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冠禮第一

關燈
、季唯其所當”,述行冠禮時各種應對之辭。

     (139)加布:即加冠。

    初加為缁布冠,故稱。

     (140)吾子:吾:主人自稱。

    子:對男子之美稱。

     (141)不敏:不才,不聰明。

    乃自謙之辭。

     (142)病:猶辱,亦謙辭。

     (143)莅:臨。

     (144)令:善。

     (145)元:首,頭。

     (146)棄爾幼志:棄:除掉;爾:你;幼志:童稚之心。

     (147)順爾成德,壽考惟祺:順:與慎通;成德:成人之德。

    壽考:長壽。

    祺:祥,福。

     (148)介爾景福:介:助;景:大。

     (149)申:重複。

     (150)淑:善。

     (151)眉壽:長壽。

    眉,指老人的長眉毛,象征高壽。

     (152)胡:遠。

     (153)鹹加:皆加。

    指三次加冠。

     (154)厥:其,此指冠者。

     (155)黃耇(gǒu):老人,此言長壽。

    黃:老人白發落後而生黃發;耇:老人面如凍黎,其色如浮垢。

     (156)嘉薦:嘉:善;薦:脯醢。

     (157)休:美。

     (158)旨:味美。

     (159)亶(d3n):誠。

     (160)孝友時格: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時:是;格:至。

    謂極盡孝友之道。

    (161)湑(xǔ):清。

     (162)伊脯:伊:惟。

    脯:脯醢。

    四字成句,脯諧音,故略去醢字。

     (163)祜:福。

     (164)楚:陳列貌。

     (165)昭:明。

     (166)爰,于;孔:甚。

     (167)髦士:俊士。

    攸:所。

     (168)于假:為大。

    于:猶為:假:大。

     (169)伯某甫、仲、叔、季:即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之略。

    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

    某:代字。

    甫:男子之美稱。

     (170)自“屦,夏用葛”至“不屦繐屦”,述三服所用之屦。

    屦:古時一種單底鞋。

    屦與裳同色。

    夏用葛:葛:葛布。

    夏天用葛布制成的屦。

     (171)青絇繶純:絇(q*):鞋頭裝飾,形如刀鞘鼻,有孔,可系鞋帶。

    繶(y@):綴于屦牙底相接的縫中用以飾屦的圓絲帶。

    純(hǔǔn):屦緣的鑲邊。

    以上三種飾物,皆青色。

     (172)博寸:寬一寸。

    博:寬、廣。

     (173)以魁柎之:魁:大蛤;柎:塗注。

    即以蛤灰塗注之使白。

     (174)繐屦:用細而疏的麻布做成的服喪所穿的屦。

     (175)從“記”以下至篇末,為本篇後《記》。

    《記》是對經文的補充和闡發,其中有對古代禮儀的補記,有關于禮的意義和凡例的說明等。

    《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四篇之外,餘十三篇皆有《記》。

    傳統認為《記》為孔子後學作,其寫作年代在孔子之後,子夏之前。

     (176)大古:大,通“太”。

    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廟之類。

    後人加點,以别大小之大。

    即太古,指堯舜以前年代。

    冠布:戴白布冠。

     (177)齊(h1i)則缁之:齊,古通“齋”。

    齋戒。

    缁之:染成黑色,即言将祭齋戒,染之成黑色。

     (178)緌(rul):冠的纓飾:結在颔下用以固冠的帶子叫作纓;結後剩餘下垂作為裝飾的部分叫作緌。

    “未之聞也”:是說沒有聽說過缁布冠有纓飾之事。

    此引孔子語說明太古冠無纓飾。

     (179)冠而敝之可也:敝,棄。

    缁布冠隻在初加冠時用,其意義在于重古始,平常不用,故說“冠而敝之可也”。

     (180)著代:著:明。

    即表明子将代父之義。

     (181)加有成:加禮于有成德之人。

    使甫成年之士知其對國家、宗廟的責任。

     (182)三加彌尊:彌:益、愈、更。

    次加皮弁尊于缁布冠;三加爵弁又尊于皮弁,是後者尊于前者。

     (183)谕其志也:教導勸谕,使其立志于修德,不斷上進。

     (184)敬其名:名受于父母,在君父前稱名,他人之前稱字,此顯示對受之于父母之名的敬重。

     (185)委貌:周代冠名,以黑色絲織品制成,或謂即玄冠。

    委:安,取安正容貌之義。

    “委貌”及“章甫”、“毋追”,皆常服,猶上加冠畢服玄冠之義。

     (186)章甫:殷代冠名,或謂即缁布冠。

    章:明。

    章甫,取表明丈夫之義。

     (187)毋(móu)追(du9):夏代冠名。

    毋:無義,發語詞。

    追:即堆。

    此以形名冠。

     (188)周弁、殷冔(xu)、夏收:此因上三加爵弁而記之。

    弁:爵弁,經專言弁,即指爵弁。

    殷稱冕作冔。

    冔與■音近,■即覆,取覆首之義。

    夏稱冠作收,取收斂發之義。

     (189)共皮弁、素積:此再加所同用。

    再加之所以在三加後記之,是因為前始加、三加,三代不同,此則三代相同。

     (190)五十而後爵:五十歲才能命為大夫,此論“士冠禮”亦行于大夫。

     (191)夏之末造:造:作。

    此言公侯冠禮與士同,無獨立的冠禮。

    公侯冠,夏末始作。

     (192)元子: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

     (193)象賢:法賢。

    此言元子能取法先祖之賢德,故繼世立為天子或諸侯。

    此以說明“天下無生而貴者”之義。

     (194)德之殺(sh4i):殺:等差。

    即言德有高低之不同,德高者命以大官,德下者命以小官。

     (195)谥:死後追加稱号叫作谥。

     【譯文】 士加冠的禮儀:在祢廟門前占筮加冠的吉日。

    主人頭戴玄冠,身穿朝服,腰束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在廟門的東邊就位,面朝西方;主人的屬吏身着與主人相同的禮服,在廟門的西邊就位,面朝東方。

    以北為上首。

    蓍草、蒲席和記爻、記卦所用的蔔具,都陳放在廟門外的西塾中。

    約在門外的中部,即門檻外,門中所豎短木(闑)偏西的地方布設筮席,筮席面朝西方。

    筮人手持蓍草,抽開裝着蓍草的蓍筒蓋,一手持蓋,一手持蓍筒下部,進前接受主人的吩咐。

    宰在主人右方稍靠後的地方佐主人發布占筮之命。

    筮人應答後右轉彎回到筮席,就席坐下,面朝西方。

    卦者的位置在筮人的左邊。

    占筮完了,筮人将筮得的卦寫在版上,拿去給主人看。

    主人接過去看畢,還給筮人。

    筮人回至筮席,面向東方,與他的屬下共同占筮,占筮完畢,進前報告主人筮得吉卦。

    如果占筮結果不吉,就占筮以後的日期,其儀式與前相同。

    占筮結束,撤去筮席,宗人宣布筮日之事結束。

     主人至衆賓家門告以“冠禮”日期,并請參加,他們辭謝一次便應許了。

    主人兩拜賓,賓答拜。

    主人回,賓拜送主人。

    在将行加冠禮之前三日,舉行占筮正賓的儀式,與占筮日期的儀式相同。

    于是,主人再次前往邀請正賓。

    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迎出大門外東方,面朝西方兩拜主人,主人面朝東答拜正賓。

    然後主人(緻辭)邀請正賓,正賓應許。

    主人對正賓兩拜,正賓答拜。

    主人退下,正賓拜送。

    邀請贊冠者一名,儀式與邀請正賓相同。

     第二天,即行加冠禮前一天的傍晚,舉行約定行冠禮時辰的儀式,地點在廟門外。

    主人站立在門外東邊,衆親戚站在主人南邊稍靠後一些的地方,面朝西方,以北為上首。

    主人的屬吏都身穿朝服,站在廟門外西邊,面朝東方,以北為上首。

    擯者請問加冠禮的時辰。

    宰告知說:“明晨正天明時舉行。

    ”擯者轉告親戚和衆屬吏。

    宗人宣布約期的儀式結束。

    擯者到衆賓家通告行加冠禮的時辰。

     清晨早起,在正對東屋翼的地方設置洗,洗與堂之間的距離與堂深相等。

    水設置在洗的東邊。

    禮服陳設在東房内西牆下,衣領朝東方,以北為上首。

    先是爵弁服:淺绛色裙、絲質黑色上衣、黑色大帶、赤黃色蔽膝。

    其次是皮弁服:白色裙、黑色大帶、白色蔽膝。

    再次是玄端服:黑裙、黃裙、雜色裙都可以,黑色大帶、赤黑色蔽膝。

    然後是加缁布冠所用的頍項、系結在頍上的青色冠纓、六尺長整幅寬的黑色束發巾、加皮弁所用的簪子、加爵弁所用的簪子、鑲着淺紅色邊飾的黑色絲質冠帶,以上物品同裝于一隻箱子裡。

    梳子放在箪中。

    蒲葦席兩張,放置在(禮服、箱、箪的)南邊。

    在禮眼的北邊,單獨設置一■醴。

    又有勺、觯、角制的小匙,盛在筐篚中,還有幹肉和肉醬(盛于笾豆中),以南為上首。

    爵弁、皮弁、缁布冠,各盛在一個冠箱裡,主人的屬吏(三人)各持一隻冠箱,等候在西坫的南邊,面朝南,以東方為上首,正賓登堂後則轉而面朝東方。

     主人身着玄端,赤黑色蔽膝,站立在東階下邊正對東序的地方,面朝西方。

    衆親戚全都身着黑色的衣裳,站在洗的東邊,面朝西方,以北為上首。

    擯者身穿玄端,背朝東塾站立。

    将冠者身穿采衣,頭梳發髻,站在房中,面朝南方。

    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贊冠人身着玄端相随,站立在大門外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