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經
關燈
小
中
大
古之為政者,必本于天,殽以降命。
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
故諸教令符号謂之經。
挽世有章學誠,以經皆官書,不宜以庶士僭拟,故深非楊雄、王通。
案《吳語》稱挾經秉枹。
兵書為經。
《論衡·謝短》曰:五經題篇,皆以事義别之,至禮與律獨經也。
法律為經。
《管子》書有《經言》《區言》。
教令為經。
說為官書誠當。
然《律曆志》序庖犧以來帝王代禅,号曰《世經》。
辨強域者有圖經,摯虞以作《畿服經》也〈(見《隋書·經籍志》)〉。
經之名廣矣。
仲尼作《孝經》,漢《七略》始傅六藝,其始則師友仇對之辭,不在邦典。
《墨子》有《經》上下。
賈誼書有《容經》。
韓非為《内儲》《外儲》,先次凡目亦楬署經名。
老子書至漢世,鄰氏複次為經傳。
孫卿引《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道經》亦不在六籍中。
此則名實固有施易,世異變而人殊化,非徒方書稱經雲爾。
學誠以為六經皆史,史者固不可私作。
然陳壽、習鑿齒、臧榮緒、範晔諸家,名不在史官,或已去職,皆為前修作年曆紀傳。
〈(陳壽在晉為著作郎,著作郎本史官,然成書在去官後。
故壽卒後,乃就家寫其書。
又壽于高貴鄉公、陳留王傳中三書司馬炎,一書撫軍大将軍新昌鄉侯炎,一書晉太子炎。
武帝現在,而斥其名,豈官書之體也?壽又嘗作《古國志》五十篇,《三國志》蓋亦其類耳。
)〉太史公雖廢為埽除隸,《史記》未就,不以去官辍其述作。
班固初草創《漢書》,未為蘭台令史也。
人告固私改作國史,有诏收固,弟超馳詣阙上書,乃召詣校書部,終成前所著書。
令固無累绁之禍,成書家巷,可得議耶?且固本循父彪所述。
彪為徐令病免,既纂《後篇》,不就而卒。
假令彪書竟成,敷文華以緯國典,雖私作何所訾也?陸賈為《楚漢春秋》,名拟素王。
新汲令王隆為《小學漢官篇》,依拟《周禮》,以知舊制儀品。
孔衍又次《漢魏尚書》。
世儒書儀、家禮諸篇,亦悉規摹《士禮》。
此皆不在官守,而著書與六藝同流,不為僭拟。
諸妄稱者,若《東觀漢記》署太史官,雖奉诏猶當絕矣。
〈(《文選·西征賦》注引《東觀漢記》:太史官曰:票駭蓬轉,因遇際會。
又太史曰:忠臣畢力。
是其論贊亦稱太史。
然後漢太史已不主記載,《漢記》實非太史所為,署之為妄。
)〉 且夫治曆明時,羲和之官也。
關石和鈞,大師之所秉也。
故周公作《周髀算經》,張蒼以計相定章程,而次《九章算術》,然後人亦自為律曆籌算之書,以譏王官失紀。
明堂《月令》,授時之典,民無得奸焉,而崔寔亦為《四民月令》。
古之書名,掌之行人保氏,故史籀在官則為之,李斯、胡毋敬在官則為之。
及漢有《凡将》《訓纂》,即非王官之職。
許叔重論撰《說文解字》,自爾有呂忱、顧野王諸家,詩續不絕,世無咎其僭拟者。
吳景帝、唐天後位在考文,而造作異形,不合六書,适為世所鄙笑。
今《康熙字典》依是也。
古之姓氏,掌之司商,其後有《世本》,然今人亦自為譜錄。
林寶承诏作《元和姓纂》,言不雅馴,見駁于鄧名世。
以是比況,古之作者,創制而已。
後生依其式法條例則是,畔其式法條例則非,不在公私也。
王通作《元經》,匡其簡陋與逢迎索虜,斯已!謂不在史官不得作,陸賈為《楚漢春秋》,孫盛為《晉陽秋》,習鑿齒為《漢晉春秋》,何因不在誅絕之科?學誠駁汪琬說,雲布衣得為人作傳。
既自倍其官守之文,又甚裁抑王通。
準其條法,仲尼則國老耳,已去司寇,出奔被征,非有一命之位,儋石之祿,其作《春秋》亦僭也。
楊雄作《太玄》拟《易》,儒者比于吳楚僭王,謂其非聖人,不謂私作有誅也。
雄複作《樂》四篇〈(見《藝文志》)〉。
是時陽成子長亦為《樂經》〈(見《論衡·超奇篇》)〉,儒者不譏,獨譏《太玄》,已過矣!《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常用止于别蓍布卦。
春官太蔔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掌三夢之法,一曰緻夢,二曰奇夢,三曰鹹陟,其經運十,其别九十。
仲尼贊易而易獨貴。
其在舊法世傳之史,則筮書與蔔夢等夷。
《數術略》蓍龜家有《龜書》《夏龜》《南龜書》《巨龜》《雜龜》,雜占家有《黃帝長柳占夢》《甘德長柳占夢》,書皆别出。
雖《易》亦然。
是故《六藝略》有《易經》十二篇,《數術略》蓍龜家複有《周易》三十八卷。
此為周世既有兩《易》,猶
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
故諸教令符号謂之經。
挽世有章學誠,以經皆官書,不宜以庶士僭拟,故深非楊雄、王通。
案《吳語》稱挾經秉枹。
兵書為經。
《論衡·謝短》曰:五經題篇,皆以事義别之,至禮與律獨經也。
法律為經。
《管子》書有《經言》《區言》。
教令為經。
說為官書誠當。
然《律曆志》序庖犧以來帝王代禅,号曰《世經》。
辨強域者有圖經,摯虞以作《畿服經》也〈(見《隋書·經籍志》)〉。
經之名廣矣。
仲尼作《孝經》,漢《七略》始傅六藝,其始則師友仇對之辭,不在邦典。
《墨子》有《經》上下。
賈誼書有《容經》。
韓非為《内儲》《外儲》,先次凡目亦楬署經名。
老子書至漢世,鄰氏複次為經傳。
孫卿引《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道經》亦不在六籍中。
此則名實固有施易,世異變而人殊化,非徒方書稱經雲爾。
學誠以為六經皆史,史者固不可私作。
然陳壽、習鑿齒、臧榮緒、範晔諸家,名不在史官,或已去職,皆為前修作年曆紀傳。
〈(陳壽在晉為著作郎,著作郎本史官,然成書在去官後。
故壽卒後,乃就家寫其書。
又壽于高貴鄉公、陳留王傳中三書司馬炎,一書撫軍大将軍新昌鄉侯炎,一書晉太子炎。
武帝現在,而斥其名,豈官書之體也?壽又嘗作《古國志》五十篇,《三國志》蓋亦其類耳。
)〉太史公雖廢為埽除隸,《史記》未就,不以去官辍其述作。
班固初草創《漢書》,未為蘭台令史也。
人告固私改作國史,有诏收固,弟超馳詣阙上書,乃召詣校書部,終成前所著書。
令固無累绁之禍,成書家巷,可得議耶?且固本循父彪所述。
彪為徐令病免,既纂《後篇》,不就而卒。
假令彪書竟成,敷文華以緯國典,雖私作何所訾也?陸賈為《楚漢春秋》,名拟素王。
新汲令王隆為《小學漢官篇》,依拟《周禮》,以知舊制儀品。
孔衍又次《漢魏尚書》。
世儒書儀、家禮諸篇,亦悉規摹《士禮》。
此皆不在官守,而著書與六藝同流,不為僭拟。
諸妄稱者,若《東觀漢記》署太史官,雖奉诏猶當絕矣。
〈(《文選·西征賦》注引《東觀漢記》:太史官曰:票駭蓬轉,因遇際會。
又太史曰:忠臣畢力。
是其論贊亦稱太史。
然後漢太史已不主記載,《漢記》實非太史所為,署之為妄。
)〉 且夫治曆明時,羲和之官也。
關石和鈞,大師之所秉也。
故周公作《周髀算經》,張蒼以計相定章程,而次《九章算術》,然後人亦自為律曆籌算之書,以譏王官失紀。
明堂《月令》,授時之典,民無得奸焉,而崔寔亦為《四民月令》。
古之書名,掌之行人保氏,故史籀在官則為之,李斯、胡毋敬在官則為之。
及漢有《凡将》《訓纂》,即非王官之職。
許叔重論撰《說文解字》,自爾有呂忱、顧野王諸家,詩續不絕,世無咎其僭拟者。
吳景帝、唐天後位在考文,而造作異形,不合六書,适為世所鄙笑。
今《康熙字典》依是也。
古之姓氏,掌之司商,其後有《世本》,然今人亦自為譜錄。
林寶承诏作《元和姓纂》,言不雅馴,見駁于鄧名世。
以是比況,古之作者,創制而已。
後生依其式法條例則是,畔其式法條例則非,不在公私也。
王通作《元經》,匡其簡陋與逢迎索虜,斯已!謂不在史官不得作,陸賈為《楚漢春秋》,孫盛為《晉陽秋》,習鑿齒為《漢晉春秋》,何因不在誅絕之科?學誠駁汪琬說,雲布衣得為人作傳。
既自倍其官守之文,又甚裁抑王通。
準其條法,仲尼則國老耳,已去司寇,出奔被征,非有一命之位,儋石之祿,其作《春秋》亦僭也。
楊雄作《太玄》拟《易》,儒者比于吳楚僭王,謂其非聖人,不謂私作有誅也。
雄複作《樂》四篇〈(見《藝文志》)〉。
是時陽成子長亦為《樂經》〈(見《論衡·超奇篇》)〉,儒者不譏,獨譏《太玄》,已過矣!《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常用止于别蓍布卦。
春官太蔔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掌三夢之法,一曰緻夢,二曰奇夢,三曰鹹陟,其經運十,其别九十。
仲尼贊易而易獨貴。
其在舊法世傳之史,則筮書與蔔夢等夷。
《數術略》蓍龜家有《龜書》《夏龜》《南龜書》《巨龜》《雜龜》,雜占家有《黃帝長柳占夢》《甘德長柳占夢》,書皆别出。
雖《易》亦然。
是故《六藝略》有《易經》十二篇,《數術略》蓍龜家複有《周易》三十八卷。
此為周世既有兩《易》,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