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枝枸,皆诘诎不得伸之意。

    《明堂位》:殷以椇。

    《注》:椇之言枳椇也,謂曲桡之也。

    《莊子·山木》篇:騰猿得柘棘枳枸之間,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

    宋玉《風賦》:枸句來巢,空穴來風。

    陸玑《詩疏》作句曲來巢。

    謂樹枝屈曲之處,鳥用為巢。

    《淮南》書:龍夭矯,燕枝枸。

    亦屈曲盤旋之意。

    〈以上段說。

    〉尋《說文》引賈侍中說,稽????三字皆木名,然則稽即《莊子》所謂枳枸,《廣韻》所謂曲枝果矣。

    故稽為木之屈曲者。

    《說文》戟者,有枝兵也。

    從戈幹省。

    《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

    又據《方言》:凡戟而無刃,其曲者謂之鈎??镘胡,而引申之則《詩·毛傳》雲:拮據,戟挶也。

    《說文》:挶,戟持也。

    據,戟挶也。

    皆取曲義。

    是戟為兵之曲而有枝者,與?字形從支,而義訓曲,正是一意。

    故?引申為棨戟。

    其作稽者,自《說文》以後言之,則曰稽?,聲皆通可也,若古則祇當為一字。

    更有可為旁證者,《說文》:戛,戟也。

    從戈百。

    又雲:戈,平頭戟也。

    戈為平頭,則戟非平頭,其從百者,正取義于禾之曲頭也。

    又《釋名》以枝格訓戟,蓋有枝格則可以遮避,使人不得妄入,是即稽訓留止之義。

    此古訓之佚者,賴唐氏存之。

     《說文》:篰,?爰也。

    《廣雅》作???,《廣韻》作???,皆後出字。

    爰書之爰,即謂?爰,本連語而急言之耳,非必與自爰其處同訓也。

    或謂凡文字皆以?爰書之,何獨獄詞。

    不知此猶凡文字皆以簡書之,而《詩》言畏此簡書,《左傳》釋為惡相恤,獨以此為軍中檄移之稱矣。

     《呂氏春秋·博志》:夜夢受秋駕于其師。

    下雲:今日将教子以秋駕。

    《注》:秋駕,禦法也。

    按《漢書·揚雄傳》:秋秋跄跄,入西園,切神光。

    師古曰:秋秋跄跄,騰骧之貌。

    秋駕當以此為訓。

    又《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

    蘇林曰:秋,飛貌也。

    師古曰:《莊子》有秋駕之法者,亦言駕馬騰骧秋秋然也。

    據此,則秋本飛龍貌。

    秋駕者,即《東都賦》所謂範氏施禦,乃劉累禦龍之法,施之于禦馬也。

     《漢書·地理志》:巨鹿郡宋子,莽曰宜子。

    麟按:莽改地名,其字義多與本名之字義相近。

    如改陽武曰陽桓,〈河南改郡。

    〉武車曰桓車,〈西河郡。

    〉改武隧曰桓隧,〈河間國。

    〉取桓桓武王之義也。

    改發幹曰戢楯,〈東郡。

    〉幹楯同義也。

    改安險曰甯險,〈中山國。

    〉安甯同義也。

    改即邱曰就信,〈東海郡。

    〉即就同義也。

    改界休曰界美,〈太原郡。

    〉改周承休曰嘉美,〈颍川郡。

    〉休美同義也。

    改臨颍曰監颍,〈颍川郡。

    〉改臨朐曰監朐,〈東萊郡。

    〉改臨塵曰監塵,〈郁林郡。

    〉臨監同義也。

    又如改曲陽曰從陽,〈東海郡。

    〉改無錫曰有錫,〈會稽郡。

    〉改高句骊曰下句驿,〈玄莬郡。

    〉則又以相反為義。

    〈從即從橫之從,從為直與曲相反。

    〉此宋子改為宜子,則《說文》雲:宋,居也。

    宜字從宀從一,宀為屋,一為地,人在其中,義與居相近。

    《說文》雲:宜,所安也。

    《系辭傳》雲: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

    《論語》雲:居無求安。

    則改宋為宜,取其義本相依附。

    宋之訓居,他無所見,惟于宋子縣見之,亦賴莽之改作,得尋其緒也。

     《墨子·明鬼下》篇:且《禽艾》之道之曰:得玑無小,滅宗無大,則此言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呂氏春秋·報更》雲: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

    然則《禽艾》為《書》篇名。

    翟晴江謂《逸周書·世俘解》有禽艾侯之語,當即此《禽艾》,然《世俘》所禽者多矣,曷為于禽艾侯事,特作一書,理不可通。

    《禽艾》乃《鹹乂》之借,艾之通乂,如《詩》或肅或艾,是矣。

    禽之通鹹,則以成今聲通。

    《說文》:鹹,銜也。

    以今聲之銜,訓鹹聲之鹹。

    《離騷》長顑颔亦何傷,以鹹聲今聲之字,疊韻成語。

    《伊耆氏》:共其杖鹹。

    《注》:鹹讀為函。

    而《說文》函作肣,從今聲。

    《考工記》:燕無函。

    鄭司農《注》:函,函讀如國君含垢之含。

    是則鹹亦通今聲矣。

    故得借用禽字為之。

    《書序》雲:伊陟贊于巫鹹,作《鹹乂》四篇。

    馬《注》:巫,男巫也。

    名鹹,殷之巫也。

    然則《鹹乂》之說鬼神,宜矣。

     《後漢書·西南夷冉駹傳》:衆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十馀丈,為邛籠。

    《注》:按今彼土夷人呼為雕也。

    麟按:今作碉者俗字,應書作雕。

     《荀子·非相篇》: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屬。

    楊《注》:奇偉,誇大也。

    偃卻猶偃仰,即偃蹇也。

    并非。

    偃卻謂一偃一卻也。

    奇偉意與偃卻同,乃借為猗違,猗省作奇。

    《晉語》:猗兮違兮。

    《漢書·武帝紀》猜與偉與,文義同。

    〈《晉語·注》以猗兮違兮為歎,《漢書》亦同。

    顔《注》失之。

    〉此偉違通之證。

    然此猗違則不與彼義同。

    《漢書·孔光傳》:猗違者連歲。

    《注》:猶依違耳。

    蓋猗本通倚,〈奇亦通倚。

    《春官·太祝》奇拜,杜子春讀奇為倚拜。

    〉《說文》:倚,依也。

    故猗違訓依違。

    猗違偃卻,皆謂其說一前一卻。

    如鄧析設兩可之辭,使人不得指駁,故為奸人之辯。

     《呂氏春秋·精論》篇:勝書說周公旦曰。

    《說苑·指武》篇作齊人王滿生見周公,此非有異也。

    王滿生其名,勝書其官。

    勝書即司書。

    《潛夫論·志氏姓》雲:信都者,司徒也。

    俗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勝屠。

    〈按《史記·酷吏·周陽由傳》:由後為河東都尉時,與其守勝屠公争權。

    《索隐》:《風俗通》雲:勝屠即申屠也。

    〉然其本一司徒耳。

    是司勝音轉,此勝書即司書。

    《周禮·天官》有司書上士二人,中士四人,王滿生則居是職者也。

    《說苑》稱周公言先生遠辱,《韓詩外傳》四又稱為客,則皆傳聞之誤。

     《荀子·禮論篇》:故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麟按:此以厚、大、高、明皆歸之禮,是謂禮足以為萬物準繩耳。

    度謂度厚、度大、度高、度明也。

    獲亦度也。

    《管子·宙合》:成功之術,必有巨獲。

    巨獲即《離騷》所謂矩獲也。

    此獲亦借為矱,正字作蒦。

    《說文》:蒦,規蒦,商也。

    一曰:蒦,度也。

    是卒蒦與卒度同義。

    禮儀卒度,身為度也,笑語卒蒦,聲為律也。

    毛《傳》訓度為法度,訓獲為得時,大指亦同,惟不以獲為蒦,蓋《荀子》傳《詩》,本有毛、魯之異也。

     《淮南·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注》:黃帝,古天神也。

    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

    上骈、桑林皆神名。

    麟按:景教有上帝造人之說,雲其初上帝造人,使肖己之形象。

    又雲:造物者欲造何物,必先備何料,有一不宜,則諸所皆廢。

    譬如其心過大,則必不宜于肝肺;其腸過細,則必不宜于脾胃;脈絡細而血難流通,齒過大則口不能容,五官移位百骸變體,則皆不能濟事,其說如此。

    今據高《注》,則漢時已有造人之說,且以黃帝為天神,是即《含樞紐》,亦緯書所謂上帝,而生耳目生臂手等說,即其所謂欲造何物先備何料也。

    又按《論衡·物勢篇》曰: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虮虱之于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産。

    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

    傳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

    〈以上《論衡》。

    〉據此則造人之說,亦似古儒所信,而傳已駁之矣。

    天景教亦言天造動植物以為人用,此說古亦有之。

    《論衡·自然篇》複引而駁之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

    萬物之生,含血之類,知饑知寒,見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

    或說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此謂天為人作農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義疑未可從也。

    〈以上《論衡》。

    〉此駁亦是。

    又《自然篇》雲:或曰:凡動行之類,皆本無有為,有欲故動,動則有為。

    今天動行,與人相似,安得無為?曰: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

    由人動氣也,體動氣乃出,子亦生也。

    夫人之施氣也,非欲以生子,氣施而子自生矣。

    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

    〈以上《論衡》。

    〉此或說甚精,近于佛氏,而駁義更當。

     算術積世愈精,然歐幾裡生周末,《幾何原本》遂為百世學者所宗,是算理固備于二千年前矣。

    中國惠施與歐幾裡時代相先後,其說見于《莊子》者,人第以名家繳繞親之,不知其言算術,早與幾何之理相符。

    間及緻用,亦自算出。

    今錄《天下》篇曆物之意一節,為之疏證,以見保氏古學,固佚存于他書矣。

     曆物之意曰。

    ○《釋文》:曆古曆字,本亦作曆,是也。

    其言分别曆說之,則非也。

    《郊特牲》:然後簡其車賦而曆其卒伍。

    《注》:簡曆,謂算具陳列之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于是曆吉日以齋戒。

    張揖曰:曆猶算也。

    本書《齊物論》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說其凡乎。

    巧曆亦謂巧算也。

    然則曆物之意,即算物之意也。

    僅言其意,則與幾何僅言其理者同,其緻用者尚少也。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大無内,謂之小一。

    ○點、線、面、體,各以形殊。

    然點即小體,體即大點,其為一均也。

    幾何以點為小極,體為大極,即此理矣。

    體大者至空氣愈高愈薄,至不及一刹那,修不可盡,如不絕根,是為無外。

    點小者至原質,以化學法分之,不可破,是為無内。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司馬雲:物言形為有,形之外為無。

    無形與有相為表裡,故形物之厚,盡于無厚,無厚與有,同一體也。

    其有厚大者,其無厚亦大。

    高因廣立,有因無積,則其可積因不可積者,苟其可積,何但千裡乎?麟按:此言極塙,試以方圓言,兩者各相函也。

    于圓界作切線為方形。

    方在圓外,則圓為有,而圓界外所截皆無矣。

    于圓徑作對角,凡四斜線而成方形,方在圓内,則方為有,而方邊外所截皆無矣。

    然圓界方邊,無論幾何,其外所截,從其内而為大小,故曰其有厚大者,其無厚亦大。

    推之無窮數,其率若一,豈但千裡哉?凡三角、觚棱、諸等邊形,無論大小,其本形與虛線,皆有定率,理并放此。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卑借為比。

    《書·無逸》:文王卑服。

    馬本卑作俾。

    《樂記》:克順克俾。

    今《詩》俾作比,是卑俾比三通。

    《荀子·不苟篇》正作天地比。

    楊《注》:比,謂齊等也。

    亦是。

    天與地非真齊也,圓球一大一小,度數相合。

    人南北行,則南北極與之高下,是曰比也。

    山與澤非真平也,其在地面,一坳一突,薄若橘皮,本無足數。

    且山高至十五裡止,海亦深至十五裡止。

    對面有火山,則本處海底必深,所謂川竭而谷虛,邱夷而淵實也。

    是山之突,澤之坳,相抵則均,是曰平也。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赤道下日中,太平洋日睨。

    東半球之晝,西半球之夜,故曰日方中方睨也。

    然則朝菌日及,同時在此則生,在彼則死,不其然乎?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大同者,十百千萬億兆也。

    小同者,諸式方也。

    開平方則百萬兆可得根,而十千億為幻根。

    開立方則千兆可得根,而十百萬億為幻根。

    是為大同與小同異。

    線一乘方而扁為面,二乘方而高為體,三乘方而長則反為線矣,四乘方複扁為面,五乘方複高為體,六乘方複長為線,自此以至無窮,循環不已。

    間三則同式,不論次之多少也,故開方同式則畢同,異式則畢異。

    是為萬物畢同畢異。

     南方無窮而有窮。

    ○地球圓形,雖有橢勢,可勿論也。

    然海舶往來,東西,則如環無瑞。

    南北圓線,亦周匝無窮。

    而不能絕冰海而來往,是無窮而有窮矣。

     今日适越而昔來。

    ○東西距一百八十度,則此方日加矣,彼方子,一以為朔日,一以為晦日矣。

    設能速行如電氣,自此至彼才數小時,則至者以為朔,而主人方以為晦也。

    是為今日适越而昔來。

     連環可解也。

    ○凡形圓而相錯者,皆曰連環。

    設兩擺線,其圓界軌道相交,是連環也,而未嘗不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司馬謂天下無方,所在為中。

    固是通論,惟未言其理耳。

    夫以地面言之,赤道下為中,安得無定?特以地為球形,則必以輻線所湊之一點為中,而地面尚相距萬四千馀裡也。

    人既不能至球心,則所立處何一得為中央。

    若必加以矯稱,雖燕北、越南,與昆侖何異哉? 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孰能離空氣以生者。

     目不見。

    ○司馬雲:水中視魚,必先見水。

    光中視物,必先見光。

    魚之濡鱗非曝鱗,異于曝鱗,則視濡也。

    光之曜形,異于不曜,則視見于曜形,非見形也。

    目不夜見非暗,晝見非明,有假也,所以見者明也。

    目不假光而後明,無以見光,故目之于物,未嘗有見也。

    麟按:司馬說極是。

    人目如透光鏡,若審視一物,其物形必收聚于筋網,是即物上各點光影聚于筋網上一點也。

    且兩物離目有遠近,則不能同時于筋網上成像,故于目前懸紗簾,稍遠置字一幅,目視紗簾,即不能見字;目視字,即不能見紗簾。

    而物上有光,則光與物能兩見,是非物影藉光以聚于筋網乎?然必謂目不見,亦名家?析過當語,實則當曰目非光不見也。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司馬雲:鳥之蔽光,猶魚之蔽水。

    魚動蔽水,而水不動。

    鳥動影生,影生光亡。

    亡非往,生非來。

    《墨子》曰:影不徙也。

    按光順直線而行,故阻光之質能成影,質動而影不動也。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行止相反,無中立之理,此非光學無以解之。

    蓋目能暫留光點,故以光點旋轉成規,視之則成一大光圈,而不見質點之離移。

    試以速率極大之炮彈,于暗空中打過,忽發電光,即見炮彈在空中,若有不動之狀,此即镞矢之說也。

    夫炮彈镞矢實動而人視之若不動,謂之行不可,謂之止不可。

    故曰不行不止也。

     觀此知名家立說,不盡析言破辭,語可征實,與晉人談玄迥異。

    子玄無識,乃謂膏梁戲豫,以此宣氣系思,賢于博弈。

    烏呼!浮文妨要,晉社之屋宜矣。

     《莊子·至樂》:青甯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

    解者或以程為豹,以馬為六畜之馬,殊無義。

    孫榮枝曰:馬,野馬也。

    餘甚韪之。

    因而推究其說。

    按上文雲: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甯。

    司馬雲青甯蟲名,而未言其為何蟲。

    餘謂此即微生物,以海深水一滴,用顯微鏡窺之,有活物二萬六千五百是也。

    青甯生程者,《說文》雲:程,品也。

    十髪為程;十程為分,是程者,微分所積,有度可量,人目所能見,不藉于鏡矣。

    微生物積而為可度之物,是謂青甯生程。

    程生馬者,《逍遙遊》野馬,司馬雲:春月澤中遊氣也。

    崔雲:天地間氣如野馬馳也。

    此即空氣,空氣即風,風字從蟲,因空氣中有蟲也。

    可度之微物,積而為空氣,則《逍遙遊》所雲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此兩言生,皆謂積成,與上下文生字稍異。

    馬生人者,人非空氣不生也。

    人之炭氣複歸于空氣,人之骸肉複反為微生物,故曰人又反入于機。

     《淮南·俶真訓》:夫秋豪之末,淪于無間,而複歸于大矣。

    蘆苻之厚,通于無?,而複反于敦龐。

    若夫無秋豪之微,蘆苻之厚,四達無境,通于無圻,而莫之要禦夭遏者,其襲微重妙,挺挏萬物,揣凡變化,天地之間,何足以論之。

    麟按:此即精求原質之理也。

    英人李提摩太雲:化學積六十馀原質所作,然原質又系何物,格緻家則謂若幹阿屯。

    阿屯者,其小無内之稱也。

    若用極好之顯微鏡窺之,能将一分之質視為三百丈之長,則此雖至小之物,可加三十萬倍,然猶未能見質中之阿屯也。

    格物家謂将阿屯一分寸分為五千萬分,可得阿屯之大小焉。

    又阿屯之最相近者為實質,光不能透入其間。

    不相近者為流質,光略能透人阿屯之内,若相隔遠者為氣質,日光透入,内外玲珑,故格緻家常言萬物中阿屯常動,但遲速不同,若使傍火熱,則近處阿屯之動速可成流質,若冰化水然,傥再加以火熱,則動更速而化成氣,如水變氣然。

    氣行之最緩者為紅光??哒之氣,每秒鐘動四百五十八兆兆次。

    何謂??哒?蓋空氣在海面則濃,在高山則淡,若去地球一二百裡外,即為??哒氣。

    惟??哒之氣更淡,而通内外五星諸世界焉。

    黃光??哒氣,每秒鐘動五百三十五兆兆次。

    青光??哒氣,動六百三十二兆兆次。

    紫光??哒氣,動七百廿七兆兆次。

    蓋按天上虹霓而言,紅一邊最遲,漸速至紫光一邊,可見五色胥關??哒氣動宕遲速次數。

    然欲量其遲速,其法用凸面鏡置于平面玻璃上,其鏡當中與玻璃緊相依處,是黑光。

    周外一層層,即有五色相間。

    推算??哒氣浪動宕之數,多寡可由此而知。

    且??哒之氣尤淡,玻璃雖系實質,其阿屯不能隔??哒之氣使之不透光也。

    〈以上李說。

    〉蓋豪末蘆苻,即原質也。

    無秋豪之微,蘆苻之厚,四達無境,通于無圻,即阿屯與??哒也。

    凡原質以同類相合積小成巨者,若磺氣凝結為磺;是以異類相合成物者,如輕氣一養氣八成水,石精養氣成石灰是。

    原質質點極小,故喻以豪末蘆苻,至成物則極大,故曰複歸于大,複反于敦龐。

    至于阿屯,則更由原質而求原,其小無内,故曰無秋豪之微,蘆苻之厚也。

    原質六十四,複求其原則為阿屯,而空氣中養氣淡氣炭氣等亦皆原質之一。

    然則??哒為空氣之尤淡者,較淡氣尤淡焉。

    是雖不得比于阿屯為原質之原,而亦原質中之至小者也。

    故亦以無秋豪之微,蘆苻之厚喻之。

    ??哒通内外五星諸世界,是謂四達無境,通于無圻也。

    雖玻璃實質,其阿屯不能隔??哒之氣使不透光,所謂莫之要禦夭遏也。

    然則無秋豪之微,蘆苻之厚,兼阿屯??哒言也。

    四達無境,通于無圻,而莫要禦夭遏者,專就??哒言之也。

    本篇上文雲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遊競暢于宇宙之間。

    被德含和,缤紛茏苁,欲與物接而未成兆眹。

    此原質中之空氣也。

    空氣在地極厚,層層遞減,至一百五十裡而極薄。

    凡地以上皆得言天,空氣有吸力,故使天氣下,亦有倒壓力,故使地氣上也。

    又雲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此阿屯也。

    《天文訓》雲:太始生虛霩,〈今本作道始于虛霩,《讀書雜志》以《禦覽》參校正。

    〉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根。

    〈涯今本作漢,《雜志》從《禦覽·天部一》校正。

    〉此??哒也。

    ??哒可以言無窮,而通于五星,則至此軌道,亦有窮盡,故曰氣有涯垠。

     《淮南·天文訓》: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滞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

    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麟按:天地本非對待,而自人言之,戴高履厚,則為對待之稱矣。

    氣益下益厚,益高益薄,故曰清陽者薄靡為天,重濁者凝滞為地。

    至于天先成而地後定,則早符西人之說。

    蓋地本火球,屢次迸裂,乃成今之形體。

    地面磐石,各有層累。

    一為火奮石,二為黃硬石,此二者為第一磐石層。

    再上為斑文石,再上為青礞石,再上為化形石,再上為舊紅沙石,再上為灰石層,再上為煤層,旁亦有鐵,再上為新紅沙石,此為第二磐石層。

    再上為蜑〈俗以卵為蜑。

    〉形層,再上為白粉層,再上為下新層,再上為中新層,再上為上新層,此為第三磐石層。

    三者之序,非自然也。

    地球屢次迸裂,顚倒錯亂,地面者下沉,地下者上奮,故今之山巅磐石,有由最下之層奮起,其為山巅磐石者,大約非直,上下皆屬钭倚,其二等三等亦钭而倚附之,其最高者為第一磐石類,其次為第二類,其次為第三類,其次則為新泥由雨沖磐石消磨而出。

    新泥亦分二等,一為水不能化者,二為鹹類,水能化之。

    水能化者一為鹽,二為石膏,三為土樸硝,四為洋樸硝,五為鈣錄綠,六為鎂綠綠,七為鉀綠,八為堿,九為新灰石,十為堅石類,十一為磷,雨降時化此諸類,能令諸類之氣,由植物之根本上升。

    其不化于水者,一為沙,二為埴土,三為碎雲石類,亦有鐵繡及磷。

    沙多者土淺薄,泥多者土肥腴,三磐石二新泥既備,世宙乃成。

    其水乃生于石??之上者也。

    地球每崩裂一次,即更為一世。

    每更一世,即有一世之草木。

    其初世世之草木盡變煤炭于地中。

    次世之草木,則備大禽大獸之所食。

    三世之草木,則備衆禽衆獸之所食,漸至今世,則蔬菜瓜果樹木花草無一不備,是所謂天先成而地後定也。

    下文言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拆,地維絕,此固自古相傳荒唐之說,然必因地球崩裂,古人思其故而不得,即傳為神人觸壞之言矣。

     《淮南·天文訓》:積陽之熱氣生火。

    〈氣下脫久者二字。

    《雜志》從《初學記·天部上》、《禦覽·天部四》、《五行大義·辨體性》篇、《藝文類聚·天部上》參校增入。

    〉麟按:熱極者必有光,然二者亦可相離,以水精隔火,光透而熱阻。

    以鐵片隔火,熱透而光阻。

    然光實為積熱所生,火成于積熱,故有光。

     《淮南·天文訓》:日夏至而流黃澤,石精出。

    麟按:流黃為物,閉置器内而焚之,能盡養氣而馀硝氣。

    《内經》言壯火食氣是也。

    養氣既絕,火入則滅,生物入則斃。

    夏至方暑,暑則氣漲而薄,故流黃雖未燃于火,而已能食養氣。

    養氣愈薄,愈難燃火。

    且養氣與輕氣合則成水,養氣既薄,則輕氣補之,相合自能生泾,故流黃澤也。

    石精亦原質之一,其色潔白,與養氣合則成石灰。

    石灰與炭氣合即成玉。

    高《注》以石精為五色之精者,蓋自成玉後言之,則有五色。

    若赤如雞冠,黃侔烝栗,白如割肪是矣。

    若但有質而未成玉,則謂之五色之精也。

    又上言流黃澤。

    尋流黃與石灰合而成石膏,石膏,石類之至潤者也。

    然則石精既出,與養氣合而成石灰,複遇流黃,則成石膏矣。

    他書未有言石精者,獨《淮南》有之,而名号早與西人符合,用此知格緻之學,西漢以前,固有是說,〈《大學》格物,實謂鳳凰來儀,今之研究物性,非古所謂緻知格物也,然古人自有此種方術耳。

    〉非穿鑿求合也。

     《淮南·墜形訓》:阖四海之内,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

    麟按:是說本于《管子·地數》篇。

    尋地球九萬裡,則此二萬八千裡者,謂其中徑也。

    徑一者,圍三一四一五九二六五,是圓九萬裡者,徑二萬八千馀裡。

    然地球橢圓,短徑不及二萬八千馀裡,故曰南北二萬六千裡也。

    蔣友仁謂地球長徑過赤道,短徑過兩極。

    短徑與長徑之比例,若二百六十五與二百六十六。

    是地球東西為長徑,南北為短徑也。

    惟二萬八千裡輿二萬六千裡之比例,則輿二百六十六與二百六十五之比例不同。

    然近世西人亦有謂地球周圍八萬馀裡,直徑二萬六千六百裡者,是古人或酌中二說,以八萬馀裡之徑為短徑,九萬裡之徑為長徑欤? 《淮南·墜形訓》:建木在都廣,衆帝所自上下。

    日中無景,呼而無向,蓋天地之中也。

    麟按:天地之中,則赤道也。

    故二分日直赤道,則立竿無景。

    向讀為響,響者,今所謂回聲也。

    凡傳聲由于空氣,以冰界言,每杪行一千九十尺,而氣有厚薄,故傳聲有難易,故于玻璃罩内,吸盡空氣,則鈴雖自擊而無聲,放少許空氣入,則微聞其聲,氣愈稠則聲愈大。

    暑則氣漲而稀,故大聲覺其費力。

    寒則氣縮而稠,故傳聲亦易。

    高山氣稀,故放槍僅如拊手,若在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