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冠禮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擯者出門請賓入内,并通報主人。
主人出至大門東邊迎接,面朝西兩拜,正賓答拜。
主人向贊冠人作揖行禮,又與正賓相對一揖,然後先進入大門。
每到轉彎的地方,主人必與賓相對一揖。
至廟門前,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
如此相對三揖,到達堂前階下,相互謙讓三次,主人上堂,站立在東序南端,面朝西方。
賓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東方。
贊冠人在洗的西邊洗手後,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邊為上首。
佐助主人的人在東序邊稍靠北的地方布設筵席,面朝西方。
将冠者從房内出至堂上,面朝南方。
贊冠人把束頭巾、簪子、梳子等物放置在席的南端。
正賓對将冠者拱手一揖。
将冠者即席坐下。
贊冠人也坐下,為将冠者梳理頭發,并用頭巾束發。
正賓下堂,主人也下堂,賓辭謝,主人應答。
正賓洗手完畢,與主人相對一揖,相互謙讓一番,然後上堂。
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
正賓在筵席前坐下,為将冠者整理束發巾。
然後站起,由西階下一級台階,持冠的人升上一級台階,面向東把缁布冠交給正賓。
正賓右手持冠的後端,左手持冠的前端,儀容舒揚地前行至席前,然後緻祝辭,如先前一樣坐下,為将冠者加缁布冠。
然後起立,回到原來的位置。
贊冠人為冠者加頍項,系好冠纓,完畢。
冠者站起,正賓對他作揖行禮。
冠者進入房内,穿上玄端服、赤黑色蔽膝,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
正賓對冠者行揖禮,冠者即席坐下。
贊冠人為他梳理頭發,插上簪子,正賓下堂洗手,然後為他整理束發巾,都與初加冠的儀式相同。
正賓由西階下兩級台階,接過皮弁,右手持冠後端,左手持前端,進前緻祝辭,為冠者戴上,儀式與初加冠相同。
正賓回到原位。
贊冠人為冠者結好皮弁冠的紐帶。
冠者站起,正賓對他拱手作揖。
冠者進房内,穿上白色裳、白色蔽膝,儀容端正,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站立。
正賓由西階下三級台階,接過爵弁為冠者戴上。
冠者穿上淺紅色裙、赤黃色蔽膝。
其他與加皮弁冠的儀式相同。
撤去皮弁冠、缁布冠、梳子、筵席等物,進入房中。
佐助主人的人在室門西邊堂上布設筵席,面朝南方。
贊冠人在房中洗觯,獨自斟醴,把小匙口朝下放在觯上,匙頭朝前。
正賓對冠者作揖行禮,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
正賓在室門的東邊接觯在手,把小匙放在觯上,匙柄朝前,進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
冠者在席西邊行拜禮,接觯在手,正賓面朝東答拜。
贊冠人把幹肉和肉醬進置于席前。
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觯,右手祭幹肉和肉醬。
然後用角質的小匙祭醴三番,站起。
在席的西頭坐下,嘗醴。
把小匙插置觯中,起立。
然後走下筵席,坐下,把觯放在地上,對正賓行拜禮,手持醴觯起立。
正賓答拜。
冠者把觯放在笾豆東邊地上,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幹肉。
然後從西階下堂,行至東牆闱門外,面朝北拜見母親。
母親拜受幹肉,冠者拜送,母親再次拜冠者。
正賓下堂,在與西序相對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
主人下堂,回至原來上台階前的位置。
冠者站立在西階東邊,面朝南方。
正賓為冠者命字,冠者應答。
正賓退出,主人送出廟門外,請以醴禮酬正賓。
正賓辭讓一次後應許,至更衣處等候。
冠者拜見衆親戚,親戚向冠者兩拜,冠者答拜。
然後拜見贊冠人。
冠者面朝西行拜禮,儀式與拜見親戚相同。
又進寝宮拜見姑母、姊姊,儀式與拜見母親時相同。
然後更換禮服,戴玄冠,穿玄端服,飾赤黑色蔽膝。
進獻禮物,朝見國君。
接着攜禮物晉見鄉大夫、鄉先生。
主人以壹獻之禮宴請正賓。
主人以一束錦、兩張鹿皮酬謝正賓。
衆賓也都參加宴飲。
贊冠人擔任正賓介。
正賓退出,主人送到大門外邊,兩拜正賓。
并遣人把牲送至賓家。
如果不用醴法,則可用酒行醮禮。
在房和室門之間設置兩隻酒■,■下設有酒禁,玄酒(水)放在西邊,上邊放置勺子,勺柄朝南。
在洗的西邊設置筐篚,以北為上首。
初次加缁布冠,行醮禮用幹肉和肉醬。
正賓下堂從篚中取爵;主人也下堂,正賓辭讓,與前述儀式相同。
正賓洗爵完畢,上堂斟酒。
冠者拜接酒爵,正賓答拜,儀式與前相同。
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幹肉和肉醬,然後祭酒。
冠者起立,在席西端坐下嘗酒。
下筵席向正賓行拜禮,正賓答拜。
冠者在笾豆的東邊放下酒爵,站立在筵席的西邊。
撤去笾豆和酒爵,筵席和酒尊不撤。
二加皮弁,儀式與初次加冠相同。
第二次行醮禮,要對酒加以整理、添益。
其他儀式與前述相同。
加爵弁的儀式也與前相同。
三行醮禮,有幹肉、折節盛于俎的牲體,品嘗它,其他儀式也與前邊相同。
冠者面向北取幹肉拜見母親。
如果殺牲的話,則用一隻小豬。
把它放入镬中烹熟,然後合左右牲體把它盛于鼎中。
把肺割離開也放在鼎中。
鼎上設置橫杠和鼎蓋。
初次行醮禮,儀式與前述相同。
第二次行醮禮,用兩隻豆,盛腌菜和蝸牛肉醬;兩隻笾,盛栗脯。
三行醮禮,整理、添酒與第二次相同,有牲體,嘗牲,都與前述儀式相同。
并嘗肺。
行醮禮完畢,冠者取出笾中的幹肉下堂等儀式,也都與前述相同。
如果将冠者是孤兒,則由他的伯父叔父或堂兄代為通知和召請賓客。
加冠那天,将冠者束發髻迎賓。
拜、揖、讓,站立在東序南端,都與冠者父親所行的儀式相同。
在阼階上行禮。
凡行拜禮,都在阼階上,面朝北方。
正賓也同樣在西階上答拜。
如果是殺牲,則擡鼎陳放在廟門外邊,正對着東塾,面朝北。
如果冠者是庶子,則在房外加冠,面朝南方,然後行醮禮。
如果冠者母親因故不在家,則使人在西階下代母親接受冠者所獻上的幹肉。
告賓時緻辭說:“某人有兒子名某某,将要為他加缁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導。
”賓緻答辭說:“某人不才,恐怕不能勝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辭。
”主人說:“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終能前去指教。
”賓回答說:“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從!”召請正賓時緻辭說:“某人将為某某加缁布冠,先生将光臨,冒昧前來恭請。
”正賓回答說:“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初次加缁布冠,緻祝辭說:“選擇善月吉日,為你戴上缁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屬你高壽吉祥,昊天降予大福。
”二加皮弁緻辭說:“選擇吉月良辰,為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儀,敬慎你内心的德性,願你長壽萬年,天永遠降你福祉。
”三加爵弁緻辭說:“在這吉祥的年月,為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禮,親戚都來祝賀,成就你的美德。
願你長壽無疆,承受上天的賜福。
”醴禮的緻辭說:“醴酒味美醇厚,幹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薦祭先祖,誠敬以定吉祥。
托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
”醮禮的緻辭說:“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進獻及時。
初加缁布冠,親戚都來贊禮。
極盡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
”第二次行醮禮緻辭說:“美酒清潔,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禮儀井然有秩序。
執此美酒來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
” 第三次行醮禮緻辭說:“美酒甘醇芬芳,笾豆陳列馨香,為你完成成年禮,佳肴具陳有折俎。
恭承昊天之慶,秉受無疆福祿。
”命字緻辭說:“禮儀已行齊備,在這善月吉日,宣告你的表字。
表字十分美好,正與俊士相配。
取字以适宜為大,禀受永遠保有它,稱呼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唯其适當為美稱。
”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
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鑲邊寬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塗注增白,缁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的鑲邊寬一寸;爵弁服,配以淺紅色鞋,黑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的鑲邊寬一寸。
冬天穿皮制的鞋即可。
不穿線縷細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記]冠禮的意義:第一次加冠用缁布冠。
太古時戴白布冠,祭祀齋戒,則染成黑色。
關于這種冠纓下的緌飾,孔子說:“我沒有聽說過這種冠有緌飾這種事。
”行加冠禮之後,缁布冠就可以棄置不用了。
嫡子在阼階上行加冠禮,是要表明子将代父的意義。
在客位上行醮禮,則顯示是在為有成人之德的人加冠。
三次所加的冠,後來的都比前一次更貴重,是要教喻冠者确立遠大的志向。
加冠之後又命以表字,是要顯示對所受于父母之名的敬重。
委貌,是周代常戴的冠;章甫,是殷代常戴的冠;毋追,是夏代常戴的冠。
第三次所加的冠,周代是“弁”,殷代是“冔”,夏代是“收”。
第二次加冠的服裝,夏、商、周三代都用皮弁、白色的衣、裳。
沒有大夫的加冠禮,但有大夫婚禮。
古代人五十歲才能授予爵位,怎麼還會另有大夫的加冠禮呢?公侯另有加冠禮,那是夏末的事情。
天子的嫡子,用的也隻是“士”禮,這就是說,天下沒有生下來就尊貴的人。
諸侯世襲,是因為世子能取法先祖的賢德。
授人官爵,都以德行的高下等差為标準。
士死以後追加谥号,是現在的事。
古代士生不為爵,死亦不追加谥号。
主人出至大門東邊迎接,面朝西兩拜,正賓答拜。
主人向贊冠人作揖行禮,又與正賓相對一揖,然後先進入大門。
每到轉彎的地方,主人必與賓相對一揖。
至廟門前,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
如此相對三揖,到達堂前階下,相互謙讓三次,主人上堂,站立在東序南端,面朝西方。
賓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東方。
贊冠人在洗的西邊洗手後,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邊為上首。
佐助主人的人在東序邊稍靠北的地方布設筵席,面朝西方。
将冠者從房内出至堂上,面朝南方。
贊冠人把束頭巾、簪子、梳子等物放置在席的南端。
正賓對将冠者拱手一揖。
将冠者即席坐下。
贊冠人也坐下,為将冠者梳理頭發,并用頭巾束發。
正賓下堂,主人也下堂,賓辭謝,主人應答。
正賓洗手完畢,與主人相對一揖,相互謙讓一番,然後上堂。
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
正賓在筵席前坐下,為将冠者整理束發巾。
然後站起,由西階下一級台階,持冠的人升上一級台階,面向東把缁布冠交給正賓。
正賓右手持冠的後端,左手持冠的前端,儀容舒揚地前行至席前,然後緻祝辭,如先前一樣坐下,為将冠者加缁布冠。
然後起立,回到原來的位置。
贊冠人為冠者加頍項,系好冠纓,完畢。
冠者站起,正賓對他作揖行禮。
冠者進入房内,穿上玄端服、赤黑色蔽膝,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
正賓對冠者行揖禮,冠者即席坐下。
贊冠人為他梳理頭發,插上簪子,正賓下堂洗手,然後為他整理束發巾,都與初加冠的儀式相同。
正賓由西階下兩級台階,接過皮弁,右手持冠後端,左手持前端,進前緻祝辭,為冠者戴上,儀式與初加冠相同。
正賓回到原位。
贊冠人為冠者結好皮弁冠的紐帶。
冠者站起,正賓對他拱手作揖。
冠者進房内,穿上白色裳、白色蔽膝,儀容端正,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站立。
正賓由西階下三級台階,接過爵弁為冠者戴上。
冠者穿上淺紅色裙、赤黃色蔽膝。
其他與加皮弁冠的儀式相同。
撤去皮弁冠、缁布冠、梳子、筵席等物,進入房中。
佐助主人的人在室門西邊堂上布設筵席,面朝南方。
贊冠人在房中洗觯,獨自斟醴,把小匙口朝下放在觯上,匙頭朝前。
正賓對冠者作揖行禮,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
正賓在室門的東邊接觯在手,把小匙放在觯上,匙柄朝前,進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
冠者在席西邊行拜禮,接觯在手,正賓面朝東答拜。
贊冠人把幹肉和肉醬進置于席前。
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觯,右手祭幹肉和肉醬。
然後用角質的小匙祭醴三番,站起。
在席的西頭坐下,嘗醴。
把小匙插置觯中,起立。
然後走下筵席,坐下,把觯放在地上,對正賓行拜禮,手持醴觯起立。
正賓答拜。
冠者把觯放在笾豆東邊地上,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幹肉。
然後從西階下堂,行至東牆闱門外,面朝北拜見母親。
母親拜受幹肉,冠者拜送,母親再次拜冠者。
正賓下堂,在與西序相對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
主人下堂,回至原來上台階前的位置。
冠者站立在西階東邊,面朝南方。
正賓為冠者命字,冠者應答。
正賓退出,主人送出廟門外,請以醴禮酬正賓。
正賓辭讓一次後應許,至更衣處等候。
冠者拜見衆親戚,親戚向冠者兩拜,冠者答拜。
然後拜見贊冠人。
冠者面朝西行拜禮,儀式與拜見親戚相同。
又進寝宮拜見姑母、姊姊,儀式與拜見母親時相同。
然後更換禮服,戴玄冠,穿玄端服,飾赤黑色蔽膝。
進獻禮物,朝見國君。
接着攜禮物晉見鄉大夫、鄉先生。
主人以壹獻之禮宴請正賓。
主人以一束錦、兩張鹿皮酬謝正賓。
衆賓也都參加宴飲。
贊冠人擔任正賓介。
正賓退出,主人送到大門外邊,兩拜正賓。
并遣人把牲送至賓家。
如果不用醴法,則可用酒行醮禮。
在房和室門之間設置兩隻酒■,■下設有酒禁,玄酒(水)放在西邊,上邊放置勺子,勺柄朝南。
在洗的西邊設置筐篚,以北為上首。
初次加缁布冠,行醮禮用幹肉和肉醬。
正賓下堂從篚中取爵;主人也下堂,正賓辭讓,與前述儀式相同。
正賓洗爵完畢,上堂斟酒。
冠者拜接酒爵,正賓答拜,儀式與前相同。
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幹肉和肉醬,然後祭酒。
冠者起立,在席西端坐下嘗酒。
下筵席向正賓行拜禮,正賓答拜。
冠者在笾豆的東邊放下酒爵,站立在筵席的西邊。
撤去笾豆和酒爵,筵席和酒尊不撤。
二加皮弁,儀式與初次加冠相同。
第二次行醮禮,要對酒加以整理、添益。
其他儀式與前述相同。
加爵弁的儀式也與前相同。
三行醮禮,有幹肉、折節盛于俎的牲體,品嘗它,其他儀式也與前邊相同。
冠者面向北取幹肉拜見母親。
如果殺牲的話,則用一隻小豬。
把它放入镬中烹熟,然後合左右牲體把它盛于鼎中。
把肺割離開也放在鼎中。
鼎上設置橫杠和鼎蓋。
初次行醮禮,儀式與前述相同。
第二次行醮禮,用兩隻豆,盛腌菜和蝸牛肉醬;兩隻笾,盛栗脯。
三行醮禮,整理、添酒與第二次相同,有牲體,嘗牲,都與前述儀式相同。
并嘗肺。
行醮禮完畢,冠者取出笾中的幹肉下堂等儀式,也都與前述相同。
如果将冠者是孤兒,則由他的伯父叔父或堂兄代為通知和召請賓客。
加冠那天,将冠者束發髻迎賓。
拜、揖、讓,站立在東序南端,都與冠者父親所行的儀式相同。
在阼階上行禮。
凡行拜禮,都在阼階上,面朝北方。
正賓也同樣在西階上答拜。
如果是殺牲,則擡鼎陳放在廟門外邊,正對着東塾,面朝北。
如果冠者是庶子,則在房外加冠,面朝南方,然後行醮禮。
如果冠者母親因故不在家,則使人在西階下代母親接受冠者所獻上的幹肉。
告賓時緻辭說:“某人有兒子名某某,将要為他加缁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導。
”賓緻答辭說:“某人不才,恐怕不能勝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辭。
”主人說:“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終能前去指教。
”賓回答說:“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從!”召請正賓時緻辭說:“某人将為某某加缁布冠,先生将光臨,冒昧前來恭請。
”正賓回答說:“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初次加缁布冠,緻祝辭說:“選擇善月吉日,為你戴上缁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屬你高壽吉祥,昊天降予大福。
”二加皮弁緻辭說:“選擇吉月良辰,為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儀,敬慎你内心的德性,願你長壽萬年,天永遠降你福祉。
”三加爵弁緻辭說:“在這吉祥的年月,為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禮,親戚都來祝賀,成就你的美德。
願你長壽無疆,承受上天的賜福。
”醴禮的緻辭說:“醴酒味美醇厚,幹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薦祭先祖,誠敬以定吉祥。
托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
”醮禮的緻辭說:“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進獻及時。
初加缁布冠,親戚都來贊禮。
極盡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
”第二次行醮禮緻辭說:“美酒清潔,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禮儀井然有秩序。
執此美酒來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
” 第三次行醮禮緻辭說:“美酒甘醇芬芳,笾豆陳列馨香,為你完成成年禮,佳肴具陳有折俎。
恭承昊天之慶,秉受無疆福祿。
”命字緻辭說:“禮儀已行齊備,在這善月吉日,宣告你的表字。
表字十分美好,正與俊士相配。
取字以适宜為大,禀受永遠保有它,稱呼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唯其适當為美稱。
”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
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鑲邊寬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塗注增白,缁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的鑲邊寬一寸;爵弁服,配以淺紅色鞋,黑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的鑲邊寬一寸。
冬天穿皮制的鞋即可。
不穿線縷細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記]冠禮的意義:第一次加冠用缁布冠。
太古時戴白布冠,祭祀齋戒,則染成黑色。
關于這種冠纓下的緌飾,孔子說:“我沒有聽說過這種冠有緌飾這種事。
”行加冠禮之後,缁布冠就可以棄置不用了。
嫡子在阼階上行加冠禮,是要表明子将代父的意義。
在客位上行醮禮,則顯示是在為有成人之德的人加冠。
三次所加的冠,後來的都比前一次更貴重,是要教喻冠者确立遠大的志向。
加冠之後又命以表字,是要顯示對所受于父母之名的敬重。
委貌,是周代常戴的冠;章甫,是殷代常戴的冠;毋追,是夏代常戴的冠。
第三次所加的冠,周代是“弁”,殷代是“冔”,夏代是“收”。
第二次加冠的服裝,夏、商、周三代都用皮弁、白色的衣、裳。
沒有大夫的加冠禮,但有大夫婚禮。
古代人五十歲才能授予爵位,怎麼還會另有大夫的加冠禮呢?公侯另有加冠禮,那是夏末的事情。
天子的嫡子,用的也隻是“士”禮,這就是說,天下沒有生下來就尊貴的人。
諸侯世襲,是因為世子能取法先祖的賢德。
授人官爵,都以德行的高下等差為标準。
士死以後追加谥号,是現在的事。
古代士生不為爵,死亦不追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