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冠禮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銅制。
觯:一種飲酒器,形似尊而小,青銅制。
角柶:古代禮器,如匙,用來舀取食物,用角制成。
有篚實勺觯角柶:勺、觯、■都盛在篚中。
(55)脯醢(h3i):脯:幹肉,盛于笾;醢:肉醬,盛于豆。
(56)匴(su3n):竹器,冠箱。
各一匴:三種冠各盛于一隻匴中。
(57)西坫(di4n):坫:土台,在堂角,堂東、西各一坫。
西坫南:在堂下對着西站的南邊。
執以待以西坫南:有司三人各執一匴在西坫南邊等候。
(58)從“主人玄端”至“立于外門外”,述主賓各就内外位之儀。
阼階:堂前東階。
阼猶酢,為主人答酬賓客之位。
西階則為賓位。
(59)東序:正堂東西兩面牆稱東西序。
兩序外是東西夾、廂。
(60)畢袗(h5n)玄:畢:盡;袗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
即同穿玄衣玄裳、缁帶■。
(61)負:相背而立。
東塾:此指廟門内東堂。
負東塾:即背向東塾站立。
(62)将冠者:指加冠的對象。
此時尚未加冠,稱“将冠者”,始加之後,稱冠者。
采衣:未冠時的童子服,缁布衣,其衣服之緣飾、大帶及束發纚,皆用朱錦。
紒(j@):束發為髻。
(63)房中:室東房内。
(64)外門:大門。
士二門,即大門和寝門。
冠禮行于廟,相對于廟門而言,大門為外門。
(65)從“擯者告”至“西面南上”,述迎賓之儀。
告:出請事于賓,入告主人。
(66)門左:大門東側,出以東為左。
(67)每曲揖:曲,折,轉彎。
周制,左廟右寝,廟在寝東。
故進大門必向東轉以至廟。
進外門轉彎東行,到正對廟門時轉彎北行入廟門。
每轉一個彎都相對而揖,叫做每曲揖。
(68)三揖至于階:階:廟堂前東西二階。
進廟後主人與擯東行,賓與贊者西行,相對一揖;主人東行至垂直于東階堂途的位置時,北轉彎,賓西行至垂直于西階的堂途時亦北轉彎,此時又一揖;門至堂間的庭中有碑,臨碑又一揖。
故說三揖至于階。
(69)三讓:讓:主人讓賓先登階。
三讓然後登階上堂。
(70)序端:序南頭。
主人立于東序端。
(71)從“主人之贊者”至“如加皮弁之儀”,述三次加冠之儀。
筵:布設筵席,此處作動詞用。
(72)奠:停、置于地。
(73)坐:席地而坐,兩膝跪地,雙腳向後,臀部坐于腳跟上。
栉:梳理頭發。
設纚:梳理迄,以纚束發。
(74)賓降,賓降,由西階下堂。
(75)賓辭:主人亦随同賓由阼階下堂,賓辭謝之,大意是說主人無事不必降。
(76)盥卒:盥洗完畢。
(77)正纚:正:使端正。
前贊者已設纚,賓是主持冠禮的人,這裡的正纚,是表示親其事的意思。
(78)一等:一級台階。
(79)項:冠後側叫作項。
進容:講趨行時的容止。
容:儀容端正,舒揚。
鄭玄注雲:“進容者,行翔而前,鸧焉。
”形容行走時張開兩臂,神貌舒揚。
(80)祝:有祝辭,見下文。
(81)贊者卒:卒:終。
指完成加缁布冠所需的設缺項、結纓等事。
(82)栉:二加皮弁之前,除去缁布冠,需重新梳理頭發。
設笄:笄有二,此指束發髻所用的笄,非指用以固冠的笄。
固冠之等,在加冠時由正賓自設。
(83)卒纮:把纮系結于笄的左右兩端。
(84)從“徹皮弁”至“賓答拜”,述賓醴冠者之儀。
(85)筵于戶西:布席于戶西。
戶西:寝廟以室為主,故此戶西指室門的西邊。
(86)側酌:自酌。
側:特,無偶。
(87)加柶,覆之:用觯盛醴,把柶口朝下放于觯上。
柶不用時口朝下放,用時則口朝上。
面葉:面:朝前;葉:柶頭。
面葉,即柶頭朝前,柶柄在後。
(88)面枋(b@ng):柄朝前。
枋即柄。
此處面枋,是為了冠者接枋祭醴方便。
(89)薦:進,獻。
薦脯醢:贊冠者将脯醢進置于筵前。
(90)右祭脯醢:用右手祭脯醢。
祭脯醢:謂食前祭創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現此不忘其初之意義。
(91)以柶祭醴三:用柶舀醴而祭之,凡三次。
(92)啐(cu@):嘗。
啐醴:隻嘗但不盡飲。
(93)建柶:建柶。
即把柶插于觯中。
(94)奠觯:放觯于地上。
(95)從“冠者奠觯”至“母又拜”,述冠者見母之儀。
薦東,脯醢的東邊。
薦即獻脯醢。
(96)适:往。
東壁:屋東宮牆,東壁有小門叫闱門,母在闱門外。
婦人入廟須從闱門入。
(97)拜受:拜而接脯。
男女間行禮,婦人拜兩次,男子拜一次,稱作俠拜。
子已成人,故母對子亦俠拜。
(98)自“賓降”至“冠者對”,述賓為冠者命字之儀。
(99)字之:命字。
字在此為動詞。
男子二十而冠,根據原名之涵義取一别名叫作字,或叫表字。
(100)對:應。
(101)從“賓出”至“如見母”,述冠者見兄弟、贊者及姑姊之儀。
(102)次:門外更衣處,用布或竹席搭成。
(103)入見姑姊:姑姊在寝不在廟。
入見即出廟門入寝門見之。
(104)從“乃易服”至“鄉先生”,述冠者見君等禮儀。
易:更、換。
(105)奠摯:奠:獻、停、置。
古時卑者見尊者,禮物不親授,奠于地。
摯:初見的禮物。
士摯用雉。
鄉大夫:周代官名,掌一鄉之政教。
或謂鄉大夫乃“卿大夫”之誤。
鄉先生:年老緻仕歸鄉的卿大夫。
(106)從“乃醴賓”至“歸賓俎”,述醴賓、送賓之儀。
醴賓:禮賓。
壹獻之禮;主人酌酒敬賓叫作獻。
壹獻,敬酒一次,無亞(二次)獻。
(107)酬賓:主人獻賓畢,賓回敬主人,叫作酢,主人複答敬賓,叫作酬。
一獻、一酢、一酬,禮成。
(108)束帛俪皮:束帛:帛五匹為束,每束從兩端卷起,共十端。
俪皮:兩張鹿皮;俪,兩;皮,鹿皮。
飲賓又贈财物,是為表達主人對賓的厚意。
(109)贊者皆與:此處贊者,指衆賓;與:參與。
衆賓亦一同飲酒。
(110)贊冠者為介:贊冠者即上贊賓行加冠禮者。
為介:指為正賓介,非指衆賓。
(111)歸賓俎:俎:設筵或祭時盛牲器。
歸賓俎,即使人将牲送至賓之家。
(112)從“若不醴”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述冠于醮法。
(113)醮用酒:加冠之禮有醮、醴兩種儀式。
飲酒無酬酢叫作醮。
醮法與醴法儀節稍有不同。
(114)房戶之間:房之西,室門之東。
(115)禁:承酒尊的器具。
名為禁,取禁戒,飲酒有所節制之義。
(116)玄酒:即水。
按後人解釋,太古無酒,以水當酒。
水色黑,故稱玄酒。
玄酒不用而設立,乃不忘古始之義。
(117)南枋:柄向南。
(118)洗有篚:洗指設于東屋翼前之洗。
洗西置篚,用以盛勺觯。
(119)南順:以北為上。
(120)賓降取爵于篚:爵在洗西篚中,酒在堂上。
醮法,賓自酌酒,故降取爵。
與上醴法不同。
(121)徹薦爵,筵尊不徹:薦、爵,每次加冠須更設。
故徹;筵尊三加并用,故不徹。
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則三加三醮。
此亦醴與醮的一個不同之點。
(122)攝酒:對酒加以整理、撓攪、添益。
(123)折俎:将牲體解節,折盛于俎,稱為折俎。
(124)哜(j@):嘗。
(125)殺:殺牲。
(126)特豚:特:一;豚:小豬。
特豚即一隻小豬。
(127)載合升:牲煮于镬(無足鼎),叫作烹;由镬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載;合牲之左右體,叫作合。
載合升,謂用整牲。
(128)離肺:離:割開。
把肺切割開,以便于祭時用。
(129)扃(jiōng):貫通鼎的兩耳,用以擡鼎的橫杠。
鼏(m@):鼎蓋。
(130)葵菹(&):一種腌菜。
蠃(luǒ)醢:蠃:蝸牛。
蠃醢即蝸牛醬。
(131)從“若孤子”至“受脯于西階下”,述孤子、庶子冠法。
孤子:此處指無父的嫡子。
父兄:指冠者的伯父、叔父及諸從兄。
(132)主人:指将冠的孤子,無父,故以主人身份迎賓;此時尚未冠,故紒。
(133)冠主:冠者親父。
(134)舉鼎陳于門外:門外指廟門外。
父在則鼎不陳于外。
(135)直東塾:正對着東塾。
在東塾之南。
(136)庶子:與嫡子相對,即妾所生子。
(137)母不在:不在,謂因故(或歸甯,或有外戚喪服未除等原因)而不在,非謂去世。
死稱作“沒”。
(138)從“戒賓曰”至“仲、叔
觯:一種飲酒器,形似尊而小,青銅制。
角柶:古代禮器,如匙,用來舀取食物,用角制成。
有篚實勺觯角柶:勺、觯、■都盛在篚中。
(55)脯醢(h3i):脯:幹肉,盛于笾;醢:肉醬,盛于豆。
(56)匴(su3n):竹器,冠箱。
各一匴:三種冠各盛于一隻匴中。
(57)西坫(di4n):坫:土台,在堂角,堂東、西各一坫。
西坫南:在堂下對着西站的南邊。
執以待以西坫南:有司三人各執一匴在西坫南邊等候。
(58)從“主人玄端”至“立于外門外”,述主賓各就内外位之儀。
阼階:堂前東階。
阼猶酢,為主人答酬賓客之位。
西階則為賓位。
(59)東序:正堂東西兩面牆稱東西序。
兩序外是東西夾、廂。
(60)畢袗(h5n)玄:畢:盡;袗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
即同穿玄衣玄裳、缁帶■。
(61)負:相背而立。
東塾:此指廟門内東堂。
負東塾:即背向東塾站立。
(62)将冠者:指加冠的對象。
此時尚未加冠,稱“将冠者”,始加之後,稱冠者。
采衣:未冠時的童子服,缁布衣,其衣服之緣飾、大帶及束發纚,皆用朱錦。
紒(j@):束發為髻。
(63)房中:室東房内。
(64)外門:大門。
士二門,即大門和寝門。
冠禮行于廟,相對于廟門而言,大門為外門。
(65)從“擯者告”至“西面南上”,述迎賓之儀。
告:出請事于賓,入告主人。
(66)門左:大門東側,出以東為左。
(67)每曲揖:曲,折,轉彎。
周制,左廟右寝,廟在寝東。
故進大門必向東轉以至廟。
進外門轉彎東行,到正對廟門時轉彎北行入廟門。
每轉一個彎都相對而揖,叫做每曲揖。
(68)三揖至于階:階:廟堂前東西二階。
進廟後主人與擯東行,賓與贊者西行,相對一揖;主人東行至垂直于東階堂途的位置時,北轉彎,賓西行至垂直于西階的堂途時亦北轉彎,此時又一揖;門至堂間的庭中有碑,臨碑又一揖。
故說三揖至于階。
(69)三讓:讓:主人讓賓先登階。
三讓然後登階上堂。
(70)序端:序南頭。
主人立于東序端。
(71)從“主人之贊者”至“如加皮弁之儀”,述三次加冠之儀。
筵:布設筵席,此處作動詞用。
(72)奠:停、置于地。
(73)坐:席地而坐,兩膝跪地,雙腳向後,臀部坐于腳跟上。
栉:梳理頭發。
設纚:梳理迄,以纚束發。
(74)賓降,賓降,由西階下堂。
(75)賓辭:主人亦随同賓由阼階下堂,賓辭謝之,大意是說主人無事不必降。
(76)盥卒:盥洗完畢。
(77)正纚:正:使端正。
前贊者已設纚,賓是主持冠禮的人,這裡的正纚,是表示親其事的意思。
(78)一等:一級台階。
(79)項:冠後側叫作項。
進容:講趨行時的容止。
容:儀容端正,舒揚。
鄭玄注雲:“進容者,行翔而前,鸧焉。
”形容行走時張開兩臂,神貌舒揚。
(80)祝:有祝辭,見下文。
(81)贊者卒:卒:終。
指完成加缁布冠所需的設缺項、結纓等事。
(82)栉:二加皮弁之前,除去缁布冠,需重新梳理頭發。
設笄:笄有二,此指束發髻所用的笄,非指用以固冠的笄。
固冠之等,在加冠時由正賓自設。
(83)卒纮:把纮系結于笄的左右兩端。
(84)從“徹皮弁”至“賓答拜”,述賓醴冠者之儀。
(85)筵于戶西:布席于戶西。
戶西:寝廟以室為主,故此戶西指室門的西邊。
(86)側酌:自酌。
側:特,無偶。
(87)加柶,覆之:用觯盛醴,把柶口朝下放于觯上。
柶不用時口朝下放,用時則口朝上。
面葉:面:朝前;葉:柶頭。
面葉,即柶頭朝前,柶柄在後。
(88)面枋(b@ng):柄朝前。
枋即柄。
此處面枋,是為了冠者接枋祭醴方便。
(89)薦:進,獻。
薦脯醢:贊冠者将脯醢進置于筵前。
(90)右祭脯醢:用右手祭脯醢。
祭脯醢:謂食前祭創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現此不忘其初之意義。
(91)以柶祭醴三:用柶舀醴而祭之,凡三次。
(92)啐(cu@):嘗。
啐醴:隻嘗但不盡飲。
(93)建柶:建柶。
即把柶插于觯中。
(94)奠觯:放觯于地上。
(95)從“冠者奠觯”至“母又拜”,述冠者見母之儀。
薦東,脯醢的東邊。
薦即獻脯醢。
(96)适:往。
東壁:屋東宮牆,東壁有小門叫闱門,母在闱門外。
婦人入廟須從闱門入。
(97)拜受:拜而接脯。
男女間行禮,婦人拜兩次,男子拜一次,稱作俠拜。
子已成人,故母對子亦俠拜。
(98)自“賓降”至“冠者對”,述賓為冠者命字之儀。
(99)字之:命字。
字在此為動詞。
男子二十而冠,根據原名之涵義取一别名叫作字,或叫表字。
(100)對:應。
(101)從“賓出”至“如見母”,述冠者見兄弟、贊者及姑姊之儀。
(102)次:門外更衣處,用布或竹席搭成。
(103)入見姑姊:姑姊在寝不在廟。
入見即出廟門入寝門見之。
(104)從“乃易服”至“鄉先生”,述冠者見君等禮儀。
易:更、換。
(105)奠摯:奠:獻、停、置。
古時卑者見尊者,禮物不親授,奠于地。
摯:初見的禮物。
士摯用雉。
鄉大夫:周代官名,掌一鄉之政教。
或謂鄉大夫乃“卿大夫”之誤。
鄉先生:年老緻仕歸鄉的卿大夫。
(106)從“乃醴賓”至“歸賓俎”,述醴賓、送賓之儀。
醴賓:禮賓。
壹獻之禮;主人酌酒敬賓叫作獻。
壹獻,敬酒一次,無亞(二次)獻。
(107)酬賓:主人獻賓畢,賓回敬主人,叫作酢,主人複答敬賓,叫作酬。
一獻、一酢、一酬,禮成。
(108)束帛俪皮:束帛:帛五匹為束,每束從兩端卷起,共十端。
俪皮:兩張鹿皮;俪,兩;皮,鹿皮。
飲賓又贈财物,是為表達主人對賓的厚意。
(109)贊者皆與:此處贊者,指衆賓;與:參與。
衆賓亦一同飲酒。
(110)贊冠者為介:贊冠者即上贊賓行加冠禮者。
為介:指為正賓介,非指衆賓。
(111)歸賓俎:俎:設筵或祭時盛牲器。
歸賓俎,即使人将牲送至賓之家。
(112)從“若不醴”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述冠于醮法。
(113)醮用酒:加冠之禮有醮、醴兩種儀式。
飲酒無酬酢叫作醮。
醮法與醴法儀節稍有不同。
(114)房戶之間:房之西,室門之東。
(115)禁:承酒尊的器具。
名為禁,取禁戒,飲酒有所節制之義。
(116)玄酒:即水。
按後人解釋,太古無酒,以水當酒。
水色黑,故稱玄酒。
玄酒不用而設立,乃不忘古始之義。
(117)南枋:柄向南。
(118)洗有篚:洗指設于東屋翼前之洗。
洗西置篚,用以盛勺觯。
(119)南順:以北為上。
(120)賓降取爵于篚:爵在洗西篚中,酒在堂上。
醮法,賓自酌酒,故降取爵。
與上醴法不同。
(121)徹薦爵,筵尊不徹:薦、爵,每次加冠須更設。
故徹;筵尊三加并用,故不徹。
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則三加三醮。
此亦醴與醮的一個不同之點。
(122)攝酒:對酒加以整理、撓攪、添益。
(123)折俎:将牲體解節,折盛于俎,稱為折俎。
(124)哜(j@):嘗。
(125)殺:殺牲。
(126)特豚:特:一;豚:小豬。
特豚即一隻小豬。
(127)載合升:牲煮于镬(無足鼎),叫作烹;由镬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載;合牲之左右體,叫作合。
載合升,謂用整牲。
(128)離肺:離:割開。
把肺切割開,以便于祭時用。
(129)扃(jiōng):貫通鼎的兩耳,用以擡鼎的橫杠。
鼏(m@):鼎蓋。
(130)葵菹(&):一種腌菜。
蠃(luǒ)醢:蠃:蝸牛。
蠃醢即蝸牛醬。
(131)從“若孤子”至“受脯于西階下”,述孤子、庶子冠法。
孤子:此處指無父的嫡子。
父兄:指冠者的伯父、叔父及諸從兄。
(132)主人:指将冠的孤子,無父,故以主人身份迎賓;此時尚未冠,故紒。
(133)冠主:冠者親父。
(134)舉鼎陳于門外:門外指廟門外。
父在則鼎不陳于外。
(135)直東塾:正對着東塾。
在東塾之南。
(136)庶子:與嫡子相對,即妾所生子。
(137)母不在:不在,謂因故(或歸甯,或有外戚喪服未除等原因)而不在,非謂去世。
死稱作“沒”。
(138)從“戒賓曰”至“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