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士徒皆私門之黨,則譽子之以壅君矣。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上有積财,則民臣必匮乏于下。
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
按怨與積同意,怨讀為怨利生孽之怨。
怨利,謂蘊利也。
《荀子·哀公》雲:富有天下而無怨财。
怨财,謂滞财也。
惟女有蘊蓄于宮中者,而民乃無妻。
不論女之情怨與不怨也,即使千人同禦,女無怨情,民之無妻,何以異于不怨哉。
故知怨非怨恨誼也。
下雲: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者,虛也,與怨相對。
内過實則外虛,理勢必然。
《詩序》雲:《采綠》,刺怨曠也。
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
亦謂男子從役于外,故虛曠,女子郁滞于家,故怨積。
刺怨曠者,刺王政不善,以緻怨曠。
故下複申之曰: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
以明此是刺王,嫌人似刺怨曠為即刺怨曠之人也。
而自鄭君已不明其誼,《箋》雲:怨曠者,君子行役過時之所由也。
而刺之者,譏其不但憂思而已,欲從君子于外,非禮也。
又雲:怨曠之深,憂思不專于事。
則以怨為怨恨之怨,不知之子于狩以下二章,乃思極而假為欲從之辭,非真思從之也。
猶《都人士》篇言從之邁,《箋》雲欲自殺求從古人,非真思自殺也。
不得以辭害志,謂為越禮。
乃雲刺之,誤甚矣。
且婦人一己小怨,偶有過情,何關于王政而列《雅》乎?且序幽王二語亦可删矣。
然則怨曠宜從《韓非》誼為積,非怨恨。
刺怨曠,謂刺民之所以怨曠者由王失政,非刺婦人也。
《韓非子·難三》:知下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
按《檀弓》:夫子助之沐椁。
《注》:沐,治也。
《呂覽·貴當·注》:治,饬也。
《說文》:饬,緻堅也。
緻即今緻字。
精沐,謂精緻也。
見精沐,謂識見精緻也。
今人言之,則曰精細。
又《廣韻·一屋》沐字下雲:漢複姓有沐簡氏。
沐簡之義,當亦與沐椁同,謂沐治之竹簡也。
附識于此。
《韓非子·說疑》:然使郞中日聞道于郞門之外以至于境内。
是郞中以在郞門之中而名之也。
自郞門之外以至于境内,皆非所居,故此自郞門之外起數以至境内也。
《十過》雲: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郞門之垝。
按《周書·作洛》雲重郞,《注》以為累屋。
然則但言郞,即是屋。
于門上為罘罳,故謂之郞門也。
郞中因此得名。
後又省稱為郞,則引申之名矣。
《韓非子·說疑》:隐敦适,持私曲,上禁君,下撓治。
按适借為谪。
《方言》谪訓怒。
《說文》敦亦訓怒。
《孟子》使虞敦匠,敦亦督責之意。
故敦猶谪也。
隐讀為依,依乎谪責以自重,如子罕以刑罰奪君權也。
禁君者,使君不得行敦谪也。
撓治亦承持私曲言。
《韓非子·詭使》:谄施順意從欲以危世者近習。
按《孟子注》:施施,猶扁扁,喜悅之貌。
谄施,猶谄笑也。
《韓非子·六反》:遊居厚養,牟食之民也。
按《荀子·榮辱》:恈恈然唯利飮食之見。
《注》:恈恈,愛欲之貌。
《方言》雲:牟,愛也。
宋、魯之間曰牟。
與《韓子》牟食同。
《韓非子·六反》: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按磏讀為噞,《魏都賦》:抗旍則威噞秋霜。
善曰:噞猶猛也。
《淮南·原道訓》:此齊民之所為形植,黎累憂悲而不得志也。
按植者志也,見《楚辭·招魂·注》。
黎累疊韻兼雙聲,累讀為儡。
《洞箫賦》:桀、跖、鬻、博,儡以頓悴。
《寡婦賦》:容貌儡以頓悴。
是儡乃本義,而黎則其發聲之辭也。
黎累屬形,憂悲屬志。
《淮南·俶真訓》:華藻镈鮮。
《注》:镈,今之金尊也,鮮明好也。
按镈從尃聲,尃從甫聲,此借為黼。
《釋言》:黼黻,彰也。
華藻黼鮮者,華藻彰明也。
《淮南·精神訓》:蜷跼而谛。
按《離騷》蜷局顧而不行。
《注》雲:蜷局,诘屈不行貌也。
谛即揥。
《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是也。
而當作不。
蜷跼不揥,與《文賦》同意。
《淮南·本經訓》:纏錦經冘。
《注》:劍文相句,連纏如绮,經冘如錦。
按經當從《說文》訓織也。
冘借為??。
??所以縣瑱,織五采絲為之。
其文采回曲,亦與錦相似。
纏錦織??,皆以狀劍文之句曲也。
《淮南·兵略訓》:楚國之強,大地計衆,中分天下。
按《廣雅·釋诂》:曳,數也。
王懷祖曰:曳亦通作世。
《逸周書·世俘解》世俘,謂數俘也。
麟謂大與世通,若世子即大子,世叔即大叔矣。
大地計衆,謂數地計衆也。
《淮南·兵略訓》:人不及步??,車不及轉毂。
按??借為蜎。
《爾雅·釋魚》雲:蜎,蠉。
《說文》:蠉,蟲行也。
由蟲行引申為凡行之誼。
《淮南·兵略訓》:滔滔如春,????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
《注》:典,常;凝,正也。
按典當借為錪。
《方言》:錪,重也。
《釋名》典亦訓鎮。
《廣雅·釋诂》:鎮,重也。
又雲:凝,定也。
然則典凝者,鎮定也。
冬時閉固不洩,故鎮定象之。
《考工記·辀人》:辀欲颀典。
《注》:颀典,堅刃貌。
然則典凝亦猶堅凝也。
《淮南·修務訓》:夫宋畫吳冶,刻刑镂法,亂修曲出。
按《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此宋人善畫之證。
《淮南·修務訓》:扶旋猗那。
按扶即蟠。
《天文志》:奢為扶。
鄭氏《注》:扶當為蟠。
《呂覽·為欲》篇之扶木,錢曉征謂即蟠木,此扶亦同矣。
《淮南·泰族訓》:禱祠而求福,雩兌而請雨,蔔筮而決事。
按《說文》祝下雲:一曰從兌省。
《易》曰:兌為口,為巫。
兌與說古字通。
《周禮·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六曰說。
《注》:以辭責之。
董仲舒救日食祝曰:照照大明,瀸滅無光,奈何以陰侵陽,以卑侵尊,是之謂說也。
又雲:攻說用币而已。
《疏》:謂天災有币無牲。
然則兌即說也。
使巫祝以口說神,謂之兌,亦謂之說。
旱乃天災,故有币無牲也。
《春秋繁露·求雨》篇:祝曰:昊天生五谷以養人。
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實,敬進清酒膊脯,再拜請雨,雨幸大澍。
此雩之辭也。
若說則以辭責之,其所責或是句龍後稷等,若五帝則不得責也,其責之辭則亡矣。
《淮南·要略》:鑽脈得失之迹。
按鑽借為讃。
《方言》:贊,解也。
《周語》:土乃脈發。
《注》:脈,理也。
凡文理為理,理之亦為理。
讃謂解之也,脈謂理之也。
《淮南·要略》:宴炀至和。
《詩·谷風·傳》:宴,安也。
炀借為蕩。
《詩·南山·傳》:蕩,平易也。
《儀禮·少牢·注》安亦訓平,宴炀謂平易耳。
《急就篇》首七章,皆列人姓名。
顔《注》引說者雲:是古賢聖之人,本出《易緯》。
而不信其說,雲:或是舊人已經稱用,或是新構義理,然非實相配屬,真有其人。
按非有其人,則以彼之名配此之姓,殊屬無謂。
且使新構義理,則如妙房,,如交便,如呂張,如宗談,皆晦澀難解,必多費訓語而後明,何苦為此廋辭怪語耶?以鄭子方觀之,當即田子方,古田字與陳同聲,則與鄭為平去,故得借用。
五章有田細兒,或文字相避也,則知諸姓名皆實有其人矣。
且《易緯》有其姓名,則非史遊所自配明矣。
谶緯之書,觀《莊子》言十二經,則雖非真出孔子,而戰國時已有其書,當是七十子後學者所為,非起于哀平之世。
而顔氏疑《易緯》中所有姓名,皆是後人附箸,又妄也。
顔本《急就》“焦滅胡”章,《皇象碑》無。
按無者是也。
《急就》例無複字,而“焦滅胡”與六章“郭破胡”重,“司馬褎”與五章“馬牛羊”重,“尚自于”與五章“尚次倩”重。
“姓名訖,請言物”與二十五章“諸物盡訖五官出”重。
知史遊真本無此章矣。
然其名字仍複奇古,當非後人所造,或亦古有是人,而東漢人羼入之,如齊國山陽兩章欤? 《書·禹貢》:荊州,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
《夏本紀》及馬《注》皆如此讀,而馬以名善釋名。
鄭則以厥名下屬包匦菁茅讀。
麟按:二馬讀是也。
但名非謂名善耳。
案《魯語》:肅愼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
故銘其桰曰,肅愼氏之貢矢。
今此箘簵楛是荊州所貢。
據《呂覽·本味》篇言越駱之箘。
《漢·兩粵傳》雲:趙佗以兵威财物賂遺閩、粵、西瓯駱,設屬焉。
師古曰:西瓯即駱越也。
言西者,以别東瓯也。
據此,知越駱在南粵之西,荊州西南界至越城嶺,則越駱亦荊州部中所羁縻者。
箘簵貢自越駱,〈康成注:箘簵,聆風也。
是箘簵為一物。
〉則楛亦出于越駱等國可知。
是知三邦皆荊州所屬蠻夷之國,更遠于冀州之島夷,靑州之萊夷,與肅愼之為遠國同。
蠻夷所貢,或稱号有異,而中國必名從主人,彼亦預知,故并貢其圖籍以自說其名,〈《周書·王會解》:郭叔掌為天子菉币馬。
菉即錄,天子錄其名于上,則諸侯自當陳其名于下。
《觐禮》:匹馬卓上,九馬随之。
《注》:卓,猶旳也。
以素旳一馬以為上,書其國名,後當識其何産也。
馬尚書名,況蠻夷所貢之箘簵楛乎?蠻夷似未知書,然亦有識别,如今滿文、英文,使譯官各就以為通也。
〉是曰三邦厎貢厥名。
《祭統》曰:銘者,自名也。
武王之銘楛矢,非知其名,何以題刻,此箘簵楛皆所以為矢。
〈馬《注》:楛,木名,可以為箭。
徐廣注《夏本紀》雲:箘簵楛,一作箭作杆。
《撰異》以為今文。
然則箘簵亦所以為矢也。
〉此州又貢砺砥砮丹。
弩正可以為镞,猶周之楛矢,是知三邦貢其名,而中國因汛銘棔也。
《魯語》又雲: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
考荊州言江漢朝宗于海。
鄭《注》謂荊楚之域,國有道則後服,國無道則先強,故記其水之義,以著人臣之禮。
然則此記三邦厎貢厥名者,亦以箸人臣之禮,使無忘貢職也。
以銘證名,乃知厥名必屬箘簵楛說,非菁茅所得奪也。
若以為名善,則可上屬,亦可下屬,皆泛語不切矣。
《急就》篇:冠帻簪簧結發紐。
《注》:簧,即步搖也。
《補注》:簧未詳,疑是簂字。
麟按:謂簧簂同訓則可,疑簧是簂字則不可。
蓋《說文》雲:椢,筐當也。
《釋名·釋首飾》雲:簂,恢也,恢廓覆發上也。
簧與筐聲本相近,且簧者橫也。
《書》光被四表,亦作橫被四表。
《孔子閑居》:以橫于天下。
《注》:橫,充也。
《爾雅》:桄,充也。
聲誼同。
桄橫聲轉為擴為廓,《淮南》雲:橫廓六合。
《方言》雲:張小使大謂之廓。
皆充誼也。
步搖之得名簧者,即《釋名》所雲恢廓之誼也。
或曰:簧借為筐,《淮南·齊俗》雲:筐不可以持屋。
《注》:小簪也,此與簪連文,則大者為簪,小者為筐,亦通。
《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後予極焉。
《傳》:靖,治。
極,至也。
按治者,謂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及考禮正刑壹德等事,是之謂治也。
言假使我朝王以治彼諸事,王意苛求,或以我為後至,如防風之會禹焉。
後予至者,謂王意後之也。
次章雲:後予邁焉。
《傳》無訓,亦當如《箋》訓行,伹不以行為放。
凡後至者,必在國時後行,王以為後至,則必以為後行矣。
三章雲:曷予靖之,居以兇矝。
《傳》:曷,害。
〈《正義》以害浣害否為說。
〉矝,危也。
言予曷為而朝王以治諸事乎?若治之,彼以我為後至,必加誅于我焉。
居以兇危,猶言處以兇危,殺亦是矣。
《易》曰:後夫兇。
則兇矝之謂也。
《正義》所釋皆非。
《周禮·夏官·校人》:驽馬三良馬之數。
八麗一師,八師一趣馬。
〈《注》:八皆宜為六字之誤也。
〉沈氏《周官祿田考》改為驽馬二良馬之數。
其說曰:驽馬六趨馬一馭夫,四百三十二匹而一馭夫,經有定數。
兩馭夫掌二廄,當八百六十四匹,不得增多,所以必破三為二也。
于是以《序官》無驽馬之馭夫二人而補之。
麟按:沈以驽馬居二廄,若三良馬之數,則為千二百九十六匹,當有三馭夫分之,則每廄六百四十八匹。
其四百三十二匹,既每廄各有馭夫掌之矣。
而每廄馀二百十六匹,須合兩廄而始得四百三十二匹,則更須一馭夫以兼掌之。
意其支離繁碎,不合事情,故必改三為二也。
及以邦國及家之廄法觀之,而知沈說之不合也。
案邦國六閑,馬四種。
家四閑,馬二種。
康成雲:諸侯有齊馬、道馬、田馬,大夫有田馬,各一閑。
其驽皆分為三,是邦國及家,亦驽馬三良馬之數而分為三閑。
若天子驽馬二良馬,則邦國及家亦當同,則驽馬衹得二閑,是邦國馬四種僅得五閑,家馬二種僅得三閑矣,将何以通之乎?若邦及家之驽馬不以二百一十六匹居閑,而以四百三十二匹之數分居三閑,則一閑謹得一百四十四匹,驽馬一閑,其數反少于良馬一閑,無是理也。
且嫌一馭夫兼掌二閑,亦無庸慮此也。
就使天子驽馬二良馬,而邦國及家則必不能不驽馬三良馬,如上所計是也。
邦國驽馬三閑,〈以下不言家者,以家或不備官,故但就邦國計之。
〉凡六百四十八匹。
〈家亦同。
〉四百三十二匹而一馭夫,則邦國亦當有一馭夫以掌兩閑,而馀一閑二百十六匹,将誰掌之乎?若謂邦國非六趣馬馭夫,則《校人》說良馬,亦雲皂一趣馬,三皂為系,系一馭夫,是趣馬上惟有馭夫,邦國趣馬之上,不應别設一官,必是馭夫。
既是馭夫,則亦當六趣馬而一,馀一閑三趣馬所掌之二百十六匹,終使誰人掌之乎?然則以馭夫計之,而在邦國固有難處者,而于王國能強求其惬适乎?然則如之何?曰:驽馬之馭夫,《序官》無文。
假使邦國以一馭夫掌二閑之數,而馀一閑,則三趣馬上更無長官;天子亦每閑有一馭夫,而馀二百十六匹,自聽三趣馬掌之,更無長官,未為不可,以驽馬輕也。
《管子·侈靡》:而祀譚次祖,犯詛渝盟傷言。
按譚借為道,猶三年禫服作三年導服也。
諸侯适天子,道而出,道一名祖,故曰祀道次祖。
次者,謂設主迎屍之次耳。
《侈靡》篇又曰:辟之若尊譚,末勝其本,亡流而下。
譚亦道也。
尊道者,尊其神,故名。
尊猶宗也,猶言宗祀文王及六宗為六子之尊氣也。
末勝其本者,按犯軷以乘車轹牲,疑系之木本。
《墨子》說武王殺纣雲:萬年梓株折〈當與下系字互訛。
〉纣而系之赤環,〈《禦覽》作轘,謂輪也。
〉是車轹者,系木本也。
若末勝其本,則轹時木必倒,不能分牲矣。
亡流而下者,亡讀為無,《廣雅·釋诂》:流,行也。
行而下,亦猶言順流而下也。
禮既轹牲遂行,《大馭》所謂及犯軷遂驅之也。
末勝本則轹牲不分,牲不分則無遂行之理,故曰末勝其本亡流而下也。
又《五行》雲:貨曋神廬,合于精氣。
曋亦譚之誤,借為道也。
古貨化通,如化居即貨居也。
此貨借為化祝之化。
《大祝》:四曰化祝。
司農《注》:弭災兵也。
漢天漢二年,止禁巫祠道中者。
文穎曰:漢家于道中祠排禍咎,移之于行人百姓。
排禍咎猶弭災,故亦得化祝之名。
而名之曰化道,化祝之道,祭神之廬,兩者相對,此道即《說文》所雲禓道上祭者,與祖道别。
廬者,引申為居止之通名,如周廬精廬倚廬之等,皆非中田之廬也。
合于精氣者,猶祝由移精變氣也。
又按春秋時重祖道之祭。
《墨子·明鬼下》雲:期年;燕将馳祖。
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
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是也。
《墨子·修身》:批捍之聲,無出之口。
按批當為?之誤,?借為呰。
《說文》:呰,苛也。
《華嚴經音義》引作诃也。
《說文》又雲:诋,苛也,一曰诃也。
是呰诋誼同。
捍借為讦,呰讦與下雲诋讦之民,字異而誼一也。
上雲谮慝之言,無入于耳,彼謂無聽人毀人之言,此謂己無毀人。
《墨子·辭過》:此非雲益暖之情也。
按雲即員。
《詩·正月》:員于爾輻。
《傳》:員,益也。
員益同誼。
《說文》:?,外博衆多視也。
誼亦近。
《墨子·辭過》:冬則凍冰,夏則飾饐。
按《說文》:飾從巾從人,食聲。
《釋名·釋飮食》:食,殖也。
然則飾食殖聲三通,此則借飾為敗殖之殖。
《說文》:殖,脂膏久殖也。
字亦作殕。
《廣雅·釋诂》:殕,敗也。
《通俗文》:殕,腐也。
此謂夏日飮食腐敗也。
《說文》:饐,飯傷濕也。
夏日蒸溽,故飯久尤易餲饐也,殖饐同類。
《墨子·尚賢中》:先王之書,距年之言也。
畢解為遠年,未是。
《尚賢下》雲:于先王之書,豎年之言然。
按引距年雲,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身。
引豎年雲,晞〈當作睎。
〉夫聖武知人以屏輔而身,兩書文法略同,則距年、豎年是一,必是書名矣。
又《尚同中》曰: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
相與距豎聲遠,或名異,或字誤,皆不可知。
《墨子·尚賢中》:乃熱照無有及也。
畢曰:言其罪績用弗成,亦止見有所不及耳。
按熱借為蓺。
〈實為臬。
〉《詩·行葦·箋》:蓺,質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蓺殪仆。
《注》:蓺,謂射的。
照借為招。
《呂覽·本生》:共射其一招。
《注》:招,埻的也。
引申則蓺招亦為極誼。
故《晉語》:貪欲無蓺。
《注》:蓺,極也。
言鲧于事理,但見及其淺,未能見及其極也。
《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
按閱借為??。
《廣雅·釋诂》:??,補也。
贊者,佐助之誼。
??者,禆益之誼。
上雲: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
然則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謂其德能佐助裨益天子者也。
贊閱之文,猶言裨輔矣。
〈見上。
〉 《墨子·尚同下》:必疾愛而使之,畋信而持之。
按畋借為陳,猶田陳之通也。
《墨子·非攻中》雲:靡弊腑冷不反者。
畢謂腑冷即腐爛,是也,而未通其音。
按冷與連聲同,如《龜策傳》龜千歲乃遊苓葉之上,借苓為蓮。
《說文》魿訓蟲連行纡行者,亦以魿連同聲為訓,是其例也。
《淮南·天文訓》:日至于連石。
《注》:連讀腐爛之爛。
連可通爛,則冷亦可通爛矣。
《墨子·非攻下》:争之不疾,孫之不強。
按孫與争,誼反而相成。
《說文》:??,忿戾也,從至。
至而複遜,遜,遁也。
《周書》曰:有夏氏之民叨??。
是??之所以為忿戾者,正得誼于遜也。
忿戾在心,發之則為争,此蓋用引申之誼。
《墨子·非攻下》: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為序疏矣。
按序疏猶馀疏。
《莊子·天道》:鼠壤有馀蔬。
司馬雲:蔬讀曰糈。
糈,粒也,一雲:馀,益。
疏,外也。
按兩說皆非。
鼠壤謂鼠肝之土與息壤,有馀蔬即有馀也,謂田土有馀也。
馀蔬本疊韻連語。
《書大傳》:不愛人者,及其胥馀。
《注》:胥馀,裡落之壁。
取誼雖異,要皆不分析為誼。
此序疏即馀蔬,餘聲予聲一也。
此文謂所喪者多,若能失五分而複得其一,則猶為遺馀矣。
《莊子·讓王》:其緒馀以為國家。
《楚辭·涉江·注》:緒,馀也。
緒馀同誼而亦疊韻,序疏、馀蔬,皆與緖馀同。
《墨子·非攻下》:量我師舉之費,以诤諸侯之斃。
按诤借為正,當也。
《墨子·節葬下》:翁缞绖。
按《說文》:翁,頸毛也。
《廣雅·釋親》:??,〈翁之俗。
〉項也。
蓋翁項誼同,聲亦同矣。
此所謂翁。
疑指辟領。
《喪服記》雲:适博四寸。
彼上《注》雲:适,辟領也。
本《注》雲:辟領廣四寸。
釋曰:據項之兩相向外各廣四寸。
然則辟領而即以翁名者,猶衣在領曰領也。
《墨子·節葬下》:是以僻淫邪行之民,出則無衣也,入則無食也,内續奚吾,并為淫暴而不可勝禁也。
按古文内作?,見《南宮中鼎》。
《說文》入訓從上俱下,蓋入字從上而下小屈之,篆文似丄,此當是丄誤入,又誤内也。
續字古文作赓,而讀者誤音庚,古庚更通,此蓋借庚為更,誤赓又誤續也。
奚吾即《晏子》之溪盎。
《詩》颙颙卬卬,《韓詩》作颙颙盎盎。
是卬盎聲通。
故卬訓我者,與女人自稱姎我之姎同字,實皆借為吾。
是知盎卬吾聲通。
前以溪盎為稽訣,為察知之誼,此言民已無衣食矣,上更稽察其家資,則無可如何,相率而為淫暴矣。
《墨子·節葬下》:以此求治,譬猶使人三睘而毋負己也,治之說無可得焉。
按三古與參通,睘借為環。
《春官·簭人》:八曰巫參,九曰巫環。
〈巫皆即筮。
〉《注》:參謂筮禦與右也,環謂筮可緻師不也。
《墨子》即以參環為筮之名。
負讀為背。
《釋名》負,背也,聲通之證。
《楚辭·惜誦·注》:背,違也。
《呂覽·尊師·注》:背,戾也。
凡筮聽可否于神,今使人筮而又欲使筮辭毋與己心違戾,此筮者所不能為也,故以此譬求治而不可得治者。
王伯申以睘為還,負為背,雲使人三還轉其身于己前,欲使其毋背己,不可得也,說未确。
《墨子·天志中》: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
按撽借為要,猶僥幸作要幸也。
《詩·萚兮·傳》、《呂覽》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
《注》皆雲:要,成也。
《月令注》:遂猶成也。
要遂同誼,言天成萬物以利民也。
又《明鬼下》雲:湯乘大贊,〈畢曰疑辇字,是也。
〉犯遂下,衆人之??遂,王乎〈畢曰當為手,是也。
〉禽推哆、大戲。
犯遂下,犯即犯軷字,言乘大辇犯軷而遂下行也。
〈誼見《管子》。
〉??遂即撽遂。
凡言成功者,功本與成同誼,故衆人之成,即衆人之成功,猶言要甲子之事也。
言當衆人之成功也,王亦自禽推哆、大戲。
??字或鰝異文,或蛟異文,猶郊高蒿之通也。
需初九《象》:需于郊,不犯難行也。
按卦《象》雲:雲上于天,需,君子以飮食宴樂。
然則以人事明之,此需于郊,謂餞也。
《大馭》:及犯軷,遂驅之。
《注》雲:封山為山象,以菩刍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轹之而去,喩無險難也。
《聘禮·注》雲:行出國門,釋酒脯之奠于軷,為行始。
道路以阻險為難,是以委土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為軷,祭酒脯祈告。
卿大夫處者于是餞之,飮酒于其側。
禮畢,乘車轹之而遂行,舍于近郊矣。
是餞于國門外者有犯軷之禮,犯難而行,以難為易,故雲喩無險難,此行之始,故有是禮。
至郊則行久矣,若複有餞者,則無犯軷之禮,故雲不犯難行也,言不犯難而遂行也。
于郊有餞者,若鄭六卿餞韓宣子于郊也。
《韓奕·箋》雲:祖于國外,畢乃出宿,示行不留于是也。
《彖》雲:需,須也。
須有留意,然則既至郊則可留以待人之餞,故雲需于郊。
《墨子·天志下》:有具其皮币,發其綛處,使人飨賀焉。
按飨借為聘享之享。
綛即紉字,與希繡字通。
《方言》:希,摩也。
《管子·霸形》:裸體紉胸稱疾。
尹知章《注》:紉,猶摩也。
此謂借紉為希,蓋脂文二部通轉最近,希本即黹字,音陟幾切,與紉聲亦相轉,故得相借。
此借紉為希繡字。
《司服》希冕,《注》引《書》希繡,繡之曰希,引申之則成繍亦曰希。
處乃虎之誤字,借為琥,亦容以處從虍聲,同借為琥也。
《小行人》:琥以繡,璜以黼。
康成謂子男于諸侯享用琥璜。
此希琥即繡琥,所謂琥以繡,故用之享。
《墨子·明鬼下》:武王以擇車百兩,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國節窺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
按《大傳》載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上有積财,則民臣必匮乏于下。
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
按怨與積同意,怨讀為怨利生孽之怨。
怨利,謂蘊利也。
《荀子·哀公》雲:富有天下而無怨财。
怨财,謂滞财也。
惟女有蘊蓄于宮中者,而民乃無妻。
不論女之情怨與不怨也,即使千人同禦,女無怨情,民之無妻,何以異于不怨哉。
故知怨非怨恨誼也。
下雲: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者,虛也,與怨相對。
内過實則外虛,理勢必然。
《詩序》雲:《采綠》,刺怨曠也。
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
亦謂男子從役于外,故虛曠,女子郁滞于家,故怨積。
刺怨曠者,刺王政不善,以緻怨曠。
故下複申之曰: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
以明此是刺王,嫌人似刺怨曠為即刺怨曠之人也。
而自鄭君已不明其誼,《箋》雲:怨曠者,君子行役過時之所由也。
而刺之者,譏其不但憂思而已,欲從君子于外,非禮也。
又雲:怨曠之深,憂思不專于事。
則以怨為怨恨之怨,不知之子于狩以下二章,乃思極而假為欲從之辭,非真思從之也。
猶《都人士》篇言從之邁,《箋》雲欲自殺求從古人,非真思自殺也。
不得以辭害志,謂為越禮。
乃雲刺之,誤甚矣。
且婦人一己小怨,偶有過情,何關于王政而列《雅》乎?且序幽王二語亦可删矣。
然則怨曠宜從《韓非》誼為積,非怨恨。
刺怨曠,謂刺民之所以怨曠者由王失政,非刺婦人也。
《韓非子·難三》:知下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
按《檀弓》:夫子助之沐椁。
《注》:沐,治也。
《呂覽·貴當·注》:治,饬也。
《說文》:饬,緻堅也。
緻即今緻字。
精沐,謂精緻也。
見精沐,謂識見精緻也。
今人言之,則曰精細。
又《廣韻·一屋》沐字下雲:漢複姓有沐簡氏。
沐簡之義,當亦與沐椁同,謂沐治之竹簡也。
附識于此。
《韓非子·說疑》:然使郞中日聞道于郞門之外以至于境内。
是郞中以在郞門之中而名之也。
自郞門之外以至于境内,皆非所居,故此自郞門之外起數以至境内也。
《十過》雲: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郞門之垝。
按《周書·作洛》雲重郞,《注》以為累屋。
然則但言郞,即是屋。
于門上為罘罳,故謂之郞門也。
郞中因此得名。
後又省稱為郞,則引申之名矣。
《韓非子·說疑》:隐敦适,持私曲,上禁君,下撓治。
按适借為谪。
《方言》谪訓怒。
《說文》敦亦訓怒。
《孟子》使虞敦匠,敦亦督責之意。
故敦猶谪也。
隐讀為依,依乎谪責以自重,如子罕以刑罰奪君權也。
禁君者,使君不得行敦谪也。
撓治亦承持私曲言。
《韓非子·詭使》:谄施順意從欲以危世者近習。
按《孟子注》:施施,猶扁扁,喜悅之貌。
谄施,猶谄笑也。
《韓非子·六反》:遊居厚養,牟食之民也。
按《荀子·榮辱》:恈恈然唯利飮食之見。
《注》:恈恈,愛欲之貌。
《方言》雲:牟,愛也。
宋、魯之間曰牟。
與《韓子》牟食同。
《韓非子·六反》: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按磏讀為噞,《魏都賦》:抗旍則威噞秋霜。
善曰:噞猶猛也。
《淮南·原道訓》:此齊民之所為形植,黎累憂悲而不得志也。
按植者志也,見《楚辭·招魂·注》。
黎累疊韻兼雙聲,累讀為儡。
《洞箫賦》:桀、跖、鬻、博,儡以頓悴。
《寡婦賦》:容貌儡以頓悴。
是儡乃本義,而黎則其發聲之辭也。
黎累屬形,憂悲屬志。
《淮南·俶真訓》:華藻镈鮮。
《注》:镈,今之金尊也,鮮明好也。
按镈從尃聲,尃從甫聲,此借為黼。
《釋言》:黼黻,彰也。
華藻黼鮮者,華藻彰明也。
《淮南·精神訓》:蜷跼而谛。
按《離騷》蜷局顧而不行。
《注》雲:蜷局,诘屈不行貌也。
谛即揥。
《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是也。
而當作不。
蜷跼不揥,與《文賦》同意。
《淮南·本經訓》:纏錦經冘。
《注》:劍文相句,連纏如绮,經冘如錦。
按經當從《說文》訓織也。
冘借為??。
??所以縣瑱,織五采絲為之。
其文采回曲,亦與錦相似。
纏錦織??,皆以狀劍文之句曲也。
《淮南·兵略訓》:楚國之強,大地計衆,中分天下。
按《廣雅·釋诂》:曳,數也。
王懷祖曰:曳亦通作世。
《逸周書·世俘解》世俘,謂數俘也。
麟謂大與世通,若世子即大子,世叔即大叔矣。
大地計衆,謂數地計衆也。
《淮南·兵略訓》:人不及步??,車不及轉毂。
按??借為蜎。
《爾雅·釋魚》雲:蜎,蠉。
《說文》:蠉,蟲行也。
由蟲行引申為凡行之誼。
《淮南·兵略訓》:滔滔如春,????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
《注》:典,常;凝,正也。
按典當借為錪。
《方言》:錪,重也。
《釋名》典亦訓鎮。
《廣雅·釋诂》:鎮,重也。
又雲:凝,定也。
然則典凝者,鎮定也。
冬時閉固不洩,故鎮定象之。
《考工記·辀人》:辀欲颀典。
《注》:颀典,堅刃貌。
然則典凝亦猶堅凝也。
《淮南·修務訓》:夫宋畫吳冶,刻刑镂法,亂修曲出。
按《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此宋人善畫之證。
《淮南·修務訓》:扶旋猗那。
按扶即蟠。
《天文志》:奢為扶。
鄭氏《注》:扶當為蟠。
《呂覽·為欲》篇之扶木,錢曉征謂即蟠木,此扶亦同矣。
《淮南·泰族訓》:禱祠而求福,雩兌而請雨,蔔筮而決事。
按《說文》祝下雲:一曰從兌省。
《易》曰:兌為口,為巫。
兌與說古字通。
《周禮·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六曰說。
《注》:以辭責之。
董仲舒救日食祝曰:照照大明,瀸滅無光,奈何以陰侵陽,以卑侵尊,是之謂說也。
又雲:攻說用币而已。
《疏》:謂天災有币無牲。
然則兌即說也。
使巫祝以口說神,謂之兌,亦謂之說。
旱乃天災,故有币無牲也。
《春秋繁露·求雨》篇:祝曰:昊天生五谷以養人。
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實,敬進清酒膊脯,再拜請雨,雨幸大澍。
此雩之辭也。
若說則以辭責之,其所責或是句龍後稷等,若五帝則不得責也,其責之辭則亡矣。
《淮南·要略》:鑽脈得失之迹。
按鑽借為讃。
《方言》:贊,解也。
《周語》:土乃脈發。
《注》:脈,理也。
凡文理為理,理之亦為理。
讃謂解之也,脈謂理之也。
《淮南·要略》:宴炀至和。
《詩·谷風·傳》:宴,安也。
炀借為蕩。
《詩·南山·傳》:蕩,平易也。
《儀禮·少牢·注》安亦訓平,宴炀謂平易耳。
《急就篇》首七章,皆列人姓名。
顔《注》引說者雲:是古賢聖之人,本出《易緯》。
而不信其說,雲:或是舊人已經稱用,或是新構義理,然非實相配屬,真有其人。
按非有其人,則以彼之名配此之姓,殊屬無謂。
且使新構義理,則如妙房,,如交便,如呂張,如宗談,皆晦澀難解,必多費訓語而後明,何苦為此廋辭怪語耶?以鄭子方觀之,當即田子方,古田字與陳同聲,則與鄭為平去,故得借用。
五章有田細兒,或文字相避也,則知諸姓名皆實有其人矣。
且《易緯》有其姓名,則非史遊所自配明矣。
谶緯之書,觀《莊子》言十二經,則雖非真出孔子,而戰國時已有其書,當是七十子後學者所為,非起于哀平之世。
而顔氏疑《易緯》中所有姓名,皆是後人附箸,又妄也。
顔本《急就》“焦滅胡”章,《皇象碑》無。
按無者是也。
《急就》例無複字,而“焦滅胡”與六章“郭破胡”重,“司馬褎”與五章“馬牛羊”重,“尚自于”與五章“尚次倩”重。
“姓名訖,請言物”與二十五章“諸物盡訖五官出”重。
知史遊真本無此章矣。
然其名字仍複奇古,當非後人所造,或亦古有是人,而東漢人羼入之,如齊國山陽兩章欤? 《書·禹貢》:荊州,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
《夏本紀》及馬《注》皆如此讀,而馬以名善釋名。
鄭則以厥名下屬包匦菁茅讀。
麟按:二馬讀是也。
但名非謂名善耳。
案《魯語》:肅愼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
故銘其桰曰,肅愼氏之貢矢。
今此箘簵楛是荊州所貢。
據《呂覽·本味》篇言越駱之箘。
《漢·兩粵傳》雲:趙佗以兵威财物賂遺閩、粵、西瓯駱,設屬焉。
師古曰:西瓯即駱越也。
言西者,以别東瓯也。
據此,知越駱在南粵之西,荊州西南界至越城嶺,則越駱亦荊州部中所羁縻者。
箘簵貢自越駱,〈康成注:箘簵,聆風也。
是箘簵為一物。
〉則楛亦出于越駱等國可知。
是知三邦皆荊州所屬蠻夷之國,更遠于冀州之島夷,靑州之萊夷,與肅愼之為遠國同。
蠻夷所貢,或稱号有異,而中國必名從主人,彼亦預知,故并貢其圖籍以自說其名,〈《周書·王會解》:郭叔掌為天子菉币馬。
菉即錄,天子錄其名于上,則諸侯自當陳其名于下。
《觐禮》:匹馬卓上,九馬随之。
《注》:卓,猶旳也。
以素旳一馬以為上,書其國名,後當識其何産也。
馬尚書名,況蠻夷所貢之箘簵楛乎?蠻夷似未知書,然亦有識别,如今滿文、英文,使譯官各就以為通也。
〉是曰三邦厎貢厥名。
《祭統》曰:銘者,自名也。
武王之銘楛矢,非知其名,何以題刻,此箘簵楛皆所以為矢。
〈馬《注》:楛,木名,可以為箭。
徐廣注《夏本紀》雲:箘簵楛,一作箭作杆。
《撰異》以為今文。
然則箘簵亦所以為矢也。
〉此州又貢砺砥砮丹。
弩正可以為镞,猶周之楛矢,是知三邦貢其名,而中國因汛銘棔也。
《魯語》又雲: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
考荊州言江漢朝宗于海。
鄭《注》謂荊楚之域,國有道則後服,國無道則先強,故記其水之義,以著人臣之禮。
然則此記三邦厎貢厥名者,亦以箸人臣之禮,使無忘貢職也。
以銘證名,乃知厥名必屬箘簵楛說,非菁茅所得奪也。
若以為名善,則可上屬,亦可下屬,皆泛語不切矣。
《急就》篇:冠帻簪簧結發紐。
《注》:簧,即步搖也。
《補注》:簧未詳,疑是簂字。
麟按:謂簧簂同訓則可,疑簧是簂字則不可。
蓋《說文》雲:椢,筐當也。
《釋名·釋首飾》雲:簂,恢也,恢廓覆發上也。
簧與筐聲本相近,且簧者橫也。
《書》光被四表,亦作橫被四表。
《孔子閑居》:以橫于天下。
《注》:橫,充也。
《爾雅》:桄,充也。
聲誼同。
桄橫聲轉為擴為廓,《淮南》雲:橫廓六合。
《方言》雲:張小使大謂之廓。
皆充誼也。
步搖之得名簧者,即《釋名》所雲恢廓之誼也。
或曰:簧借為筐,《淮南·齊俗》雲:筐不可以持屋。
《注》:小簪也,此與簪連文,則大者為簪,小者為筐,亦通。
《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後予極焉。
《傳》:靖,治。
極,至也。
按治者,謂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及考禮正刑壹德等事,是之謂治也。
言假使我朝王以治彼諸事,王意苛求,或以我為後至,如防風之會禹焉。
後予至者,謂王意後之也。
次章雲:後予邁焉。
《傳》無訓,亦當如《箋》訓行,伹不以行為放。
凡後至者,必在國時後行,王以為後至,則必以為後行矣。
三章雲:曷予靖之,居以兇矝。
《傳》:曷,害。
〈《正義》以害浣害否為說。
〉矝,危也。
言予曷為而朝王以治諸事乎?若治之,彼以我為後至,必加誅于我焉。
居以兇危,猶言處以兇危,殺亦是矣。
《易》曰:後夫兇。
則兇矝之謂也。
《正義》所釋皆非。
《周禮·夏官·校人》:驽馬三良馬之數。
八麗一師,八師一趣馬。
〈《注》:八皆宜為六字之誤也。
〉沈氏《周官祿田考》改為驽馬二良馬之數。
其說曰:驽馬六趨馬一馭夫,四百三十二匹而一馭夫,經有定數。
兩馭夫掌二廄,當八百六十四匹,不得增多,所以必破三為二也。
于是以《序官》無驽馬之馭夫二人而補之。
麟按:沈以驽馬居二廄,若三良馬之數,則為千二百九十六匹,當有三馭夫分之,則每廄六百四十八匹。
其四百三十二匹,既每廄各有馭夫掌之矣。
而每廄馀二百十六匹,須合兩廄而始得四百三十二匹,則更須一馭夫以兼掌之。
意其支離繁碎,不合事情,故必改三為二也。
及以邦國及家之廄法觀之,而知沈說之不合也。
案邦國六閑,馬四種。
家四閑,馬二種。
康成雲:諸侯有齊馬、道馬、田馬,大夫有田馬,各一閑。
其驽皆分為三,是邦國及家,亦驽馬三良馬之數而分為三閑。
若天子驽馬二良馬,則邦國及家亦當同,則驽馬衹得二閑,是邦國馬四種僅得五閑,家馬二種僅得三閑矣,将何以通之乎?若邦及家之驽馬不以二百一十六匹居閑,而以四百三十二匹之數分居三閑,則一閑謹得一百四十四匹,驽馬一閑,其數反少于良馬一閑,無是理也。
且嫌一馭夫兼掌二閑,亦無庸慮此也。
就使天子驽馬二良馬,而邦國及家則必不能不驽馬三良馬,如上所計是也。
邦國驽馬三閑,〈以下不言家者,以家或不備官,故但就邦國計之。
〉凡六百四十八匹。
〈家亦同。
〉四百三十二匹而一馭夫,則邦國亦當有一馭夫以掌兩閑,而馀一閑二百十六匹,将誰掌之乎?若謂邦國非六趣馬馭夫,則《校人》說良馬,亦雲皂一趣馬,三皂為系,系一馭夫,是趣馬上惟有馭夫,邦國趣馬之上,不應别設一官,必是馭夫。
既是馭夫,則亦當六趣馬而一,馀一閑三趣馬所掌之二百十六匹,終使誰人掌之乎?然則以馭夫計之,而在邦國固有難處者,而于王國能強求其惬适乎?然則如之何?曰:驽馬之馭夫,《序官》無文。
假使邦國以一馭夫掌二閑之數,而馀一閑,則三趣馬上更無長官;天子亦每閑有一馭夫,而馀二百十六匹,自聽三趣馬掌之,更無長官,未為不可,以驽馬輕也。
《管子·侈靡》:而祀譚次祖,犯詛渝盟傷言。
按譚借為道,猶三年禫服作三年導服也。
諸侯适天子,道而出,道一名祖,故曰祀道次祖。
次者,謂設主迎屍之次耳。
《侈靡》篇又曰:辟之若尊譚,末勝其本,亡流而下。
譚亦道也。
尊道者,尊其神,故名。
尊猶宗也,猶言宗祀文王及六宗為六子之尊氣也。
末勝其本者,按犯軷以乘車轹牲,疑系之木本。
《墨子》說武王殺纣雲:萬年梓株折〈當與下系字互訛。
〉纣而系之赤環,〈《禦覽》作轘,謂輪也。
〉是車轹者,系木本也。
若末勝其本,則轹時木必倒,不能分牲矣。
亡流而下者,亡讀為無,《廣雅·釋诂》:流,行也。
行而下,亦猶言順流而下也。
禮既轹牲遂行,《大馭》所謂及犯軷遂驅之也。
末勝本則轹牲不分,牲不分則無遂行之理,故曰末勝其本亡流而下也。
又《五行》雲:貨曋神廬,合于精氣。
曋亦譚之誤,借為道也。
古貨化通,如化居即貨居也。
此貨借為化祝之化。
《大祝》:四曰化祝。
司農《注》:弭災兵也。
漢天漢二年,止禁巫祠道中者。
文穎曰:漢家于道中祠排禍咎,移之于行人百姓。
排禍咎猶弭災,故亦得化祝之名。
而名之曰化道,化祝之道,祭神之廬,兩者相對,此道即《說文》所雲禓道上祭者,與祖道别。
廬者,引申為居止之通名,如周廬精廬倚廬之等,皆非中田之廬也。
合于精氣者,猶祝由移精變氣也。
又按春秋時重祖道之祭。
《墨子·明鬼下》雲:期年;燕将馳祖。
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
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是也。
《墨子·修身》:批捍之聲,無出之口。
按批當為?之誤,?借為呰。
《說文》:呰,苛也。
《華嚴經音義》引作诃也。
《說文》又雲:诋,苛也,一曰诃也。
是呰诋誼同。
捍借為讦,呰讦與下雲诋讦之民,字異而誼一也。
上雲谮慝之言,無入于耳,彼謂無聽人毀人之言,此謂己無毀人。
《墨子·辭過》:此非雲益暖之情也。
按雲即員。
《詩·正月》:員于爾輻。
《傳》:員,益也。
員益同誼。
《說文》:?,外博衆多視也。
誼亦近。
《墨子·辭過》:冬則凍冰,夏則飾饐。
按《說文》:飾從巾從人,食聲。
《釋名·釋飮食》:食,殖也。
然則飾食殖聲三通,此則借飾為敗殖之殖。
《說文》:殖,脂膏久殖也。
字亦作殕。
《廣雅·釋诂》:殕,敗也。
《通俗文》:殕,腐也。
此謂夏日飮食腐敗也。
《說文》:饐,飯傷濕也。
夏日蒸溽,故飯久尤易餲饐也,殖饐同類。
《墨子·尚賢中》:先王之書,距年之言也。
畢解為遠年,未是。
《尚賢下》雲:于先王之書,豎年之言然。
按引距年雲,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身。
引豎年雲,晞〈當作睎。
〉夫聖武知人以屏輔而身,兩書文法略同,則距年、豎年是一,必是書名矣。
又《尚同中》曰: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
相與距豎聲遠,或名異,或字誤,皆不可知。
《墨子·尚賢中》:乃熱照無有及也。
畢曰:言其罪績用弗成,亦止見有所不及耳。
按熱借為蓺。
〈實為臬。
〉《詩·行葦·箋》:蓺,質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蓺殪仆。
《注》:蓺,謂射的。
照借為招。
《呂覽·本生》:共射其一招。
《注》:招,埻的也。
引申則蓺招亦為極誼。
故《晉語》:貪欲無蓺。
《注》:蓺,極也。
言鲧于事理,但見及其淺,未能見及其極也。
《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
按閱借為??。
《廣雅·釋诂》:??,補也。
贊者,佐助之誼。
??者,禆益之誼。
上雲: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
然則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謂其德能佐助裨益天子者也。
贊閱之文,猶言裨輔矣。
〈見上。
〉 《墨子·尚同下》:必疾愛而使之,畋信而持之。
按畋借為陳,猶田陳之通也。
《墨子·非攻中》雲:靡弊腑冷不反者。
畢謂腑冷即腐爛,是也,而未通其音。
按冷與連聲同,如《龜策傳》龜千歲乃遊苓葉之上,借苓為蓮。
《說文》魿訓蟲連行纡行者,亦以魿連同聲為訓,是其例也。
《淮南·天文訓》:日至于連石。
《注》:連讀腐爛之爛。
連可通爛,則冷亦可通爛矣。
《墨子·非攻下》:争之不疾,孫之不強。
按孫與争,誼反而相成。
《說文》:??,忿戾也,從至。
至而複遜,遜,遁也。
《周書》曰:有夏氏之民叨??。
是??之所以為忿戾者,正得誼于遜也。
忿戾在心,發之則為争,此蓋用引申之誼。
《墨子·非攻下》: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為序疏矣。
按序疏猶馀疏。
《莊子·天道》:鼠壤有馀蔬。
司馬雲:蔬讀曰糈。
糈,粒也,一雲:馀,益。
疏,外也。
按兩說皆非。
鼠壤謂鼠肝之土與息壤,有馀蔬即有馀也,謂田土有馀也。
馀蔬本疊韻連語。
《書大傳》:不愛人者,及其胥馀。
《注》:胥馀,裡落之壁。
取誼雖異,要皆不分析為誼。
此序疏即馀蔬,餘聲予聲一也。
此文謂所喪者多,若能失五分而複得其一,則猶為遺馀矣。
《莊子·讓王》:其緒馀以為國家。
《楚辭·涉江·注》:緒,馀也。
緒馀同誼而亦疊韻,序疏、馀蔬,皆與緖馀同。
《墨子·非攻下》:量我師舉之費,以诤諸侯之斃。
按诤借為正,當也。
《墨子·節葬下》:翁缞绖。
按《說文》:翁,頸毛也。
《廣雅·釋親》:??,〈翁之俗。
〉項也。
蓋翁項誼同,聲亦同矣。
此所謂翁。
疑指辟領。
《喪服記》雲:适博四寸。
彼上《注》雲:适,辟領也。
本《注》雲:辟領廣四寸。
釋曰:據項之兩相向外各廣四寸。
然則辟領而即以翁名者,猶衣在領曰領也。
《墨子·節葬下》:是以僻淫邪行之民,出則無衣也,入則無食也,内續奚吾,并為淫暴而不可勝禁也。
按古文内作?,見《南宮中鼎》。
《說文》入訓從上俱下,蓋入字從上而下小屈之,篆文似丄,此當是丄誤入,又誤内也。
續字古文作赓,而讀者誤音庚,古庚更通,此蓋借庚為更,誤赓又誤續也。
奚吾即《晏子》之溪盎。
《詩》颙颙卬卬,《韓詩》作颙颙盎盎。
是卬盎聲通。
故卬訓我者,與女人自稱姎我之姎同字,實皆借為吾。
是知盎卬吾聲通。
前以溪盎為稽訣,為察知之誼,此言民已無衣食矣,上更稽察其家資,則無可如何,相率而為淫暴矣。
《墨子·節葬下》:以此求治,譬猶使人三睘而毋負己也,治之說無可得焉。
按三古與參通,睘借為環。
《春官·簭人》:八曰巫參,九曰巫環。
〈巫皆即筮。
〉《注》:參謂筮禦與右也,環謂筮可緻師不也。
《墨子》即以參環為筮之名。
負讀為背。
《釋名》負,背也,聲通之證。
《楚辭·惜誦·注》:背,違也。
《呂覽·尊師·注》:背,戾也。
凡筮聽可否于神,今使人筮而又欲使筮辭毋與己心違戾,此筮者所不能為也,故以此譬求治而不可得治者。
王伯申以睘為還,負為背,雲使人三還轉其身于己前,欲使其毋背己,不可得也,說未确。
《墨子·天志中》: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
按撽借為要,猶僥幸作要幸也。
《詩·萚兮·傳》、《呂覽》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
《注》皆雲:要,成也。
《月令注》:遂猶成也。
要遂同誼,言天成萬物以利民也。
又《明鬼下》雲:湯乘大贊,〈畢曰疑辇字,是也。
〉犯遂下,衆人之??遂,王乎〈畢曰當為手,是也。
〉禽推哆、大戲。
犯遂下,犯即犯軷字,言乘大辇犯軷而遂下行也。
〈誼見《管子》。
〉??遂即撽遂。
凡言成功者,功本與成同誼,故衆人之成,即衆人之成功,猶言要甲子之事也。
言當衆人之成功也,王亦自禽推哆、大戲。
??字或鰝異文,或蛟異文,猶郊高蒿之通也。
需初九《象》:需于郊,不犯難行也。
按卦《象》雲:雲上于天,需,君子以飮食宴樂。
然則以人事明之,此需于郊,謂餞也。
《大馭》:及犯軷,遂驅之。
《注》雲:封山為山象,以菩刍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轹之而去,喩無險難也。
《聘禮·注》雲:行出國門,釋酒脯之奠于軷,為行始。
道路以阻險為難,是以委土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為軷,祭酒脯祈告。
卿大夫處者于是餞之,飮酒于其側。
禮畢,乘車轹之而遂行,舍于近郊矣。
是餞于國門外者有犯軷之禮,犯難而行,以難為易,故雲喩無險難,此行之始,故有是禮。
至郊則行久矣,若複有餞者,則無犯軷之禮,故雲不犯難行也,言不犯難而遂行也。
于郊有餞者,若鄭六卿餞韓宣子于郊也。
《韓奕·箋》雲:祖于國外,畢乃出宿,示行不留于是也。
《彖》雲:需,須也。
須有留意,然則既至郊則可留以待人之餞,故雲需于郊。
《墨子·天志下》:有具其皮币,發其綛處,使人飨賀焉。
按飨借為聘享之享。
綛即紉字,與希繡字通。
《方言》:希,摩也。
《管子·霸形》:裸體紉胸稱疾。
尹知章《注》:紉,猶摩也。
此謂借紉為希,蓋脂文二部通轉最近,希本即黹字,音陟幾切,與紉聲亦相轉,故得相借。
此借紉為希繡字。
《司服》希冕,《注》引《書》希繡,繡之曰希,引申之則成繍亦曰希。
處乃虎之誤字,借為琥,亦容以處從虍聲,同借為琥也。
《小行人》:琥以繡,璜以黼。
康成謂子男于諸侯享用琥璜。
此希琥即繡琥,所謂琥以繡,故用之享。
《墨子·明鬼下》:武王以擇車百兩,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國節窺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
按《大傳》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