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必多矣。

    《注》:越職行恩曰贅。

    此訓于古無征。

    按贅綴本通。

    《商頌·長發》:為下國綴旒。

    《箋》:綴猶結也。

    結下與射人心誼平列。

     《管子·法法》:國毋怪嚴,毋雜俗,毋異禮,士毋私議。

    俞先生訓嚴為尊。

    按嚴當與俗禮同意,借為業也。

    《小匡》篇: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

    《齊語》嚴作業,是以平入相通也。

    《釋诂》:業,事也。

    凡所行者謂之事,故與俗禮意同。

    毋皆借為無。

     《管子·問》:大夫疏器,甲兵、兵車、旌旗、鼓铙、帷幕、帥車之載幾何乘?按此軍事所用,無取疏通。

    《楚辭·湘夫人》:疏石蘭兮為芳。

    《注》:疏,布陳也。

    疏器謂陳器也。

    下雲疏藏器,謂器之可陳與可藏者耳。

     《管子·君臣上》: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則衆不敢逾軌而行矣;下有五橫以揆其官,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

    《注》:橫,謂糾察之官,得入人罪者也。

    五官各有其橫曰五橫。

    按五橫即五潢,假天象以名官也。

    此如天有司祿之星,《周官》亦有司祿也。

    《天文志》:西宮鹹池曰天五潢。

    五潢,五帝車舍。

    又曰:德成衡,觀成潢,傷成戌,禍成井,誅成質。

    晉灼《注》:觀,占也。

    《方言》:凡相竊視,南楚或謂之占。

    此謂占觇通。

    成十七年《左傳注》:觇,伺也。

    《廣雅·釋诂》:占,視也。

    又雲:占,譣也。

    是潢主伺察按驗之事,故糾察之官亦曰五潢也。

    其官蓋如今六科給事中。

     《管子·侈靡》:俈堯之時,混吾之美在下。

    尹知章《注》:言二帝之時,比屋可封,美俱在下。

    其說是也。

    而以混為同,則非也。

    《說文》:琨,石之美者。

    《子虛賦》:琳瑉琨珸。

    然則混吾即琨珸,以石之美喩人之美也。

     《管子·侈靡》:若夫教者,摽然若秋雲之遠,動人心之悲,藹然若夏之靜雲,乃及人之體,??然若謞之靜,動人意以怨,蕩蕩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

    〈流水已去,而人猶思之,下句未詳。

    〉按此以秋雲、夏之靜雲、謞、流水四者比教。

    尹《注》乃以??然若謞之靜屬上文為說,非也。

    謞即歊,《解嘲》雲:浡滃雲而散歊烝。

    蓋歊之言熇也。

    《說文》雲:熇,火熱也。

    ??本作??,此乃借為觀。

    《周禮·序官·注》:爟讀如予若觀火之觀。

    今燕俗名湯熱為觀。

    靜讀為青,《續漢·五行志》:青青者,暴盛之盛也。

    是青有盛意。

    觀然若歊烝之暴盛,使人難受,故動人怨也。

    若然,上言若秋雲之遠,若夏之靜雲,皆遠于人而能動人及人,故以喩教之微妙夙切。

    今言歊則逼人矣,而得與彼為類者,《說文》歊訓氣上出貌。

    氣無形,非若夏日之可見者,是亦微妙之物也。

    若然,教乃動人怨者,此但以四者之感人喩教之感人,非謂教令人怨也。

    不然,教豈有令人悲者乎?或曰:教以前代之事,使有所感激,以生悲怨,如言學詩者可以怨也。

    此雖近似,終非本誼。

     《管子·侈靡》: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好緣而好驵。

    按下好字上疑當有不字。

    緣謂緣飾,此示之所以辨吉兇貴賤者,故好之。

    驵讀如《晏子·谏》篇今君之服驵華之驵,驵華非儉,故不好之。

    此以衣服喩政,緣猶禮文也,驵則禮過而淫矣。

     《管子·勢》雲:慕和其衆,以修天地之從。

    按慕即莫,《左昭二十八傳》:德正應和曰莫。

    應和由于和同,故莫亦有和誼,所謂慕和也。

     《史記》述《大誓》:畢立賞罰。

    《書大傳》述《大誓》:必力賞罰。

    必借為畢,其實即《顧命》之畢協賞罰也。

    蓋協立同部,故借作立,而協又脫誤作力。

    立聲與力亦相近,所以誤作力也。

     《管子·度地》: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

    按噎當讀天地壹?之壹。

    今《易》壹?作??缊,壹??亦一聲之轉也。

    《新序·雜事五》雲: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

    咽與此噎聲義同,亦猶壹??之轉。

     《周語》引《夏書》:關石和鈞。

    韋《解》:一曰:關,衡也。

    麟按:此以聲通也。

    蓋關從??聲,??從丱聲,而衡與橫古字通。

    橫從黃聲,關之借為衡,猶丱之借為磺耳。

    關又本有橫誼,古固門者,橫曰關,直曰植。

     《呂覽·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

    按《說文》:則,等畫物也。

    是則有等誼,與鈞同意。

    取讀為趣,趣則與鈞平列。

    猶《孟子》言地醜德齊,莫能相尚也。

     《呂覽·圜道》: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按刑當作訮。

    《說文》:訮,诤語訮訮也。

    《洞箫賦》:終嵬峨以蹇愕,《注》以為正直之貌。

    《高頤碑》雲:清寋之口。

    寋即蹇字,亦作謇。

    以者,用也。

    用言者,所以出言之道也。

    人君出言,不必如人臣獨持正直,與人诤語而清寋也,故曰圜道。

    自帝無常處至此,皆謂君道,非天道,帝謂人帝,非上帝也。

     《莊子·骈拇》:蒿目而憂世之患。

    按蒿借為眊,猶??之借用眊與旄,俗又作耄也。

     《呂覽·誣徒》:羁神于世。

    《注》:羁,牽也。

    神,禦也。

    世,時也。

    按神訓禦者,《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廣雅》:神,引也。

    《易通卦驗》:冬至日置八神。

    《注》亦讀神為引,而禦者所以引馬。

    《詩·小戎·傳》雲:靷,所以引也。

    是引馬之說,神訓禦,猶訓引也。

    《決勝》篇雲:有以羁誘之也。

    《注》:羁,牽。

    誘,導。

    按《樂記》:知誘于外。

    《注》:誘,猶道也,引也。

    是羁神羁誘,皆訓牽引也。

     《呂覽·懷寵》: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按《釋名·釋書契》:題亦言第,因其次第也。

    然則題有第誼。

    題歸之,谞按其郵驿過而遞傳以歸之也。

     《詩·周頌·小毖》:予其懲而。

    《箋》雲:懲,艾也。

    《韓詩》雲:懲,苦也。

    按由此可知,創艾之字,實由本誼引申。

    下文雲:予又集于蓼。

    《傳》雲:言辛苦也。

    此亦自悔前事之語。

    蓋事本辛苦,事後自覺其辛苦而悔之,謂之懲。

    艾者,辛藥,故懲訓苦,亦訓艾。

     《呂覽·謹聽》:牟而難知,妙而難見。

    按牟當借為瞀。

    《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溝猶瞀儒。

    《注》:〔瞀〕,暗也。

    暗故難知。

    此但取其幽暗難識之誼,猶妙為微妙耳,非愚暗之暗也。

     《呂覽·先識覽》:爰近姑與息。

    《屍子》:用姑息之語。

    《注》:姑,婦也。

    息,小兒也。

    據此,則《檀弓》雲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姑息猶言婦寺之忠耳。

     《呂覽·達郁》:善衣東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

    《注》:弊履也。

    畢氏沅曰,子高方且自矜其容以問侍者,惡有着弊履者乎?高不能注,不若阙諸。

    麟按:推當借為顀。

    《說文》:顀,出額也。

    謂額突出,今人所謂沖額角也。

    《史記》魋顔蹙齃,魋即顀,顔者額也。

    履頭突出者如颡之顀,謂之颡顀之履。

    今人猶有沖頭履,謂之京式鞋。

     《韓非子·存韓》: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

    按《少儀》:毋報往。

    《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

    《注》讀報為赴疾之赴。

    此報誼亦同。

     《韓非子·三守》: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

    按能與态通。

    故鄭注《虞書》柔遠能迩雲:能,姿也。

    即《說文》雲态,姿之馀也。

    《荀子·臣道篇》:有态臣者,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

    此能人即态人,态人猶态臣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中章胥已仕,而中牟之民,棄田圃而随文學者邑之半。

    平公腓痛足痹而不敢壞坐,晉國之辭仕托者國之錘。

    顧千裡雲:按《八說》雲:死傷者軍之乘。

    或此與彼同。

    麟謂此亦數目耳。

    錘之訓甚多,而皆可通。

    以兩為主而計之,則《說文》雲:錘,八铢也。

    《淮南·說山注》同。

    二十四铢為兩,八铢于兩居三分之一,則錘為三分之一也。

    《通俗文》铢六則錘,則于兩居四分之一,則錘為四分之一也。

    以斤為主而計之,則《淮南·诠言注》雲六兩為锱,倍锱為錘,十六兩為斤,十二兩于斤居四分之三,則錘為四分之三也。

    此三訓未知誰得其的,要必在其中矣。

    此與凡言锱錘謂少者異意。

    蓋錘數誠少,而此以分率計,則不主少意也。

    《八說》之乘,六錘之誤也。

    或曰:以乘皮乘禽言之,四為乘,則乘當為十分之四,與錘各不相涉,亦通。

     《喪服》齊衰三月章,有曾祖而無高祖。

    鄭康成謂高曾同服,本于戴德、馬季長也。

    顧亭林、戴東原則謂曾祖父母關四世已上,苟相見則服齊衰三月,則是高祖以上皆同矣。

    此論尤為允當。

    而程易疇乃謂古者三十有室,逾年生子,則三十一也。

    推而上之,則見曾孫必九十三歲矣。

    曾孫成人,能備禮于曾祖,則曾祖已百十歲外矣。

    如是已難得。

    若玄孫能備禮于高祖,則高祖必百四十歲外矣,而謂得見之乎?不見其人,故不為制服也。

    烏呼!謬矣。

    夫百年壽之大齊也,以百四十歲為不可得,則百一十歲豈可得乎?若論其變,則有百一十歲者,又安見無百四十歲者乎?即謂童子能備禮于曾祖,曾祖之年固不必及百,然總麻章明有曾祖為曾孫之服。

    夫十九以下為殇,二十始從成人之服,然則曾祖服曾孫,欲不至百十歲外不能矣。

    百十歲可有,而獨無百四十歲者乎?即在制禮時,固有百八十之召公,豈士大夫必無百四十者乎?且三十有室,不過極限,非謂三十以内不得娶也。

    故《媒氏》三十不娶,二十不嫁,則不禁奔以恥其父母,明三十為極限也。

    則又未可以拘執曲禮也。

    若夫以五為九,則固至高祖而止,不計高祖以上有服者也。

    必欲舉此為駁,則高祖玄孫無服,但有七而無九矣。

    欲駁人之增,而己不能無減,其說顧可信乎? 《釋木》:痤,接慮李。

    按接慮即捷盧。

    捷盧者,鋤铻也。

    痤當借為锉。

    《說文》:锉,折傷也。

    凡折傷者多有鋤铻。

    今所謂槜李,中有指爪印,豈是欤? 《韓非·難二》:惠公即位,淫衍暴亂,身好玉女。

    按玉女與王欲玉女之玉同,玉即?也。

    《說文》:?,媚也。

    孟康雲:北方人謂媚好為诩畜。

    玉女者,好女也。

    《禮》雲:君之玉女。

    猶雲美女也。

     太史公《報任少卿書》:佴之蠶室。

    佴當作茸。

    《淮南·氾論訓》:大祖軵其肘。

    《注》:軵,擠也。

    讀近茸。

    然則茸之蠶室者,軵之蠶室也。

    擠與推同誼,謂推之蠶室,其誼塙矣。

     《莊子·讓王》:顔色腫哙。

    按《考工·輪人》:旁不腫。

    《注》:腫,瘣也。

    然則哙即瘣。

    觀繪亦通缋,饋亦通饋,則是會貴鬼聲三通也。

    或曰《秋官·庶氏·注》,玄謂此禬讀如潰疖之潰,桧聲通潰,則哙亦可通潰,亦通。

     《淮南·齊俗訓》:而求之乎浣準。

    《注》:浣準,水望之平。

    按浣當為櫽桰之桰。

    《檀弓》:華而睆。

    《注》:說者以睆為??節目,字或為??。

    是浣聲與桰通也。

    水望得稱桰者,《荀子》以渠匽隐桰并言,渠匽以水言,隐桰以木言,皆取平直為誼,故引申得通也。

     《淮南·泰族訓》:故守不待渠壍而固,攻不待沖降而拔。

    按沖降即沖隆,隆從降聲也。

    沖隆即沖臨,猶隆慮作臨慮也。

     《曲禮》曰:玉日嘉玉,币曰量币。

    而《大戴·諸侯遷廟禮》雲:敢以嘉币告于皇考某侯。

    然則嘉與量誼亦近。

    《考工》有嘉量。

    《律曆志》雲:而五量嘉矣。

    是則嘉者中法度之誼也。

     崔骃《大尉箴》雲:天官冢宰,庶僚之師,師錫有帝,命虞作尉。

    據《中候握河紀》、《河圖錄運法》,有舜為大尉之說。

    是崔以大尉為冢宰也。

    末又雲:宰臣司馬,敢告在際。

    是大尉又即司馬也。

    然則大尉以一官兼二職者也。

    舜命百官,獨無司馬,鄭康成以為後稷為之。

    按後稷本天官,今乃忽為司馬,得無貶乎?蓋唐虞司馬即大尉,本兼天官。

    稷為司馬,仍帶舊時天官之銜,故不為貶也。

     崔骃《大尉箴》雲:天官冢宰,庶僚之師,師錫有帝,命虞作尉。

    據《中候握河紀》、《河圖錄運法》,有舜為大尉之說。

    是崔以大尉為冢宰也。

    末又雲:宰臣司馬,敢告在際。

    是大尉又即司馬也。

    然則大尉以一官兼二職者也。

    舜命百官,獨無司馬,鄭康成以為後稷為之。

    按後稷本天官,今乃忽為司馬,得無貶乎?蓋唐虞司馬即大尉,本兼天官。

    稷為司馬,仍帶舊時天官之銜,故不為貶也。

     《後漢·趙岐傳》:著《要子章句》。

    劉攽《兩漢刊誤》謂要當作孟。

    吳仁傑《補遺》謂古字要黾互誤,〈??黾相似。

    〉蓋本作黾子。

    周廣業疑古孟黾無通者。

    麟按:孟黾古音同部,故《爾雅》訓孟為勉,即黾勉之黾也。

    何雲不通耶? 《毛詩》三周行。

    《卷耳》:寘彼周行。

    《傳》雲:置周之列位。

    《鹿鳴》:示我周行。

    《傳》:周,至。

    行,道也。

    《大東》:行彼周行,無《傳》。

    馬瑞辰曰:《左傳》以各處其列釋周行,則周謂周遍,非商周之周,故杜雲周,遍也。

    毛《傳》置周之列位,謂置周遍之列位。

    《淮南·俶真》雲:《詩》雲: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以言慕遠世也。

    高誘《注》:言我思古君子官賢人置之列位也。

    誠古之賢人各得其行列,故曰慕遠也。

    則亦不以周為周朝。

    《鹿鳴》、《大東》二《箋》,皆雲周之列位,誼并同。

    麟按:馬說是也。

    《嵩高》:周邦鹹喜。

    《箋》雲:周,遍也。

    亦不指為國名,則《傳》言周之列位,可以此比例矣。

    《春官·大祝》:四曰周祭。

    司農《注》:四面為坐也。

    則周之列位,正謂四面之列位。

    鄭《箋》雲:周之列位,謂朝廷臣也。

    在朝,王南面,諸侯三公北面,孤東面,卿大夫西面,是非四面之列位乎?〈《左傳》言王及公侯伯子男采衛大夫各處其列,所謂周行也。

    〉《司馬遷傳》雲:出入周衛之中。

    周衛亦謂周遍之衛,正足與周行相證。

    《吳語》言軍,則雲周軍饬壘。

    《西都賦》言宿衛,則雲周以鈎陳之位。

    皆可為旁證者也。

    《大東》無《傳》,胡承珙、陳奂、魏源皆雲:《傳》言佻佻獨行貌,則周行為道路也。

    不知毛意亦與《鹿鳴·傳》訓至道同。

    馬瑞辰曰:《粊誓》鄭《注》雲,至猶善也,則至道即善道。

    其說是也。

    《九歎·注》引《詩》苕苕公子,即《西京賦》所雲狀亭亭以苕苕也。

    《韓詩》作嬥嬥。

    《說文》訓直好貌。

    則佻佻謂孤直不群,倜傥自喜耳。

    毛雲:獨行貌,讀如《後漢書》之《獨行傳》,非行走之行也。

    惟其是獨行之人,故行彼善道也。

    衹以文在履霜往來之間,故讀者誤會,殊不知葛屦履霜,言其困乏,困乏之由,由于獨善也。

    猶屈原獨醒獨清而見放也。

    下言往來,複說其困乏,以佻佻二句廁其閑,欲令文勢委曲不平也。

    而諸儒皆以獨行為行走之行,又參以經文行彼,遂謂毛指周行為道路。

    按《都人士》雲:行歸于周。

    《傳》:周,忠信也。

    有行歸之文,而毛不因此訓周為國名,則此正可比例矣。

     王懷祖以《卷阿》鳴韻生,高韻朝,菶韻雍。

    孔巽軒以《急就篇》有出句在上章之尾,韻句在下章之首者。

    二說雖似纖巧,而其法律猶秩然整齊。

    乃臧拜經以為三百篇首尾中間無不可韻者,則支離破碎,厚誣古人,宜為陳恭甫所譏也。

    乃又謂《儀禮》叙事之文亦皆有韻。

    夫《詩》與《儀禮》祝醮等辭,及群經中應對議論之文,及引古語之文,此乃文章潤色之法,設有不韻者,易以訓诂相同之字,而韻協矣,于理可也。

    至叙事則如人名、官名,有不容改易者,如謂協韻,則《春秋》亦可協韻乎?元年春王正月,元春合韻,年正亦合韻。

    西狩獲麟,西麟亦合韻。

    鄭伯克段于鄢,段鄢亦韻。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使宰來子之亦韻,歸惠亦韻,公仲亦韻。

    伯姬歸于紀,姬紀亦韻。

    若是者不可更仆數也。

    且宋公亦韻,杞子亦韻。

    日有食之,有食之亦韻。

    以《儀禮》叙事之文為協韻,則此亦得協韻乎?古聖人于叙事之文,實事求是,适同韻者不改,不同韻者亦不改,何至斤斤于是哉?故許周生難臧雲:《論語》開卷,三不亦、三乎,豈亦可為韻耶?臧不得已謂《論語》文本無韻,故無取乎此耳。

    夫《論語》中言語多而叙事少,然猶雲本無韻,況《儀禮》叙事之文,可雲協韻乎?臧氏自謂所舉數十條,非單辭孤證。

    然則《春秋》經文同韻者,豈止數百條乎?推而求之《史記》、《漢書》,同韻者豈止數千條乎?是以考古當論其理,不可以适合者為證。

     附記:陳恭甫《與王伯申書》所論古韻,其說又謬。

    蓋陳謂闾巷讴謠,發于婦孺,不必皆合音韻。

    然三百篇雖陳婦孺之情,其詩則皆學士所作也。

    至詩中音韻有不能通者,固當阙疑,要不可以破碎部分也。

     褚先生補《滑稽列傳》曰:建章宮後閣重栎中有物出焉。

    《索隐》:重栎,欄楯之下有重欄處也。

    麟按:此栎乃樂之誤,古文以樂為栾。

    《周禮·凫氏·注》故書栾作樂,是也。

    猶以丂為于,以貝為鼎,不可以聲誼論者也。

    栾訓為闌,則聲誼之通,猶??入作闌入也。

     王莽時有嘉新公劉歆,有祁烈伯劉歆,人所知也。

    乃同時又有一劉歆,《後漢·劉植傳》言植有從兄歆。

    據《東觀記》,字細君,為世祖偏将軍,後為骁騎将軍,封浮陽侯。

    而劉植之子又名向,襲封昌城侯,異哉!《桓彬傳》雲:彬厲志操,與左丞劉歆、右丞杜希同好交善。

    此東漢末又有一劉歆。

    又鄭司農名衆,而和帝時亦有大長秋鄭衆。

    賈侍中名逵,而魏賈梁道亦名逵。

    張子高名敞,而《顔氏家訓》又有吳人張敞造?字。

    何治《左氏》者多與人同名也?後人謂《論語》之左丘明非作《左傳》者,得無因是而起疑耶?然而兩人同名,終不可溷,一人異見,終不可分,嚣嚣者祇見其惑耳。

     《後漢·窦憲傳》:南單于于漠北遺憲古鼎,容五鬥,其傍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

    按漠北何以有仲山甫鼎?《詩》雲: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

    陳碩甫謂為天子之二伯。

    故雲:肅肅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

    然則仲山甫當于此時巡行漠北矣。

     泰折之折,當即??字之借。

    《王吉傳》引《詩》中心??兮,今《毛詩》??作怛。

    ??從制聲,制折聲通。

    怛從旦聲,旦單聲亦通。

    故東門之??亦作東門之壇,怛可作??,故??可作折。

     《詩·長發》: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

    《傳》:共,法。

    駿,大。

    厖,厚也。

    毛訓共為法,亦以為玉,《左傳讀》已著之矣。

    上章之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

    阮雲台因球磬而說綴旒為竟上之縣裘,是矣。

    然則駿厖亦因共玉為誼也。

    駿與全通。

    如《老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朘亦作全也。

    厖與尨駹通。

    《考工記·玉人》雲:天子用全,上公用尨。

    〈鄭司農讀。

    〉《說文》雲:全,純玉也。

    尨作駹,雲:四玉一石。

    此泛記用玉之等,舉王公之全尨,而侯用瓒,伯用埒,皆可統攝于其中。

    為下國全尨者,為下國用玉之法也。

    《荀子·榮辱篇》引此《詩》厖作蒙,同。

    而先雲先王制禮義,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是亦以此為制法之等也。

    毛雲:駿,大者。

    全亦大也。

    厖,厚者。

    《說文》厖訓石大,由石大引申為厚,厚亦從廠,亦謂石也,故言厖厚也。

    而四玉雜以一石,可知厖與尨駹非直聲同,誼亦通矣。

     《都鄉正街彈碑》:梵梵黍稷。

    梵即芃字。

    《詩·黍苗·傳》:芃芃,長大貌。

    後漢樊梵,字文高。

    高長同誼,名字相應也。

    據《後漢書·郭伋傳》雲:父梵為蜀郡大守。

    下雲:伋少有志行,哀平間辟大司空府。

    是西漢時已有梵字也。

    而葛洪《字苑》乃訓淨行也,潔也,其妄甚矣。

     《尚書大傳》:陽伯之樂,舞侏離,其歌聲比餘謠,名曰晰陽。

    按晰陽當即《莊子·天地》篇所謂折楊皇荂也。

    但莊子以此為裡耳所好之樂,蓋樂雖雅正,若為人所習聞,裡耳亦喜聽之。

    如皇荂即《皇皇者華》,亦是《小雅》詩,本非俗樂也。

     《呂覽·谕大》: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

    《注》:皆獸名也。

    麟按:常祥當即商羊,鳥名也。

    羊祥古本一字。

    以商容作常摐,商阪作常阪證之,是常商又通。

     宋高宗憲聖慈烈皇後吳氏,于慶元三年崩。

    時光宗以大上皇承重,甯宗降服齊衰期。

    淩氏曙《禮說》曰:甯宗于吳皇後,曾孫也。

    為曾祖母本宜服齊衰三月,今服齊衰期,過矣。

    光宗服齊衰三年,則合于《喪服小記》為祖後者為祖母三年。

    麟按:二議皆非也。

    天子以宗廟社稷山川土地為重。

    光宗既傳宗廟社稷山川土地于甯宗,則重在甯宗矣。

    祭則甯宗主之,喪亦甯宗主之。

    則甯宗當為吳後服齊衰三年,不為蔑其父也。

    何則?凡後之喪,非百姓祖母曾祖母死者可比。

    《禮》曰:為後服齊衰,服母之義也。

    光宗固後之孫,而亦後之臣也,則重雖不在光宗,而光宗未嘗不可服齊衰三年也。

    然而主喪者惟一人,甯宗既受重,則主喪屬甯宗,而光宗不得主喪矣。

    斯不為蔑其父乎?曰:禮本無傳位,《荀子》曰:諸侯有老,天子無老。

    有擅國,無擅天下。

    後世既有是事,則不得不為之制禮。

    禮有父廢疾而子嗣位者,父亦不為喪主,今背古義而行傳位,是父贻謀之不善,願自同于廢疾者也。

    其事既成矣,則不得不同于廢疾者,而以子為主矣,此父自作之咎也,非子之蔑其父也。

    且平日祭祀,固子主之矣。

    于祭不嫌其蔑父,而于喪獨嫌其蔑父乎?《内則》雲:舅沒則姑老,祭亦婦主之。

    不為蔑姑,而此獨為蔑父乎?且《内則》于舅沒則姑老下,仍雲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是固不替其姑也。

    以此準之,父廢疾而子嗣位者,喪祭當請命于父矣。

    則子受襌者為喪主,亦當請命于大上皇矣。

    于主喪見受祖之重,于秉命見奉父之尊,恩義猶為兩得也。

    若乃大上皇持重,而甯宗僅服齊衰期或齊衰三月,然則期年或三月之後,甯宗已除服,而大上皇猶服齊衰也。

    《玉藻》雲: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所謂父有喪服,子不純吉者也。

    甯宗除服當如是。

    然而缟冠玄武,非喪服也,不以之廢祭也。

    禮無脫缟冠玄武而祭者,以祭皆父主之,無子主之也。

    雖大夫七十而傳,喪祭猶父主之,不得以子主之也。

    今子已為天子,已受宗廟社稷山川土地,則祭當子主之矣。

    隻除服而不祭,如先帝何?已除服而祭,如大上皇尚有重服何?一進一退,無一可者也。

    然則非以甯宗持重主喪,不能全其禮也。

    雖然,此因有天子傳位而制者也。

    天子傳位本非禮,既有是事,則不得不為之制禮,然則為人主者,不如預禁傳位之為得也。

    《禮》:後崩不再立,妾母不得立為太後。

    而後世習為常事,因而為之制禮,有不能遽絕者。

    若夫天子傳位,行與不行,無所損益也。

    創制之君,可以永禁,守文之君,可以不為,吾願後世有天下者,以此全先聖之大禮也。

     吾丘壽王善格五。

    舊謂格五者,至五即格不得行。

    按今棋局十九道,古棋局十七道。

    若至五始格不得行,兩家相去,太逼窄矣。

    今之跳五子,當即古之格五,其法兩家各五棋,至三即格不得行。

    然則格五者,謂行五棋而有格法也。

    《大戴·小辨》篇:夫亦固十棋之變,由不可既也。

    此即格五也。

    一家五棋,兩家則十棋也。

    若謂至五格不得行,則必不止五棋矣,兩家必不止十棋矣,與《大戴》文又忤。

    且十七道之中,容棋不太多乎? 《特牲》:宗人執畢。

    《注》:畢狀如義。

    按義當是弋字,篆文弋作篆文“弋”,與義相似。

    畢必古通,必字從弋,以其似弋也。

    篆文“弋”字象立竿有所縣,從?則象竿有枝節旁出也。

    故凡物有旁出者當曰弋,因字誤而為義,今人皆呼旁出為義矣。

     《晉語》:範獻子聘于魯。

    問具山敖山,魯人以其鄉對。

    獻子曰:不為具敖乎?對曰:先君獻武之諱也。

    萬充宗《禮記偶箋》謂考之《史記》,獻公乃隐之高祖,武公乃隐之曾祖,範獻子聘魯在昭公二十二年,而魯人猶諱,則諱非止于高祖也。

    麟謂武公之廟,象武世室,世世不毀,故諱其名。

    獻公或以有功德,其廟亦不毀,如天子之宗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