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或舉《論語》言辭達者,以為文之與辭,劃然異職。
然則《文言》稱文,《系辭》稱辭,體格未殊,而題号有異,此又何也?董仲舒雲:《春秋》文成數萬。
兼彼經傳,總稱為文,猶曰今文家曲說然也。
《太史公自序》,亦雲論次其文。
此固以史為文矣。
又曰: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此非耦俪之文也。
屈、宋、唐、景所作,既是韻文,亦多俪語,而《漢書·王褒傳》,已有《楚辭》之目。
王逸仍其舊題,不曰“楚文”。
斯則韻語耦語,亦既謂之辭矣。
《漢書·賈誼傳》雲:以屬文稱于郡中。
其文雲何?若雲賦也,《惜誓》載于《楚辭》,文辭不别。
若雲奏記條議,适彼之所謂辭也。
《司馬相如傳》雲:景帝不好辭賦。
《法言·吾子》雲: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或問君子尚辭乎?曰: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稱則經。
以是見韻文耦語,并得稱辭,無文辭之别也。
且文辭之稱,若從其本以為部署,則辭為口說,文為文字。
古者簡帛重煩,多取記臆,故或用韻文,或用耦語。
為其音節諧适,易于口記,不煩紀載也。
戰國從橫之士,抵掌搖唇,亦多積句。
是則耦麗之體,适可稱職。
乃如史官方策,有《春秋》《史記》《漢書》之屬,适當稱為文耳。
由是言之,文辭之分,反複自陷,可謂大惑不解者矣! 或言學說文辭所由異者,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
此亦一往之見也。
何以定之?凡雲文者,包絡一切著于竹帛者而為言,故有成句讀文,有不成句讀文。
兼此二事,通謂之文。
局就有句讀者,謂之文辭。
諸不成句讀者,表譜之體,旁行邪上,條件相分,會計則有簿錄,算術則有演草,地圖則有名字,不足以啟人思,亦又無以增感,此不得言文辭,非不得言文也。
諸成句讀者,有韻無韻分焉。
諸在無韻,史志之倫,記大傀異事則有感,記經常典憲則無感,既不可齊一矣。
持論本乎名家,辨章然否,言稱其志,未足以動人也。
《過秦》之倫,辭有枝葉,其感人顧深摯,則本諸從橫家。
然其為論一也,不可以感人者為文辭,不感者為學說。
就言有韻,其不感人者亦多矣。
風雅頌者,蓋未有離于性情。
獨賦有異。
夫宛轉偯隐,賦之職也。
儒家之賦,意存谏誡。
若荀卿《成相》一篇,其足以感人安在?乃若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或寫都會城郭遊射郊祀之狀,若相如有《子虛》,楊雄有《甘泉》《羽獵》《長楊》《河東》,左思有《三都》,郭璞、木華有《江》《海》,奧博翔實,極賦家之能事矣。
其亦動人哀樂未也?其專賦一物者,若孫卿有《蠶賦》《箴賦》,王延壽有《王孫賦》,祢衡有《鹦鹉賦》,侔色揣稱,曲成形相,嫠婦孽子,讀之不為泣,介胄戎士,詠之不為奮。
當其始造,非自感則無以為也,比文成而感亦替。
此不可以一端論也。
且學說者獨不可感人耶?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是故飲食移味、居處缊愉者,聞勞人之歌,心猶怕然。
大愚不靈、無所憤悱者,睹眇論則以為恒言也。
身有疾痛,聞幼眇之音,則感概随之矣。
心有疑滞,睹辨析之論,則悅怿随之矣。
故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凡好學者皆然,非獨仲尼也。
以文辭學說為分者,得其大齊,審察之則不當。
如上諸說,前之昭明,後之阮氏,持論偏頗,誠不足辯。
最後一說,以學說文辭對立,其規摹雖少廣,然其失也,隻以文彡彰為文,遂忘文字。
故學說不文彡者,乃悍然擯諸文辭之外。
惟《論衡》所說,略成條貫。
《文心雕龍》張之,其容至博。
顧猶不知無句讀文。
此亦未明文學之本柢也。
馀以書籍得名,實馮傅竹木而起。
以此見言語文字,功能不齊。
世人以經為常,以傳為轉,以論為倫,此皆後儒訓說,非必睹其本真。
案經者,編絲綴屬之稱,異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猶浮屠書稱修多羅。
修多羅者,直譯為線,譯義為經。
蓋彼以貝葉成書,故用線聯貫也。
此以竹簡成書,亦編絲綴屬也。
傳者,專之假借。
《論語》傳不習乎,魯作專不習乎。
《說文》訓專為六寸簿。
簿即手版,古謂之忽(今作笏)。
《書》思對命,以備忽忘,故引伸為書籍記事之稱。
書籍名簿,亦名為專。
專之得名,以其體短有異于經。
鄭康成《論語序》雲:《春秋》二尺四寸,《孝經》一尺二寸,《論語》八寸。
此則專之簡策,當複短于《論語》,所謂六寸者也。
(漢《藝文志》言劉向校中古文《尚書》,有一簡二十五字者。
而服虔注《左氏傳》則雲
然則《文言》稱文,《系辭》稱辭,體格未殊,而題号有異,此又何也?董仲舒雲:《春秋》文成數萬。
兼彼經傳,總稱為文,猶曰今文家曲說然也。
《太史公自序》,亦雲論次其文。
此固以史為文矣。
又曰: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此非耦俪之文也。
屈、宋、唐、景所作,既是韻文,亦多俪語,而《漢書·王褒傳》,已有《楚辭》之目。
王逸仍其舊題,不曰“楚文”。
斯則韻語耦語,亦既謂之辭矣。
《漢書·賈誼傳》雲:以屬文稱于郡中。
其文雲何?若雲賦也,《惜誓》載于《楚辭》,文辭不别。
若雲奏記條議,适彼之所謂辭也。
《司馬相如傳》雲:景帝不好辭賦。
《法言·吾子》雲: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或問君子尚辭乎?曰: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稱則經。
以是見韻文耦語,并得稱辭,無文辭之别也。
且文辭之稱,若從其本以為部署,則辭為口說,文為文字。
古者簡帛重煩,多取記臆,故或用韻文,或用耦語。
為其音節諧适,易于口記,不煩紀載也。
戰國從橫之士,抵掌搖唇,亦多積句。
是則耦麗之體,适可稱職。
乃如史官方策,有《春秋》《史記》《漢書》之屬,适當稱為文耳。
由是言之,文辭之分,反複自陷,可謂大惑不解者矣! 或言學說文辭所由異者,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
此亦一往之見也。
何以定之?凡雲文者,包絡一切著于竹帛者而為言,故有成句讀文,有不成句讀文。
兼此二事,通謂之文。
局就有句讀者,謂之文辭。
諸不成句讀者,表譜之體,旁行邪上,條件相分,會計則有簿錄,算術則有演草,地圖則有名字,不足以啟人思,亦又無以增感,此不得言文辭,非不得言文也。
諸成句讀者,有韻無韻分焉。
諸在無韻,史志之倫,記大傀異事則有感,記經常典憲則無感,既不可齊一矣。
持論本乎名家,辨章然否,言稱其志,未足以動人也。
《過秦》之倫,辭有枝葉,其感人顧深摯,則本諸從橫家。
然其為論一也,不可以感人者為文辭,不感者為學說。
就言有韻,其不感人者亦多矣。
風雅頌者,蓋未有離于性情。
獨賦有異。
夫宛轉偯隐,賦之職也。
儒家之賦,意存谏誡。
若荀卿《成相》一篇,其足以感人安在?乃若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或寫都會城郭遊射郊祀之狀,若相如有《子虛》,楊雄有《甘泉》《羽獵》《長楊》《河東》,左思有《三都》,郭璞、木華有《江》《海》,奧博翔實,極賦家之能事矣。
其亦動人哀樂未也?其專賦一物者,若孫卿有《蠶賦》《箴賦》,王延壽有《王孫賦》,祢衡有《鹦鹉賦》,侔色揣稱,曲成形相,嫠婦孽子,讀之不為泣,介胄戎士,詠之不為奮。
當其始造,非自感則無以為也,比文成而感亦替。
此不可以一端論也。
且學說者獨不可感人耶?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是故飲食移味、居處缊愉者,聞勞人之歌,心猶怕然。
大愚不靈、無所憤悱者,睹眇論則以為恒言也。
身有疾痛,聞幼眇之音,則感概随之矣。
心有疑滞,睹辨析之論,則悅怿随之矣。
故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凡好學者皆然,非獨仲尼也。
以文辭學說為分者,得其大齊,審察之則不當。
如上諸說,前之昭明,後之阮氏,持論偏頗,誠不足辯。
最後一說,以學說文辭對立,其規摹雖少廣,然其失也,隻以文彡彰為文,遂忘文字。
故學說不文彡者,乃悍然擯諸文辭之外。
惟《論衡》所說,略成條貫。
《文心雕龍》張之,其容至博。
顧猶不知無句讀文。
此亦未明文學之本柢也。
馀以書籍得名,實馮傅竹木而起。
以此見言語文字,功能不齊。
世人以經為常,以傳為轉,以論為倫,此皆後儒訓說,非必睹其本真。
案經者,編絲綴屬之稱,異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猶浮屠書稱修多羅。
修多羅者,直譯為線,譯義為經。
蓋彼以貝葉成書,故用線聯貫也。
此以竹簡成書,亦編絲綴屬也。
傳者,專之假借。
《論語》傳不習乎,魯作專不習乎。
《說文》訓專為六寸簿。
簿即手版,古謂之忽(今作笏)。
《書》思對命,以備忽忘,故引伸為書籍記事之稱。
書籍名簿,亦名為專。
專之得名,以其體短有異于經。
鄭康成《論語序》雲:《春秋》二尺四寸,《孝經》一尺二寸,《論語》八寸。
此則專之簡策,當複短于《論語》,所謂六寸者也。
(漢《藝文志》言劉向校中古文《尚書》,有一簡二十五字者。
而服虔注《左氏傳》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