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相見禮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食具告:具:俱、備。
即告從者所食已遍。
改居:變換坐的地方。
從“久伸”到“改居”,都是疲倦的表現。
(34)問夜:問什麼時候了。
膳葷:謂食用葷辛之物。
葷指蔥、薑、蒜之類葷辛之物。
這也都是有倦意欲休息的表示。
(35)此節述臣侍坐于君,君賜食、賜飲諸儀。
君祭,先飯,遍嘗膳,飲而俟:凡君食,必有膳宰為之嘗食。
此處臣侍食,則代膳宰嘗食。
先飯:指先食黍稷,表示為君嘗食。
遍嘗膳:謂上菜後,侍食之臣為君遍嘗各味。
膳即庶羞。
飲而俟:謂飲酒等候君命之食然後食。
(36)将食者:進食者,即膳宰。
有膳宰嘗食,則侍食者不必嘗食。
(37)坐取屦,隐辟而後屦:凡侍坐于長者,要脫屦于堂下。
故此亦于堂下取屦。
坐:跪。
此處言退下則跪而取屦,退避至隐處再穿上。
“隐辟而後屦”是表示對君的恭敬。
(38)不敢顧辭:不敢回首辭謝。
君降送,禮太重,故不敢辭。
(39)辭退下:下即降、下堂。
謂君因已退而下堂送,則辭之。
(40)此節述爵位高者來見士之儀。
先生異爵者:先生:指緻仕(辭官歸居)者。
此文言士相見,對士而言,異爵者即為卿大夫。
先生亦即辭官歸居的卿大夫。
(41)某無以見:謂己無德可以使彼屈尊來見。
(42)走見:即出見。
走是急趨意。
士見尊爵者,取其急意而言走。
(43)先見之:謂出門先拜賓。
(44)此節述諸種稱謂及執禮品之儀。
“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大夫士,則曰寡君之老”:此句記大夫出使他國,擯者對他的稱呼。
按《禮記·玉藻》所述,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上大夫,擯者稱“寡君之老”;下大夫,擯者稱“寡大夫”。
大夫因私事至鄰國,則家臣為擯,擯者稱其名,不稱“寡君之某”。
對此句,諸家斷句不同,今從清汪中校本。
汪中校本改“士”為“使”。
依此,“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即指大夫因私事至他國,擯者不稱“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士(使),則曰寡君之老”,則指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擯者對他的稱呼。
(45)執币:此指執币見君而言。
币:指禮物,《周禮》小行人職“合六币”:玉、馬、皮、圭、璧、帛等通稱為币。
此處與下文“執玉”相對言,則指錦帛皮馬禽摯之類。
不趨,容彌蹙以為儀:不疾行,容止顯得恭敬誠實,局促不安。
儀:威儀、儀表。
不趨,表示謹慎。
趨:疾走。
(46)舒武:武:足迹。
舒武即足迹遲緩,不敢疾行。
舉前曳(y@)踵(hǒng):先擡起足前部,然後拖着足後跟,前行時足不離地。
也就是拖着腳後跟小步前行。
踵:足跟。
(47)宅者:緻仕(辭官歸居)的官員。
在邦、在野:邦即國。
古代國與野是兩個相對的概念。
王畿和封國的核心是邑,邑外有郊,郊外有牧,牧又稱作遠郊,相對而言,邑、郊、牧(遠郊)的部分為國,牧以外的部分就是野。
【譯文】 士相見的禮儀:禮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幹雉。
賓雙手橫捧雉,雉頭向左,說:“在下久欲拜見先生,但無人相通。
今某某先生轉達先生意旨,命在下前來拜見。
”主人的答辭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會,但先生卻屈尊駕臨。
請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見。
”賓的答辭說:“先生所言,在下實不敢當,還請先生賜見。
”主人的答辭是:“在下不敢當此威儀,再一次請先生還家,在下将前去拜會。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擺此威儀,最終還是請先生賜見。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先生的準許,将出去迎見先生。
聽說先生攜帶禮物,冒昧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用此禮物,不敢來拜會先生。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不敢當此崇高的禮儀,冒昧再次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憑此禮,不敢求見先生,固請先生笑納。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辭謝,得不到先生許可,不敢不敬從!”主人到大門外迎接,兩拜。
賓答兩拜。
主人對賓一揖,從門東側入内。
賓雙手捧禮物,從門西側入内。
主人兩拜接受禮物,賓兩拜送禮物,然後出門。
主人邀請賓,賓返回,與主人再一次相見,然後告退。
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
主人帶着賓所送的禮物到賓家回拜,說:“前不久先生辱臨敝舍,得以相見。
今請将禮物還給傳命的人。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味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求見先生,隻請求還禮物給傳命者。
”主人的答辭是:“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昧再度辭謝。
”賓的答辭說:“在下
即告從者所食已遍。
改居:變換坐的地方。
從“久伸”到“改居”,都是疲倦的表現。
(34)問夜:問什麼時候了。
膳葷:謂食用葷辛之物。
葷指蔥、薑、蒜之類葷辛之物。
這也都是有倦意欲休息的表示。
(35)此節述臣侍坐于君,君賜食、賜飲諸儀。
君祭,先飯,遍嘗膳,飲而俟:凡君食,必有膳宰為之嘗食。
此處臣侍食,則代膳宰嘗食。
先飯:指先食黍稷,表示為君嘗食。
遍嘗膳:謂上菜後,侍食之臣為君遍嘗各味。
膳即庶羞。
飲而俟:謂飲酒等候君命之食然後食。
(36)将食者:進食者,即膳宰。
有膳宰嘗食,則侍食者不必嘗食。
(37)坐取屦,隐辟而後屦:凡侍坐于長者,要脫屦于堂下。
故此亦于堂下取屦。
坐:跪。
此處言退下則跪而取屦,退避至隐處再穿上。
“隐辟而後屦”是表示對君的恭敬。
(38)不敢顧辭:不敢回首辭謝。
君降送,禮太重,故不敢辭。
(39)辭退下:下即降、下堂。
謂君因已退而下堂送,則辭之。
(40)此節述爵位高者來見士之儀。
先生異爵者:先生:指緻仕(辭官歸居)者。
此文言士相見,對士而言,異爵者即為卿大夫。
先生亦即辭官歸居的卿大夫。
(41)某無以見:謂己無德可以使彼屈尊來見。
(42)走見:即出見。
走是急趨意。
士見尊爵者,取其急意而言走。
(43)先見之:謂出門先拜賓。
(44)此節述諸種稱謂及執禮品之儀。
“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大夫士,則曰寡君之老”:此句記大夫出使他國,擯者對他的稱呼。
按《禮記·玉藻》所述,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上大夫,擯者稱“寡君之老”;下大夫,擯者稱“寡大夫”。
大夫因私事至鄰國,則家臣為擯,擯者稱其名,不稱“寡君之某”。
對此句,諸家斷句不同,今從清汪中校本。
汪中校本改“士”為“使”。
依此,“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即指大夫因私事至他國,擯者不稱“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士(使),則曰寡君之老”,則指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國擯者對他的稱呼。
(45)執币:此指執币見君而言。
币:指禮物,《周禮》小行人職“合六币”:玉、馬、皮、圭、璧、帛等通稱為币。
此處與下文“執玉”相對言,則指錦帛皮馬禽摯之類。
不趨,容彌蹙以為儀:不疾行,容止顯得恭敬誠實,局促不安。
儀:威儀、儀表。
不趨,表示謹慎。
趨:疾走。
(46)舒武:武:足迹。
舒武即足迹遲緩,不敢疾行。
舉前曳(y@)踵(hǒng):先擡起足前部,然後拖着足後跟,前行時足不離地。
也就是拖着腳後跟小步前行。
踵:足跟。
(47)宅者:緻仕(辭官歸居)的官員。
在邦、在野:邦即國。
古代國與野是兩個相對的概念。
王畿和封國的核心是邑,邑外有郊,郊外有牧,牧又稱作遠郊,相對而言,邑、郊、牧(遠郊)的部分為國,牧以外的部分就是野。
【譯文】 士相見的禮儀:禮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幹雉。
賓雙手橫捧雉,雉頭向左,說:“在下久欲拜見先生,但無人相通。
今某某先生轉達先生意旨,命在下前來拜見。
”主人的答辭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會,但先生卻屈尊駕臨。
請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見。
”賓的答辭說:“先生所言,在下實不敢當,還請先生賜見。
”主人的答辭是:“在下不敢當此威儀,再一次請先生還家,在下将前去拜會。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擺此威儀,最終還是請先生賜見。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先生的準許,将出去迎見先生。
聽說先生攜帶禮物,冒昧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用此禮物,不敢來拜會先生。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不敢當此崇高的禮儀,冒昧再次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憑此禮,不敢求見先生,固請先生笑納。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一再辭謝,得不到先生許可,不敢不敬從!”主人到大門外迎接,兩拜。
賓答兩拜。
主人對賓一揖,從門東側入内。
賓雙手捧禮物,從門西側入内。
主人兩拜接受禮物,賓兩拜送禮物,然後出門。
主人邀請賓,賓返回,與主人再一次相見,然後告退。
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
主人帶着賓所送的禮物到賓家回拜,說:“前不久先生辱臨敝舍,得以相見。
今請将禮物還給傳命的人。
”主人的答辭說:“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味辭謝。
”賓的答辭是:“在下不敢求見先生,隻請求還禮物給傳命者。
”主人的答辭是:“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昧再度辭謝。
”賓的答辭說:“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