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總論

關燈
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凡文理、文字、文辭,皆稱文。

    言其采色發揚,謂之彣。

    以作樂有阕,施之筆劄,謂之章。

    《說文》雲:文,錯畫也,象交文。

    章,樂竟為一章。

    彣,戫也;彰,文彰也。

    或謂文章當作彣彰,則異議自此起。

    傳曰“博學于文”,不可作。

    雅曰“出言有章”,不可作彰。

    古之言文章者,不專在竹帛諷誦之間。

    孔子稱堯舜,煥乎其有文章。

    蓋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謂之文。

    八風從律,百度得數,謂之章。

    文章者,禮樂之殊稱矣。

    其後轉移施于篇什。

    太史公記博士平等議曰:謹案诏書律令下者,文章爾雅,訓辭深厚(《儒林列傳》)。

    此甯可書作文彡彰耶?獨以五采彰施五色,有言黻言黼言文言章者,宜作文彡彰。

    然古者或無其字,本以文章引伸。

    今欲改文章為彣彰者,惡夫沖淡之辭,而好華葉之語,違書契記事之本矣。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蓋謂不能舉典禮,非苟欲潤色也。

    《易》所以有“文言”者,梁武帝以為文王作《易》,孔子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飾也。

    夫命其形質曰文,狀其華美曰彣;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絢曰彰。

    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彣。

    是故榷論文學,以文字為準,不以彣彰為準。

    今舉諸家之法,商訂如左方。

     《論衡·超奇》雲: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

    又曰:州郡有憂,有如唐子高、谷子雲之吏,出身盡思,竭筆牍之力,煩憂适有不解者哉?又曰:長生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征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豈無憂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

    又曰:若司馬子長、劉子政之徒,累積篇第,文以萬數,其過子雲、子高遠矣!然而因成前紀,無匈中之造。

    若夫陸賈、董仲舒論說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淺露易見觀,讀之者猶曰傳記。

    陽成子長作《樂經》,楊子雲作《大玄經》,造于助思,極窅冥之深,非庶幾之才不能成也。

    桓君山作《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僞飾之辭,莫不證定。

    彼子長、子雲論說之徒,君山為甲。

    自君山以來,皆為鴻眇之才,故有嘉令之文。

     準此,文與筆非異塗。

    所謂文者,皆以善作奏記為主。

    自是以上,乃有鴻儒。

    鴻儒之文,有經傳解故諸子。

    彼方目以上第,非若後人擯此于文學外,沾沾焉惟華辭之守,或以論說記序碑志傳狀為文也。

    獨能說一經者,不在此列。

    諒由學官弟子,曹偶講習,須以發策決科。

    其所撰著,猶今經義而已。

    是故遮列使不得與也。

     自晉以降,初有文筆之分。

    《文心雕龍》雲:今之常言,有文有筆;有韻者文也,無韻者筆也。

    然《雕龍》所論列者,藝文之部,一切并包。

    是則科分文筆,以存時論,故非以此為經界也。

    昭明太子序《文選》也,其于史籍,則雲事異篇章;其于諸子,則雲不以能文為貴。

    此為裒次總集,自成一家,體例适然,非不易之定論也。

    若以文筆區分,《文選》所登,無韻者固不少。

    若雲文貴其彣耶,未知賈生《過秦》,魏文《典論》,同在諸子,何以獨堪入錄?有韻文中,既錄漢祖《大風》之曲,即古詩十九首,亦皆入選,而漢晉樂府,反有佚遺。

    是其于韻文也,亦不以節奏低卬為主,獨取文采斐然,足耀觀覽,又失韻文之本矣。

    是故昭明之說,本無以自立者也。

    (案《晉書·樂廣傳》:請潘嶽為表,便成名筆。

    《成公綏傳》:所著詩賦雜筆十馀卷。

    《張翰傳》:文筆數十篇行施世。

    《曹<囟比>傳》:所著文筆十五卷。

    《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谥議,皆珣所草。

    《南史·任昉傳》:既以文才見知,時人雲任筆沈詩。

    《徐陵傳》:國家有大手筆,必命陵草之。

    詳此諸證,則文即詩賦,筆即雜文,乃當時恒語。

    阮元之徒猥謂俪語為文,單語為筆。

    任昉、徐陵所作,可雲非俪語邪?) 近世阮元,以為孔子贊《易》,始著“文言”,故文以耦俪為主。

    又牽引文筆之說以成之。

    夫有韻為文,無韻為筆,是則骈散諸體,一切是筆非文。

    借此證成,适足自陷。

    既以《文言》為文,《序卦》《說卦》,又何說焉?且文辭之用,各有體要。

    《彖》《象》為占繇,占繇故為韻語。

    《文言》《系辭》為述贊,述贊故為俪辭。

    《序卦》《說卦》為目錄箋疏,目錄箋疏故為散錄。

    必以俪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