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性下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此亦計阿羅耶中受熏之種也。
熏之者意識,其本即在意根。
人心者,如大海,兩白虹嬰之,我見我癡是也;兩白蛟嬰之,我愛我慢是也。
彼四德者,悉依隐意根。
由我見,人有好真之性。
(亦以我愛為增上緣。
惟我見則無情好。
真略分五:一曰實,二曰如,三曰成,四曰常,五曰明了。
主觀之念,适當客觀,客觀之境,适當主觀,謂之如。
好奇好巧,皆好如也。
懷舊之念,由好如及好适中好同和合所成,喜舊想複現者,由好和好明了和合而成。
)由我愛,人有好适之性。
(适分為四:一曰生。
二曰安,安複分八,一亭隐,二飽,三潤,四暖,五清涼,六動,七逸,八通利,好速之念,由好動好通利孳乳,三曰美,美複分七,一淨,二麗,三韻,四旨,五芳,六柔,七法處所攝美。
四曰同,此即合群之念所起,好善之念,亦由此孳乳。
)由我慢,人有好勝之性。
(好名之念,由好勝及好适中法處所攝美和合所成。
如上三事,攝人生所好盡。
昔希臘學者,分真善美三事,為人情所同好。
此實短拙,故今分别如此。
其詳别見。
此諸位者或互為助伴,亦互相折伏。
由此人情好尚,種種不定。
)責善惡者于愛慢,責智愚者于見癡。
我見者與我癡俱生。
何謂我癡?根本無明則是。
以無明不自識如來藏,執阿羅耶以為我執。
此謂之見,不識彼謂之癡,二者一根,若修廣同體而異其相。
意識用之,由見即為智,由癡即為愚。
智與愚者,非晝夜之校,而巨燭煴火之校。
癡與見不相離,故愚與智亦不相離。
上智無癡,必無我見也,非生而具之。
下愚者,世所無有。
諸有生者,未有冥頑如瓦礫者矣。
(浮屠言一闡提者,亦謂其性最惡,非謂其性最愚。
) 嘗試以都最計之。
世方謂文教之國其人智,蠕生之島其人愚。
彼則習也,非性。
就計所習,文教國固多智,以其智起愚,又愚于蠕生之人。
何者?世之恒言,知相知名者為智,獨知相者謂之愚。
蠕生之人,五識于五塵猶是也,以不具名,故意識鮮通于法。
然諸有文教者,則執名以起愚,彼蠕生者猶舍是。
一曰征神教。
蠕生者事牛耿黾,以虺易為靈蛇,而文教者或事上帝。
由慢計之,事上帝則優,事牛虺耿黾則劣。
自見計之,上帝不可驗,而牛虺耿黾可驗。
其言有神靈,皆過也。
一事可驗,一事不可驗,則蠕生者猶少智。
何以明之?今有二人,一謂牛角能言,一謂馬角能言,其過則等。
牛角雖不能言,固有牛角,其過一;馬角者,非直不能言,又無馬角,其過二。
故以馬角為能言者,視以牛角為能言者,其愚以倍。
二曰征學術。
蠕生者之察萬物,得其相,無由得其體,雖得之,不橫以無體為體。
有文教者得其體矣,太上有唯識論,其次有唯物論。
識者以自證而知,物者以觸受而知,皆有現量,故可就成也。
(凡非自證及直覺感覺所得者,皆是意識織妄所成。
故不能真知唯識者,甯持唯物。
唯物亦有高下二種。
高者如吼模,但許感覺所得,不許論其因果,此即唯識家之現量也。
其次雖許因果,尚少織妄。
而世人不了唯識,有謂任意妄稱,雖無亦可謂之有者。
近日本有妄人笕克彥,以此成其法理之學,重纰貤缪,不知其将何底也。
)計唯物者,雖不知圓成實性,猶據依他起性。
最下有唯理論師,以無體之名為實,獨據遍計所執性,以為固然。
無體之名,浮屠謂之不相應行(非心非物,故曰不相應行。
《成唯識》有不相應行二十四種。
康德所說十二範疇,亦皆不相應行也)。
意識用之以貫萬物,猶依空以置
生而知之者上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此亦計阿羅耶中受熏之種也。
熏之者意識,其本即在意根。
人心者,如大海,兩白虹嬰之,我見我癡是也;兩白蛟嬰之,我愛我慢是也。
彼四德者,悉依隐意根。
由我見,人有好真之性。
(亦以我愛為增上緣。
惟我見則無情好。
真略分五:一曰實,二曰如,三曰成,四曰常,五曰明了。
主觀之念,适當客觀,客觀之境,适當主觀,謂之如。
好奇好巧,皆好如也。
懷舊之念,由好如及好适中好同和合所成,喜舊想複現者,由好和好明了和合而成。
)由我愛,人有好适之性。
(适分為四:一曰生。
二曰安,安複分八,一亭隐,二飽,三潤,四暖,五清涼,六動,七逸,八通利,好速之念,由好動好通利孳乳,三曰美,美複分七,一淨,二麗,三韻,四旨,五芳,六柔,七法處所攝美。
四曰同,此即合群之念所起,好善之念,亦由此孳乳。
)由我慢,人有好勝之性。
(好名之念,由好勝及好适中法處所攝美和合所成。
如上三事,攝人生所好盡。
昔希臘學者,分真善美三事,為人情所同好。
此實短拙,故今分别如此。
其詳别見。
此諸位者或互為助伴,亦互相折伏。
由此人情好尚,種種不定。
)責善惡者于愛慢,責智愚者于見癡。
我見者與我癡俱生。
何謂我癡?根本無明則是。
以無明不自識如來藏,執阿羅耶以為我執。
此謂之見,不識彼謂之癡,二者一根,若修廣同體而異其相。
意識用之,由見即為智,由癡即為愚。
智與愚者,非晝夜之校,而巨燭煴火之校。
癡與見不相離,故愚與智亦不相離。
上智無癡,必無我見也,非生而具之。
下愚者,世所無有。
諸有生者,未有冥頑如瓦礫者矣。
(浮屠言一闡提者,亦謂其性最惡,非謂其性最愚。
) 嘗試以都最計之。
世方謂文教之國其人智,蠕生之島其人愚。
彼則習也,非性。
就計所習,文教國固多智,以其智起愚,又愚于蠕生之人。
何者?世之恒言,知相知名者為智,獨知相者謂之愚。
蠕生之人,五識于五塵猶是也,以不具名,故意識鮮通于法。
然諸有文教者,則執名以起愚,彼蠕生者猶舍是。
一曰征神教。
蠕生者事牛耿黾,以虺易為靈蛇,而文教者或事上帝。
由慢計之,事上帝則優,事牛虺耿黾則劣。
自見計之,上帝不可驗,而牛虺耿黾可驗。
其言有神靈,皆過也。
一事可驗,一事不可驗,則蠕生者猶少智。
何以明之?今有二人,一謂牛角能言,一謂馬角能言,其過則等。
牛角雖不能言,固有牛角,其過一;馬角者,非直不能言,又無馬角,其過二。
故以馬角為能言者,視以牛角為能言者,其愚以倍。
二曰征學術。
蠕生者之察萬物,得其相,無由得其體,雖得之,不橫以無體為體。
有文教者得其體矣,太上有唯識論,其次有唯物論。
識者以自證而知,物者以觸受而知,皆有現量,故可就成也。
(凡非自證及直覺感覺所得者,皆是意識織妄所成。
故不能真知唯識者,甯持唯物。
唯物亦有高下二種。
高者如吼模,但許感覺所得,不許論其因果,此即唯識家之現量也。
其次雖許因果,尚少織妄。
而世人不了唯識,有謂任意妄稱,雖無亦可謂之有者。
近日本有妄人笕克彥,以此成其法理之學,重纰貤缪,不知其将何底也。
)計唯物者,雖不知圓成實性,猶據依他起性。
最下有唯理論師,以無體之名為實,獨據遍計所執性,以為固然。
無體之名,浮屠謂之不相應行(非心非物,故曰不相應行。
《成唯識》有不相應行二十四種。
康德所說十二範疇,亦皆不相應行也)。
意識用之以貫萬物,猶依空以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