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略說
關燈
小
中
大
地官保氏,教國子以六藝,曰禮樂射禦書數。
《七略》列書名之守于小學。
《律曆志》曰: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其法在算術,宣于天下,小學是則。
此則書數并稱,而禮樂射禦阙焉。
蓋六藝者,習之不一時,行之不一歲。
射禦非兒童所任。
六樂之舞,十三始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舞大夏。
禮亦準是。
獨書數不出刀筆口耳,(按:古但有籌算,筆算乃始梵僧。
然史趙以亥有二首六身計日,是已有筆算矣。
要之書數,皆刀筆之事。
書兼聲韻、亦在口耳。
)長幼宜之。
《說文叙》曰: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明節次最初也。
其與九數,容得并習。
故劉歆言小學,獨舉書數。
若夫理财正辭,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莫大乎文字。
自李斯、蕭何以降,小學專任八體久矣。
《世本》言蒼颉作書。
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玄,皆雲蒼颉為黃帝史官(《說文叙》亦同此說)。
崔瑗、曹植、蔡邕、索靖以為古之王者。
張揖言蒼颉為帝王,生于禅通之紀。
揖所說蓋本慎到。
慎到曰:蒼颉在庖犧前。
(皆見《書正義》引。
)其時代無以明焉。
《說文叙》曰:蒼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鄭康成注《禮》曰:古曰名,今曰字。
尋讨舊籍,書契稱字,慮非始于李斯。
何者?人生幼而有名,冠為之字。
名字者,一言之殊号。
名不可二,孳乳浸多謂之字。
足明周世有其稱矣。
六書之次。
《說文叙》曰: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世稱異域之文諧聲,中國之文象形。
此徒明其大校,非複刻定之論。
征尋外紀,專任象形者,有西南天教之國。
會意一例,域外所無。
至于計數之文,始一終九,自印度、羅甸、亞羅比耶,皆為指事。
轉注假借,為文字繁省之例,語言變異之端,雖域外不得阙也。
(假借非謂同音通用,見轉注假借說。
) 六書所以始指事者,固由夷夏所同,引以居首。
若其常行之字,中土不可一用并音,亦誠有以。
蓋自軒轅以來,經略萬裡,其音不得不有楚夏。
并音之用,隻局一方,若令地望相越,音讀雖明,語則難曉。
今以六書為貫,字各歸部,雖北極漁陽,南暨儋耳,吐言難谕,而按字可知。
此其所以便也。
海西諸國,土本狹小,尋響相投,俞用并音,宜無疐礙。
至于印度,地大物博,略與諸夏等夷,言語分為七十馀種,而文字猶守并音之律,出疆數武,則筆劄不通;梵文廢閣,未逾千祀,随俗學人,多莫能曉,所以古史荒昧,都邑殊風。
此則并音宜于小國,非大邦便俗之器明矣。
漢字自古籀以下,改易殊體,六籍雖遙,文猶可讀。
古字或以音通借,随世相沿,今之聲韻,漸多訛變。
由是董理小學,以韻學為候人,譬猶旌旃辨色,钲铙習聲,耳目之治,未有不相資者焉。
言形體者始《說文》,言故訓者始《爾雅》,言音韻者始《聲類》。
三者偏廢,則小學失官。
自《聲類》而下者,卷軸散亡,今所難理。
後出之書,獨有《廣韻》,則其粲然者矣。
《廣韻》者,今韻之宗,其以推迹古音,猶從部次,上考《經典釋文》,及《一切經音義》,舊音絕響,多在其中。
顧炎武為《唐韻正》,始分十部。
江永《古韻标準》,分十三部。
段玉裁《六書音均表》,分十七部。
孔廣森《詩聲類》,分十八部。
王念孫分二十一部。
大氐前修未密,後出轉精。
發明對轉,孔氏為勝。
若其悛次五音,本之反語,孫炎、韋昭,财有魄兆。
舊雲雙聲,唐韻雲紐,晚世謂之字母。
三十六母,雖依拟梵書,要以中夏為準。
顧氏稽古有馀,審音或滞。
江氏複過信字母,奉若科律。
段、孔以降,含隐不言。
獨錢大昕差次古今,以舌上輕唇二音,古所無有,然後宮商有準,八風從律。
斯則定韻莫察乎孔,審紐莫辯乎錢。
雖有損益,百世可知也。
段氏為《說文注》,與桂馥、王筠并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
何者?凡治小學。
非專辨章形體,要于推尋故言,得其經脈。
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獨以為桀。
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鹹與段書相次。
郝于聲變,猶多億必之言。
段于雅訓,又不逮郝。
文理密察,王氏為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适。
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玺,此自一家之業。
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
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诰,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為者,又非夫達神旨者也。
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
苟失其原,巧僞斯甚。
昔二徐初治許書,方在草創,曾未百歲,而荊舒《字說》橫作。
自是小學破壞,言無典常。
明末有衡陽王夫之,分文析字,略視荊舒為愈。
晚有湘潭王闿運,亦言指事會意,不關字形。
此三王者,異世同術,後雖愈前,乃其刻削文字,不求聲音,譬喑聾者之視書,其揆一也。
或言書契因于八卦,水為坎象,巛則坤圖。
《七略》列書名之守于小學。
《律曆志》曰: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其法在算術,宣于天下,小學是則。
此則書數并稱,而禮樂射禦阙焉。
蓋六藝者,習之不一時,行之不一歲。
射禦非兒童所任。
六樂之舞,十三始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舞大夏。
禮亦準是。
獨書數不出刀筆口耳,(按:古但有籌算,筆算乃始梵僧。
然史趙以亥有二首六身計日,是已有筆算矣。
要之書數,皆刀筆之事。
書兼聲韻、亦在口耳。
)長幼宜之。
《說文叙》曰: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明節次最初也。
其與九數,容得并習。
故劉歆言小學,獨舉書數。
若夫理财正辭,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莫大乎文字。
自李斯、蕭何以降,小學專任八體久矣。
《世本》言蒼颉作書。
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玄,皆雲蒼颉為黃帝史官(《說文叙》亦同此說)。
崔瑗、曹植、蔡邕、索靖以為古之王者。
張揖言蒼颉為帝王,生于禅通之紀。
揖所說蓋本慎到。
慎到曰:蒼颉在庖犧前。
(皆見《書正義》引。
)其時代無以明焉。
《說文叙》曰:蒼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鄭康成注《禮》曰:古曰名,今曰字。
尋讨舊籍,書契稱字,慮非始于李斯。
何者?人生幼而有名,冠為之字。
名字者,一言之殊号。
名不可二,孳乳浸多謂之字。
足明周世有其稱矣。
六書之次。
《說文叙》曰: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世稱異域之文諧聲,中國之文象形。
此徒明其大校,非複刻定之論。
征尋外紀,專任象形者,有西南天教之國。
會意一例,域外所無。
至于計數之文,始一終九,自印度、羅甸、亞羅比耶,皆為指事。
轉注假借,為文字繁省之例,語言變異之端,雖域外不得阙也。
(假借非謂同音通用,見轉注假借說。
) 六書所以始指事者,固由夷夏所同,引以居首。
若其常行之字,中土不可一用并音,亦誠有以。
蓋自軒轅以來,經略萬裡,其音不得不有楚夏。
并音之用,隻局一方,若令地望相越,音讀雖明,語則難曉。
今以六書為貫,字各歸部,雖北極漁陽,南暨儋耳,吐言難谕,而按字可知。
此其所以便也。
海西諸國,土本狹小,尋響相投,俞用并音,宜無疐礙。
至于印度,地大物博,略與諸夏等夷,言語分為七十馀種,而文字猶守并音之律,出疆數武,則筆劄不通;梵文廢閣,未逾千祀,随俗學人,多莫能曉,所以古史荒昧,都邑殊風。
此則并音宜于小國,非大邦便俗之器明矣。
漢字自古籀以下,改易殊體,六籍雖遙,文猶可讀。
古字或以音通借,随世相沿,今之聲韻,漸多訛變。
由是董理小學,以韻學為候人,譬猶旌旃辨色,钲铙習聲,耳目之治,未有不相資者焉。
言形體者始《說文》,言故訓者始《爾雅》,言音韻者始《聲類》。
三者偏廢,則小學失官。
自《聲類》而下者,卷軸散亡,今所難理。
後出之書,獨有《廣韻》,則其粲然者矣。
《廣韻》者,今韻之宗,其以推迹古音,猶從部次,上考《經典釋文》,及《一切經音義》,舊音絕響,多在其中。
顧炎武為《唐韻正》,始分十部。
江永《古韻标準》,分十三部。
段玉裁《六書音均表》,分十七部。
孔廣森《詩聲類》,分十八部。
王念孫分二十一部。
大氐前修未密,後出轉精。
發明對轉,孔氏為勝。
若其悛次五音,本之反語,孫炎、韋昭,财有魄兆。
舊雲雙聲,唐韻雲紐,晚世謂之字母。
三十六母,雖依拟梵書,要以中夏為準。
顧氏稽古有馀,審音或滞。
江氏複過信字母,奉若科律。
段、孔以降,含隐不言。
獨錢大昕差次古今,以舌上輕唇二音,古所無有,然後宮商有準,八風從律。
斯則定韻莫察乎孔,審紐莫辯乎錢。
雖有損益,百世可知也。
段氏為《說文注》,與桂馥、王筠并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
何者?凡治小學。
非專辨章形體,要于推尋故言,得其經脈。
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獨以為桀。
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鹹與段書相次。
郝于聲變,猶多億必之言。
段于雅訓,又不逮郝。
文理密察,王氏為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适。
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玺,此自一家之業。
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
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诰,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為者,又非夫達神旨者也。
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
苟失其原,巧僞斯甚。
昔二徐初治許書,方在草創,曾未百歲,而荊舒《字說》橫作。
自是小學破壞,言無典常。
明末有衡陽王夫之,分文析字,略視荊舒為愈。
晚有湘潭王闿運,亦言指事會意,不關字形。
此三王者,異世同術,後雖愈前,乃其刻削文字,不求聲音,譬喑聾者之視書,其揆一也。
或言書契因于八卦,水為坎象,巛則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