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經
關燈
小
中
大
三素王之辨也。
仲尼稱素王者,自後生号之。
王充以桓譚為素丞相,非譚生時以此題署。
顧言端門受命,為漢制法,循是以言,桓譚之為《新論》,則為魏制法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不足盡人事蕃變,典章亦非具舉之。
即欲為漢制法,當自作一通書,若賈生之草具儀法者〈(後世王冕、黃宗羲之徒,亦嘗為此)〉。
今以不盡之事,寄不明之典,言事則害典,言典則害事,令人若射覆探鈎,卒不得其翔實。
故有公羊、穀梁、驺、夾之傳,為說各異。
是則為漢制惑,非制法也。
言《春秋》者,載其行事,憲章文武,下遵時王,懲惡而勸善,有之矣,制法何與焉! 經與史自為部,始晉荀勖為《中經簿》,以甲乙丙丁差次,非舊法。
《七略》:太史公書在《春秋》家。
其後東觀、仁壽閣諸校書者,若班固、傅毅之倫,未有變革。
訖漢世依以第錄,雖今文諸大師,未有經史異部之錄也。
今以《春秋經》不為史,自俗儒言之即可。
劉逢祿、王闿運、皮錫瑞之徒,方将規摹皇漢,高世比德于十四博士,而局促于荀勖之見。
荀勖分四部,本已陵雜。
丙部錄《史記》,又以《皇覽》與之同次,無友紀不足以法。
後生如王儉,猶規其過。
〈(據《隋書·經籍志》,王儉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
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
三曰文翰志,紀詩賦。
四曰軍書志,紀兵書。
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
六曰術藝志,紀方技。
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
其道佛附見,合九條。
然則《七志》本同《七略》,但增圖譜道佛耳。
其以六藝小學史記雜傳同名為經典志,而出圖緯使入陰陽,卓哉!二劉以後,一人而已。
)〉今陳荀勖之法于石渠、白虎諸老之前,非直古文師诮之,唯今文師亦安得聞是語乎?今文家所貴者,家法也。
博士固不知有經史之分。
則分經史者與家法不相應。
夫《春秋》之為志也,董仲舒說之,以為上明三王之道,下辯人事之紀,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然太史公自叙其書,亦曰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異語,俟後世聖人君子。
班固亦雲,凡《漢書》,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道綱,總百氏,贊篇章。
其自美何以異《春秋》?《春秋》有義例,其文微婉。
遷、固亦非無義例也。
遷、陳壽微婉志晦之辭尤多。
太山梁父,崇卑雖異哉,其類一矣! 然《春秋》所以獨貴者,自仲尼以上,《尚書》則闊略無年次;百國《春秋》之志,複散亂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國亡則人與事偕絕。
太史公雲: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此其效也。
是故本之吉甫、史籀,紀歲時月日,以更《尚書》,傳之其人,令與《詩》《書》《禮》《樂》等治,以異百國《春秋》,然後東周之事,粲然著明。
令仲尼不次《春秋》,今雖欲觀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尚荒忽如草昧。
夫發金匮之藏,被之萌庶,令人人不忘前王,自仲尼、左丘明始。
且蒼颉徒造字耳,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後嗣猶蒙其澤。
況于年曆晻昧,行事不彰,獨有一人抽而示之,以诒後嗣,令遷、固得持續其迹,訖于今茲,則耳孫小子,耿耿不能忘先代,然後民無攜志,國有與立,實仲尼、左丘明之賜。
故《春秋》者,可以封岱宗配無極!今異《春秋》于史,是猶異蒼颉于史籀、李斯,隻見惑也。
蓋生放勳、重華之世者,不知帝力所以厚。
生而策肥馬乘堅車者,亦不識先人作苦。
今中國史傳連,百姓與知,以為記事不足重輕,為是沒丘明之勞,謂仲尼不專記錄。
藉令生印度波斯之原,自知建國長久,文教浸淫,而故記不傳,無以褒大前哲,然後發憤于寶書,哀思于國命矣!〈(馀數見印度人,言其舊無國史,今欲搜集為書,求雜史短書以為之質,亦不可得。
語辄扼腕。
彼今文家特未見此爾。
)〉漢世五經家既不逆睹,欲以經術幹祿,故言為漢制法,卒其官号郡縣刑辟之制,本之秦氏。
為漢制法者,李斯也,非孔子甚明。
近世綴學之士,又推孔子制法訖于百世。
法度者,與民變革,古今異宜,雖聖人安得豫制之?《春秋》言治亂雖繁,識治之原,上不如老聃、韓非,下猶不逮仲長統。
故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莊子·齊物論》語。
經猶紀也,三十年為一世,經世猶紀年耳。
志即史志之志。
世多誤解)〉。
明其藏往,不亟為後王儀法。
左氏有議,至于公羊而辯〈(範武子雲:公羊辯而裁)〉。
持《繁露》之法,以谒韓非、仲長統,必為二子笑矣! 夫制法以為漢則隘,以為百世則誇。
世欲奇偉尊嚴孔子,顧不知所以奇偉尊嚴之者。
章炳麟曰:國之有史久遠,則亡滅之難。
自秦氏以訖今茲,四夷交侵,王道中絕者數矣。
然搰者不敢毀
仲尼稱素王者,自後生号之。
王充以桓譚為素丞相,非譚生時以此題署。
顧言端門受命,為漢制法,循是以言,桓譚之為《新論》,則為魏制法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不足盡人事蕃變,典章亦非具舉之。
即欲為漢制法,當自作一通書,若賈生之草具儀法者〈(後世王冕、黃宗羲之徒,亦嘗為此)〉。
今以不盡之事,寄不明之典,言事則害典,言典則害事,令人若射覆探鈎,卒不得其翔實。
故有公羊、穀梁、驺、夾之傳,為說各異。
是則為漢制惑,非制法也。
言《春秋》者,載其行事,憲章文武,下遵時王,懲惡而勸善,有之矣,制法何與焉! 經與史自為部,始晉荀勖為《中經簿》,以甲乙丙丁差次,非舊法。
《七略》:太史公書在《春秋》家。
其後東觀、仁壽閣諸校書者,若班固、傅毅之倫,未有變革。
訖漢世依以第錄,雖今文諸大師,未有經史異部之錄也。
今以《春秋經》不為史,自俗儒言之即可。
劉逢祿、王闿運、皮錫瑞之徒,方将規摹皇漢,高世比德于十四博士,而局促于荀勖之見。
荀勖分四部,本已陵雜。
丙部錄《史記》,又以《皇覽》與之同次,無友紀不足以法。
後生如王儉,猶規其過。
〈(據《隋書·經籍志》,王儉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
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
三曰文翰志,紀詩賦。
四曰軍書志,紀兵書。
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
六曰術藝志,紀方技。
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
其道佛附見,合九條。
然則《七志》本同《七略》,但增圖譜道佛耳。
其以六藝小學史記雜傳同名為經典志,而出圖緯使入陰陽,卓哉!二劉以後,一人而已。
)〉今陳荀勖之法于石渠、白虎諸老之前,非直古文師诮之,唯今文師亦安得聞是語乎?今文家所貴者,家法也。
博士固不知有經史之分。
則分經史者與家法不相應。
夫《春秋》之為志也,董仲舒說之,以為上明三王之道,下辯人事之紀,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然太史公自叙其書,亦曰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異語,俟後世聖人君子。
班固亦雲,凡《漢書》,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道綱,總百氏,贊篇章。
其自美何以異《春秋》?《春秋》有義例,其文微婉。
遷、固亦非無義例也。
遷、陳壽微婉志晦之辭尤多。
太山梁父,崇卑雖異哉,其類一矣! 然《春秋》所以獨貴者,自仲尼以上,《尚書》則闊略無年次;百國《春秋》之志,複散亂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國亡則人與事偕絕。
太史公雲: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此其效也。
是故本之吉甫、史籀,紀歲時月日,以更《尚書》,傳之其人,令與《詩》《書》《禮》《樂》等治,以異百國《春秋》,然後東周之事,粲然著明。
令仲尼不次《春秋》,今雖欲觀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尚荒忽如草昧。
夫發金匮之藏,被之萌庶,令人人不忘前王,自仲尼、左丘明始。
且蒼颉徒造字耳,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後嗣猶蒙其澤。
況于年曆晻昧,行事不彰,獨有一人抽而示之,以诒後嗣,令遷、固得持續其迹,訖于今茲,則耳孫小子,耿耿不能忘先代,然後民無攜志,國有與立,實仲尼、左丘明之賜。
故《春秋》者,可以封岱宗配無極!今異《春秋》于史,是猶異蒼颉于史籀、李斯,隻見惑也。
蓋生放勳、重華之世者,不知帝力所以厚。
生而策肥馬乘堅車者,亦不識先人作苦。
今中國史傳連,百姓與知,以為記事不足重輕,為是沒丘明之勞,謂仲尼不專記錄。
藉令生印度波斯之原,自知建國長久,文教浸淫,而故記不傳,無以褒大前哲,然後發憤于寶書,哀思于國命矣!〈(馀數見印度人,言其舊無國史,今欲搜集為書,求雜史短書以為之質,亦不可得。
語辄扼腕。
彼今文家特未見此爾。
)〉漢世五經家既不逆睹,欲以經術幹祿,故言為漢制法,卒其官号郡縣刑辟之制,本之秦氏。
為漢制法者,李斯也,非孔子甚明。
近世綴學之士,又推孔子制法訖于百世。
法度者,與民變革,古今異宜,雖聖人安得豫制之?《春秋》言治亂雖繁,識治之原,上不如老聃、韓非,下猶不逮仲長統。
故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莊子·齊物論》語。
經猶紀也,三十年為一世,經世猶紀年耳。
志即史志之志。
世多誤解)〉。
明其藏往,不亟為後王儀法。
左氏有議,至于公羊而辯〈(範武子雲:公羊辯而裁)〉。
持《繁露》之法,以谒韓非、仲長統,必為二子笑矣! 夫制法以為漢則隘,以為百世則誇。
世欲奇偉尊嚴孔子,顧不知所以奇偉尊嚴之者。
章炳麟曰:國之有史久遠,則亡滅之難。
自秦氏以訖今茲,四夷交侵,王道中絕者數矣。
然搰者不敢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