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賫送

關燈
文章緣起》曰:漢丞相倉曹傅幹始作《楊元伯行狀》(舊作傅胡幹,誤)。

    蓋漢末文士,事不師古,以意題别其名。

    其時别傳又作。

    漢司空李郃有《家書》(見《續漢書·祭祀志》注引),荀氏亦有《家傳》,斯并譜牒之細。

    其越代作傳者,又異是,若《管辂别傳》,作于弟辰,斯行狀之方也。

    知行狀為诔者,則行狀可以省。

    今人議谥,上不因诔,下不緣行狀,诔與行狀皆空為之。

    欲辨章是非,記其伐閱者,獨宜為别傳。

    诔、行狀所以議谥,谥有美惡,而诔、行狀皆谀,不稱其職。

    别傳作于故舊,其佞猶多,在他人斯适矣。

     自頌出者,後有畫象贊,所謂形容者也。

    《文章緣起》曰:司馬相如始為《荊轲贊》。

    聞之舊訓,贊者佐也(《士冠禮》《士昏禮》注),助也(《天官·太宰》注)。

    孔子贊《易》《禮》有贊大行。

    班固《漢書》,贊及《食貨》《郊祀》《溝洫》諸志,非獨紀傳。

    然則贊者,佐助其文,非褒美之謂也。

    言辭不盡,更為增廣,在賦稱重,在六藝諸子稱贊。

    《荊轲贊》今不可見,而《七略》雜家有《荊轲論》五篇,司馬相如所次。

    論有不足,輔之以贊,自佐其論,非以佐轲。

    諸為畫象贊者,佐其圖畫,非佐其人。

    世人昧于字訓,以贊為褒美之名。

    畫象有頌,自楊雄頌趙充國始。

    斯則形容物類,名實相應。

    贊之用,不專于畫象,在畫象者,乃适與頌同職,其同異之故宜定。

     若夫銘刻之用,要在符契。

    孔琳之有言:官莫大于皇帝,爵莫尊于公侯,而傳國之玺,列代遞用,襲封之印,奕世相傳。

    此其最樸略者已。

    《周禮》大約劑書于宗彜,小約劑書于丹圖。

    宗彜有銘。

    聖人之操左契,其在下士。

    王褒《僮約》,亦決券而書之,非以揚功德也。

    諸有服器,物勒工名以緻其誠,非以事鬼神也。

    上自盤盂,下逮幾杖,皆有辭以自饬,非以祝壽考也。

    锺鼎庸器,告于神明。

    周之屍臣,衛之孔悝,莫敢僭頌名,而叔世立石自頌變。

    秦始皇太山諸刻,猶不稱碑。

    其後死人之裡,鬼神之宅,刻碑者浸衆。

     碑表神道石阙,其始皆在寝廟,後貤于墓。

    宮庭有碑,以此識景。

    廟則從之,又麗牲焉。

    《記·檀弓》曰: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桓楹故謂之表。

    及其在墓,碑者所以下棺,表即無有,漢世乃增建之。

    石阙者,《周官》所謂象魏。

    梁陸倕為《石阙銘》,正在兩觀。

    然自舜墓已為石郭,故《楚語》曰:楚靈王築台于章華之上,阙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

    象九疑之冢也。

    神道者,《說文》雲:場,祭神道也。

    《釋宮》曰:廟中路謂之唐。

    唐即場字。

    索祭祝于祊,自祊而入,故其路謂之神道。

    漢有《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銘》,與《說文》言場相應(《周禮》天神地氾,不祭于屋下。

    太室立廟,亦不應禮。

    此但證廟有神道耳)。

    其後墓道象之。

    孟子曰:孔子殁,子貢築室于場。

    則廟有神道矣。

    自漢以降,碑表二名轉相亂,及今無有知神道為廟制者。

    守文不綜其實,因以盲瞽。

    觀漢世刻石,稱銘者記其物,稱頌者道其辭。

    斯則刻石皆頌也。

    周制天子始有頌(記言善頌善禱,謂善形容。

    非真作頌)。

    于漢則下逮庶官,名号從是弛矣。

     昔魯有《頌》,自季孫行父請周,而史克作之。

    漢楊雄為《趙充國頌》。

    猶奉天子命也。

    《文章緣起》曰:漢惠帝始為《四皓碑》。

    猶帝者賜之也。

    今以匹士專作頌辭,與賤者诔貴等。

    雖然,自朱穆、蔡邕私立谥号,荀爽聞而非之。

    張璠以為谥者上之所贈,非下之所造,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議之。

    準是則立碑固不可訓。

    後漢士庶,專務朋遊,故吏私人,黨附舊主。

    鸱枭之惡,喻以鳳皇,鬥筲之材,比于伊、管。

    稱譽過情,有亂觀聽。

    延及宋世,裴松之以良史陪屬,陳議禁斷,誠懼其妨正也。

    《唐律》諸在官長吏實無政迹,辄立碑者,徒一年;若遣人妄稱己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