爵退回原位。

    主人在阼階上方拜送爵,賓稍稍退避。

     有司把脯醢進置席前。

    賓從西邊就席。

    有司設折俎于席前。

    主人在阼階的東邊端正站立。

    賓坐下,左手持爵,以右手祭脯醢。

    把爵放置在脯醢西邊,站起取肺,坐下,斷取肺尖以祭肺。

    然後左手上舉,嘗肺,随之站起,把肺放置俎上。

    複又坐下,把手擦拭幹淨,繼而手執爵祭酒,起立,在席未端坐下嘗酒。

    下席,坐下放爵在地,一拜,口稱:“美酒”,手持爵起立。

    主人在阼階的上方對賓答拜。

    賓在西階上方面朝北坐下幹杯,起立。

    複又坐下将爵放置地上,随即一拜,然後執爵起立。

    主人在阼階的上方對賓答拜。

     賓手持空爵下堂。

    主人亦下堂。

    賓在西階前面朝東坐下,把爵放在地上,站起辭謝主人下堂,主人對賓作答。

    賓坐下取爵在手,到洗之前,面朝北坐下,放爵在篚下,起立盥手洗爵。

    主人在阼階的東邊面朝南緻辭,謝賓洗爵。

    賓坐下,把爵放在篚中,站起,緻辭作答。

    主人複回其位。

    賓洗爵完畢,像主人獻賓時一樣,與主人相互揖讓,上堂。

    主人拜謝賓洗爵,賓對主人答拜,起立,下堂洗手,其禮節與主人獻賓時相同。

    賓上堂,斟滿酒,到主人席前面朝東南酢主人。

    主人在阼階上方拜賓,賓稍退後避讓。

    主人進前接爵在手,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賓在西階上方拜送爵。

    有司把脯醢進置主人席前。

    主人從北面即席。

    接着有司将折俎進放主人席前。

    祭酒、祭脯醢的禮節與賓相同,不稱贊酒美。

    主人從席前至阼階上方,面朝北坐下幹杯,起立。

    複又坐下放爵于地,随即一拜,然後手持爵站起。

    賓在西階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

    主人坐下,把爵放置在東序端地上,在阼階上方兩拜,把酒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