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
古文篆書,一簡八字。
蓋二十五字者,二尺四寸之經也。
八字者,六寸之傳也。
古官書皆長二尺四寸,故雲二尺四寸之律。
舉成數言,則曰三尺法。
經亦官書,故長如之。
其非經律,則稱短書,皆見《論衡》。
)論者,古但作侖。
比竹成冊,各就次第,是之謂侖。
箫亦比竹為之,故龠字從侖。
引伸則樂音有秩,亦曰侖,于論鼓锺是也。
言說有序亦曰侖,坐而論道是也。
論語為師弟問答,乃亦略記舊聞,散為各條,編次成帙,斯曰《侖語》是故繩線聯貫謂之經,簿書記事謂之專,比竹成冊謂之侖,各從其質以為之名。
亦猶古言方策,漢言尺牍,今言劄記也。
雖古之言肄業者(《左氏傳》:臣以為肄業及之也),亦謂肄版而已。
《釋器》雲:大版謂之業。
書有篇第,而習者移書其文于版(學童習字用觚,觚亦版也),故雲肄業。
《管子·宙合》雲: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
以是征之,則肄業為肄版,明矣。
凡此皆從其質為名,所以别文字于語言也。
其必為之别,何也? 文字初興,本以代聲氣,乃其功用有勝于言者。
言語僅成線耳,喻若空中鳥迹,甫見而形已逝。
故一事一義得相聯貫者,言語司之。
及夫萬類坌集,棼不可理,言語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
文字之用,足以成面,故表譜圖畫之術興焉。
凡排比鋪張不可口說者,文字司之。
及夫立體建形,向背同現,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儀象。
儀象之用,足以成體,故鑄銅雕木之術興焉。
凡望高測深不可圖表者,儀象司之。
然則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則有獨至。
凡無句讀文,皆文字所專屬者也。
以是為主,故論文學者,不得以興會神旨為上。
昔者文氣之論,發諸魏文帝《典論》,而韓愈、蘇轍竊焉。
文德之論,發諸王充《論衡》(《論衡·佚文篇》:文德之操為文。
又雲: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繁文麗辭,無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楊遵彥依用之(《魏書·文苑傳》:楊遵彥作《文德論》,以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而章學誠竊焉。
氣非竄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辭始于表譜簿錄,則修辭立誠其首也。
氣乎德乎,亦末務而已矣! 文選之興,蓋依乎摯虞《文章流别》,謂之總集。
《隋書·經籍志》曰:總集者,以建安之後,辭賦轉繁,衆家之籍,日以孳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之《流别》。
然則李充之《翰林論》,劉義慶之《集林》,沈約、丘遲之《集鈔》,放于此乎?《七略》惟有詩賦。
及東漢,銘诔論辯始繁。
荀勖以四部變古,李充、謝靈運繼之,則集部自此著。
總集者,本括囊别集為書,故不取六藝史傳諸子,非曰别集為文,其他非文也。
《文選》上承其流,而稍入《詩序》《史贊》《新書》《典論》諸篇,故名不曰集林、集鈔。
然已痟矣!其序簡别三部,蓋總集之成法。
顧已迷誤其本,以文辭之封域相格,慮非摯虞、李充意也。
《經籍志》别有《文章英華》三十卷,《古今詩苑英華》十九卷,皆昭明太子撰。
又以詩與雜文為異,即明昭明義例不純。
《文選》序率爾之言,不為恒則。
且總别集與他書經略不定更相闌入者有之矣! 今以《隋志》所錄總集相稽,自魏朝雜诏而下,訖皇朝陳事诏,凡十八家百四十六卷;自上法書表而下訖後周與齊軍國書,凡七家四十一卷;而漢高祖手诏,匡衡、王鳳、劉隗、孔群諸家奏事,書既亡佚,複傅其錄。
然《七略》,高祖、孝文诏策,悉在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隸《春秋》。
此則總集有六藝諸子之流矣。
陳壽定諸葛亮故事,命曰《諸葛氏集》,然其目錄有《權制》《計算》《訓厲》《綜核》《雜言》《貴和》《兵要》《傳運》《法檢》《科令》《軍令》諸篇。
《魏氏春秋》言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
若在往古,則《商君書》之流,而《隋志》亦在别集。
故知集品不純,選者亦無以自理。
阮元之倫,不悟《文選》所序,随情涉筆,視為經常,而例複前後錯迕。
曾國藩又雜鈔經史百家,經典成文,布在方策,不虞潰散,鈔将何為? 若知文辭之體,鈔選之業,廣狹異塗,庶幾張之弛之,并明而不相害。
凡無句讀文,既各以專門為業,今不亟論。
有句讀者,略道其原流利病,分為五篇。
非曰能盡,蓋以備常文之品而已。
其贈序壽頌諸品,既不應法,故棄捐弗道爾。
古文篆書,一簡八字。
蓋二十五字者,二尺四寸之經也。
八字者,六寸之傳也。
古官書皆長二尺四寸,故雲二尺四寸之律。
舉成數言,則曰三尺法。
經亦官書,故長如之。
其非經律,則稱短書,皆見《論衡》。
)論者,古但作侖。
比竹成冊,各就次第,是之謂侖。
箫亦比竹為之,故龠字從侖。
引伸則樂音有秩,亦曰侖,于論鼓锺是也。
言說有序亦曰侖,坐而論道是也。
論語為師弟問答,乃亦略記舊聞,散為各條,編次成帙,斯曰《侖語》是故繩線聯貫謂之經,簿書記事謂之專,比竹成冊謂之侖,各從其質以為之名。
亦猶古言方策,漢言尺牍,今言劄記也。
雖古之言肄業者(《左氏傳》:臣以為肄業及之也),亦謂肄版而已。
《釋器》雲:大版謂之業。
書有篇第,而習者移書其文于版(學童習字用觚,觚亦版也),故雲肄業。
《管子·宙合》雲: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
以是征之,則肄業為肄版,明矣。
凡此皆從其質為名,所以别文字于語言也。
其必為之别,何也? 文字初興,本以代聲氣,乃其功用有勝于言者。
言語僅成線耳,喻若空中鳥迹,甫見而形已逝。
故一事一義得相聯貫者,言語司之。
及夫萬類坌集,棼不可理,言語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
文字之用,足以成面,故表譜圖畫之術興焉。
凡排比鋪張不可口說者,文字司之。
及夫立體建形,向背同現,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儀象。
儀象之用,足以成體,故鑄銅雕木之術興焉。
凡望高測深不可圖表者,儀象司之。
然則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則有獨至。
凡無句讀文,皆文字所專屬者也。
以是為主,故論文學者,不得以興會神旨為上。
昔者文氣之論,發諸魏文帝《典論》,而韓愈、蘇轍竊焉。
文德之論,發諸王充《論衡》(《論衡·佚文篇》:文德之操為文。
又雲: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繁文麗辭,無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楊遵彥依用之(《魏書·文苑傳》:楊遵彥作《文德論》,以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而章學誠竊焉。
氣非竄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辭始于表譜簿錄,則修辭立誠其首也。
氣乎德乎,亦末務而已矣! 文選之興,蓋依乎摯虞《文章流别》,謂之總集。
《隋書·經籍志》曰:總集者,以建安之後,辭賦轉繁,衆家之籍,日以孳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之《流别》。
然則李充之《翰林論》,劉義慶之《集林》,沈約、丘遲之《集鈔》,放于此乎?《七略》惟有詩賦。
及東漢,銘诔論辯始繁。
荀勖以四部變古,李充、謝靈運繼之,則集部自此著。
總集者,本括囊别集為書,故不取六藝史傳諸子,非曰别集為文,其他非文也。
《文選》上承其流,而稍入《詩序》《史贊》《新書》《典論》諸篇,故名不曰集林、集鈔。
然已痟矣!其序簡别三部,蓋總集之成法。
顧已迷誤其本,以文辭之封域相格,慮非摯虞、李充意也。
《經籍志》别有《文章英華》三十卷,《古今詩苑英華》十九卷,皆昭明太子撰。
又以詩與雜文為異,即明昭明義例不純。
《文選》序率爾之言,不為恒則。
且總别集與他書經略不定更相闌入者有之矣! 今以《隋志》所錄總集相稽,自魏朝雜诏而下,訖皇朝陳事诏,凡十八家百四十六卷;自上法書表而下訖後周與齊軍國書,凡七家四十一卷;而漢高祖手诏,匡衡、王鳳、劉隗、孔群諸家奏事,書既亡佚,複傅其錄。
然《七略》,高祖、孝文诏策,悉在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隸《春秋》。
此則總集有六藝諸子之流矣。
陳壽定諸葛亮故事,命曰《諸葛氏集》,然其目錄有《權制》《計算》《訓厲》《綜核》《雜言》《貴和》《兵要》《傳運》《法檢》《科令》《軍令》諸篇。
《魏氏春秋》言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
若在往古,則《商君書》之流,而《隋志》亦在别集。
故知集品不純,選者亦無以自理。
阮元之倫,不悟《文選》所序,随情涉筆,視為經常,而例複前後錯迕。
曾國藩又雜鈔經史百家,經典成文,布在方策,不虞潰散,鈔将何為? 若知文辭之體,鈔選之業,廣狹異塗,庶幾張之弛之,并明而不相害。
凡無句讀文,既各以專門為業,今不亟論。
有句讀者,略道其原流利病,分為五篇。
非曰能盡,蓋以備常文之品而已。
其贈序壽頌諸品,既不應法,故棄捐弗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