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可二人并走,先出鳳陽門者非盜。
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是盜,何以誣人?○按:行人追盜,而能及之,則足捷于盜可知。
歐陽公知左手執箸者殺人,其發奸之神類此。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以叱幹阿利領将作大匠。
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薄,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
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铠匠。
○按:阿利之殘忍,固不足論。
然今日制器能師其意,以綜核名實,必無楛窳之械矣。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群臣勸都長安。
勃勃曰:朕豈不知長安累帝舊都,有山河四塞之固。
但荊吳僻遠,勢不能為人之患。
東魏與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數百馀裡。
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
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諸卿适未見此耳。
其下鹹曰:非所及也。
乃于長安置南台,以璝領大将軍、雍州牧、錄南台尚書事。
勃勃還統萬。
○按:形勢無常,因時而制,于此可見。
《宋書·胡藩傳》:高祖怒甚,即日于馬頭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數丈。
○按:今沿海沿江登岸處,謂之馬頭,其勢方峻,蓋得名義于馬頭岸也。
劉宋時馬頭岸,即今沙市南岸。
今日日本通商,而其名果應矣。
《通典》州郡十一濠州雲:舊有當塗縣,晉安帝立馬頭郡。
又壽州盛唐雲:晉永和中謝尚鎮馬頭城,即今縣北也。
此二馬頭者,蓋亦以形勢得名。
《宋書·魯爽傳》:焘還至湖陸,爽等請曰:奴與南有仇,每兵來常慮禍及墳墓,乞其迎喪還葬國都。
虜群下于其主稱奴,猶中國稱臣也。
○按:今滿洲、蒙古皆然。
《宋書·沈攸之傳》:南賊已次近道,以攸之為甯朔将軍、尋陽太守,率軍據虎檻。
時王玄谟為大統,未發,前鋒有五軍在虎檻,五軍後又絡繹繼至。
每夜各立姓号,不相秉受。
攸之謂軍吏曰:今衆軍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漁父夜相呵叱,便緻駭亂,取敗之道也。
乃就一軍請号,衆鹹從之。
○案:此亦止擾亂之上策,然以偏裨而能行此,非易事也。
卷一:天子之禦造父,參〈本作三,郭《注》曰:下雲參百為禦者。
洪校因從之改。
〉百耿、翛芍及。
麟按:參百耿為一人。
參者,參乘,與禦相對。
《書序》:穆王命伯冏為周太仆正。
伯百古通用。
冏《釋文》音九永反,與耿同音。
又雲:字亦作煛。
近人謂煛即臩之壞字,非是,蓋本作耿而訛為煛爾。
然則百耿即伯冏矣。
卷四雲:參百為禦者。
古人舉字多單稱伯仲。
《虞書》咨伯不言伯夷,祭仲足即稱祭仲,鮑叔牙即稱鮑叔。
故參百耿亦不舉耿字也。
為禦則非參乘矣。
仍稱參者,著其本為夫子之參乘,而此時則暫為柏夭之禦也。
卷二:工布之四。
麟按:《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幹将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此工布亦當為劍名,其名固不必自歐冶、幹将始也。
卷二:?吾乃膜拜而受。
《注》:今之胡人禮佛舉手加頭,稱南谟拜者,即此類也。
音模。
又:西膜之所謂鴻鹭。
《注》:西膜,沙漠之鄉。
卷四:膜稷三十車。
《注》:稷,粟也。
膜未聞。
麟按:膜拜固是南谟,惟西膜則非沙漠之義。
泰西人稱紅海左右之國,若亞細亞、腓尼基、巴比倫、亞剌伯,以及猶太,皆曰賽模民族,實為歐洲種族宗教之鼻祖。
賽模之稱,著自草昧,此西膜即賽模,而膜稷則猶言戎菽也。
郭氏釋為沙漠,夫西方誠有戈壁,然古之稱漠者,多在北方,且沙漠無人,安得有鴻鹭之語。
至于膜稷,則因漠地必無草木,乃不得不雲未聞。
良由晉時與紅海鮮通,故不知其族号耳。
卷三:山?自出。
?下《注》雲:陵字。
按字體當作?,從夌省聲。
以古文篆體?字作?,隸寫者遂訛作?。
《楚辭·離騷》:女媭之婵媛兮。
《注》:女媭,屈原姊也。
洪興祖《補注》:《說文》雲:媭,女字也。
賈侍中說:楚人謂女曰媭。
前漢有呂須,取此為名。
《水經》引袁嵩雲: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縣北有原故宅,宅之東北,有女須廟,搗衣石猶在。
麟案:媭為姊稱,然所謂女媭者,未必即原姊也。
《漢書·武五子傳》:胥迎女巫李女須,使下神祝詛。
女須泣曰,雲雲。
師古曰:女須者,巫之名也。
合之呂須,知戰國、秦、漢間,女子多以媭名。
屈子所稱,安知其非人名耶?至袁嵩所說,蓋鄉人因叔師語而附會成之,本不足據。
若女媭果為原姊,《史記》猶載漁父之詞,必不遺其姊矣。
《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
《釋文》引鄭氏說雲:禹,三王最先者。
此義至邃,無人發明。
山陽丁儉卿稍理其說,亦末明遰。
夫鄭固見全書之旨皆述禹道,故以禹釋先王,非強以先王屬禹也。
禹書無存,此義非明《墨子》不能說。
《莊子·天下》篇道墨子之言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淮南·要略訓》雲: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
然則欲明《孝經》首禹之義,必觀《墨子》。
墨子兼愛,孟氏以為無父,此特其末失耳。
若論其本,則兼愛塙為禹道。
且墨家未嘗不言孝。
《漢書·藝文志》題墨家者流雲: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
是也。
此經《三才章》雲: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博愛即兼愛。
《天子章》雲: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疏》引巍真克《注》雲:博愛也。
此即兼愛明矣,證一。
《感應章》雲: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援神契》釋以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白虎通》雲:不臣三老五更者,欲率天下為人子弟,禮曰: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蓺文志》題墨家雲: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此又墨家所述禹道,與《孝經》同,證二。
《蓺文志》雲: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此經《聖治章》雲: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
昔者周公郊事後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道相合。
又《祭法》雲: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堯,夏後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是明堂宗祀,虞以上祀異姓有德者,其以父配天,實自夏始。
宗禹者啟也,若禹則宗鲧矣。
〈鲧障洪水而殛死,以死勤事有功,故可于明堂配帝。
〉然則嚴父大孝,禹始創制。
證三。
至于墨家之蔽,不别親疏,幾陷不愛其親而愛佗人之辟,要是相裡、鄧陵諸别墨之流弊。
〈如《節葬》篇輿《喪親章》悖,亦由此。
《墨子》非盡翟自箸,要在愼擇。
〉若由墨氏本旨以推禹道,則正與《孝經》相合,如符契也。
其在《墨子》外者,《左氏傳》雲:禹合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異義》引《公羊》說,殷三千諸侯,周千八百諸侯。
是殷、周無萬國,萬國惟夏,此經《孝治章》雲: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此先王不指禹言。
〉若非夏禹,何有萬國?證一。
《周禮》五刑各五百,為二千五百章。
《書·呂刑序》雲:呂命穆王,訓夏贖刑。
而《呂刑》篇雲:五刑之屬三千。
《曲禮》:刑不上大夫。
《正義》引張逸曰:謂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
此《孝經·五刑章》亦雲: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其為述夏刑明矣。
證二。
然則以《墨子》明大義,以諸經明制度,《孝經》全書,皆述禹道。
而先王之為禹,無疑義矣。
夫子必用夏法作《孝經》者,亦為漢制作也。
《内則》建首言:後王命冢宰,降德于衆兆民。
子事父母,雲雲。
《禮記》中專言子職者,厥惟《内則》,是即《孝經》之條例。
而首言後王,後王者,後王也。
〈孫炎、王肅以為君王,盧子幹以後為王後,皆非。
〉《荀子》所謂後王者,天下之君也。
孔子時,周王已黜,為漢制作。
所謂後王,天下之君者,七十子後學,暗指漢帝言也。
後王先王,各有指實。
正朔三而複,漢運同夏。
《尚書中侯·霸免》雲:卯金刀帝出,複禹之常。
故先王後王,其揆一也。
《開宗明義章》又雲: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教即忠、質、文三教。
《白虎通·三教》雲:《樂稽耀嘉》曰:顔回尚〈盧召弓日:尚當為問。
〉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
舜之承堯,無為易也。
或曰:三教改易,夏後氏始。
〈以上《白虎通》。
〉案三教改易所始,即教之所由生,既言始自夏後,則與夏後同運者,必從尚忠之教矣。
或曰:為漢制法,惟《春秋》耳,豈《孝經》亦然耶?曰:是有塙證。
《孝經·鈎命決》雲:曾子撰斯問曰:孝文駁不同何?子曰:吾作《孝經》,以素王無爵祿之賞,斧钺之誅,故稱明王之道。
曾子辟席複坐,子曰:吾語女,順遜以避禍災,與先王以托權,目至德要道以題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開号,列曾子示撰補書詩以合謀。
〈以上《鈎命決》。
〉苟非為漢制作,何必言素王,何必言順遜避禍,且其言托權先王,正猶《春秋》之托權于魯。
惟《春秋》假時事以寄賞罰,不得不托權于周時之魯國。
《孝經》則不假時事,故直托權于與漢同運之夏王矣。
《尚書·考靈曜》曰:丘生倉際,觸期稽度,為赤制,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綴紀撰書定禮義。
按古人用以字或與而字同義。
作《春秋》而明文命為兩事,明文命者,文命,禹名也,謂以《孝經》明禹道也。
蓋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兩書固相輔而行,其制作之微意亦同矣。
《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
《注》:格,來也。
物猶事也。
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宋氏翔鳳《大學古義說》申之曰:格物者,誠、正、修、齊、治、平之效驗也。
故言在而不言先,言其效驗無往不在。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馀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此格物之謂也。
是說甚精當。
然誠、正、修、齊、治、平,皆自緻知始,格物非六者之效,乃緻知之效。
《荀子·解蔽篇》曰:《詩》曰:鳳皇秋秋,其翼若幹,其聲若箫,有皇有鳳,〈今本皇鳳誤倒。
王懷祖從《藝文類聚·祥瑞部》、《太平禦覽·人事部》、《羽族部》校正。
〉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是鳳皇來儀,為不蔽之效驗。
不蔽即緻知。
彼上文雲: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是則不蔽者,于萬物之異,莫不豁然無疑。
此即緻知明矣。
鄭君之義,遠本古大儒,豈後儒淺說所能撼耶?此即下文言物格而後知至者。
何也?曰:緻知者其用力,知至者其成功,物若不來,孰明其知之至與不至哉?譬如奏六樂而地示物魅,羽毛鱗介皆至,然後見樂音之和也。
若今之所謂格物,則古人以緻知二字括之而已足矣。
《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者??皮代旃。
張古馀《考證》曰:華本??改漢,字書未見??字。
麟按:??當為漢時俗書果然之然字。
《說文》:然或作?,從難聲。
難從??〈即堇字。
〉聲,故??亦從犬??聲。
《春官·巾車》:然??髤飾。
《注》:然,果然也。
此??皮與代旃并舉,是為茵蓐者。
《說苑·尊賢》篇: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湯、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
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按此彭祖即大彭。
《鄭語》雲:大彭、豕韋為商伯矣。
力謂權力也。
《韓非子·說疑》篇: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駒,桀有侯侈,纣有崇侯虎,晉有優施,此六人者,亡國之臣也。
《困學紀聞》十引此而說之曰:崇侯、優施事甚箸。
《古今人表》桀時有雅侈,馀皆阙。
餘讀此思得孤男一事,蓋《論衡·問孔篇》雲:《尚書》曰:毋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
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
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朱以敕戒之。
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陳己行事,以往推來,以見蔔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
〈以上《論衡》。
〉此解《書》謂舜戒禹毋私不肖子,禹亦答以己不私不肖子,大義甚是。
惟丹朱但失帝位,不得言殄世,且亦不至與蕩舟之奡并稱。
近人疑此丹朱即讙兜,引《海外南經》讙頭國或曰讙朱國。
又引《古文尚書》讙兜作鴅吺,字從丹聲,證之。
餘頗然其說。
蓋讙兜有不肖子,即所謂孤男也。
讙兜之惡,實由昵信孤男而成。
《大荒北經》又言讙頭生苗民。
《注》以為三苗之民。
然則三苗即孤男;為讙兜之子,父子濟惡,故舜言讙兜事,以戒禹無私不肖子。
〈奡他事不可知,其兼舉之,必有故。
〉 《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注》:今《尚書》舜流共工于幽州,此雲禹,未詳。
郝蔺臯《補注》曰:共工蓋主水土之官,禹抑洪水,故假言逐去之,非實事也。
麟按:《大荒西經》雲:有禹攻共工國山。
郝氏引《周書·史記》篇:昔有共工,唐氏伐之,共工以亡。
謂堯命禹攻其國而亡之。
此說優于《荀子補注》。
《大荒北經》雲: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堙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是因以為台。
是則禹誅相繇,即滅共工矣。
蓋四兇之誅,雖皆歸功于舜,而自鲧以外,固有禹戮之者。
且四兇雖同受惡名,然鲧為治水無功者,而共工則以水害民者。
譬共工為寇逆,鲧特贲軍之将,其罪固不可同日語矣。
故禹逐共工,即以修鲧之功也。
《鹽鐵論·散不足》篇:蹇捕庸脯。
孫仲容《劄移》曰:疑當作蹇搏胃脯。
《釋名·釋飲食》雲:脯,搏也。
幹燥,相搏箸也。
《說文·肉部》雲:脯,幹肉也。
膊,薄脯膊之屋上。
捕搏與膊字并通。
《史記·貨殖傳》有胃脯。
〈自《注》:《幹祿字書》庸俗作?,與胃形近。
〉麟按:孫以捕為膊是也。
《呂氏春秋·别類》篇雲: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濕之則為幹。
淖義同濕,蹇義同幹。
蹇膊者,幹膊也。
其以庸為胃之誤,則非。
庸當借為爓。
《左傳》文十八年閻職,《齊世家》作庸職。
《書·雒诰》無若火始焰焰,《漢書·梅福傳》作庸庸,是庸字與臽聲閻聲字通。
《禮器》三獻爓,《注》:爓,沈肉于湯也。
蓋脯為幹肉,今人食幹肉者,或時于熱湯中漬之,故曰爓脯。
爓脯與蹇膊相對,蹇膊則直幹食之而已。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注》:鄭司農雲:實柴,實牛柴上也,實柴或為賓柴。
《釋》曰:賓柴無義,後鄭雖不破,當還從實柴也。
麟按:賓柴古義,後人莫解。
按柴字孳生作祡。
《說文》雲:祡,燒柴焚燎以祭天神。
??,古文柴,從隋省。
此賓柴字則作柴,義則作??。
賓者,導也。
〈《書·堯典》:寅賓出日。
僞孔《傳》:賓,導也。
按《五帝本紀》已訓寅賓為敬道,是其義古矣。
〉??之言随也。
《太玄·從·測》雲:日嫔月随。
嫔即賓,言日倡導而月随從也。
此祀日月星辰,以日月為重,故以賓??為祭名,古義散亡,惟楊子雲得之。
《堯典》之寅賓出日,賓即賓柴之祭也。
祭日有二,郊祭大報天而主日,春分朝日,皆稱曰賓。
《楚辭·天問》:啟棘賓商,九辯、九歌。
《大荒西經》雲:開上三嫔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郝蘭臯曰:賓嫔古字通。
棘與亟同。
蓋謂啟三度賓于天帝,而得九奏之樂也。
此說是也。
賓商乃賓帝之訛,郊本賓日,以其報天,故亦言賓帝、賓天,而神其說者,乃謂啟得上天。
蓋郊畤封禅,古有求仙之說。
而《周書·大子晉》篇言吾後三年将上賓于帝所,則竟以賓帝為升天之代稱矣。
知賓柴之本義,則一切怪妄之說可袪。
《鹽鐵論·散不足》篇:胹羔豆賜。
按賜當為饧之誤。
《方言》:饧謂之????。
《注》:即幹饴也。
饴謂之?,??謂之?。
《注》:以豆?雜饧也。
然則豆饧即以豆?雜饧矣。
胹羔必和以豆饧者,古人飲食調以滑甘。
《楚辭·招魂》雲:胹鼈炮羔,有柘漿些。
〈彼《注》雲:柘,薯蔗也。
〉其調和與此相似。
《說文》古文仁字作??,而古夷字又作??。
《漢書·樊哙傳》:與司馬??戰砀東。
《注》:??,讀與夷同。
《孝經》:仲尼居。
《釋文》:??,古夷字。
是則夷字作??者,乃假古文仁為之。
亦有假小篆仁字為夷者,《海内西經》: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郭《注》雲:言非仁人及有才藝如羿者,不能得登此山之岡嶺巉岩也。
此說極牽強,不知仁羿即夷羿。
《左傳》雲:夷羿收之。
是也。
亦有假夷為仁者,《釋木》:無姑,其實夷。
夷即借為果實之人,今多作仁矣。
蓋《說文》雲:夷俗仁,仁者壽。
故夷與仁,義訓本通,而古音讀夷如遲,〈如《詩·四牡》:周道倭遲。
《韓詩》作威夷。
《淮南·原道訓·注》:馮夷或作遲,又陵夷亦作陵遲。
〉與仁雙聲,脂真韻又通轉,故夷仁互借。
《表記》、《中庸》皆雲:仁者,人也。
《表記》雲: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
《韓敕碑》:四方士仁。
此仁皆即人字。
然則借夷為士仁之仁,則即人字矣。
竊疑夷仁人古祇一字,蓋種類之别,??僥貴于蠻閩,羌貉狄夷貴于??僥,夏貴于夷,然夷之較夏,惟禮文未習耳,他則迥非異類比矣。
自禹别九土,始有夏稱。
制字從頁臼夂,以為中國之号。
自禹以前,夷與夏固皆謂之人而已。
夷俗仁,故即稱其類為人,以就人聲而命其德曰仁,仁即人字也。
古彜器人有作?者,重人則為?,以小畫二代重文則為仁,非兩字也。
自夷夏既分,不容統謂之人,始就其轉音制夷字。
然《說文》兒字下雲: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
夫古文與小篆一字耳,何必别訓為仁人,則知古人制此兒字,蓋專以稱東夷,以别于夏人。
夷俗仁,故訓曰仁人。
《白虎通》謂夷者蹲夷無禮義,故兒字下體诘屈,〈《說文》兒字下雲: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
〉以象蹲夷。
且《山海經》仁羿,《說文系傳》兒字下《注》引作人羿,是兒夷一字異讀之明證。
通其源流正變言之,則人、兒、夷、?、仁、??六形,本祇一人字而已。
凡說字貴得其本義,說經貴得其引申之義。
墨守本義,則字義得而經義失矣;汎徇引申之義,而取其孳乳之字以改本字,則經義得而字義失矣。
《書序》: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僞孔《傳》:西戎遠國貢大犬。
馬作豪,雲酋豪也。
鄭雲:獒讀若豪,西戎無君,名強大有政者為酋豪,國人遣其酋豪之長來獻見于周。
案鄭本字已作獒,必非梅頤所改。
訓酋豪者,蓋杜林、衛宏舊說,馬因而改字,鄭則不改字而改讀,不如作獒非誤。
酋豪古字,自宜作獒。
梅氏以為貢大犬固誤,而酋長稱獒,實從大犬引申得義。
且其義實始于西旅,何以證之?旅字通盧。
〈如《史記·六國表》:胪于郊祀,即旅于郊祀。
《左傳》立戴公以廬于曹,《管子·小匡》作衛人出旅于曹。
可證。
〉西旅即西盧。
《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僞《傳》曰:盧彭在西北。
又《立政》言夷微盧烝。
是皆西盧之證也。
盧酋曷為獨稱獒?曰:《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引《風俗通》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吳将軍頭者。
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銜人頭造阙下,乃吳将軍首也。
帝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迹不至,生子一十二人,其後滋蔓,有邑君長,皆賜印绶。
李賢《注》曰: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
《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室,可容數萬人。
中有石床,盤瓠行迹。
尋盧溪即《牧誓》、《立政》之盧國,地屬辰州。
雖偏西而大勢在南。
〈僞孔謂西北,少失。
〉因商時王都亳、殷、朝歌等處,皆在東方,故視辰州為偏西,而以屬之西伯,為周南召南分地,〈古荊州域。
〉故稱日西盧,至周沿之。
盧國開創君盤瓠,為畜狗,是即大獒,其能應募殺吳将軍,即《說文》所謂犬知人心可使者。
以其開創之君為獒,故相沿稱君長曰獒。
若作豪而遍稱于西北諸羌,如《趙充國傳》所稱先零豪、罕行豪、大豪、中豪、小豪,乃轉相效法耳。
然可證者,酋獒字又作敖。
春秋時盧楚相近,〈《左傳》言羅與盧戎兩軍之是。
〉故楚稱其早夭之君曰敖,如若敖、郏敖、訾敖是。
稱其長官曰莫敖,至項楚猶有連敖,而他國無稱敖者,豈非以楚盧同壤,習其語言欤?荀悅《漢紀》曰:成帝諱骜,字太孫。
骜之字曰俊。
而《論衡·骨相》雲:王莽姑正君,元帝為太子,幸之,生子君上,宣帝崩,太子立,正君為皇後,君上為太子。
元帝崩,太子立,是為成帝。
蓋成帝又字君上,漢時多用楚語,骜即獒、敖,字曰君上,名字相應,是又其證也。
更可證者,《齊風》盧令令,《傳》:盧,田犬。
犬稱盧者,蓋盤瓠在盧溪,則盧溪自多良犬,以犬所産之地名其犬曰盧,猶豕稱頓丘,〈《廣雅·釋獸》。
〉雞曰陽溝矣,而韓盧又展轉相沿之名也。
是可證盧君是犬,故稱君曰獒。
然謂國人遣其酋豪獻見,則文義未順。
竊疑西盧之獒,不共王命,而其民縛之以獻,猶《呂氏春秋·用民》篇所謂??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是為西盧獻獒也。
要之馬、鄭改字作豪,得經義而失其本字。
僞孔訓為大犬,又得其字之本義,而忘其引申之義,兩失之也。
各劑其偏,則亦兩得之也。
○又按:孫淵如引《晉語》禮賓旅以說西旅,謂遠國以客待之,此蓋因旅巢命而立義,不知旅巢命已舉其國名,故可言旅。
且旅亦訓陳,非訓客也。
若訓西旅為賓客,則其國名尚未箸,曷為為此汗漫語耶?○又案:古從敖聲字,皆有大義。
《論衡·談天篇》雲:說者曰:鳌,古之大獸也。
四足長大,故斷其足以立四極。
然《說文》無鳌字,疑即獒字耳。
《曲禮》、《王制》并言大夫祭五祀。
《祭法》獨言大夫立三祀。
康成注《曲禮》,謂五祀殷制,三祀周制。
注《王制》,謂五祀有地,三祀無地。
陸佃又謂三祀言其立,五祀言其祭,祭與立異。
此皆不得其解,而為之辭也。
按《祭法》所言,等而上之,天子七祀,于戶、竈、中溜、門、行外,增入司命、泰厲。
苟不知七祀之所自起,即不知三祀之所由立。
按司命、泰厲之入七祀,乃起楚俗,非周制也。
《漢書·郊祀志》言荊巫有司命。
《楚辭·九歌》之《大司命》,即《祭法》所謂王所祀者也。
其《少司命》,即《祭法》所謂諸侯所祀者也。
《九歌》之《國殇》,即《祭法》所謂泰厲、公厲也。
《九歌》之《山鬼》,《祭法·注》雲:今時民家祠山神,山即厲也。
是山鬼,即《祭法》所謂族厲也。
然則司命、泰厲、公厲、族厲,皆于《楚辭·九歌》見之,是其所謂王立七祀,諸侯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庶士、庶人立一祀者,皆楚國儒者,因俗而為之節文審矣。
魯并于楚,《祭法》所言祀典,大半《魯語》展禽說,明是楚人所纂輯,又一證也。
若在《周禮》,則司命為天神,厲為人鬼,與戶、竈、中溜、門、行為地祇者,截然有别。
《大宗伯》槱燎之祭,司命與司中、風師、雨師同之,皆屬天神。
今獨取司命,以與地祇五祀比肩,何居?泰厲、公厲,則《晉語》雲:子産曰:鲧化為黃能,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今周室少卑,晉實繼之。
然則厲鬼之祀,視因國之多寡,其數無定。
晉本大夏,故祀夏厲,不然亦不祀也。
若夫王祭四類,則
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是盜,何以誣人?○按:行人追盜,而能及之,則足捷于盜可知。
歐陽公知左手執箸者殺人,其發奸之神類此。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以叱幹阿利領将作大匠。
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薄,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
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铠匠。
○按:阿利之殘忍,固不足論。
然今日制器能師其意,以綜核名實,必無楛窳之械矣。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群臣勸都長安。
勃勃曰:朕豈不知長安累帝舊都,有山河四塞之固。
但荊吳僻遠,勢不能為人之患。
東魏與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數百馀裡。
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
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諸卿适未見此耳。
其下鹹曰:非所及也。
乃于長安置南台,以璝領大将軍、雍州牧、錄南台尚書事。
勃勃還統萬。
○按:形勢無常,因時而制,于此可見。
《宋書·胡藩傳》:高祖怒甚,即日于馬頭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數丈。
○按:今沿海沿江登岸處,謂之馬頭,其勢方峻,蓋得名義于馬頭岸也。
劉宋時馬頭岸,即今沙市南岸。
今日日本通商,而其名果應矣。
《通典》州郡十一濠州雲:舊有當塗縣,晉安帝立馬頭郡。
又壽州盛唐雲:晉永和中謝尚鎮馬頭城,即今縣北也。
此二馬頭者,蓋亦以形勢得名。
《宋書·魯爽傳》:焘還至湖陸,爽等請曰:奴與南有仇,每兵來常慮禍及墳墓,乞其迎喪還葬國都。
虜群下于其主稱奴,猶中國稱臣也。
○按:今滿洲、蒙古皆然。
《宋書·沈攸之傳》:南賊已次近道,以攸之為甯朔将軍、尋陽太守,率軍據虎檻。
時王玄谟為大統,未發,前鋒有五軍在虎檻,五軍後又絡繹繼至。
每夜各立姓号,不相秉受。
攸之謂軍吏曰:今衆軍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漁父夜相呵叱,便緻駭亂,取敗之道也。
乃就一軍請号,衆鹹從之。
○案:此亦止擾亂之上策,然以偏裨而能行此,非易事也。
卷一:天子之禦造父,參〈本作三,郭《注》曰:下雲參百為禦者。
洪校因從之改。
〉百耿、翛芍及。
麟按:參百耿為一人。
參者,參乘,與禦相對。
《書序》:穆王命伯冏為周太仆正。
伯百古通用。
冏《釋文》音九永反,與耿同音。
又雲:字亦作煛。
近人謂煛即臩之壞字,非是,蓋本作耿而訛為煛爾。
然則百耿即伯冏矣。
卷四雲:參百為禦者。
古人舉字多單稱伯仲。
《虞書》咨伯不言伯夷,祭仲足即稱祭仲,鮑叔牙即稱鮑叔。
故參百耿亦不舉耿字也。
為禦則非參乘矣。
仍稱參者,著其本為夫子之參乘,而此時則暫為柏夭之禦也。
卷二:工布之四。
麟按:《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幹将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此工布亦當為劍名,其名固不必自歐冶、幹将始也。
卷二:?吾乃膜拜而受。
《注》:今之胡人禮佛舉手加頭,稱南谟拜者,即此類也。
音模。
又:西膜之所謂鴻鹭。
《注》:西膜,沙漠之鄉。
卷四:膜稷三十車。
《注》:稷,粟也。
膜未聞。
麟按:膜拜固是南谟,惟西膜則非沙漠之義。
泰西人稱紅海左右之國,若亞細亞、腓尼基、巴比倫、亞剌伯,以及猶太,皆曰賽模民族,實為歐洲種族宗教之鼻祖。
賽模之稱,著自草昧,此西膜即賽模,而膜稷則猶言戎菽也。
郭氏釋為沙漠,夫西方誠有戈壁,然古之稱漠者,多在北方,且沙漠無人,安得有鴻鹭之語。
至于膜稷,則因漠地必無草木,乃不得不雲未聞。
良由晉時與紅海鮮通,故不知其族号耳。
卷三:山?自出。
?下《注》雲:陵字。
按字體當作?,從夌省聲。
以古文篆體?字作?,隸寫者遂訛作?。
《楚辭·離騷》:女媭之婵媛兮。
《注》:女媭,屈原姊也。
洪興祖《補注》:《說文》雲:媭,女字也。
賈侍中說:楚人謂女曰媭。
前漢有呂須,取此為名。
《水經》引袁嵩雲: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縣北有原故宅,宅之東北,有女須廟,搗衣石猶在。
麟案:媭為姊稱,然所謂女媭者,未必即原姊也。
《漢書·武五子傳》:胥迎女巫李女須,使下神祝詛。
女須泣曰,雲雲。
師古曰:女須者,巫之名也。
合之呂須,知戰國、秦、漢間,女子多以媭名。
屈子所稱,安知其非人名耶?至袁嵩所說,蓋鄉人因叔師語而附會成之,本不足據。
若女媭果為原姊,《史記》猶載漁父之詞,必不遺其姊矣。
《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
《釋文》引鄭氏說雲:禹,三王最先者。
此義至邃,無人發明。
山陽丁儉卿稍理其說,亦末明遰。
夫鄭固見全書之旨皆述禹道,故以禹釋先王,非強以先王屬禹也。
禹書無存,此義非明《墨子》不能說。
《莊子·天下》篇道墨子之言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淮南·要略訓》雲: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
然則欲明《孝經》首禹之義,必觀《墨子》。
墨子兼愛,孟氏以為無父,此特其末失耳。
若論其本,則兼愛塙為禹道。
且墨家未嘗不言孝。
《漢書·藝文志》題墨家者流雲: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
是也。
此經《三才章》雲: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博愛即兼愛。
《天子章》雲: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疏》引巍真克《注》雲:博愛也。
此即兼愛明矣,證一。
《感應章》雲: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援神契》釋以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白虎通》雲:不臣三老五更者,欲率天下為人子弟,禮曰: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蓺文志》題墨家雲: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此又墨家所述禹道,與《孝經》同,證二。
《蓺文志》雲: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此經《聖治章》雲: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
昔者周公郊事後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道相合。
又《祭法》雲: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堯,夏後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是明堂宗祀,虞以上祀異姓有德者,其以父配天,實自夏始。
宗禹者啟也,若禹則宗鲧矣。
〈鲧障洪水而殛死,以死勤事有功,故可于明堂配帝。
〉然則嚴父大孝,禹始創制。
證三。
至于墨家之蔽,不别親疏,幾陷不愛其親而愛佗人之辟,要是相裡、鄧陵諸别墨之流弊。
〈如《節葬》篇輿《喪親章》悖,亦由此。
《墨子》非盡翟自箸,要在愼擇。
〉若由墨氏本旨以推禹道,則正與《孝經》相合,如符契也。
其在《墨子》外者,《左氏傳》雲:禹合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異義》引《公羊》說,殷三千諸侯,周千八百諸侯。
是殷、周無萬國,萬國惟夏,此經《孝治章》雲: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此先王不指禹言。
〉若非夏禹,何有萬國?證一。
《周禮》五刑各五百,為二千五百章。
《書·呂刑序》雲:呂命穆王,訓夏贖刑。
而《呂刑》篇雲:五刑之屬三千。
《曲禮》:刑不上大夫。
《正義》引張逸曰:謂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
此《孝經·五刑章》亦雲: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其為述夏刑明矣。
證二。
然則以《墨子》明大義,以諸經明制度,《孝經》全書,皆述禹道。
而先王之為禹,無疑義矣。
夫子必用夏法作《孝經》者,亦為漢制作也。
《内則》建首言:後王命冢宰,降德于衆兆民。
子事父母,雲雲。
《禮記》中專言子職者,厥惟《内則》,是即《孝經》之條例。
而首言後王,後王者,後王也。
〈孫炎、王肅以為君王,盧子幹以後為王後,皆非。
〉《荀子》所謂後王者,天下之君也。
孔子時,周王已黜,為漢制作。
所謂後王,天下之君者,七十子後學,暗指漢帝言也。
後王先王,各有指實。
正朔三而複,漢運同夏。
《尚書中侯·霸免》雲:卯金刀帝出,複禹之常。
故先王後王,其揆一也。
《開宗明義章》又雲: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教即忠、質、文三教。
《白虎通·三教》雲:《樂稽耀嘉》曰:顔回尚〈盧召弓日:尚當為問。
〉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
舜之承堯,無為易也。
或曰:三教改易,夏後氏始。
〈以上《白虎通》。
〉案三教改易所始,即教之所由生,既言始自夏後,則與夏後同運者,必從尚忠之教矣。
或曰:為漢制法,惟《春秋》耳,豈《孝經》亦然耶?曰:是有塙證。
《孝經·鈎命決》雲:曾子撰斯問曰:孝文駁不同何?子曰:吾作《孝經》,以素王無爵祿之賞,斧钺之誅,故稱明王之道。
曾子辟席複坐,子曰:吾語女,順遜以避禍災,與先王以托權,目至德要道以題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開号,列曾子示撰補書詩以合謀。
〈以上《鈎命決》。
〉苟非為漢制作,何必言素王,何必言順遜避禍,且其言托權先王,正猶《春秋》之托權于魯。
惟《春秋》假時事以寄賞罰,不得不托權于周時之魯國。
《孝經》則不假時事,故直托權于與漢同運之夏王矣。
《尚書·考靈曜》曰:丘生倉際,觸期稽度,為赤制,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綴紀撰書定禮義。
按古人用以字或與而字同義。
作《春秋》而明文命為兩事,明文命者,文命,禹名也,謂以《孝經》明禹道也。
蓋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兩書固相輔而行,其制作之微意亦同矣。
《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
《注》:格,來也。
物猶事也。
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宋氏翔鳳《大學古義說》申之曰:格物者,誠、正、修、齊、治、平之效驗也。
故言在而不言先,言其效驗無往不在。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馀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此格物之謂也。
是說甚精當。
然誠、正、修、齊、治、平,皆自緻知始,格物非六者之效,乃緻知之效。
《荀子·解蔽篇》曰:《詩》曰:鳳皇秋秋,其翼若幹,其聲若箫,有皇有鳳,〈今本皇鳳誤倒。
王懷祖從《藝文類聚·祥瑞部》、《太平禦覽·人事部》、《羽族部》校正。
〉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是鳳皇來儀,為不蔽之效驗。
不蔽即緻知。
彼上文雲: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是則不蔽者,于萬物之異,莫不豁然無疑。
此即緻知明矣。
鄭君之義,遠本古大儒,豈後儒淺說所能撼耶?此即下文言物格而後知至者。
何也?曰:緻知者其用力,知至者其成功,物若不來,孰明其知之至與不至哉?譬如奏六樂而地示物魅,羽毛鱗介皆至,然後見樂音之和也。
若今之所謂格物,則古人以緻知二字括之而已足矣。
《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者??皮代旃。
張古馀《考證》曰:華本??改漢,字書未見??字。
麟按:??當為漢時俗書果然之然字。
《說文》:然或作?,從難聲。
難從??〈即堇字。
〉聲,故??亦從犬??聲。
《春官·巾車》:然??髤飾。
《注》:然,果然也。
此??皮與代旃并舉,是為茵蓐者。
《說苑·尊賢》篇: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湯、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
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按此彭祖即大彭。
《鄭語》雲:大彭、豕韋為商伯矣。
力謂權力也。
《韓非子·說疑》篇: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駒,桀有侯侈,纣有崇侯虎,晉有優施,此六人者,亡國之臣也。
《困學紀聞》十引此而說之曰:崇侯、優施事甚箸。
《古今人表》桀時有雅侈,馀皆阙。
餘讀此思得孤男一事,蓋《論衡·問孔篇》雲:《尚書》曰:毋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
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
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朱以敕戒之。
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陳己行事,以往推來,以見蔔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
〈以上《論衡》。
〉此解《書》謂舜戒禹毋私不肖子,禹亦答以己不私不肖子,大義甚是。
惟丹朱但失帝位,不得言殄世,且亦不至與蕩舟之奡并稱。
近人疑此丹朱即讙兜,引《海外南經》讙頭國或曰讙朱國。
又引《古文尚書》讙兜作鴅吺,字從丹聲,證之。
餘頗然其說。
蓋讙兜有不肖子,即所謂孤男也。
讙兜之惡,實由昵信孤男而成。
《大荒北經》又言讙頭生苗民。
《注》以為三苗之民。
然則三苗即孤男;為讙兜之子,父子濟惡,故舜言讙兜事,以戒禹無私不肖子。
〈奡他事不可知,其兼舉之,必有故。
〉 《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注》:今《尚書》舜流共工于幽州,此雲禹,未詳。
郝蔺臯《補注》曰:共工蓋主水土之官,禹抑洪水,故假言逐去之,非實事也。
麟按:《大荒西經》雲:有禹攻共工國山。
郝氏引《周書·史記》篇:昔有共工,唐氏伐之,共工以亡。
謂堯命禹攻其國而亡之。
此說優于《荀子補注》。
《大荒北經》雲: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堙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是因以為台。
是則禹誅相繇,即滅共工矣。
蓋四兇之誅,雖皆歸功于舜,而自鲧以外,固有禹戮之者。
且四兇雖同受惡名,然鲧為治水無功者,而共工則以水害民者。
譬共工為寇逆,鲧特贲軍之将,其罪固不可同日語矣。
故禹逐共工,即以修鲧之功也。
《鹽鐵論·散不足》篇:蹇捕庸脯。
孫仲容《劄移》曰:疑當作蹇搏胃脯。
《釋名·釋飲食》雲:脯,搏也。
幹燥,相搏箸也。
《說文·肉部》雲:脯,幹肉也。
膊,薄脯膊之屋上。
捕搏與膊字并通。
《史記·貨殖傳》有胃脯。
〈自《注》:《幹祿字書》庸俗作?,與胃形近。
〉麟按:孫以捕為膊是也。
《呂氏春秋·别類》篇雲: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濕之則為幹。
淖義同濕,蹇義同幹。
蹇膊者,幹膊也。
其以庸為胃之誤,則非。
庸當借為爓。
《左傳》文十八年閻職,《齊世家》作庸職。
《書·雒诰》無若火始焰焰,《漢書·梅福傳》作庸庸,是庸字與臽聲閻聲字通。
《禮器》三獻爓,《注》:爓,沈肉于湯也。
蓋脯為幹肉,今人食幹肉者,或時于熱湯中漬之,故曰爓脯。
爓脯與蹇膊相對,蹇膊則直幹食之而已。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注》:鄭司農雲:實柴,實牛柴上也,實柴或為賓柴。
《釋》曰:賓柴無義,後鄭雖不破,當還從實柴也。
麟按:賓柴古義,後人莫解。
按柴字孳生作祡。
《說文》雲:祡,燒柴焚燎以祭天神。
??,古文柴,從隋省。
此賓柴字則作柴,義則作??。
賓者,導也。
〈《書·堯典》:寅賓出日。
僞孔《傳》:賓,導也。
按《五帝本紀》已訓寅賓為敬道,是其義古矣。
〉??之言随也。
《太玄·從·測》雲:日嫔月随。
嫔即賓,言日倡導而月随從也。
此祀日月星辰,以日月為重,故以賓??為祭名,古義散亡,惟楊子雲得之。
《堯典》之寅賓出日,賓即賓柴之祭也。
祭日有二,郊祭大報天而主日,春分朝日,皆稱曰賓。
《楚辭·天問》:啟棘賓商,九辯、九歌。
《大荒西經》雲:開上三嫔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郝蘭臯曰:賓嫔古字通。
棘與亟同。
蓋謂啟三度賓于天帝,而得九奏之樂也。
此說是也。
賓商乃賓帝之訛,郊本賓日,以其報天,故亦言賓帝、賓天,而神其說者,乃謂啟得上天。
蓋郊畤封禅,古有求仙之說。
而《周書·大子晉》篇言吾後三年将上賓于帝所,則竟以賓帝為升天之代稱矣。
知賓柴之本義,則一切怪妄之說可袪。
《鹽鐵論·散不足》篇:胹羔豆賜。
按賜當為饧之誤。
《方言》:饧謂之????。
《注》:即幹饴也。
饴謂之?,??謂之?。
《注》:以豆?雜饧也。
然則豆饧即以豆?雜饧矣。
胹羔必和以豆饧者,古人飲食調以滑甘。
《楚辭·招魂》雲:胹鼈炮羔,有柘漿些。
〈彼《注》雲:柘,薯蔗也。
〉其調和與此相似。
《說文》古文仁字作??,而古夷字又作??。
《漢書·樊哙傳》:與司馬??戰砀東。
《注》:??,讀與夷同。
《孝經》:仲尼居。
《釋文》:??,古夷字。
是則夷字作??者,乃假古文仁為之。
亦有假小篆仁字為夷者,《海内西經》: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郭《注》雲:言非仁人及有才藝如羿者,不能得登此山之岡嶺巉岩也。
此說極牽強,不知仁羿即夷羿。
《左傳》雲:夷羿收之。
是也。
亦有假夷為仁者,《釋木》:無姑,其實夷。
夷即借為果實之人,今多作仁矣。
蓋《說文》雲:夷俗仁,仁者壽。
故夷與仁,義訓本通,而古音讀夷如遲,〈如《詩·四牡》:周道倭遲。
《韓詩》作威夷。
《淮南·原道訓·注》:馮夷或作遲,又陵夷亦作陵遲。
〉與仁雙聲,脂真韻又通轉,故夷仁互借。
《表記》、《中庸》皆雲:仁者,人也。
《表記》雲: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
《韓敕碑》:四方士仁。
此仁皆即人字。
然則借夷為士仁之仁,則即人字矣。
竊疑夷仁人古祇一字,蓋種類之别,??僥貴于蠻閩,羌貉狄夷貴于??僥,夏貴于夷,然夷之較夏,惟禮文未習耳,他則迥非異類比矣。
自禹别九土,始有夏稱。
制字從頁臼夂,以為中國之号。
自禹以前,夷與夏固皆謂之人而已。
夷俗仁,故即稱其類為人,以就人聲而命其德曰仁,仁即人字也。
古彜器人有作?者,重人則為?,以小畫二代重文則為仁,非兩字也。
自夷夏既分,不容統謂之人,始就其轉音制夷字。
然《說文》兒字下雲: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
夫古文與小篆一字耳,何必别訓為仁人,則知古人制此兒字,蓋專以稱東夷,以别于夏人。
夷俗仁,故訓曰仁人。
《白虎通》謂夷者蹲夷無禮義,故兒字下體诘屈,〈《說文》兒字下雲: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
〉以象蹲夷。
且《山海經》仁羿,《說文系傳》兒字下《注》引作人羿,是兒夷一字異讀之明證。
通其源流正變言之,則人、兒、夷、?、仁、??六形,本祇一人字而已。
凡說字貴得其本義,說經貴得其引申之義。
墨守本義,則字義得而經義失矣;汎徇引申之義,而取其孳乳之字以改本字,則經義得而字義失矣。
《書序》: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僞孔《傳》:西戎遠國貢大犬。
馬作豪,雲酋豪也。
鄭雲:獒讀若豪,西戎無君,名強大有政者為酋豪,國人遣其酋豪之長來獻見于周。
案鄭本字已作獒,必非梅頤所改。
訓酋豪者,蓋杜林、衛宏舊說,馬因而改字,鄭則不改字而改讀,不如作獒非誤。
酋豪古字,自宜作獒。
梅氏以為貢大犬固誤,而酋長稱獒,實從大犬引申得義。
且其義實始于西旅,何以證之?旅字通盧。
〈如《史記·六國表》:胪于郊祀,即旅于郊祀。
《左傳》立戴公以廬于曹,《管子·小匡》作衛人出旅于曹。
可證。
〉西旅即西盧。
《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僞《傳》曰:盧彭在西北。
又《立政》言夷微盧烝。
是皆西盧之證也。
盧酋曷為獨稱獒?曰:《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引《風俗通》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吳将軍頭者。
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銜人頭造阙下,乃吳将軍首也。
帝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迹不至,生子一十二人,其後滋蔓,有邑君長,皆賜印绶。
李賢《注》曰: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
《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室,可容數萬人。
中有石床,盤瓠行迹。
尋盧溪即《牧誓》、《立政》之盧國,地屬辰州。
雖偏西而大勢在南。
〈僞孔謂西北,少失。
〉因商時王都亳、殷、朝歌等處,皆在東方,故視辰州為偏西,而以屬之西伯,為周南召南分地,〈古荊州域。
〉故稱日西盧,至周沿之。
盧國開創君盤瓠,為畜狗,是即大獒,其能應募殺吳将軍,即《說文》所謂犬知人心可使者。
以其開創之君為獒,故相沿稱君長曰獒。
若作豪而遍稱于西北諸羌,如《趙充國傳》所稱先零豪、罕行豪、大豪、中豪、小豪,乃轉相效法耳。
然可證者,酋獒字又作敖。
春秋時盧楚相近,〈《左傳》言羅與盧戎兩軍之是。
〉故楚稱其早夭之君曰敖,如若敖、郏敖、訾敖是。
稱其長官曰莫敖,至項楚猶有連敖,而他國無稱敖者,豈非以楚盧同壤,習其語言欤?荀悅《漢紀》曰:成帝諱骜,字太孫。
骜之字曰俊。
而《論衡·骨相》雲:王莽姑正君,元帝為太子,幸之,生子君上,宣帝崩,太子立,正君為皇後,君上為太子。
元帝崩,太子立,是為成帝。
蓋成帝又字君上,漢時多用楚語,骜即獒、敖,字曰君上,名字相應,是又其證也。
更可證者,《齊風》盧令令,《傳》:盧,田犬。
犬稱盧者,蓋盤瓠在盧溪,則盧溪自多良犬,以犬所産之地名其犬曰盧,猶豕稱頓丘,〈《廣雅·釋獸》。
〉雞曰陽溝矣,而韓盧又展轉相沿之名也。
是可證盧君是犬,故稱君曰獒。
然謂國人遣其酋豪獻見,則文義未順。
竊疑西盧之獒,不共王命,而其民縛之以獻,猶《呂氏春秋·用民》篇所謂??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是為西盧獻獒也。
要之馬、鄭改字作豪,得經義而失其本字。
僞孔訓為大犬,又得其字之本義,而忘其引申之義,兩失之也。
各劑其偏,則亦兩得之也。
○又按:孫淵如引《晉語》禮賓旅以說西旅,謂遠國以客待之,此蓋因旅巢命而立義,不知旅巢命已舉其國名,故可言旅。
且旅亦訓陳,非訓客也。
若訓西旅為賓客,則其國名尚未箸,曷為為此汗漫語耶?○又案:古從敖聲字,皆有大義。
《論衡·談天篇》雲:說者曰:鳌,古之大獸也。
四足長大,故斷其足以立四極。
然《說文》無鳌字,疑即獒字耳。
《曲禮》、《王制》并言大夫祭五祀。
《祭法》獨言大夫立三祀。
康成注《曲禮》,謂五祀殷制,三祀周制。
注《王制》,謂五祀有地,三祀無地。
陸佃又謂三祀言其立,五祀言其祭,祭與立異。
此皆不得其解,而為之辭也。
按《祭法》所言,等而上之,天子七祀,于戶、竈、中溜、門、行外,增入司命、泰厲。
苟不知七祀之所自起,即不知三祀之所由立。
按司命、泰厲之入七祀,乃起楚俗,非周制也。
《漢書·郊祀志》言荊巫有司命。
《楚辭·九歌》之《大司命》,即《祭法》所謂王所祀者也。
其《少司命》,即《祭法》所謂諸侯所祀者也。
《九歌》之《國殇》,即《祭法》所謂泰厲、公厲也。
《九歌》之《山鬼》,《祭法·注》雲:今時民家祠山神,山即厲也。
是山鬼,即《祭法》所謂族厲也。
然則司命、泰厲、公厲、族厲,皆于《楚辭·九歌》見之,是其所謂王立七祀,諸侯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庶士、庶人立一祀者,皆楚國儒者,因俗而為之節文審矣。
魯并于楚,《祭法》所言祀典,大半《魯語》展禽說,明是楚人所纂輯,又一證也。
若在《周禮》,則司命為天神,厲為人鬼,與戶、竈、中溜、門、行為地祇者,截然有别。
《大宗伯》槱燎之祭,司命與司中、風師、雨師同之,皆屬天神。
今獨取司命,以與地祇五祀比肩,何居?泰厲、公厲,則《晉語》雲:子産曰:鲧化為黃能,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今周室少卑,晉實繼之。
然則厲鬼之祀,視因國之多寡,其數無定。
晉本大夏,故祀夏厲,不然亦不祀也。
若夫王祭四類,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