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篇述義

關燈
馬其昶雲:「洪水泛濫,故聚之川以歸于海」,而後義始全矣。

     腓無胈。

     王闿運雲:「胈」字字書所無。

    韋昭曰:股上小毛。

    案:「胈」不知是何解。

    說文:「腓,胫腨也。

    腨,腓腸也」。

    段玉裁謂腓腸,言胫骨後之肉也。

    疑腓無胈者,謂胫腨無肉。

    史記司馬相如傳稱禹之勤民,躬胝無胈,膚胈不生毛。

    徐廣雲:「胈,踵也」。

    尋說文:胝,腄也。

    腄,跟胝也。

    (依段本)跟,足踵也。

    是胝已謂踵。

    胝無胈,蓋謂踵上無肉。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隐引莊子雲:「禹腓無胈,胫不生毛」。

    李頤雲:「胈,白肉也」。

    則李注不以為毛,腓無白肉,于理亦切。

    (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肢,胫不生毛」。

    顧廣圻雲:「肢」當作「胈」。

    ) 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

     釋文雲:「甚,如字。

    崔本作湛,音滛」。

    郭慶藩雲:崔本「甚」作「湛」,是也。

    論衡明雩篇:「久雨為湛」。

    案:「甚」即「湛」之省,「湛」借為「滛」。

     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

     釋文雲:「李雲麻曰屩,木曰屐。

    屐與跂同,屩與蹻同」。

    案:「跂」借為「屐」,「蹻」借為「屩」。

     日夜不休。

    以自苦為極。

     注雲:「謂自苦為盡理之道」。

    案:郭說是也。

     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谲不同,相謂「别墨」。

     案:韓非子顯學「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孫诒讓據元和姓纂,謂唐本「相」或作「伯」,或當作「柏」,與「相」形近。

    )有鄧陵氏之墨」。

    相裡、鄧陵與此同。

    五侯,孫诒讓謂蓋姓五,「五」與「伍」同。

    古書伍子胥多作五,非五人也。

    苦獲已齒,釋文引李雲:二人姓字也。

    (孫诒讓雲「姓字」當作「姓名」)墨經,魯勝墨辯序雲:「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

    又雲:「墨辯有上、下經,經各有說,凡四篇」。

    畢沅謂經上下、經說上下及親士修身六篇。

    孫诒讓謂即墨辯,今書經說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

    然玉海引中興館閣書目雲:「一本自親士至上同凡十三篇」。

    宋濂諸子辯雲:「上卷七篇号曰經,下卷六篇号曰論,共十三篇」。

    宋所見蓋即書目所著錄之十三篇。

    又黃氏日抄雲:「墨子之書凡二,其後以『論』稱者多衍複,其前以『經』稱者善文法」。

    是墨子書自有「經」、「論」之别。

    經乃親士至尚同七篇,章采田亦曰:「似本書所謂『墨經』,即魯勝所謂『墨辯』,而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七篇為『墨經』。

    」(史微原墨)竊謂此謂「墨經」,必指墨書之經上、下,故下文有「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雲雲。

    經上、下,經說是墨子所作。

    如韓非說儲之有經說也。

    墨學近出于史官而遠源于秩宗,禮以辯名為先,則墨子有經上、下,不與其學相背。

    至宋書目所稱十三篇,既不合于漢志,而「經」、「論」之别,複不知何據,當從阙疑。

    若此謂「經」,必不宜以他篇當之,辨文自當憭然也。

    (「墨辯」魯勝所立名。

    勝雲:墨子著書作「辯經」,或「經」上本有「辯」字。

    )「倍谲」當作「倍适」。

    荀子儒效:「若夫谪德而定次」,下文作「谲德而序位」。

    謪字,字書所無,蓋即谪字之訛。

    谪、借為谲也。

    此則借谲為适。

    文心雕龍正緯:「經正緯奇,倍擿千裡」,是其證也。

    (「擿」,當為「适」。

    )「倍」,說文:反也。

    「适」,說文:之也。

    「倍适」猶言背行。

    孫诒讓雲:「方言:适,啎也。

    倍适猶背啎也」。

    亦通。

    (孫說見文心雕龍劄移)郭慶藩謂「倍谲」,「背鐍」之借字。

    據漢書天文志注引孟康說為證。

    然淮南覽冥:「臣心乖則背谲見于天」。

    呂氏春秋:明理有「倍僪」。

    (畢校雲:亦作「背鐍」,又作「背谲」,漢志作「背穴」。

    )上承「君臣相賊,長少相殺,父子相忍,兄弟相誣,知交相倒,夫妻相冒」。

    意與淮南同。

    是星名倍谲,亦取反适之義。

    孟康形如半鐍、如滈氣刺日為鐍,皆不可據。

     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

     釋文雲:「『巨子』,向、崔本作『巨』。

    向雲:墨家号其道理成者為『巨子』,若儒家之『碩儒』」。

    王闿運雲:「巨子,矩也。

    墨工制器,所至執矩以往,海外遂奉祀之。

    今耶稣天教所奉十字架也。

    有師弟無父子是也」。

    案:堅、白、同、異是四事,「訾」借為「呰」。

    說詳山木。

    說文:「呰、诃也」。

    此謂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诋诃也。

    「觭」,說文:「角,一俛一仰也」。

    引申為不耦。

    「偶」當作「耦」。

    說文:「耕廣五寸為伐,二伐為耦」。

    引申為匹耦。

    「忤」借為「伍」,周禮壺涿氏。

    午貫象齒。

    注:故書午為五。

    左成十七年傳:「夷羊五」。

    晉語作「夷陽午」。

    蓋五、午聲并魚類通假。

    「伍」,說文:「相差伍也」。

    引申有同義。

    故此釋文雲:午,同也。

    應當作()。

    此謂以觭耦不忤之辭相應和也。

    「巨」,說文:「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

    巨子蓋是執墨家之法者。

    王謂耶稣教所奉十字架,此附會也。

     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

     馬其昶雲:「進,謂自勉強也」。

    案:胫,腨也。

    腨,段玉裁謂言胫骨後之肉也。

    疑腓無胈者,謂胫腨無肉。

    史記司馬相如傳稱:「禹之勤民,躬胝無胈,膚不生毛」。

    徐廣雲:「肢,踵也」。

    尋說文:「胝,腄也。

    跟,足踵也」。

    是胝已謂踵。

    胝無胈,蓋謂踵上無肉。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隐引莊子雲:「禹腓無胈,胫不生毛。

    胈,白肉也」。

    則李注不以為毛,腓無白肉,于理亦切。

    「進」,讀為「盡」。

    僞列子天瑞:「終進乎不知也」。

    注:「進當為盡」。

    漢書高帝紀:「蕭何為主吏,主進」。

    集注雲:「進字本作賮」。

    此其例證。

    「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即上文「以自苦為極」也。

     亂之上也,治之下也。

    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

    雖枯槁不舍也。

     俞樾雲:「真天下之好也」。

    謂其真好天下也。

    即所謂墨子兼愛也。

    下文曰:「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

    此求字即心誠求之之求。

    求之不得,雖枯槁不舍,即所謂「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也。

    郭注未得。

    王闿運雲:「損己益人,故人争求之也」。

    案:俞說是也。

    王以求之句屬上,不連下,未是。

    求字當讀為救。

    周禮大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

    注:故書求為救。

    杜子春雲:當為求,是求、救古書相通之證。

    「舍」借為「釋」。

    鄉飲酒禮:「主人釋服」。

    注:「古文釋作舍」,是其例證。

    說文:「釋,解也」。

     才士也夫! 案:漢書藝文志雲:「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

    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是以尚賢。

    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

    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

    此其所長也。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别親疏」。

    班氏又于墨家首列尹佚一篇,固自注雲:「周臣,在成康時也」。

    然晉語胥臣曰:「文王仿于辛尹」。

    注:「辛甲尹佚皆周太史」。

    周書世浮解:「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于天号」。

    則佚生之時,上及文、武,而其官則太史也。

    呂氏春秋當染:「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于魯,墨子學焉」。

    則墨學之出于史官彰彰然。

    漢志謂「出于清廟之守」者,周壽昌雲:「左傳桓二年臧哀伯曰:『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太羹不緻,粢食不鑿,昭其儉也』。

    志蓋以墨之儉出于此也」。

    竊謂史官所掌,不止郊廟之事,故志推本道家,謂其出于史官。

    而于墨家乃雲出于清廟之守。

    蓋墨家以尊天右鬼為宗,此獨以史官有事于大祭祀,故有習于天鬼之說,而其流遂為墨子之學耳。

    然則非獨以其儉合于臧哀伯之說也。

    (國語周語引史佚曰:「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是史佚以儉為居之誡約,亦墨子所本。

    道家出于史官、故老子亦貴儉與讓。

    )「才士」也者,莊生舉墨子之長,謂其有用之才。

    荀子解蔽雲:「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文」疑當為「義」。

    下文:「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義利對文可證。

    不知義,謂不知等威之義。

    俗寫義字作義,故誤為文。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荀子訂墨。

    意與莊同。

    王夫之雲:「無才不可以為墨。

    今世天主教者近之」。

    竊謂墨子言「天志」、「上同」,此與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所雲摩醯首羅論師計自在天為生滅因者同。

    又其「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則與行苦行論師計修苦行并受苦盡自然得樂者又同。

    要不離外道者近是。

    故莊生斥之甚矣。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衆。

     章炳麟雲:「『苟』者,『苛』之誤。

    說文言:『苛之字,止句』。

    是漢時俗書『苛』『苟』相亂。

    下言『苛察』,一本作『苟』,亦其例也」。

    (劉師培說同)案:章說是也。

    「累」當作「絫」。

    「不累于俗」,謂不增累于俗習也,非系累字。

     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

     釋文雲:「『白心』,崔雲:明白其心也。

    『白』或作『任』」。

    案:此句當屬上讀。

    「白心」,崔說是也。

    或作「任」者,疑傳寫之訛。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聞其風而悅之。

     釋文雲:「钘,音刑。

    徐:胡泠反。

    郭:音堅。

    尹文,崔雲:齊宣王時人,著書一篇」。

    案:藝文志:「尹文子一篇」,固自注雲:「說齊宣王」。

    荀子非十二子,楊注雲:「宋钘,孟子作宋牼。

    」孟子告子趙注雲:「宋牼,宋人」。

    本書逍遙遊:「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釋文:宋榮子,司馬李雲:宋國人也。

    韓非子顯學:「宋榮子之議,設不鬥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

    與下文雲「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義同。

    蓋宋榮子亦即宋钘。

    巠聲、熒聲、()聲,并在耕類。

    (禮月令:腐草為螢。

    呂氏春秋作蚈,此熒聲、()聲相通之證。

    說文:刑、刭轉注。

    此()聲、巠聲相通之證。

    )故得通假。

    尹文,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雲:「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顔師古曰:『劉向雲:與宋钘俱遊稷下』」。

    呂氏春秋正名高注雲:「尹文,齊人,作名書一篇,在公孫龍前,公孫龍稱之」。

    又正名雲:「齊湣王是以知說士,而不知所謂士也,故尹文問其故」。

    注雲:「湣王,宣王之子也」。

    則尹文及湣王時矣。

     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

     注雲:「華山上下均平」。

    釋文雲:「華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

    案:華山,說文作崋山。

     接萬物以别宥為始。

     注雲:「不欲令相犯錯」。

    釋文雲:「别,彼列反,又如字。

    崔雲:『以别善惡,宥不及也』」。

    王闿運雲:「不賞罰,但别之,宥之」。

    案:諸說并非也。

    「宥」借為「囿」。

    屍子廣澤雲:「料子貴别囿」,是其證也。

    唯屍子所舉料子無考,疑即宋子。

    征異錄載曆朝異姓有「穼」姓,謂見李鼎祚周易集解姓名目徐鼒謂即「宋」字之訛。

    蓋「宋」字有誤為「采」字者,後人以其字難識,改為「料」字。

    (說文:「料」讀若「遼」。

    敹,從攴,采聲,音與料同,)又宋聲侯類,料聲宵類,侯、宵古通。

    (段玉裁以宋屬弟九部歸東類,東侯對轉。

    而宋聲當在侵類,侵、幽對轉,幽、宥最近。

    又今浙江永嘉縣謂「龍」為「遼」,亦東、侯對轉,由侵通宥之證。

    )或古讀「宋」有「料」聲與?屍子為秦相衛鞅客,鞅死逃入蜀。

    孟子載宋牼将之楚雲:「我将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悅,我将見秦王說而罷之」。

    是時秦惠文王為孝公子,則屍子宋子正同時,故得聞其學恉。

    又呂氏春秋去宥雲:「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

    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

    鄰父因請以為薪。

    其人不悅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

    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

    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

    宥之為敗亦大矣。

    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

    别宥則能全其天矣」。

    畢沅謂「宥」疑與「囿」同,是也。

    汪繼培以為呂覽之說蓋本料子。

    然則宥非寬義,謂有蔽也。

    韓非顯學說宋榮子之術,「世主以為寬而禮之」,乃以「設不鬥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言非定指「别宥」之「宥」字言。

    故又雲「将非宋榮之恕也」可知。

    「别宥」者,「别」,說文:「分解也」。

    别宥,謂解其宥也。

    故呂覽以「去宥」為名,蓋宋子以為泯分别而後可以平等。

    所蔽皆由分别,故别宥則白心之始也。

    (尹文子大道雲:「接萬物使分别,海内使不雜」。

    義與此異。

    今尹文子二篇出仲長統所撰定,然仲長之序,前儒證其僞作。

    餘觀二篇詞既庸近,不類戰國時文,陳義尤雜,蓋并出僞作。

    此文「别宥」,既有屍子呂覽可證,則尹文所記,定由作僞者不得「别宥」之義,而強造其說也。

    洪邁謂尹文子五卷,共十九篇,其言論膚淺,多及釋氏,蓋晉宋時衲人所作。

    ) 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章炳麟雲:「容借為欲,同從谷聲,東侯對轉也。

    樂記:『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樂書作性之頌也,頌,容古今字。

    頌借為欲。

    故容亦借為欲。

    荀子正論篇:『子宋子曰:人之情Q欲Y寡,而皆以己之情Q欲Y為多』。

    是宋钘語心之欲之事」。

    案:章說是也。

    語心之欲,命之曰心之行者,如佛法謂貪(說文:欲,貪也。

    )是心所法,即心現行也。

     以聏合歡,以調海内。

     釋文雲:「聏,崔本作聏,音而。

    郭:音餌,司馬雲:色厚貌。

    崔、郭、王雲:和也。

    一雲:調也」。

    章炳麟雲:「聏借為而。

    釋名:餌,而也,相黏而也。

    是古語訓而為黏,其本字當作昵。

    昵或作昵。

    左氏傳不昵,說文引作不〈黍日〉,〈黍日〉,黏也。

    相親昵者,本有黏合之意。

    故此雲『以而合歡』,亦即以昵合歡也。

    說文:昵,日近也。

    古音『而』如『耐』,昵亦作舌頭音,同部、同紐相借也」。

    案:章說遷曲。

    聏者〈丸而〉字之訛。

    說文雲:「丸之孰也,篆文作(),左方丸字與篆文耳字相似,故訛為聏。

    說文:「丸,圜也」,然則丸之孰。

    猶圜之孰。

    以〈丸而〉合歡,謂以圜孰合歡。

    下文「見侮不辱」是也。

    或本作胹,(楊慎莊子阙誤據本作胹,郭嵩焘謂當作胹。

    )而借為儒,說文:弱也。

    或借為懦,說文:驽弱也。

    「以儒合歡」,謂以柔〈服,中“月改車”〉合歡,歡借為歡。

    說文:「歡,喜穎也」。

    (說文:歡,喜樂也。

    與歡音義略近,然此乃借為歡。

    歡訓喜穎,穎訓意有所欲,正與宋子「語心之欲」事相應。

    )蓋宋子能泯分别,故破己執而善從人。

     請欲置之以為主。

     注雲:「二子請得若此者,立以為物主也」。

    羅勉道雲:「請欲斯人立此心以為主也」。

    案:二說并通。

    王敔于請欲絕句,非是。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寝兵,救世之戰。

     案:荀子正論雲:「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

    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

    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

    韓非子顯學雲:「宋榮子之議,設不鬥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

    呂氏春秋正名雲:「尹文見齊王。

    齊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願聞何謂士』。

    王未有以應。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

    有以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

    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為臣乎?』王曰:『所願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使若人于廟朝中,深見侮而不鬥,王将以為臣乎?』王曰:『否。

    大夫見侮而不鬥,則是辱也。

    (畢沅雲:大夫疑衍大字。

    )辱則寡人弗以為臣矣』。

    尹文曰:『維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為士一矣。

    未失其所以為士一,而王以為臣。

    失其所以為士一,而王不以為臣。

    (案上句當雲:「而王不以為臣」,此句當雲:「而王以為臣」,二句互誤。

    )則向之所謂士者乃士乎?』」此宋钘、尹文之說僅存者。

    (今尹文子大道雲:「見侮不辱,見推不矜,禁暴息兵,救世之鬥,此仁君之德,可以為主矣。

    守職分使不亂,慎所任而無私,饑飽一心,毀譽同慮,賞亦不忘,罰亦不怨,此居下之節,可為人臣矣」。

    蓋即因此篇文義附會成之,不可據。

    )二子欲破己執,故見侮而不辱。

    此佛法所謂修「羼提波羅密」者也。

     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案:「厭」當作「猒」。

     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章炳麟雲:「固,借為姑」。

    案:章說是也。

    宣穎于「請欲」絕句,王闿運于「固置」絕句,并未是。

     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

     注雲:「宋钘、尹文稱天下為先生,自稱為弟子也」。

    林希逸雲:「其為說曰:每日但置五升之飯,師與弟子共之。

    先生以此五升猶且不飽,弟子安得不饑。

    言其師弟子皆忍饑以立教,而謂我不忘天下,日夜不止」。

    案林說是也。

     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 注雲:「謂民亦當報己也。

    『圖傲』,揮斥高大之貌」。

    呂惠卿雲:「言我日夜不休,以救世人,人必不至于圖傲乎。

    救世之士,而不我顧,則我必得活」。

    林希逸雲:「言我之自苦如此,豈為久活之道哉?但以此矯夫托名救世而自利之人。

    圖,謀也。

    傲,矯之也。

    亦猶豫讓曰:『吾之為此極難,所以愧天下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

    」王敔雲:「勞而死亦甘之,使圖傲逸,何得為救世之士?」章炳麟雲:「『圖』,當為『啚』之誤。

    啚即鄙陋鄙夷之本字。

    啚傲猶今言鄙夷耳」。

    案:我必得活哉,郭說為勝。

    圖傲諸說并迂。

    章謂圖當為啚,是也。

    謂「啚傲」即「鄙夷」,于義難通。

    圖傲疑是喬傲之訛。

    喬傲即驕傲也。

    喬字爛脫,傳寫成啚,讀者少見啚字,複改為圖。

    郭注:「揮斥高大之貌」,或所見本猶未誤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低卭夭蟜據以驕骜兮」,兮即「揮斥高大」之意。

    本書在宥借喬為趫。

    此借「喬」為「驕」,例同。

    )蓋此乃莊生稱二子之詞,猶上章稱墨子為才士也。

    故下文複有「曰」字簡别。

    (王闿運以必得、傲乎皆絕句,未是。

    ) 曰。

    君子不為苛察。

     注雲:「務寬恕也」。

    釋文雲:「苛音河。

    一本作苛」。

    馬其昶雲:「說苑:尹文:對齊宣王曰,『事寡易從,法省易因』。

    是其不為苛察也」。

    案:「苟」即「苛」之訛字。

    據郭說,則郭本「苛」字未訛。

     不以身假物。

     注雲:「必自出其力也」。

    陳壽昌雲:「不以己故假借物力」。

    案:「假」疑借為「瑕」。

    禮記檀弓「公肩假」。

    漢書古今人表作「瑕」。

    史記六國表魏王假,列女傳作「瑕」,并「假」、「瑕」通借之證。

    「不以身瑕物」,謂不以身害物,與大宗師假于異物殊誼,陳說亦通。

     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

     案:二子以為人為旨,無益于人者,皆所不為。

    故雲:「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

     以禁攻寝兵為外。

     疏雲:「為利他,外行也。

    」案:孟子告子雲:「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将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聽,我将見秦王說而罷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

    說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此宋子禁攻寝兵之說,略可征者也。

     以情Q欲Y寡淺為内。

     疏雲:「為自利,内行也」。

    案:荀子天論雲:「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正論雲:「子宋子曰:『人之情Q欲Y寡,而皆以己之情Q欲Y為多。

    (王念孫雲:「人之情三字連讀,欲寡二字連讀,非以情Q欲Y連讀也。

    而皆以己之情Q欲Y為多,呂本作而以己之情為欲多,是也。

    己之情三字連讀,欲多二字連讀,謂人皆以己之情為欲多,不欲寡也。

    自錢本始誤以己之情Q欲Y為多,則似以情Q欲Y二字連讀矣。

    天論注引此,正作以己之情為欲多」。

    案:日本久保愛增注本引宋本「欲為」作「為欲」,是古本本作「己之情為欲多」也。

    )是過也。

    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将使人知情Q欲Y之寡也』。

    (楊注雲:「情Q欲Y之寡或為情之欲寡也」。

    王念孫雲:「或本是也,此謂宋子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不欲多也。

    下文雲『古之人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今子宋子以人之情為欲寡而不欲多也』,是其證」。

    )應之曰:『然則亦以人之情為欲,(盧文弨雲:此欲字衍,句當連下。

    )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聲,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

    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曰:『人之情Q欲Y是已』。

    曰:『若是,則說必不行矣。

    以人之情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久保愛雲:貴字疑衍。

    )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古之人為之不然。

    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

    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

    是百王之所同也。

    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願慤之民定衣食。

    今子宋子以是之情(王念孫雲:人之情三字凡七見,此是字當依改人字。

    )為欲寡而不欲多也。

    然則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賞,而以人之所欲者罰耶?亂莫大焉。

    今子宋子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學,成文曲,(王念孫雲:「文曲」當作「文典」,非十二子篇「終日言成文典」,是其證。

    )然而說不免于以至治為至亂也,豈不過什矣哉』」!此宋子情Q欲Y寡淺之說略可征者也。

    然依此文情Q欲Y連詞,在荀書情Q欲Y不連,不必同也。

    宋子書亡失,其說之詳,不可得聞。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宋子十八篇。

    班固自注雲:「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而書不入道家。

    然所謂「其言黃老意」,疑即指情Q欲Y寡而不欲多。

    蓋略與「去健羨」之說同也。

     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案:此謂宋、尹二子其術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Q欲Y寡淺為内。

    行是則天下安甯,人我養足,故适是而止,不複求餘。

    然宋钘之言,意同黃老。

    尹文篇籍,錄在名家。

    或謂列子周穆王有老成子學幻于尹文先生。

    老成子漢志在道家列子後,公子牟前。

    疑道家亦有尹文,然今本列子既是僞書。

    老成學幻,亦無旁證。

    言溯其始,名出禮官,道由史氏,周官五史,統于宗伯。

    則名道可通,抑在古之師學,無不兼名,是又不必強複分别者也。

    抑洪邁雲:劉歆雲其學本于黃老。

    (容齋續筆卷十四:「案劉歆之說,不知何據。

    原文其學本于黃老下,有居稷下與宋钘、彭蒙、田骈等同學于公孫龍語,與僞仲長統尹文子序同。

    而序無上句,有劉向亦以其學本于黃老一句,疑洪氏乃連其文而以歆為向耳。

    序雲劉向以為其學本于黃老者,疑作僞者尚見别錄,或别錄尹文在道家,如管子别錄在法家也」。

    說苑載尹文對齊宣王曰:「事寡易從,法省易因」。

    亦近黃老言。

    )則此文宋、尹并稱,殆得其真。

    若荀子非十二子以墨翟、宋钘同舉,而解蔽雲:「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俞樾雲:古得、德字通用。

    )又天論雲:「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則墨、宋見别而或同舉者,蓋以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墨、宋有同者與?(荀意墨之「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與宋之「不忘天下,日夜不休」,同為上功用。

    墨之「節用、非樂」,與宋之「以情Q欲Y寡淺為内」,同為大儉約。

    墨之「泛愛、兼利」,與宋之「人己之養,畢足而止」,同為僈差等。

    )今尹文書亡,(今存者僞作)其遺說複無詳者。

    觀宋钘之論,其大較可知矣。

    若二子者,殆楞伽經中所謂「苦行論師」之流,亦外道也。

    此外道師說身盡,福德盡,名為「涅槃」。

    蓋計修苦行以酬往因,謂因盡苦盡也。

     公而不當,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

     釋文雲:「『當』,崔本作『黨』。

    雲至公無黨也」。

    案:崔本作黨,是也。

    然正字又當作「攩」。

    說文:「朋,群也」。

    易,說文:「蜥易也,象形」。

    秘書說日月為易、無平義。

    經籍訓平者,疑為齊之借字。

    支、脂兩部古通。

    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

    或為{齊妻}之借字。

    說文:「{齊妻},等也」。

    (舊以易借為夷,蓋據說文夷字下雲平也。

    段玉裁謂夷本無平義,訓平者借為易字,不悟易本義亦無平意也。

    )或謂說文:「〈亻易〉」一曰「交〈亻易〉」,交易有平等之義。

    「易」蓋為「〈亻易〉」之省。

    「私」,當作「厶」。

    「決」,疑借為「{穴夬}」。

    說文:「穿也」。

    「穿」有「空」義。

    (穿,說文:「通也」。

    通、空,古通。

    又「寮」,說文:「穿也」。

    倉颉篇:「小空也」。

    是「穿」有「空」義。

    )古書通假缺字為之。

    逍遙遊:「吾自視缺然」是也。

    「決然無主」,謂心虛無所主。

    「趣」,說文雲:「疾也」,又「赴,趣也」。

    此雲「趣物」,猶言赴物。

    「不兩」,謂與物為一。

    「趣物而不兩」,謂随物而往,不持己意。

    郭注雲:「物得所趣故一」,似未僚此。

     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

     釋文雲:「知,音智。

    下同」。

    案:說文:「顧,還視也」。

    引申為轉顧之意。

    慮,說文:「謀思也」。

    慮難曰謀。

    「不顧于慮」,謂不轉念以慮難。

    「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下文所謂「去智」是也。

    「于物無擇,與之俱往」,下文所謂「去己」是也。

    (上文四句,亦此二意。

    )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聞其風而說之。

     釋文雲:「田骈,齊人也,遊稷下,著書十五篇。

    慎子雲名廣」。

    案:史記孟荀列傳,「慎到,趙人;田骈、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

    故慎到着十二論,環淵着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論焉」。

    漢書藝文志:「法家:慎子四十二篇。

    」自注:「名到,先申韓。

    申韓稱之」。

    風俗通義姓氏篇:「慎到為韓大夫,着慎子三十篇」,而孟子有慎子名滑厘。

    (趙岐注:「滑厘,慎子名」。

    僞孫疏雲:「自稱名為滑厘,因知滑厘為慎子名也。

    」程大中四書逸箋謂滑厘姓禽,墨子弟子,慎子師也。

    慎子名到,慎子雲:「滑厘不識」者,言不獨我不識此,我師事之滑厘所不識也。

    蓋甚不解之辭,此直不識文義之說,然其說實本僞孫疏,詳見下文。

    )僞孫疏謂慎子即慎到。

    尋「滑厘」為「屈牦」借字(詳上),「屈厘」急言,合于「到」音。

    然慎子為齊稷下先生之一,齊以列大夫尊寵之,何至遽欲為魯伐齊?僞疏又引墨子公輸雲:「臣之弟子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魯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