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略說
關燈
小
中
大
若爾,八卦小成,幹則三畫,何故三畫不為天字?又言始一終亥,是即《歸藏》。
循是以推,韻書始于一東,何知非帝出乎震,為太一下行九宮之法乎?《爾雅》始于初字,初者,裁衣之始,複可雲取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邪? 或言文字之始,肇起結繩,一繩萦為數形,一畫衍為數字。
此又矯誣眩世,持論不根。
即如喑是者,始造一字,繼則有二,二必繼一,宜在諸文之前,何故重參成文,不以一畫纡诎?且蒼颉造文,本象鳥獸蹄迒之迹。
馬蹄而外,甯有指爪不分,獨為一注者哉? 若斯之徒,妄穿崖穴,務欲勝前,不悟音訓相依,妙入無間,先達之所未袪,當推明者尚衆。
何為亢越兔蹊,自絕大道?斯所謂攻難之士,求名而不得者也。
大凡惑并音者。
多謂形體可廢。
廢則言語道窒,而越鄉如異國矣。
滞形體者,又以聲音可遺。
遣則形為糟魄,而書契與口語益離矣。
馀以寡昧,屬茲衰亂,悼古義之淪喪,湣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語原,次《小學答問》以見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
簡要之義,著在茲編,舊有論纂,亦或入錄。
若夫陰陽對轉,區其弇侈,半齒彈舌,歸之舌頭,明一字之有重音,辨轉注之系造字,比于故老,蓋有讨論修飾之功矣。
如謂不然,請俟來哲。
(見書2749頁有圖)陰弇與陰弇為同列。
陽弇與陽弇為同列。
陰侈與陰侈為同列。
陽侈與陽侈為同列。
凡同列相比為近旁轉。
凡同列相遠為次旁轉。
凡陰陽相對為正對轉。
凡自旁轉而成對轉為次對轉。
凡陰聲陽聲雖非對轉,而以比鄰相出入者,為交紐轉。
凡隔軸聲者不得轉,然有間以軸聲隔五相轉者,為隔越轉。
凡近旁轉、次旁轉、正對轉、次對轉為正聲。
凡交紐轉、隔越轉為變聲。
孔氏《詩聲類》列上下兩行,為陽聲陰聲,其陽聲即收鼻音,陰聲非收鼻音也。
然鼻音有三孔道:其一侈音,印度以西皆以半“摩”字收之,今為談、蒸、侵、冬、東諸部,名曰撮唇鼻音;其一弇音,印度以西皆以半“那”字收之,今為青、真、諄、寒諸部,名曰上舌鼻音;其一軸音,印度以“央”字收之,不待撮唇上舌,張口氣悟,其息自從鼻出,名曰獨發鼻音。
夫撮唇者使聲上揚,上舌者使聲下咽,既已乖異,且二者非故鼻音也,以會厭之氣。
被閉距于唇舌,宛轉趨鼻以求渫宣,如河決然。
獨發鼻音則異是。
印度音“摩”“那”皆在體文,而“央”獨在聲勢,亦其義也。
談、蒸、侵、冬、東諸部,少不審則如陽。
然其言之自别。
《釋名》雲:風,兖、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氾也;青、徐掞口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
放在陽為開唇,風氾在侵、談為合唇。
區以别矣,焉可怃也。
夫陽聲弇者,陰聲亦弇;陽聲侈者,陰聲亦侈;陽聲軸者,陰聲亦軸。
是故陰陽各有弇侈而分為四,又有中軸而分為六矣。
不悟是者,鼻音九部,悉似同呼,不能得其蒨理。
今江河之域,撮唇鼻音,收之亦以半“那”字,惟交廣以半“摩”字收之。
此于聲音大劑,能條理始終矣。
然魚者閉口之極,陽者開口之極。
故陽部與陽侈聲陽弇聲皆旁轉。
(陽部轉東者,如《老子》以盲爽狂與聾為韻,及泱滃音轉,伀锺作章,是也。
轉侵冬者,如《漢書·李廣傳》諸妄校尉,張晏釋妄為凡;《說文》訓訪為汎謀,《釋名》訓風為放,《易》朋,盍臧或為盍簪,或為盍宗。
又商轉為宋,《周頌》以崇皇為韻,是也。
轉蒸者,如揚觚作媵觚,未嘗即未曾,又??通作強,是也。
轉談者,如《大雅》以瞻相為韻,《商頌》以濫皇為韻,及鏡轉作鑒,是也。
此與陽侈聲之轉也。
轉青者,如《禮經》并亦作并,又将借為請,丁鼎借為當,是也。
轉真者,如萌氓即民,榜又稱篇,今字扁亦為榜,又楄部訓方木,是也。
轉諄者,如《易傳》以炳君為韻,《爾雅》英光亦作蕨??,又芳轉為芬,防轉為墳,是也。
轉寒者,如磺人作卝人,舜妃女英,《帝系》篇作女匽,《說文》袢讀若普,是也。
此與陽弇聲之轉也。
)魚部與陰侈聲陰弇聲皆旁轉(魚部轉侯者,如武借為柎,傅借為附是也。
轉幽者,如甫聲字為牖,《大雅》以怓韻休逑憂,是也。
轉之者,如民雖靡膴作民雖靡腜,又怃忄某同訓,谟謀同訓,是也。
轉宵者,如犧牲不略作犧牲不勞,古文以{白大}為澤,又《漢書》暴室,亦作薄室,《詩》之暴虎,即為搏虎,是也。
此與陰侈聲之轉也。
轉支者,如迹籀文作綍,狄字今從亦聲,闿<囗睾>為豈弟,曰<囗睾>為曰涕,是也。
轉至者,如《方言》雲,迹迹,屑屑,不安也;二語相轉;<黍刃>,<黍女>,黏也,二語相轉。
《說文》渠卻,《釋蟲》作蛣蜣,又拮據為連語,《釋诂》劼又訓固,《廣雅》石訓為擿,《賈子》亦雲提石,而擿字自《詩箋》已作擲也。
轉脂者,如《說文》婿讀若細,婿本言谞,故字或作聟,假谞為之,而今讀若細,又《史記·匈奴列傳》黃金胥纰,《漢書》作犀比,《戰國策》言師比,是也。
轉隊隊者,如《說文》煙訓郁,伹訓拙,又鼓造為屈造,《魏略》書徐庶白垩塗面作白垩突面,是也。
轉泰者,如于越同訓,又《釋名》稱草圓屋曰蒲,即草舍之抵字,是也。
轉歌
循是以推,韻書始于一東,何知非帝出乎震,為太一下行九宮之法乎?《爾雅》始于初字,初者,裁衣之始,複可雲取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邪? 或言文字之始,肇起結繩,一繩萦為數形,一畫衍為數字。
此又矯誣眩世,持論不根。
即如喑是者,始造一字,繼則有二,二必繼一,宜在諸文之前,何故重參成文,不以一畫纡诎?且蒼颉造文,本象鳥獸蹄迒之迹。
馬蹄而外,甯有指爪不分,獨為一注者哉? 若斯之徒,妄穿崖穴,務欲勝前,不悟音訓相依,妙入無間,先達之所未袪,當推明者尚衆。
何為亢越兔蹊,自絕大道?斯所謂攻難之士,求名而不得者也。
大凡惑并音者。
多謂形體可廢。
廢則言語道窒,而越鄉如異國矣。
滞形體者,又以聲音可遺。
遣則形為糟魄,而書契與口語益離矣。
馀以寡昧,屬茲衰亂,悼古義之淪喪,湣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語原,次《小學答問》以見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
簡要之義,著在茲編,舊有論纂,亦或入錄。
若夫陰陽對轉,區其弇侈,半齒彈舌,歸之舌頭,明一字之有重音,辨轉注之系造字,比于故老,蓋有讨論修飾之功矣。
如謂不然,請俟來哲。
(見書2749頁有圖)陰弇與陰弇為同列。
陽弇與陽弇為同列。
陰侈與陰侈為同列。
陽侈與陽侈為同列。
凡同列相比為近旁轉。
凡同列相遠為次旁轉。
凡陰陽相對為正對轉。
凡自旁轉而成對轉為次對轉。
凡陰聲陽聲雖非對轉,而以比鄰相出入者,為交紐轉。
凡隔軸聲者不得轉,然有間以軸聲隔五相轉者,為隔越轉。
凡近旁轉、次旁轉、正對轉、次對轉為正聲。
凡交紐轉、隔越轉為變聲。
孔氏《詩聲類》列上下兩行,為陽聲陰聲,其陽聲即收鼻音,陰聲非收鼻音也。
然鼻音有三孔道:其一侈音,印度以西皆以半“摩”字收之,今為談、蒸、侵、冬、東諸部,名曰撮唇鼻音;其一弇音,印度以西皆以半“那”字收之,今為青、真、諄、寒諸部,名曰上舌鼻音;其一軸音,印度以“央”字收之,不待撮唇上舌,張口氣悟,其息自從鼻出,名曰獨發鼻音。
夫撮唇者使聲上揚,上舌者使聲下咽,既已乖異,且二者非故鼻音也,以會厭之氣。
被閉距于唇舌,宛轉趨鼻以求渫宣,如河決然。
獨發鼻音則異是。
印度音“摩”“那”皆在體文,而“央”獨在聲勢,亦其義也。
談、蒸、侵、冬、東諸部,少不審則如陽。
然其言之自别。
《釋名》雲:風,兖、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氾也;青、徐掞口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
放在陽為開唇,風氾在侵、談為合唇。
區以别矣,焉可怃也。
夫陽聲弇者,陰聲亦弇;陽聲侈者,陰聲亦侈;陽聲軸者,陰聲亦軸。
是故陰陽各有弇侈而分為四,又有中軸而分為六矣。
不悟是者,鼻音九部,悉似同呼,不能得其蒨理。
今江河之域,撮唇鼻音,收之亦以半“那”字,惟交廣以半“摩”字收之。
此于聲音大劑,能條理始終矣。
然魚者閉口之極,陽者開口之極。
故陽部與陽侈聲陽弇聲皆旁轉。
(陽部轉東者,如《老子》以盲爽狂與聾為韻,及泱滃音轉,伀锺作章,是也。
轉侵冬者,如《漢書·李廣傳》諸妄校尉,張晏釋妄為凡;《說文》訓訪為汎謀,《釋名》訓風為放,《易》朋,盍臧或為盍簪,或為盍宗。
又商轉為宋,《周頌》以崇皇為韻,是也。
轉蒸者,如揚觚作媵觚,未嘗即未曾,又??通作強,是也。
轉談者,如《大雅》以瞻相為韻,《商頌》以濫皇為韻,及鏡轉作鑒,是也。
此與陽侈聲之轉也。
轉青者,如《禮經》并亦作并,又将借為請,丁鼎借為當,是也。
轉真者,如萌氓即民,榜又稱篇,今字扁亦為榜,又楄部訓方木,是也。
轉諄者,如《易傳》以炳君為韻,《爾雅》英光亦作蕨??,又芳轉為芬,防轉為墳,是也。
轉寒者,如磺人作卝人,舜妃女英,《帝系》篇作女匽,《說文》袢讀若普,是也。
此與陽弇聲之轉也。
)魚部與陰侈聲陰弇聲皆旁轉(魚部轉侯者,如武借為柎,傅借為附是也。
轉幽者,如甫聲字為牖,《大雅》以怓韻休逑憂,是也。
轉之者,如民雖靡膴作民雖靡腜,又怃忄某同訓,谟謀同訓,是也。
轉宵者,如犧牲不略作犧牲不勞,古文以{白大}為澤,又《漢書》暴室,亦作薄室,《詩》之暴虎,即為搏虎,是也。
此與陰侈聲之轉也。
轉支者,如迹籀文作綍,狄字今從亦聲,闿<囗睾>為豈弟,曰<囗睾>為曰涕,是也。
轉至者,如《方言》雲,迹迹,屑屑,不安也;二語相轉;<黍刃>,<黍女>,黏也,二語相轉。
《說文》渠卻,《釋蟲》作蛣蜣,又拮據為連語,《釋诂》劼又訓固,《廣雅》石訓為擿,《賈子》亦雲提石,而擿字自《詩箋》已作擲也。
轉脂者,如《說文》婿讀若細,婿本言谞,故字或作聟,假谞為之,而今讀若細,又《史記·匈奴列傳》黃金胥纰,《漢書》作犀比,《戰國策》言師比,是也。
轉隊隊者,如《說文》煙訓郁,伹訓拙,又鼓造為屈造,《魏略》書徐庶白垩塗面作白垩突面,是也。
轉泰者,如于越同訓,又《釋名》稱草圓屋曰蒲,即草舍之抵字,是也。
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