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性上

關燈
所譽者也。

    其強其富其貴,或過于所譽者。

    故曰為之而無以為),即其惡與慢準。

     惟慢為能勝慢,何者?能勝萬物而不能勝我,猶孟贲舉九鼎,不自拔其身,力士恥之。

    彼憂苦者我也,淫湎者我也,懈惰者我也,矜誇者我也,傲睨者我也,而我弗能挫衄之,則慢未充。

    是故以我慢還滅我慢,謂之上禮。

    韓非之《解老》曰:衆人之為禮,以尊他人,故時勸時衰;君子為禮,以尊其身,故神之為上禮。

    上禮神而衆人貳(上禮者,不以尊卑貴賤異禮也,不可為國,故衆人貳),故不能相應;衆人雖貳,聖人之複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上禮與谄何異哉?假令平人相遇,無強弱貧富貴賤之校者,跪拜以送之,頌說以譽之,芬香以獻之,鞠躬翼戴,比于臣仆,雖似谄則謂之長德也。

    谄者計勝劣,上禮者無勝劣之計,故正勢而行謂之谄,正節而行謂之上禮。

    (韓子《解老》,說上禮與禮異。

    凡君臣之禮,亦谄之類也。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上禮則異是。

    ) 上禮者固以自為。

    惟孔子亦曰克己複禮,浮屠有忍辱,皆自勝也。

    (持戒精進亦由自勝生。

    持戒以勝淫湎,精進以勝懈惰。

    禅定亦由自勝生,以勝憂苦。

    )卒言其極,非得生空觀慢不滅。

    善之不可滅者,獨有誠愛人,雖食肉之獸不絕也。

    廣而充之,又近僞善矣。

    知萬物為一體,其充生于不能已者,善之至也。

    至于無生,而善複滅矣。

     問者曰:世之高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齊有餓人者,聞嗟來則不食。

    魯有臧堅者,刑人吊之,以杙抉其創死。

    此為以我慢伏我愛,未審善也,而前修以為卓行。

    今宜何論? 應之曰:高士者,亡貴其慢,貴其寡情欲。

     諸有我見者,即有我所有法,身亦我所有法也。

    攝受于身者,卒之攝受于我。

    以愛我故愛我所有,淫聲色,溽滋味,有之不肯去,無之而求給,則賊人所愛,慢又助之。

    歆色者且欲妻宓妃,歆聲者欲使白虎鼓瑟、蒼龍吹篪,雖不可得,猶有欲求也,幾可以得之者。

    無挹損人,可得哉!治以工宰,工宰又愈賊人(如因政府,又起賦稅諸法。

    其流無已)。

     彼高士者,以我慢伏我愛。

    我慢量少,伏我愛之量多,短長相覆,是故謂之卓行。

    大上有許由、務光之讓王,其次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内則勝貪,外之使人知工宰為世賊禍,足以儀法。

    其德辟惡,其業足以辟增上惡緣。

    世之言卓行,不惟審善,雖辟惡亦與焉。

    故阿魏非香也,臭之不可于鼻,用足以辟諸腐臭,故準之香。

    自由、光而下者,雖有少慢,其辟惡固優矣。

    精潔如由、光;又無慢者,非阿魏之比,而犀角之比。

    犀角食之無益人,不得與上藥數,以其辟毒,則準之上藥。

    是故諸辟惡者,不為審善,以伏審惡,則字之曰準善。

    餓人臧堅,視由、光已末矣,其慢猶少,其伏我愛猶多,誠未清淨,若白練有小點者。

    世無大士,則高士為其甲。

     若夫不忍貨财妃匹之亡,而自狸以為快者,其愛我所有法甚,其愛我亦愈甚,不遂故自賊,猶以酲醉解憂也。

    故世亦莫之貴。

    問者曰:意根有我愛,易知也。

    何故複有我慢? 應之曰:當其有阿羅耶識,即有意根矣,故曰束蘆。

    意根者,生之所以然。

    有生不能無方分,方分者不交相涉,以此方分格彼方分,此我慢所以成。

    非獨生物也,蓬顆野馬,常自以己之方分,距異物使不前,一玉屑一芥子而不相受。

    假令無我慢者,則是無厚。

    無生者不自立,有生者無以為生,故我慢與我愛交相倚也,若寶劍之有文铙矣,如浮脂不可脫,如連珠不可掇。

    以為一邪?抗下異節。

    以為二邪?其榮滿側。

     及其用之,我慢足與他人競,我愛足與他人和,其趣則異是,何也?自執有我,從是以執他人有我,慢之性使諸我相距,愛之性使諸我相調。

    調與距雖異,其趣則然。

    昔者項王意烏叱吒,千人俱廢,然見人慈愛妪妪,人有疾痛,為之涕泣和藥。

    今有大俠遇盜于塗,角力者殺之,乞命者即矜而活之。

    師子至暴也,一鹿之肉,給其日食有馀,然獨喜殺象者,以其力之多,見人蒲伏其前,則經過不搏。

    麒麟為仁矣,不殺蟲蛾,遇師子即引足踶趹,令辟易數十丈死。

    是故愛慢異流而同其柢。

     然而愛不足以勝慢矣,惟慢勝慢。

    故上禮不以為情貌,以自攻拔其身。

    (此與孫卿矯飾之說不同。

    極我慢以治我慢,非由矯也。

    亦與康德所謂絕對之命令不同,彼謂知善故施此命令,此謂由我慢之念而極之,猶壯士求自舉其身。

    )夫以我勝我,猶有我慢之見也。

    彼大士者,見我之相勝,以知我之本無(若本有我,則我不為二。

    我不為二,則無以我勝我之理),益為上禮,使慢與慢相盡,則審惡足以解。

    浮屠喻之以夢渡河(謂如夢中見有大河,橫距行徑,即奮躍求越過。

    正奮躍時,其夢即寤,實無有河,亦無有奮躍事。

    然非奮躍,則夢亦不能寤)。

    然則孟子、孫卿言性也,而最上者言無我性。

    親證其無我性,即審善審惡猶幻化,而況其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