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大誓》文雲:大子發上祭于畢,下至于盟津之上,乃告于司馬、司徒、司空諸節,允才。

    然則節亦謂諸節也。

    庶亦諸也,庶字兼貫國節二字:庶國者,從征之諸國也;庶節者,《大誓》所雲是也。

    〈誅纣雖在《大誓》後,其稱諸節則同。

    〉言以擇車及虎贲,先庶國庶節之兵而窺戎也。

    戎指殷也,猶言寇也。

    庶節亦有兵者,即《周禮》之百官建旟,以其屬衛王者也。

     《墨子·非樂上》:耳目不聰明,股肱不畢強,聲不和調,明不轉樸。

    下雲:眉之轉樸。

    樸疑借為赴字。

     《墨子·非命上》:吾當未鹽數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

    大方論數,而五〈畢曰:三之訛。

    〉者是也。

    畢氏謂鹽為盡之訛。

    麟按:鹽自當有盡誼。

    《詩·巧言》:亂是用餤。

    《釋诂》、《毛傳》皆雲:餤,進也。

    《表記》徐本作亂是用鹽,是鹽得通餤。

    古進盡聲通而誼亦近。

    《釋诂》:荩,進也。

    《高祖紀》主進,以進為??,是聲之通也。

    《列子·黃帝》:竭聰明,進智力,以進為盡,全書皆然。

    蓋進盡誼得相通,故??字從??聲,與盡同聲。

    《說文》訓自進極也。

    《呂覽·明理·注》:盡,極也。

    是知日進無疆,即是欲造其極,故進盡同誼。

    餤為進,即為盡。

    未字衍。

    言吾當盡數良書,則不可盡數也。

    以大率數之,則有此三者耳。

     《墨子·非命上》:百姓之谇也。

    谇當借為祟。

    《賈子·無蓄》雲:是天下之大祟也。

     《墨子·非儒下》:君子勝不逐奔,揜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

    按揜函者,??陷之借聲。

    《廣雅·釋诂》:??,陷也,是也。

    射施猶謝施。

    《莊子·秋水》: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淮南·俶真訓》雲:二者代謝舛馳。

    《楚辭·大招》:靑春受謝。

    《注》:謝,去也。

    則代謝之謝亦去也。

    謝之言射也,故《廣雅·釋诂》雲射,行也,謂行而去也。

    射施即謝馳,言随分而行,周流不拘耳。

    ??陷弗謝馳,謂車陷不能馳去,如戎馬旋濘而止也。

    胥借為蘇。

    《淮南·脩務》:蘇援世事。

    《離騷注》蘇訓取,則蘇亦與援同意。

    援,引也,謂助之引車也。

    若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畀之脫扃等也。

     《墨子·經說下》:包、肝、肺、子,愛也。

    按包象人褢妊,此訓愛,猶子訓愛,即字也,字亦孕育也。

    故《說文》:字,乳也。

     《墨子·經說下》:橘茅,食與招也。

    按橘所以食也,茅所以招也。

    《男巫》曰:旁招以茅。

     《墨子·經說下》:合之府水。

    畢氏曰:府疑同腐。

    麟按:畢說是也。

    《賈子·耳痹》曰:吃山草,飮腑水。

    腑即腐字,移月于旁耳。

     《墨子·經說上》:倍,二尺與尺但去一。

    《莊子·天下》篇雲: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司馬《注》:若其可析,則常有兩,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萬世不竭。

    《墨子》說即取半之誼。

    《經下》雲:狗,犬也。

    而殺狗非殺犬也可。

    此即《天下》篇狗非犬之說。

    《經說下》雲:或不非牛而非牛也可,則或非牛成牛而牛也可,故曰牛馬非牛也未可,牛馬牛也未可,則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馬不二,而牛馬二,則牛不非牛,馬不非馬,而牛馬非牛非馬,無難。

    此即《天下》篇黃馬骊牛三之說,謂黃馬一,骊牛一,合之為黃馬骊牛又一,既非黃馬,又非骊牛也。

    又雲: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此即《天下》篇目不見之說。

    《經說上》雲:宇東西,家南北。

    〈此上文不可讀,姑如此斷句。

    〉窮,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

    《經說下》雲:無南者,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

    有窮無窮未可智,則可盡不可盡未可智。

    此即《天下》篇南方無窮而有窮之說。

    無南者,當作南無者,無借為方,本雙聲,韻又通轉,如無之作亡,甫之作方也。

    《經說下》曰:若以火見火,謂火熱也,非以火之熱。

    此亦與《天下》篇火不熱之說近。

    又《小取》篇:殺盜人非殺人也,無難。

    此即《莊子·天運》篇所謂殺盜非殺,亦名家之說也。

     《墨子·大取》:伣日之言也,乃客之言也。

    《說文》:伣,譬喩也。

    日,實也。

    則日可通實。

    伣實者,以假設之詞譽喩實事也。

    實事為主,譬喩為客,故曰乃客之言也。

     《墨子·耕柱》:楚四竟之田,曠蕪而不可勝辟,??靈數千不可勝。

    〈下有脫字。

    〉畢曰:《說文》雲:??,召也。

    麟按:靈借為令。

    《釋诂》:令,善也。

    《廣雅》作靈,善也。

    明古字通。

    《呂刑》苗民弗用靈,《缁衣》引作苗民匪用命,是靈本借為令,故引者以訓诂之命字代本文也。

    召令猶使令,謂承使令之人也。

     《墨子·公孟》: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亦冠也。

    王以亦為亣之誤,是矣。

    葆字則雲未詳。

    按《釋言》:翢,??也。

    《注》:今之羽葆幢。

    《雜記》:匠人執羽葆禦柩。

    《說文》?下雲:樂舞以羽翿自翳其首。

    然則葆者,翳首以舞者也。

    命人葆即命人?舞也。

    葆下當有冠,葆即箸于冠,去冠則葆無所箸,猶有命則學無所就也。

     《祭統》述孔悝鼎銘曰:其勤公家。

    按其勤聲轉,其亦借為勤也。

    《射義》:旄期稱道不亂者。

    《注》:期或為勤。

    《詩·行葦·傳》正作勤。

    期通勤,故其亦通勤。

     《墨子·貴義》:商人用一布,布不敢繼苟而雠焉,必擇良者。

    按《易·坎》系用徽??,範甯引作繼用徽??,是繼與系聲同。

    《說文》:??,??且也,唾聲。

    一曰小笑。

    疑當作小笑,一曰唾聲。

    以小笑訓??且,小笑即哂,有苟且之意,故曰??且。

    此繼由系通??,??苟即??且。

    《禮記注》雲苟,且也,是也。

    由小笑為苟且,故引申為凡苟且之稱。

    ??苟之言?诟也,猶系絓聲誼相近也。

    《賈誼傳》:奊诟無節。

    《考工·弓人·注》雲:苟,愉也。

    《匡謬正俗》:苟者,婾合之稱,所以行無廉隅,不存德義,謂之苟且。

    是?诟與苟且誼亦近也。

    人立行苟且,謂之?诟。

    為事苟且,謂之??苟。

    實由小笑引申而為此誼。

     《墨子·魯問》:厚為皮币,卑辭令,函遍禮四鄰諸侯。

    按函借為鹹。

    《周禮·伊耆氏》共其杖鹹,《注》讀鹹為函。

    《魯語》:小賜不鹹。

    《注》:鹹,遍也。

    函遍連文,古人複語也。

     《墨子·魯問》:魯君之嬖人死,魯君為之诔,魯人因說而用之。

    子墨子聞之曰:诔者,道死人之志也。

    今因說而用之,是猶以來首從服也。

    按當作是猶以首從來服也。

    《呂覽·辯土》:故不能為來。

    《注》:來,丕成也。

    是來有成誼。

    衆人之首不同,而以從已成之服,是謂以首從來服。

    〈服冠也,如用之冕,是也。

    〉曰元服、曰服,死人之志各不同,而一用魯君已成之诔,猶是矣。

     《論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後儒因以淫傷為樂哀之過,其說大誤。

    按樂者,《詩序》所謂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也。

    不淫者,《詩序》所謂不淫其色也。

    哀者,《詩序》所謂哀窈窕也。

    不傷者,《詩序》所謂無傷善之心也。

    樂由于不淫,淫則必不樂矣;哀由于不傷,傷則必不哀矣。

    樂淑女與淫己色,哀窈窕與傷善,意正相反,安得以淫傷為樂哀之過乎?《詩序》作于子夏,而《論語》則《撰考谶》謂子夏等六十四人所撰,是必彼此同誼。

    說《論語》者不得悖《詩序》也。

    邢《疏》引《詩序》,但不能駁孔《注》,此疏家之體,實其失也。

    而訓為以,猶可而即可以,刭而獨鹿即刭以獨鹿也。

    樂以不淫,哀以不傷,言所以樂者,以不淫緻之也;所以哀者,以不傷緻之也。

    鄭康成箋《詩》,易哀為衷,亦失之。

    于《論語》則讀如本字,以樂哀對文,不容改也。

    然雲哀世夫婦不得此人,則所哀者不主窈窕不得配君子言,與《詩》義又乖,不知何據? 《伐木》:無酒酤我。

    《傳》:酤,一宿酒也。

    《箋》雲:酤,買也。

    王無酒,酤買之。

    《正義》曰:既有一宿之酒,不應謂之無酒,故《箋》易為酤買。

    曾氏钊雲:王者酤酒,非其理矣,從《傳》。

    麟謂無酒者,非不能備酒也,謂無三酒耳。

    按《烈祖》:既載清酤。

    《傳》:酤,酒。

    《箋》雲:既載清酒于尊,酌以裸獻。

    據裸當用郁鬯,而以清酒當之,鄭說稍誤。

    彼《烈祖》為祀中宗之詩,《周禮》五齊以獻神,而三酒為諸臣所酢。

    既載清酤,下言赍我思成,則清酤是獻神者,其為五齊中之品可知也。

    五齊泛醴盎缇沈,惟醴速成,故《說文》醴訓酒一宿孰,而《釋名》亦雲醴醸之一宿,是酤即醴無疑。

    臧玉林以為酤酒、醴酒、事酒、醳酒一物四名,此則大誤。

    事酒即醳酒,乃三酒之一,與醴迥殊。

    且《釋名》雲:醳酒,久釀至澤也。

    是醳以久得名。

    鄭注《郊特牲》雲:事酒,今之醳酒,皆新成也。

    此特對舊醳為言耳。

    《酒正·疏》雲事酒,冬釀春成,是也,豈一宿成哉?而臧氏又駁《酒正·疏》,誤甚矣。

    有酒無酒,猶言飨禘有樂而食嘗無樂,其用之有無各有所宜,非不能備也。

    又如言天子無介;諸侯相朝,灌用郁鬯,無笾豆之薦,無者乃貴于有也。

    《伐木》本兼諸父諸舅兄弟言,然則卑者則有酒湑我,謂有三酒,莤而飲之也;尊者則無酒酤我,謂無三酒,而但以醴飲之也。

    《士冠禮》有醴冠者、醴賓,《士昏禮》有父醴女,是皆以用醴為敬,故尊者無酒有醴也。

    若然,《燕禮》有玄酒,彼《疏》謂凡用醴者無玄酒,此燕得用醴者,天子禮殊,猶《燕禮》不用羊而此有肥羜也。

    《漿人》雲:共夫人緻飲于賓客之禮,清醴醫酏糟而奉之。

    彼王緻酒時,夫人緻飲,飲中尚有醴,然則王燕當有醴明矣。

    有酒固湑,無酒而用醴,則《司尊彜》雲醴齊縮酌,縮即莤,是醴亦湑之,故下文言,飲此湑矣,得兼包二者也。

    《傳》說長矣,《正義》之駁,不明《傳》意也。

    康成說誤。

    然《食貨志》雲:《詩》曰:無酒酤我。

    而《論語》曰:酤酒不食。

    《詩》據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禦也。

    《論語》孔子當周衰亂,酒酤在民,薄惡不誠,是以疑而弗食。

    魯匡當王莽時,四家《詩》皆完全無缺,其說或出于三家,《箋》誼亦有所本。

    曾謂王者不當酤酒,康成大儒,豈于此猶未審。

    按《夏官·羊人》:若牧人無牲,則受布于司馬,使其賈買牲而共之。

    牲可買,則酒亦可買也。

    此非王親自酤,亦必酒正使賈買之,未嘗輕損威重,不得雲非理也。

    但此則當于未飲時早計及之,不得臨時匮乏而始買也。

    終不能易《傳》說。

     《墨子·備城門》:寇所從來,若昵道傒近。

    畢曰:《說文》雲:尼,從後近之。

    此說是也。

    但從後近之,引申即為遠近之近,《屍子》所謂不避遠尼也。

    其實從昵近字足矣。

    昵道當倒。

    傒本徯之俗。

    《通俗文》:邪道曰徯。

    道昵,言正道近也。

    徯近,言徑路近也。

    畢讀為谿,或筆誤。

     《墨子·備梯》:裾城外,去城十尺,裾厚十尺,伐裾,小大盡本。

    〈《備蛾傅》作木。

    〉斷之,以十尺為傳,〈《備蛾傅》作斷。

    畢曰:此傳字為即之訛。

    按此十尺言長也。

    〉雜而深埋之,堅築毋使可拔。

    《備蛾傅》篇裾皆作薄。

    畢氏因彼上文有盧薄,訓以《說文》栌柱上柎也,欂壁柱也,因亦以此薄為欂,而于裾誼不可通。

    麟按:所謂薄,與上盧薄異。

    《荀子·禮論》:薄器不成内。

    《注》:竹葦之器。

    《莊子·達生》:高門縣薄。

    《注》:薄,簾也。

    《釋訓》亦雲以薄為魚笱。

    則薄蓋由此引申而為籬之名,籬與簾形近也。

    裾借為椐。

    《釋名》曰青、徐謂籬曰椐,是也。

    籬而雲厚十尺者,其一邊用木為籬以障土,一邊仍積土,土厚十尺,非籬厚十尺也。

    以裾為大名,故雲裾厚十尺。

     《墨子·備梯》篇:二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

    《備蛾傅》作二十步一殺,有??,厚十尺。

    畢曰《方言》:?虞,望也。

    ??即虞之俗。

    按鬲借為檕,實為挈,如戛擊作拮隔,及《說文》??之讀若擊,??之讀若隔,皆鬲與??聲通之證。

    按《說文》:檕,繘耑木也。

    此汲绠上端所系以收繩者,本與挈臯相類,而《詩草木疏》言,檕迷一名挈橀,是檕聲又同挈。

    《司馬相如傳》孟康《注》:?如覆米?,縣著挈臯頭,有寇則舉之。

    此挈即挈臯也,即烽也。

    米?縣著挈臯,而雲厚十尺者,此與??皆舉烽之台,即取台上有挈臯而為名,非即挈臯也。

    按此說非也。

    《列子》曰:望其圹,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

    宰,即《公羊》宰上之木拱矣之宰,《公羊注》雲:宰,冢也。

    宰墳既一物,則鬲不當有異,亦即宰墳可知。

    ??候積土為高,故與宰墳形相似,故名曰鬲。

     《墨子·迎敵祠》:壇高八尺,堂密八;壇高七尺,堂密七;壇高九尺,堂密九;壇高六尺,堂密六。

    案密本山如堂者,《屍子》雲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是也。

    此祭而為之者,猶犯軷之封土為山也。

     《墨子·旗幟》:城中吏卒民男女皆葕異衣微,〈即微[職]。

    《号令》篇微職,即微識也。

    王懷祖謂此微下亦當有職字。

    〉令男女可知。

    按葕當即莚字,如衍祭即延祭也。

    莚本延之變。

    衍字,《詩》雲椒聊蕃衍,《西京賦》雲筱蕩敷衍,故字變亦從艸矣。

    《釋诂》:延,閑也。

    此取聲同為訓,則莚亦可通閑。

    《内則》:惟及七十,同藏無閑。

    《正義》:閑,别也。

    《莊子·齊物論》:小知閑閑。

    《釋文》:有所分别也。

    然則莚異即閑異,謂别異也。

    《荀子·君道篇》:故由天子至于庶人也,莫不騁其能,得其志,安樂其事,是所同也。

    衣暖而食充,居安而遊樂,事時制明而用足,是又所同也。

    若夫重色而成文章,重味而成珍備,是所衍也。

    衍亦謂異,與同為對文。

    言重色重味,是貴者所獨異也。

    下雲聖王财衍以明辨異,言聖王裁制此色味之異,以明等級之辨異也。

    下文又雲:治則衍及百姓,亂則不足及王公。

    彼衍字則從饒衍誼,與不足為對文,與上二衍字異也。

    王伯申以葕為隸書辨字之訛,未确。

     《墨子·号令》:度食不足食,民各自占家五種石升數,為期。

    其在莼害,吏與雜訾。

    期盡匿不占,占不悉,令吏卒款得皆斷。

    按莼當借為篿。

    《說文》:篿,圜竹器也。

    篿與篅音義同。

    《說文》:篅,判竹圜以盛谷也。

    害借為篕。

    如《呂刑》之鳏寡無蓋,《孟子》之谟蓋都君,皆借蓋為害也。

    篕與蓋同聲。

    《方言》雲:籧篨,自關而東或謂之篕掞。

    按籧篨卷之,即與篅篿同形。

    籧篨不可使俯,正象卷席而直立之也。

    今浙人盛谷之篅,形正如此,故因謂篅為篕。

    訾即訾程之訾,亦期也。

    凡占五種之谷者,既與之期矣。

    然谷少者不必再占,其谷多而在篅中者,或為蠱蝕鼠竊,不能即如本數,必量以鬥斛,而後知其實數,故先自占其大較,而後吏以其大較之多少,斷其核量之期。

    谷最多者期長,谷次多者期稍短,以下以次差之,其期不一,故曰雜訾。

    款者,《廣雅·釋言》雲:叩也。

    凡言款門款塞,皆是叩誼,此叩則考問也。

    《列子·天瑞》曰子貢叩之不已,是也。

    叩得,猶今人雲訪得耳。

     《墨子·号令》:無敢有樂器、斃骐軍中,有則其罪射。

    按斃借為蔽。

    《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些。

    王逸《注》:菎,玉;蔽,簙箸,以玉飾之也。

    骐借為棋。

    《說文》:骐,馬青骊文如博棋也。

    是骐棋本通。

    蔽棋廢軍事,故禁之。

    而樂器亦與之并禁者,墨子非樂,故其本篇雲: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

    是以軍中必禁也。

     《列子·黃帝》:乃若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谡操之者也。

    《注》:谡,起也。

    按《莊子》谡作便,則谡當借為稷。

    《詩·楚茨·箋》雲:稷之言即也。

    未嘗見舟而即操之,比起誼為切。

     《列子·黃帝》:以智鄙相攻,強弱相淩。

    又雲:物之以能鄙相籠,皆猶此也。

    聖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衆狙也。

    按《東京賦》:鄙哉予也。

    《注》雲:固陋不慧也。

    《董仲舒傳》:或仁或鄙。

    《注》雲:謂不通也。

    《老子》:我獨頑似鄙。

    《注》:鄙,似若不逮也。

    此鄙與智能對之證。

     《列子·周穆王》: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注》:榮,棄也。

    按張意以為榮與環聲通,如營與環通,茕與瞏通也。

    《釋器》雲環謂之捐,是環捐得通。

    此榮由環聲而借為捐也。

    《說文》:捐,棄也。

     《列子·仲尼》: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

    《釋文》:在,—本作存。

    按作存是也。

    《莊子·天下》篇:施,存雄而無術。

    〈按:施字當屬上句。

    〉司馬《注》雲:意在勝人而無道理之術。

    此《注》亦雲:似求是而尚勝。

    是古語謂好勝為存雄也。

    衎衎當借為侃侃。

     《列子·湯問》:王谛料之,内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丈節皮毛齒髪,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

    按《國語》:宣王料民于大原。

    《注》:料,數也。

    王谛數之,謂數肝膽等物。

     《列子·湯問》: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釋文》:牽挺,機蹑。

    按挺當是借為筳。

    《說文》:筳,繀絲筦也。

    牽當借為弦。

    《釋名·釋姿容》:牽,弦也,使弦急也。

    是牽弦聲通。

    《說文》:弦,弓弦也。

    從弓,象絲轸之形。

    蓋弦本以絲為之,而琴瑟之弦亦名弦,是弦即絲也。

    弦筳,猶言絲筳也。

     《莊子·則陽》: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

    按子乎子乎,與下子異,下子斥辜人也。

    子乎子乎,猶子兮子兮。

    《綢缪·傳》雲:子兮者,嗟茲也。

    說乎本從兮,其誼得通。

    子乎與《尚書大傳》之嗟子乎,《管子·小稱》之嗟茲乎,《秦策》之嗟嗞乎,文法同。

     《列子·力命》:墨杘單至。

    按此二者相反。

    《方言》言墨杘即無賴。

    然則單當讀為亶,誠也。

    至讀為質,猶桎訓質地也。

    襄九年《左傳》服《注》:質,誠也。

    《小爾雅·廣言》:質,信也。

     《列子·力命》:???淩谇。

    按《莊子·徐無鬼》:察士無淩谇之事則不樂。

    是淩谇者,苛察之意,名家之所喜也。

    《天官書》:淩雜米鹽。

    此淩當讀從之。

    谇讀為碎,碎猶雜也。

    ???者,口吃而語急,則不能辯言勝人,故相反也。

     《列子·楊朱》: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

    按錄字與上拘字同誼。

    《荀子·榮辱》雲:軥錄疾力。

    彼《注》讀軥為拘,是也。

    拘錄者,錄本與拘系同誼,故《小戎·傳》雲:楘,曆錄也。

    引申即為檢束之誼。

    《說文》行謹為逯,目睐謹為睩,又自此誼引申。

     《管子·牧民》篇:子目有士經。

    尹知章《注》:士,事也。

    麟按:此上有四維四順,下有六親五法,則士經之士,當亦為數名。

    《說文》:士,事也。

    數始于一,終于十,從一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竊以十一兩數合為士字,其有事誼,亦取十一而天地之數畢也。

    此士經所叙曰:錯國于不傾之地(一),積于不涸之倉(二),藏于不竭之府(三),下令于流水之原(四),使民于不争之官(五),明必死之路(六),開必得之門(七),不為不可成(八),不求不可得(九),不處不可久(十),不行不可複(十一)。

    凡十一事,據下文分疏可見,故曰士經。

     《管子·乘馬》:汎山。

    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

    按汎山猶上之蔓山,當讀為芃芃棫樸之芃。

     《管子·乘馬》:方六裡命之曰暴。

    又雲:五連而暴。

    按暴者借為表,猶《廣雅·釋诂》訓襮為表,以聲誼兼通也。

    古者地必有表,郵表畷是也。

    是以地邑亦多稱表,《左傳》表淳鹵,賈侍中《注》淳鹵之地,九夫為表,是也。

    此猶彼誼。

     《管子·乘馬》:士聞見博學意察而不為君臣者。

    按意借為抑。

    《詩》抑此皇父,《韓詩》雲:意也。

    古書語辭,意抑多通。

    《釋訓》及《大雅·抑·傳》皆雲:抑抑,密也。

    抑察,即《中庸》文理密察之誼。

     《管子·七法》:衡庫者,天子之禮也。

    《注》:衡者,所以平輕重;庫者,所以藏寶物,不令外知者也。

    言王者用心,常當準平天下,既知輕重,審用于心,無令長耳目者所得,此則天子之禮然也。

    按《注》說是,但未明措詞之由。

    《天文志》雲:南宮朱鳥權衡,衡大微三光之廷。

    轸南衆星曰天庫,庫有五車。

    衡、庫皆南宮之星,而又皆隸于五帝,故雲:衡庫者,天子之禮也。

    借天象以見義。

    不然,衡與庫辭不相會也。

     《管子·七法》:故攻國救邑,不恃權與之國。

    《幼官》雲:愼号審章,則其攻不待權與。

    《事語》雲:獨出獨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權與。

    《輕重甲》雲:數欺諸侯者無權與。

    四權與一也。

    待即恃也。

    《幼官》下文雲:明必勝則慈者勇,器無方則愚者智,攻不守則拙者巧。

    三者文法一例,明必勝為一句。

    而尹《注》以權與明必勝為句,雲:權謀明略,必能勝敵。

    此謬,《雜志》已駁之。

    尹于《七法·注》雲:權與謂權為親與也。

    其說亦非。

    《雜志》但謂權與為與國,未說權字之訓。

    按權圈同字。

    《管子》書中兩言圈屬,圈即麇至之麇,誼訓為群,說見《左傳讀》。

    權得通圈者,猶鬻拳《後漢·孔融傳》作權,《詩·盧令·箋》雲鬈讀當為權,是權與卷聲字通也。

    《說文》:與,黨與也。

    權與謂群黨,指同好之國也。

    兵力自足,故無恃乎此。

     《管子·幼官》: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稱材。

    按《釋言》:稱,好也。

    《考工·輪人》:欲其肉稱也。

    《注》:肉稱,弘殺好也。

    皆訓稱為好。

    好材猶言美材也。

    上文雲精材,《小問》篇亦以精材、豪傑并言,字與此異而意則大同。

    尹《注》謂材稱其所用,失之。

    《雜志》以稱為精之誤,亦不必然。

     《管子·幼官》:刑則紹昧斷絕。

    按紹昧與斷絕同誼,古人之複語也。

    紹從召聲,召從刀聲,刀之俗字作??。

    《廣雅·釋诂》:??,斷也。

    紹借為??。

    昧者,《公羊襄二十七年傳》:昧雉彼視。

    《注》:昧,割也。

    〈彼《釋文》雲:昧,舊音刎。

    此猶昧與?之通。

    〉斷割,猶斷絕也,皆謂斬斷之刑。

    且以誼之相反相成言之。

    斷字從??,??,古文絕也;反??為?,即今繼字。

    紹,繼也;反則為斷絕之誼。

    昧之言未也。

    《方言》:未,續也。

    繼續同誼,《說文》繼亦訓續也。

    故反亦為斷絕之誼。

     《管子·宙合》:适善備也,仙也,是以無乏。

    按仙字或作仙,從山聲。

    《春秋說題辭》、《說文》皆訓山為宣,則仙亦得借為宣。

    《釋言》:宣,遍也。

    遍與備誼近,故言是以無乏。

    尹《注》以為輕順貌,失之。

     《管子·宙合》:憂則所以伎苛,伎苛所以險政。

    按伎苛猶小苛。

    《史記·汲鄭列傳》雲湯辯常在文深小苛,是也。

    《說文》:妓,婦人小物也。

    ??,小頭????也。

    《史記·項羽紀》:莫敢枝梧。

    臣瓒曰:小柱為枝。

    《東京賦·注》:鬾,小兒鬼。

    是凡從支者皆有小誼。

    此伎則借為彼四字之誼也。

    又《詩·瞻卬》鞫人忮忒,《說文》引作伎。

    此伎亦借為忮。

    凡苛者必忮很,故曰忮苛。

    《形勢解》雲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是也。

     《管子·宙合》:方明者,察于事,故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

    按方明即六玉之方明也。

    以其名〔方〕明,故雲察于事。

    上下四方無所專主,故曰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

    下雲:道也者,通乎無上,詳乎無窮,運乎諸生。

    是其誼也。

     《管子·法禁》:則大臣之贅下,而射人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