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極之黑道,二人相去三裡,尚可通語言,以天寒氣稠也。
赤道下極熱而氣稀,故傳聲甚滞。
至于響則由聲浪反行,傳聲既難,回響自散。
然義猶不盡此,蓋赤道一帶,寬四十七度,日臨其上,天氣常熱而上升,南北之氣,向之而吹,以補其空,故赤道之北,恒有北風,赤道之南,恒有南風。
至正直赤道,則其氣熱甚,故兩旁冷風向之吹聚。
迨氣熱而上升,便由空際吹回兩極,循環無已時。
夫風既一自南來,一自北來,則順風而呼,輿逆風等,故欲聲浪之傳難矣。
況聲浪反行,一方之風傳之,複有一方之風抵之,其能無中空而不行乎?故曰天地之中,呼而無響。
《淮南·墜形訓》:??生海人,海人生若菌,若菌生聖人,聖人生庶人,凡??者生于庶人。
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鸾鳥,鸾鳥生庶鳥,凡羽者生于庶鳥。
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于庶獸。
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于庶魚。
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鼋,玄鼋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于庶龜。
暖濕生容,暖濕生于毛風,毛風生于濕玄,濕玄生羽風,羽風生暖介,暖介生鱗薄,鱗薄生暖介。
五類雜種興乎外,肖形而蕃。
麟按:??、羽嘉、毛犢、介鱗、介潭,人與鳥獸魚龜五種之先也。
據格緻家謂地球中最深之層,其磐石名為老連層,此層内有生物一種,為數甚多,此物名伊鄂足恩,〈譯為第一活物。
〉此物以前别無生物。
今??、羽嘉、毛犢、介鱗、介潭,是即所謂伊鄂足恩者也。
但不知五種中何者當之耳D又格緻家謂地球崩裂之後,萬物死傷者多,亦有幸而免者,有獸名海乙那,似狼而性最惡。
光緒初有人察英地山穴,見有鹿胫骨甚多,皆斜紋斷折,似為惡獸齧者,遂以新殺之羊骨鹿骨并送倫敦野獸院,令今之海乙那齧而觀之。
及其齧也,骨亦斜斷,與穴中骨斜斷之痕,絲毫不爽。
知古之海乙那與今之海乙那齧骨同也,是知物性古今不變矣。
然則毛犢者,其亦地球崩裂時幸免之獸,與海乙那同脫者欤? 《墜形》篇鍊土生木等說,與五澒五金等說,合于化學。
又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合于萬物皆有電氣之說,近人已言之,故不複論。
《淮南·時則訓》:仲夏之月,禁民無刈藍以染,毋燒灰。
麟按:禁刈藍與燒灰,似是二事,而實則一事也。
蓋取輕氣法,以灰精如豆所,包以紙,從水箱入瓶體上浮與養氣合,則輕氣自放出入瓶,未化則瓶内二物為水與灰精,既化,則為養灰與輕氣。
瓶中之水,若以草藍染之,則變為綠,是灰精與水,染以藍則為綠,故夏之禁燒灰,禁其燒灰而以藍染也。
不然,豈使民不火食耶? 《淮南·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雜志》從《禦覽·皇王部三》引此作爁焱。
據《廣韻》雲:爁,力驗切,爁焱,火延也。
〉而不滅,水浩洋〈《雜志》從《禦覽·地部二十四》引此作浩溔。
〉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麟按:往古時火不滅,水不息者,西人韋廉臣《格物探源》雲:太初地球,本一火球耳,類如镕金在冶,後球面凝冷成??,??即為石,??上有水,後乃迸裂,再凝而為石,其時水加多如此者屢矣。
乃所以成世界各種石類。
又雲:凡世上所有之物,必先有以養之者,而後此物能生。
是以上古皆水之時,去火尚近,水仍熱而他物不生,惟生海草蚌蛤之類。
後分海陸,水亦漸冷,而魚類生,此時則茂草喬松,幾無隙地。
又後愈冷而鼋鼍蚊龍鳄魚皆生。
又崩易一世界,繼前世所生諸物,而獸類生焉。
從此地球内外安協,萬物齊備,而人始生焉。
是往古時火不滅,水不息也。
西人言此為格物之極功,而淮南八公已能言之。
《淮南·覽冥訓》:積蘆灰以止淫水。
《注》:蘆,葦也。
生于水,故積聚其灰以止淫水。
麟按:灰非息壤,不可為堤,果何恃以止淫水?蓋蘆灰謂所出之灰精也。
原質灰精為金類,其與養氣相合者,藏于土石,土有此則肥,無此則瘠,草木賴是以生。
自木灰鍊出灰珠,放電氣過之,則還原而為灰精,其色潔白,見風則變,因與養氣合而生繡也。
熱則化水,再熱即蒸為氣,其輕能浮,擲水面則燃,置冰上亦自能出火,因與養氣交感故也。
然則以灰精擲淫水則出火,積灰精多則火亦熾。
凡水熱至二百十二度,即化而為氣,故火熾則淫水化氣而自由空際入海矣。
至灰精必由蘆中鍊出者,則以水次就近故也。
是知女娲世早知化學,然而三代無傳者,以天地清夷刍狗棄之也。
《淮南·齊俗訓》:視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準。
《注》:浣準,水望之平。
孫仲容《劄移》曰:案《泰族訓》雲: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
則說管浣音近假借字。
〈自注:管或作筦;是其比例。
〉管所以視遠,準即水平,非一物也。
麟按:孫說是也,管蓋即今遠鏡,其物與金目稍殊,輿水平皆測量之要。
《淮南·墜形訓》:??生海人,海人生若菌,若菌生聖人,聖人生庶人,凡??者生于庶人。
麟按:上言海人,下言聖人,則若菌亦人也。
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莋都夷白狼王唐菆等作詩三章,《注》皆引《東觀記》所載夷人本語,每漢文四字,夷文亦四字。
其中如與人富厚作巍菌渡洗,部人多有作補菌邪推,〈今本誤倒作菌補。
〉是呼人為菌也。
然則若菌即若人矣。
《淮南》何以用夷語?曰:此即謂莋都夷人也。
按《南蠻西南夷列傳》雲:莋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莋都縣。
元鼎六年,以為沈黎郡。
天漢四年,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
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
據此,是莋都夷在旄牛徼外也。
《續漢志》蜀郡屬國旄牛下雲:有鮮水若水。
據此是莋都夷人居若水旁也。
是故若菌者,謂若水之人。
惟謂彼人,故就用彼語耳。
《管子·侈靡》篇:雲平而雨不甚,無委雲,雨則遬已。
麟按:雲雨一也。
《莊子·天運》雲: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蓋人但知雲雨為兩物,而《莊子》已知為一物,故陽設疑辭以诘之,此亦猶雷電非二物也。
原雨之自起,本由日照海水,因熱化汽而至空中,即為雲。
其形如霧,至空中而遇冷,則汽又縮而化水。
風不能載,于是下墜。
《五行》篇雲:晝炙陽,夕下露。
露雖輿雨稍異,而皆因炙陽蒸汽則一也。
故雨即是雲,即是汽。
雨之墜下,由汽之縮。
若熱少而升空時,汽不甚漲,冷少而在空時,汽不甚縮,漲縮不甚懸絕,是之謂平。
若是則所墜之雨必不甚,是謂雲平而雨不甚。
《管子·侈靡》篇:問運之合滿安臧?二十歲而可廣,十二歲而聶廣,百歲傷神,周鄭之禮移矣,則周律之廢矣,則中國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者。
麟按:《管子》此章,以天運言。
其所謂二十歲、十二歲、百歲,必非僅從當時起數也,其為期遠矣。
周鄭之禮,周律,不過舉當時所尚者為言,後世遵之,即可襲稱,非必實指其國。
至雲中國之草木,移于不通之野,則其識邃矣。
英人雷俠兒《地學淺釋》雲:一處之生物,古今不同。
時時有新生之物,亦時時有絕滅之物。
又雲:有一種草名扯拉,生于湖水之底,其湖水中有炭酸灰者,則扯拉草多。
其草子之??硬而韌,難朽爛,因此僵石中遇之甚多。
以大裡所生之扯拉草子之形,比英吉利所生之扯拉草子之形較圓,其形略近于英吉利石層中之扯拉子。
扯拉子之僵石,遇之于新蠃蛤麻兒層及古淡水層,其莖大約中心有一大孔,而四旁有小孔圍之,其莖有節。
又雲:太尼地亦有一皮脫厚層,〈自注:皮脫者,草木于北方之地,枯而不朽,所積之層也。
〉其皮脫之下層二十至三十尺深處,得古時石刀,在松樹根中,而其上層皮脫中,則有古時銅刀,在栗樹根中。
考之古史,知其處并不宜松,所以知此刀此樹,尚在未有文字之先,意其處先有松,後有栗,故松樹之皮脫在下,栗樹之皮脫在上,均能積成厚層。
其有松之時,古人以石為刀,未知用銅;及有栗樹時,其人已知以銅為刀,而尚不知用鐵。
今則其地并無松栗,而有榆林甚茂,其榆樹皮脫中,遇有鐵刀,故知其地有榆樹之時,人已能用鐵矣。
又雲:以大裡之阿峨谷,有層厚七百五十尺,上面二百尺,為沛育新期。
下五百五十尺,為前沛育新期。
其沛育新期之層,僵石有松類之葉及子,其形與今北方之松無異。
此樹自下薶育新期已有之。
〈以上《地學淺釋》。
〉據此,則草木古今不同,亦各處不同,或古此有而彼無,或今此無而彼有,皆由期之異也。
《管子》言中國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正謂此也。
其所謂運,即西人所謂期,佛家所謂劫也。
《易》言天造,必雲草昧,其言天地變化,必雲草木蕃。
知草木所以驗期運也。
草木枯為皮脫,又久則化僵石,而天地期運于此驗之。
《易》言艮為石。
又雲:艮,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其旨深哉。
《管子》下文言:是故天子之為國,圖具其樹、物也。
是則草木有古今中外之不同,必為圖識之,今之博物院,昉于是矣。
《管子·白心》篇: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
麟按:日之化物,夫人而知,而未知其故也。
矦失勒《談天》雲:地面諸物,無日之光與熱,則不能生動,氣非熱則永靜而不成風,雷電亦由熱氣所感動,噏鐵力北曉皆由日氣所發也。
植物資水土,動物食植物,亦互相食,然無太陽之熱則倶不生。
草木成煤以資火化,海水化氣,凝為雨露,為泉澤江河,皆熱力也。
因熱力,諸原質之變化生焉。
以成新物,而地質或為風雨消耗,或因寒暑變化,瀕海濱河之地,浪激波沖,日受侵削,沙泥石屑,随流遷移,運入大海,日積月累,海底壓力增大,相對之地壓力減小。
地中之火受壓不均,則從力小處湧出而為火山,推其原皆日為之也。
唐孫雲:用太陽面三尺方之熱加于汽機,能得六萬三千馬力,即等于每小時燒煤九千斤。
則其面上流質變動之故,不解自明矣。
赫士譯《天文揭要》雲:自日觀地之視徑略為十七秒零十分之六,而地距日之中裡數,為二億六千八百六十二萬裡,則凡距日同此之周點所受之熱皆與地同。
既有如此大之空球,日居其心,其半徑等于地距日之裡數,而地半球之面積,為此球面積之二十二億分之一,可知地一日所受之熱,即盡聚于一點,不過得日所發者二十二億分之一。
設以徑三尺之凹鏡,聚日光于一點,即難化如白金者,亦無不化矣。
若以與地面等大之凹鏡全聚日光于一點,其熱當何如?猶有不能化之物也耶?據此,是化物多者誠莫日若,而其化由于熱力也。
至月則熱力極微,何以能化物?《呂氏春秋·精通》雲: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此為月能化物之證矣。
然所化猶小,其化物之多,蓋莫多于攝潮也。
《天文揭要》雲:潮汐因海面受月攝力有大小之不同而生,統海而觀,必為橢圜式,而其長徑常向月焉。
夫日既吸地,亦必有所生之潮汐。
然日之吸力雖大,而生潮汐之力則小。
蓋地之向日背日二面受日之吸力略同故耳。
然仍有所差,故日亦有所生之潮。
當朔望時潮之所以大者,因日月生潮之力相助故也。
當二弦時,潮之所以小者,因日月生潮之力相敵故也。
又雲:各處潮汐之高低,亦随月之緯度而變。
若月有圈緯度,則赤道諸地,潮汐最大。
迤南迤北,則漸小矣。
且各處每日之潮汐高低宜同,若月有北緯度,則北半球凡與月同緯度諸處,每日必有一大潮,即當月近午線者也。
若當月近子線者,則小矣。
北半球如是,南半球則相反也。
據此是月能生潮,則由江入海由海入江之泥沙,日積月累,久則兩面壓力不均,亦必能湧火山。
且鹹水淡水之泥沙彼此時相羼雜,涸後土物必變,是月所化物亦多矣。
而其故,則在攝力而不在熱力也 《管子·水地》篇: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
麟按:諸生之淡,承上淡也者五味之中也為言。
但海水味鹹,何竟以淡屬水?則以海水之鹹,本由江河諸水順流入海,常帶動植諸質融為渣滓而成鹽質也。
故陸地之湖,若為河流出入,則其水永淡;若彙衆流豬之,則其水亦鹹而能成鹽。
是水之鹹者,成于渣滓,而非其本味也。
《管子·水地》篇: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産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
集于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
麟按:此先言萬物皆含水,後專舉草木鳥獸,則祗動植二物矣。
蓋動植賴水尤急也。
下雲: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雲雲。
又雲: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
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
是生物有知者由于水,動物固然,而植物之生亦未嘗不與動物同。
韋廉臣雲:動植諸物,皆以胞體積成,不特此也,其生之例,有若符節之合者,如圖。
〈今引其辭,不更繪圖。
〉甲、為植物之一種,由種子生莖,莖生諸葉,各有一定位置。
葉吸炭氣漸長,頂作一花,旁作一花,至結子而萎。
乙、為動植之合物,由卵生莖,莖生諸芽,亦各有一定位置。
芽長成諸活物,各有胃能食,而其蒂仍附于莖,物各有須,頂物須分生,馀者總生。
又旁有二物同蒂者,其一形獨異,此與頂物皆若植物之花也。
此物中有生卵者,生卵後乃萎。
丙、為動物,于春時由卵生一蟲,其體生一細芽,芽漸長複變為蟲,而前蟲消盡,如此遞變,至末變為二,有雌雄,乃不複變,交而生卵。
諸蟲中惟末二蟲及第八蟲有翅,亦如植物之花。
丁、為榛葉之莖。
戊、為一種猴之指骨。
己、為竹身。
庚、為一種蛇之脊骨,其有節皆同。
觀此見動植一源也。
據此是動植諸物,其生也無不由于合精流形,故其賴水為尤甚。
《管子·五行》篇:昔黃帝以其緩急作立〈立字王懷祖據《北堂書鈔》補。
〉五聲,以政五锺,令其五锺:一曰青锺大音,二曰赤锺重心,三曰黃锺灑光,四曰景锺昧其明,五曰黑锺隐其常。
麟按:令者命也。
命五锺之名曰大音雲雲。
《漢書·律曆志》:夫推曆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赜索隐,鈎深緻遠,莫不用焉。
是制器度數,皆本于律。
黃帝之用锺,猶用律也。
其術則今聲光電化重學所自始,即名可知。
大音者,聲學也。
重心者,即所謂物立必立于重心,物動必行于重心線也。
此二字,則早與泰西同名,重學也。
灑光者,灑與曬同,從麗聲。
《漢書·中山靖王勝傳》:白日曬光。
《注》:曬,舒也。
灑光即曬光也,光學也。
昧其明者,電學也。
電能生光生熱,光熱亦生電,故電氣亦發光。
就迩者驗之,人髪貓皮,暗中以手拂之,而見火星。
《說文》雲:昧,昧爽,且〈本作旦,從段氏也。
〉明也。
《淮南·俶真訓·注》:昧,昧欲明而未也。
是半明半暗曰昧。
暗中見光,是昧也。
電氣本有之光,是明也。
本明而見之,則半暗半明,故曰昧其明也。
隐其常者,《廣雅·釋诂》:常,質也。
謂原質也。
原質隐伏在物中,非分化則不可見,是化學也。
用此知古聖人制器尚象,以前民用,一切奇侅非常之術,無所不包矣。
《管子·地員》一篇,所謂土,今地學家總謂之石,不問其剛柔堅脆也。
所舉土物,其在今為何名,雖不能塙指,而其數則适相符合。
蓋《地員》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
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商。
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宮。
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呼音中羽。
一施,七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征。
墳延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
陝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
祀陝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
杜陵九施,七九六十三尺而至于泉。
延陵十施,七十尺而至于泉。
環陵十一施,七十七尺而至于泉。
蔓山十二施,八十四尺而至于泉。
付山十三施,九十一尺而至于泉。
付山白徒十四施,九十八尺而至于泉。
中陵十五施,百五尺而至于泉。
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赤壤??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
??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于泉。
徙山十九施,百三十三尺而至于泉。
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于泉。
山之上命之曰縣泉,鑿之二尺,乃至于泉。
山之上命曰複呂,鑿之三尺而至于泉。
山之上命之曰泉英,鑿之五尺而至于泉。
山之材,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山之側,鑿之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凡土物二十五種5。
今僵石分層表則雲:一、今時新層,二、後沛育新,三、沛育新,四、前沛育新,五、上埋育新,六、下埋育新,七、上瘗育新,八、中瘗育新,九、下瘗育新,十、普魯灰石,十一、白荼而刻,十二、上綠砂層,十三、藍麻兒灰石,十四、下綠砂層,十五、泥砂灰石舍兒,十六、淡水泥灰石,十七、蚌砂石,十八、泥層,十九、老珊瑚僵石層,二十、淡青泥石,二十一、上魚子灰石,二十二、下魚子灰石,二十三、頁灰石,二十四、上脫來約斯,二十五、中脫來約斯,二十六、下脫來約斯,二十七、潑而彌安,二十八、可兒美什,二十九、炭灰石,三十、上提符尼安,三十一、中提符尼安,三十二、下提符尼安,三十三、上西羅裡安,三十四、中西羅裡安,三十五、下西羅裡安,三十六、上堪孛裡安,三十七、下堪孛裡安,三十八、上落冷須安,三十九、下落冷須安,此三十九種,除一名而有前後上下者為同類,當去十五種,共為二十四種,惟上綠砂層與下綠砂層中隔藍麻兒灰石一層,不得合一,故為二十五種,是與《管子》土物之數同也。
惟辨僵石者,或深至三十裡;而《管子》止于二十施一百四十尺者;石層能漸薄至無,故有數層甚厚,數層甚薄。
《管子》則每種皆舉其最薄者為言也。
或疑今去《管子》二千馀年,所謂今時新層者,不應管子時已有,不知今時之名,該石刀銅刀鐵刀三期,石刀期之在中國,實當虞夏以前,則管子時土,安得無今時新層耶? 《虞書·堯典》:内于大麓。
康成注《大傳》雲:麓者,錄也。
劉昭《百官志注》引《新論》曰:昔堯試于大麓者,領錄天子事,如今尚書官矣。
《論衡·正說》曰:言大麓,三公之位也。
居一公之位,大總錄二公之事。
餘謂相位稱大麓,非領錄。
按《漢書·烏孫傳》說烏孫官制雲:相大祿、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監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騎君一人,據左右大将以下皆漢語轉譯,而大祿獨非漢稱。
《傳》又雲:昆莫有十馀子,中子大祿強善将。
太子有子曰岑陬,而下言岑陬者,官号也。
是則烏孫自以官稱其人,則大祿為烏孫語明矣。
言相大祿者,非有二官,相是漢語,大祿是烏孫語,史官并存之也。
〈《傳》又雲:都護韓宣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皆可以賜金印紫绶,以尊輔大昆彌。
明大祿為股肱貴臣也。
〉夷狄之俗,多存古語舊号。
舜禹徑略,外薄四海,大麓命名,宣布至遠。
且《張骞傳》言烏孫本在祁連、敦煌間,後乃他徙。
則故與瓜州允姓之族為鄰壤,其在舜時,地處??成,風聲逖聽宜也。
烏孫之大祿,即大麓之假音,由彼相以大祿名,正可證堯時雲相以大麓名。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豈不信哉!若其名義,則未可穿鏊強說。
《大傳》言大麓之野,則因官以名其地,此亦古所恒有也。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迎日推策,舉風後、力牧以治民。
《漢·藝文志》陰陽家有風後十三篇。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春秋内事》曰:黃帝師于風後,風後善于伏羲氏之道,故推演陰陽之事。
麟按:伏羲風姓,風後蓋其苗裔,故善于其道。
上古學多世授,少皡鳥官,獨郯子能言其故,亦此例矣。
明張燧作《千百年眼》十二卷。
證駁疏缪,尤信僞書,固是明世積習,而時有卓越過人者。
其說古人文辭曰:《蘭亭序》絲竹管弦,本出《前漢·張禹傳》。
又如《易》曰:明辨晰也。
《莊子》雲:周遍鹹。
《詩》雲:昭明有融,高朗令終。
《宋玉賦》:旦為朝雲。
《古樂府》雲:莫夜不歸。
《左傳》雲:遠哉遙遙。
《邯鄲淳碑》雲:丘墓起墳。
古詩雲:被服羅衣裳。
《莊子》:吾無糧,我無食。
《後漢書》:食不充糧。
古人文辭,不厭鄭重,在今人則以為複矣。
此論頗當。
《莊子·山木》篇我無食語,近人以其複沓,讀我為餓,然但雲,吾無糧、餓,足矣,仍有無食二字,終不免複也。
餘謂此正如《史通·雜說》篇所舉姚最《梁後略》雲:得既在我,失亦在予。
蓋互文相變,古人所有,子玄以此為譏,而莊生已為姚氏先導矣。
《後漢書·齊武王??傳》:有二子。
建武二年,立長子章為太原王。
十一年,徙章為齊王。
章少孤,光武感伯升功業不就,撫育恩愛甚笃。
以其少貴,欲令親吏事,故使試守平陰令,遷梁郡太守。
○按:日本有以親王為縣令者,觀此則古人嘗行之矣。
《宋書·劉穆之傳》: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是當時五等爵中,又自分等矣。
今五等爵,各分三等,或謂應稱十五等,不應稱五等者,此未考古制也。
《晉書·衛瓘傳》:會遣瓘先收艾。
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因加艾罪。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将,稱诏收艾,其馀一無所問。
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
比至雞鳴,悉來赴瓘,唯艾帳内在焉。
平旦開門,瓘乘使者車,徑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執。
○按:此可為倉猝收大将,而部下無兵者法。
《晉書·劉超傳》:出補句容令,推誠于物,為百姓所懷。
常年賦稅,主者常自四出,诘評百姓家赀。
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書家産投函中,訖,送還縣,百姓依實投上,課輸所入,有逾常年。
○按:近世州縣錢糧,尚有庫吏包征者,民既受其朘削,而官亦多賠累。
光緒初,譚锺麟撫浙江,誅錢唐庫吏何培,令民自封投匮,由是氓庶樂生,縣令亦免虧空。
然嘉興各屬如故也。
烏乎!衙蠹中飽,古今不殊,安得百劉超為民除害耶! 《晉書·陸雲傳》:出補浚儀令,人有見殺者,主名不立,雲錄其妻而無所問,十許日,遣出。
密令人随後,謂曰:其去不出十裡,當有男子候之,與語,便縛來。
既而果然。
問之具服,雲與此妻通,共殺其夫,聞妻得出,欲與語,憚近縣,故遠相要候。
于是一縣稱其神明。
○按:凡殺人不得主名者,可效此。
《晉書·謝安傳》:是時宮室毀壞,安欲繕之。
尚書令王彪之等以外寇為谏,安不從,竟獨決之。
宮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體辰極,而役無勞怨。
○按:以謝公之器識,豈于民窮财匮之時,興土木以罷百姓哉?蓋安鎮禦方隅,文武用命久矣,而猶未知民志之從違也。
于是以營造試之,果無勞怨,然後知軍民可用,而淝水之師,遂于此決策焉,其識量遠矣。
《尚書大傳》雲:周公将作禮樂,優遊之三年不能作。
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
将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
然後營洛以觀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于其庭。
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禮樂。
謝公其得此意也夫! 《晉書·四夷·大秦傳》:若國有災異,辄更立賢人,放其舊王,被放者亦不敢怨。
○按:近日泰西民主即此。
《晉書·桓玄傳》:玄左右稱玄為桓诏。
桓胤谏曰:诏者施于辭令,不以為稱謂也。
漢、魏之主,皆無此言,唯聞北虜以苻堅為苻诏耳。
○按:酋長稱诏,即唐六诏所自始。
《晉書·苻堅載記》附:苻融在冀州,有老母遇劫于路,母揚聲唱盜,行人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反誣行人為盜。
時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具送之。
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
赤道下極熱而氣稀,故傳聲甚滞。
至于響則由聲浪反行,傳聲既難,回響自散。
然義猶不盡此,蓋赤道一帶,寬四十七度,日臨其上,天氣常熱而上升,南北之氣,向之而吹,以補其空,故赤道之北,恒有北風,赤道之南,恒有南風。
至正直赤道,則其氣熱甚,故兩旁冷風向之吹聚。
迨氣熱而上升,便由空際吹回兩極,循環無已時。
夫風既一自南來,一自北來,則順風而呼,輿逆風等,故欲聲浪之傳難矣。
況聲浪反行,一方之風傳之,複有一方之風抵之,其能無中空而不行乎?故曰天地之中,呼而無響。
《淮南·墜形訓》:??生海人,海人生若菌,若菌生聖人,聖人生庶人,凡??者生于庶人。
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鸾鳥,鸾鳥生庶鳥,凡羽者生于庶鳥。
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于庶獸。
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于庶魚。
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鼋,玄鼋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于庶龜。
暖濕生容,暖濕生于毛風,毛風生于濕玄,濕玄生羽風,羽風生暖介,暖介生鱗薄,鱗薄生暖介。
五類雜種興乎外,肖形而蕃。
麟按:??、羽嘉、毛犢、介鱗、介潭,人與鳥獸魚龜五種之先也。
據格緻家謂地球中最深之層,其磐石名為老連層,此層内有生物一種,為數甚多,此物名伊鄂足恩,〈譯為第一活物。
〉此物以前别無生物。
今??、羽嘉、毛犢、介鱗、介潭,是即所謂伊鄂足恩者也。
但不知五種中何者當之耳D又格緻家謂地球崩裂之後,萬物死傷者多,亦有幸而免者,有獸名海乙那,似狼而性最惡。
光緒初有人察英地山穴,見有鹿胫骨甚多,皆斜紋斷折,似為惡獸齧者,遂以新殺之羊骨鹿骨并送倫敦野獸院,令今之海乙那齧而觀之。
及其齧也,骨亦斜斷,與穴中骨斜斷之痕,絲毫不爽。
知古之海乙那與今之海乙那齧骨同也,是知物性古今不變矣。
然則毛犢者,其亦地球崩裂時幸免之獸,與海乙那同脫者欤? 《墜形》篇鍊土生木等說,與五澒五金等說,合于化學。
又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合于萬物皆有電氣之說,近人已言之,故不複論。
《淮南·時則訓》:仲夏之月,禁民無刈藍以染,毋燒灰。
麟按:禁刈藍與燒灰,似是二事,而實則一事也。
蓋取輕氣法,以灰精如豆所,包以紙,從水箱入瓶體上浮與養氣合,則輕氣自放出入瓶,未化則瓶内二物為水與灰精,既化,則為養灰與輕氣。
瓶中之水,若以草藍染之,則變為綠,是灰精與水,染以藍則為綠,故夏之禁燒灰,禁其燒灰而以藍染也。
不然,豈使民不火食耶? 《淮南·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雜志》從《禦覽·皇王部三》引此作爁焱。
據《廣韻》雲:爁,力驗切,爁焱,火延也。
〉而不滅,水浩洋〈《雜志》從《禦覽·地部二十四》引此作浩溔。
〉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麟按:往古時火不滅,水不息者,西人韋廉臣《格物探源》雲:太初地球,本一火球耳,類如镕金在冶,後球面凝冷成??,??即為石,??上有水,後乃迸裂,再凝而為石,其時水加多如此者屢矣。
乃所以成世界各種石類。
又雲:凡世上所有之物,必先有以養之者,而後此物能生。
是以上古皆水之時,去火尚近,水仍熱而他物不生,惟生海草蚌蛤之類。
後分海陸,水亦漸冷,而魚類生,此時則茂草喬松,幾無隙地。
又後愈冷而鼋鼍蚊龍鳄魚皆生。
又崩易一世界,繼前世所生諸物,而獸類生焉。
從此地球内外安協,萬物齊備,而人始生焉。
是往古時火不滅,水不息也。
西人言此為格物之極功,而淮南八公已能言之。
《淮南·覽冥訓》:積蘆灰以止淫水。
《注》:蘆,葦也。
生于水,故積聚其灰以止淫水。
麟按:灰非息壤,不可為堤,果何恃以止淫水?蓋蘆灰謂所出之灰精也。
原質灰精為金類,其與養氣相合者,藏于土石,土有此則肥,無此則瘠,草木賴是以生。
自木灰鍊出灰珠,放電氣過之,則還原而為灰精,其色潔白,見風則變,因與養氣合而生繡也。
熱則化水,再熱即蒸為氣,其輕能浮,擲水面則燃,置冰上亦自能出火,因與養氣交感故也。
然則以灰精擲淫水則出火,積灰精多則火亦熾。
凡水熱至二百十二度,即化而為氣,故火熾則淫水化氣而自由空際入海矣。
至灰精必由蘆中鍊出者,則以水次就近故也。
是知女娲世早知化學,然而三代無傳者,以天地清夷刍狗棄之也。
《淮南·齊俗訓》:視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準。
《注》:浣準,水望之平。
孫仲容《劄移》曰:案《泰族訓》雲: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
則說管浣音近假借字。
〈自注:管或作筦;是其比例。
〉管所以視遠,準即水平,非一物也。
麟按:孫說是也,管蓋即今遠鏡,其物與金目稍殊,輿水平皆測量之要。
《淮南·墜形訓》:??生海人,海人生若菌,若菌生聖人,聖人生庶人,凡??者生于庶人。
麟按:上言海人,下言聖人,則若菌亦人也。
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莋都夷白狼王唐菆等作詩三章,《注》皆引《東觀記》所載夷人本語,每漢文四字,夷文亦四字。
其中如與人富厚作巍菌渡洗,部人多有作補菌邪推,〈今本誤倒作菌補。
〉是呼人為菌也。
然則若菌即若人矣。
《淮南》何以用夷語?曰:此即謂莋都夷人也。
按《南蠻西南夷列傳》雲:莋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莋都縣。
元鼎六年,以為沈黎郡。
天漢四年,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
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
據此,是莋都夷在旄牛徼外也。
《續漢志》蜀郡屬國旄牛下雲:有鮮水若水。
據此是莋都夷人居若水旁也。
是故若菌者,謂若水之人。
惟謂彼人,故就用彼語耳。
《管子·侈靡》篇:雲平而雨不甚,無委雲,雨則遬已。
麟按:雲雨一也。
《莊子·天運》雲: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蓋人但知雲雨為兩物,而《莊子》已知為一物,故陽設疑辭以诘之,此亦猶雷電非二物也。
原雨之自起,本由日照海水,因熱化汽而至空中,即為雲。
其形如霧,至空中而遇冷,則汽又縮而化水。
風不能載,于是下墜。
《五行》篇雲:晝炙陽,夕下露。
露雖輿雨稍異,而皆因炙陽蒸汽則一也。
故雨即是雲,即是汽。
雨之墜下,由汽之縮。
若熱少而升空時,汽不甚漲,冷少而在空時,汽不甚縮,漲縮不甚懸絕,是之謂平。
若是則所墜之雨必不甚,是謂雲平而雨不甚。
《管子·侈靡》篇:問運之合滿安臧?二十歲而可廣,十二歲而聶廣,百歲傷神,周鄭之禮移矣,則周律之廢矣,則中國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者。
麟按:《管子》此章,以天運言。
其所謂二十歲、十二歲、百歲,必非僅從當時起數也,其為期遠矣。
周鄭之禮,周律,不過舉當時所尚者為言,後世遵之,即可襲稱,非必實指其國。
至雲中國之草木,移于不通之野,則其識邃矣。
英人雷俠兒《地學淺釋》雲:一處之生物,古今不同。
時時有新生之物,亦時時有絕滅之物。
又雲:有一種草名扯拉,生于湖水之底,其湖水中有炭酸灰者,則扯拉草多。
其草子之??硬而韌,難朽爛,因此僵石中遇之甚多。
以大裡所生之扯拉草子之形,比英吉利所生之扯拉草子之形較圓,其形略近于英吉利石層中之扯拉子。
扯拉子之僵石,遇之于新蠃蛤麻兒層及古淡水層,其莖大約中心有一大孔,而四旁有小孔圍之,其莖有節。
又雲:太尼地亦有一皮脫厚層,〈自注:皮脫者,草木于北方之地,枯而不朽,所積之層也。
〉其皮脫之下層二十至三十尺深處,得古時石刀,在松樹根中,而其上層皮脫中,則有古時銅刀,在栗樹根中。
考之古史,知其處并不宜松,所以知此刀此樹,尚在未有文字之先,意其處先有松,後有栗,故松樹之皮脫在下,栗樹之皮脫在上,均能積成厚層。
其有松之時,古人以石為刀,未知用銅;及有栗樹時,其人已知以銅為刀,而尚不知用鐵。
今則其地并無松栗,而有榆林甚茂,其榆樹皮脫中,遇有鐵刀,故知其地有榆樹之時,人已能用鐵矣。
又雲:以大裡之阿峨谷,有層厚七百五十尺,上面二百尺,為沛育新期。
下五百五十尺,為前沛育新期。
其沛育新期之層,僵石有松類之葉及子,其形與今北方之松無異。
此樹自下薶育新期已有之。
〈以上《地學淺釋》。
〉據此,則草木古今不同,亦各處不同,或古此有而彼無,或今此無而彼有,皆由期之異也。
《管子》言中國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正謂此也。
其所謂運,即西人所謂期,佛家所謂劫也。
《易》言天造,必雲草昧,其言天地變化,必雲草木蕃。
知草木所以驗期運也。
草木枯為皮脫,又久則化僵石,而天地期運于此驗之。
《易》言艮為石。
又雲:艮,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其旨深哉。
《管子》下文言:是故天子之為國,圖具其樹、物也。
是則草木有古今中外之不同,必為圖識之,今之博物院,昉于是矣。
《管子·白心》篇: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
麟按:日之化物,夫人而知,而未知其故也。
矦失勒《談天》雲:地面諸物,無日之光與熱,則不能生動,氣非熱則永靜而不成風,雷電亦由熱氣所感動,噏鐵力北曉皆由日氣所發也。
植物資水土,動物食植物,亦互相食,然無太陽之熱則倶不生。
草木成煤以資火化,海水化氣,凝為雨露,為泉澤江河,皆熱力也。
因熱力,諸原質之變化生焉。
以成新物,而地質或為風雨消耗,或因寒暑變化,瀕海濱河之地,浪激波沖,日受侵削,沙泥石屑,随流遷移,運入大海,日積月累,海底壓力增大,相對之地壓力減小。
地中之火受壓不均,則從力小處湧出而為火山,推其原皆日為之也。
唐孫雲:用太陽面三尺方之熱加于汽機,能得六萬三千馬力,即等于每小時燒煤九千斤。
則其面上流質變動之故,不解自明矣。
赫士譯《天文揭要》雲:自日觀地之視徑略為十七秒零十分之六,而地距日之中裡數,為二億六千八百六十二萬裡,則凡距日同此之周點所受之熱皆與地同。
既有如此大之空球,日居其心,其半徑等于地距日之裡數,而地半球之面積,為此球面積之二十二億分之一,可知地一日所受之熱,即盡聚于一點,不過得日所發者二十二億分之一。
設以徑三尺之凹鏡,聚日光于一點,即難化如白金者,亦無不化矣。
若以與地面等大之凹鏡全聚日光于一點,其熱當何如?猶有不能化之物也耶?據此,是化物多者誠莫日若,而其化由于熱力也。
至月則熱力極微,何以能化物?《呂氏春秋·精通》雲: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此為月能化物之證矣。
然所化猶小,其化物之多,蓋莫多于攝潮也。
《天文揭要》雲:潮汐因海面受月攝力有大小之不同而生,統海而觀,必為橢圜式,而其長徑常向月焉。
夫日既吸地,亦必有所生之潮汐。
然日之吸力雖大,而生潮汐之力則小。
蓋地之向日背日二面受日之吸力略同故耳。
然仍有所差,故日亦有所生之潮。
當朔望時潮之所以大者,因日月生潮之力相助故也。
當二弦時,潮之所以小者,因日月生潮之力相敵故也。
又雲:各處潮汐之高低,亦随月之緯度而變。
若月有圈緯度,則赤道諸地,潮汐最大。
迤南迤北,則漸小矣。
且各處每日之潮汐高低宜同,若月有北緯度,則北半球凡與月同緯度諸處,每日必有一大潮,即當月近午線者也。
若當月近子線者,則小矣。
北半球如是,南半球則相反也。
據此是月能生潮,則由江入海由海入江之泥沙,日積月累,久則兩面壓力不均,亦必能湧火山。
且鹹水淡水之泥沙彼此時相羼雜,涸後土物必變,是月所化物亦多矣。
而其故,則在攝力而不在熱力也 《管子·水地》篇: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
麟按:諸生之淡,承上淡也者五味之中也為言。
但海水味鹹,何竟以淡屬水?則以海水之鹹,本由江河諸水順流入海,常帶動植諸質融為渣滓而成鹽質也。
故陸地之湖,若為河流出入,則其水永淡;若彙衆流豬之,則其水亦鹹而能成鹽。
是水之鹹者,成于渣滓,而非其本味也。
《管子·水地》篇: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産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
集于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
麟按:此先言萬物皆含水,後專舉草木鳥獸,則祗動植二物矣。
蓋動植賴水尤急也。
下雲: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雲雲。
又雲: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
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
是生物有知者由于水,動物固然,而植物之生亦未嘗不與動物同。
韋廉臣雲:動植諸物,皆以胞體積成,不特此也,其生之例,有若符節之合者,如圖。
〈今引其辭,不更繪圖。
〉甲、為植物之一種,由種子生莖,莖生諸葉,各有一定位置。
葉吸炭氣漸長,頂作一花,旁作一花,至結子而萎。
乙、為動植之合物,由卵生莖,莖生諸芽,亦各有一定位置。
芽長成諸活物,各有胃能食,而其蒂仍附于莖,物各有須,頂物須分生,馀者總生。
又旁有二物同蒂者,其一形獨異,此與頂物皆若植物之花也。
此物中有生卵者,生卵後乃萎。
丙、為動物,于春時由卵生一蟲,其體生一細芽,芽漸長複變為蟲,而前蟲消盡,如此遞變,至末變為二,有雌雄,乃不複變,交而生卵。
諸蟲中惟末二蟲及第八蟲有翅,亦如植物之花。
丁、為榛葉之莖。
戊、為一種猴之指骨。
己、為竹身。
庚、為一種蛇之脊骨,其有節皆同。
觀此見動植一源也。
據此是動植諸物,其生也無不由于合精流形,故其賴水為尤甚。
《管子·五行》篇:昔黃帝以其緩急作立〈立字王懷祖據《北堂書鈔》補。
〉五聲,以政五锺,令其五锺:一曰青锺大音,二曰赤锺重心,三曰黃锺灑光,四曰景锺昧其明,五曰黑锺隐其常。
麟按:令者命也。
命五锺之名曰大音雲雲。
《漢書·律曆志》:夫推曆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赜索隐,鈎深緻遠,莫不用焉。
是制器度數,皆本于律。
黃帝之用锺,猶用律也。
其術則今聲光電化重學所自始,即名可知。
大音者,聲學也。
重心者,即所謂物立必立于重心,物動必行于重心線也。
此二字,則早與泰西同名,重學也。
灑光者,灑與曬同,從麗聲。
《漢書·中山靖王勝傳》:白日曬光。
《注》:曬,舒也。
灑光即曬光也,光學也。
昧其明者,電學也。
電能生光生熱,光熱亦生電,故電氣亦發光。
就迩者驗之,人髪貓皮,暗中以手拂之,而見火星。
《說文》雲:昧,昧爽,且〈本作旦,從段氏也。
〉明也。
《淮南·俶真訓·注》:昧,昧欲明而未也。
是半明半暗曰昧。
暗中見光,是昧也。
電氣本有之光,是明也。
本明而見之,則半暗半明,故曰昧其明也。
隐其常者,《廣雅·釋诂》:常,質也。
謂原質也。
原質隐伏在物中,非分化則不可見,是化學也。
用此知古聖人制器尚象,以前民用,一切奇侅非常之術,無所不包矣。
《管子·地員》一篇,所謂土,今地學家總謂之石,不問其剛柔堅脆也。
所舉土物,其在今為何名,雖不能塙指,而其數則适相符合。
蓋《地員》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
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商。
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宮。
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呼音中羽。
一施,七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征。
墳延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
陝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
祀陝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
杜陵九施,七九六十三尺而至于泉。
延陵十施,七十尺而至于泉。
環陵十一施,七十七尺而至于泉。
蔓山十二施,八十四尺而至于泉。
付山十三施,九十一尺而至于泉。
付山白徒十四施,九十八尺而至于泉。
中陵十五施,百五尺而至于泉。
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赤壤??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
??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于泉。
徙山十九施,百三十三尺而至于泉。
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于泉。
山之上命之曰縣泉,鑿之二尺,乃至于泉。
山之上命曰複呂,鑿之三尺而至于泉。
山之上命之曰泉英,鑿之五尺而至于泉。
山之材,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山之側,鑿之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凡土物二十五種5。
今僵石分層表則雲:一、今時新層,二、後沛育新,三、沛育新,四、前沛育新,五、上埋育新,六、下埋育新,七、上瘗育新,八、中瘗育新,九、下瘗育新,十、普魯灰石,十一、白荼而刻,十二、上綠砂層,十三、藍麻兒灰石,十四、下綠砂層,十五、泥砂灰石舍兒,十六、淡水泥灰石,十七、蚌砂石,十八、泥層,十九、老珊瑚僵石層,二十、淡青泥石,二十一、上魚子灰石,二十二、下魚子灰石,二十三、頁灰石,二十四、上脫來約斯,二十五、中脫來約斯,二十六、下脫來約斯,二十七、潑而彌安,二十八、可兒美什,二十九、炭灰石,三十、上提符尼安,三十一、中提符尼安,三十二、下提符尼安,三十三、上西羅裡安,三十四、中西羅裡安,三十五、下西羅裡安,三十六、上堪孛裡安,三十七、下堪孛裡安,三十八、上落冷須安,三十九、下落冷須安,此三十九種,除一名而有前後上下者為同類,當去十五種,共為二十四種,惟上綠砂層與下綠砂層中隔藍麻兒灰石一層,不得合一,故為二十五種,是與《管子》土物之數同也。
惟辨僵石者,或深至三十裡;而《管子》止于二十施一百四十尺者;石層能漸薄至無,故有數層甚厚,數層甚薄。
《管子》則每種皆舉其最薄者為言也。
或疑今去《管子》二千馀年,所謂今時新層者,不應管子時已有,不知今時之名,該石刀銅刀鐵刀三期,石刀期之在中國,實當虞夏以前,則管子時土,安得無今時新層耶? 《虞書·堯典》:内于大麓。
康成注《大傳》雲:麓者,錄也。
劉昭《百官志注》引《新論》曰:昔堯試于大麓者,領錄天子事,如今尚書官矣。
《論衡·正說》曰:言大麓,三公之位也。
居一公之位,大總錄二公之事。
餘謂相位稱大麓,非領錄。
按《漢書·烏孫傳》說烏孫官制雲:相大祿、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監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騎君一人,據左右大将以下皆漢語轉譯,而大祿獨非漢稱。
《傳》又雲:昆莫有十馀子,中子大祿強善将。
太子有子曰岑陬,而下言岑陬者,官号也。
是則烏孫自以官稱其人,則大祿為烏孫語明矣。
言相大祿者,非有二官,相是漢語,大祿是烏孫語,史官并存之也。
〈《傳》又雲:都護韓宣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皆可以賜金印紫绶,以尊輔大昆彌。
明大祿為股肱貴臣也。
〉夷狄之俗,多存古語舊号。
舜禹徑略,外薄四海,大麓命名,宣布至遠。
且《張骞傳》言烏孫本在祁連、敦煌間,後乃他徙。
則故與瓜州允姓之族為鄰壤,其在舜時,地處??成,風聲逖聽宜也。
烏孫之大祿,即大麓之假音,由彼相以大祿名,正可證堯時雲相以大麓名。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豈不信哉!若其名義,則未可穿鏊強說。
《大傳》言大麓之野,則因官以名其地,此亦古所恒有也。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迎日推策,舉風後、力牧以治民。
《漢·藝文志》陰陽家有風後十三篇。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春秋内事》曰:黃帝師于風後,風後善于伏羲氏之道,故推演陰陽之事。
麟按:伏羲風姓,風後蓋其苗裔,故善于其道。
上古學多世授,少皡鳥官,獨郯子能言其故,亦此例矣。
明張燧作《千百年眼》十二卷。
證駁疏缪,尤信僞書,固是明世積習,而時有卓越過人者。
其說古人文辭曰:《蘭亭序》絲竹管弦,本出《前漢·張禹傳》。
又如《易》曰:明辨晰也。
《莊子》雲:周遍鹹。
《詩》雲:昭明有融,高朗令終。
《宋玉賦》:旦為朝雲。
《古樂府》雲:莫夜不歸。
《左傳》雲:遠哉遙遙。
《邯鄲淳碑》雲:丘墓起墳。
古詩雲:被服羅衣裳。
《莊子》:吾無糧,我無食。
《後漢書》:食不充糧。
古人文辭,不厭鄭重,在今人則以為複矣。
此論頗當。
《莊子·山木》篇我無食語,近人以其複沓,讀我為餓,然但雲,吾無糧、餓,足矣,仍有無食二字,終不免複也。
餘謂此正如《史通·雜說》篇所舉姚最《梁後略》雲:得既在我,失亦在予。
蓋互文相變,古人所有,子玄以此為譏,而莊生已為姚氏先導矣。
《後漢書·齊武王??傳》:有二子。
建武二年,立長子章為太原王。
十一年,徙章為齊王。
章少孤,光武感伯升功業不就,撫育恩愛甚笃。
以其少貴,欲令親吏事,故使試守平陰令,遷梁郡太守。
○按:日本有以親王為縣令者,觀此則古人嘗行之矣。
《宋書·劉穆之傳》: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是當時五等爵中,又自分等矣。
今五等爵,各分三等,或謂應稱十五等,不應稱五等者,此未考古制也。
《晉書·衛瓘傳》:會遣瓘先收艾。
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因加艾罪。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将,稱诏收艾,其馀一無所問。
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
比至雞鳴,悉來赴瓘,唯艾帳内在焉。
平旦開門,瓘乘使者車,徑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執。
○按:此可為倉猝收大将,而部下無兵者法。
《晉書·劉超傳》:出補句容令,推誠于物,為百姓所懷。
常年賦稅,主者常自四出,诘評百姓家赀。
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書家産投函中,訖,送還縣,百姓依實投上,課輸所入,有逾常年。
○按:近世州縣錢糧,尚有庫吏包征者,民既受其朘削,而官亦多賠累。
光緒初,譚锺麟撫浙江,誅錢唐庫吏何培,令民自封投匮,由是氓庶樂生,縣令亦免虧空。
然嘉興各屬如故也。
烏乎!衙蠹中飽,古今不殊,安得百劉超為民除害耶! 《晉書·陸雲傳》:出補浚儀令,人有見殺者,主名不立,雲錄其妻而無所問,十許日,遣出。
密令人随後,謂曰:其去不出十裡,當有男子候之,與語,便縛來。
既而果然。
問之具服,雲與此妻通,共殺其夫,聞妻得出,欲與語,憚近縣,故遠相要候。
于是一縣稱其神明。
○按:凡殺人不得主名者,可效此。
《晉書·謝安傳》:是時宮室毀壞,安欲繕之。
尚書令王彪之等以外寇為谏,安不從,竟獨決之。
宮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體辰極,而役無勞怨。
○按:以謝公之器識,豈于民窮财匮之時,興土木以罷百姓哉?蓋安鎮禦方隅,文武用命久矣,而猶未知民志之從違也。
于是以營造試之,果無勞怨,然後知軍民可用,而淝水之師,遂于此決策焉,其識量遠矣。
《尚書大傳》雲:周公将作禮樂,優遊之三年不能作。
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
将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
然後營洛以觀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于其庭。
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禮樂。
謝公其得此意也夫! 《晉書·四夷·大秦傳》:若國有災異,辄更立賢人,放其舊王,被放者亦不敢怨。
○按:近日泰西民主即此。
《晉書·桓玄傳》:玄左右稱玄為桓诏。
桓胤谏曰:诏者施于辭令,不以為稱謂也。
漢、魏之主,皆無此言,唯聞北虜以苻堅為苻诏耳。
○按:酋長稱诏,即唐六诏所自始。
《晉書·苻堅載記》附:苻融在冀州,有老母遇劫于路,母揚聲唱盜,行人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反誣行人為盜。
時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具送之。
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