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篇述義

關燈
器。

    (案墨子滑厘。

    上有「禽」字。

    「魯國」作「守圉」。

    尋「圉」字誤「國」。

    史記集解引已然守字作魯。

    毛刻盧刻孟子疏皆然,不知僞孫所見墨子本然,抑刻疏時之誤也。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謂墨子弟子滑厘即慎子,然禽滑厘為墨子弟子,必主非攻之說,安有聞孟子之說而反不悅者?惟墨子耕柱有「子墨子謂駱滑牦曰:『吾聞子好勇』。

    駱滑牦曰:『然。

    我聞其鄉有勇士焉。

    吾必從而殺之』」。

    駱滑牦疑即孟子之慎滑厘。

    「慎」,古文作「昚」,形與「各」相似,誤為「各」,讀者因增為「駱」也。

    (楚策頃襄王傳亦号慎子。

    )然則孟子之慎子,與此各為一人矣。

    道家田子二十五篇,班固自注雲:「名骈,齊人。

    遊稷下,号『天口骈』」。

    釋文雲:「慎子雲名廣者」,不知何據。

    并言田子名骈。

    (周廣業意林卷二:「尹文子引田骈曰」,注雲:「釋文引慎子雲,名榮」,不知周據何本。

    釋文今慎子中亦無此言。

    然「骈」、「榮」聲近,為得之。

    彭蒙他書亦無征,惟僞尹文子雲:「田子讀書曰:『堯時太平』。

    宋子曰:『聖人之治以緻此與?』彭蒙在側,越次答曰:『聖人之法以至此,非聖人之治也』。

    宋子猶惑,質于田子。

    田子曰:『蒙之言然』」。

    胡應麟謂莊子所舉墨翟禽滑厘之倫,皆一師一弟子。

    此下雲:「田骈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是田骈為彭蒙弟子,乃彭蒙有越次之答,田骈有名師之言。

    其為僞托,斷然無疑。

    然則彭蒙姓氏遺說,獨存于此書耳。

     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

     陳壽昌雲:「其學以齊萬物為首務,小大如一,不起分别也」。

    奚侗雲:首,借為道。

    史記秦始皇紀:「追首高明」。

    索隐曰:「今碑文『首』作『道』。

    」是其例。

    案:陳、奚二說是也。

    「包」,當作「勹」。

    「辯」借為「平」。

    書堯典:「平章百姓」、「平秩東作」。

    大傳作「辯章」、「辯秩」,是其例證。

    彭蒙、田骈、慎到以等齊萬物為首。

    其說謂天地雖大,然天能覆而不能載,地能載而不能覆,大道能包之矣,而不能使之皆等平也。

     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案:此即上文「大道能包之而不能平之」之義。

    謂萬物不能皆可,不能皆不可,而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也。

    既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不能等平矣。

    而三子欲齊之,蓋以可不可為齊。

    上文所謂「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于物無擇,與之俱往」之恉也。

    與莊生齊物論标義相符,故下文有「皆嘗有聞」之歎。

     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

     釋文雲:「至,一本作王。

    遺本又作貴」。

    案:說文:至,古文作()。

    爛脫其上、則成王字。

    遺,從貴聲,故「貴」、借為「遺」,或脫辵邊。

    「選」借為「撰」。

    說文:撰,專教也。

    撰則不遍,教則不至。

    如天不能載,地不能覆也。

    道則無遺,可不可皆包之也。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

     釋文雲:「泠,音零。

    汰,音泰。

    郭雲:『泠汰猶聽放也』。

    一雲:『泠汰,猶沙汰也。

    謂沙汰使之泠然也』。

    皆泠汰之歸于一。

    以此為道理也。

    或音裔,又音替」。

    呂惠卿雲:「泠者清其濁,汰者去其擾」。

    羅勉道雲:「泠者清泠之意,汰者洗滌之意。

    泠汰于物,猶言遇事灑脫也」。

    王闿運雲:「泠,零也。

    汰,溢也。

    或損之,或益之」。

    案:「智」(釋文:知,音智。

    ),謂倒智。

    于諸谛理颠倒推度,妄生分别。

    舍棄此智,即上文雲:「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也。

    己,謂「我見」;執有身、邊等不正惡見,成「分别惑」。

    去此「我見」,即上文雲:「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也。

    「緣不得已」,即不得已而後起也。

    「泠汰」,郭解及一說并難通。

    陸雲:「或音裔,又音替」,蓋謂汰或讀此二音也。

    疑「泠、汰」當讀為「隆、替」。

    「泠」聲「真」類,「隆」聲「侵」類,「真」、「侵」古通。

    說文:「農,從晨,囟聲」,其證也。

    汰,替聲,并脂類。

    「隆、替于物」,謂或隆或替,皆順物而不自執,此承上「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言。

    三子以此為道理也。

     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

     注雲:「謂知力淺,不知任其自然,故薄之而又鄰傷之也」。

    姚範雲:「薄,迫也。

    鄰,與磷同」。

    孫诒讓雲:「此『後』疑當為『複』,形近而誤」,蓋言慎到不惟菲薄知者,而複務損其知以自居于愚。

    鄰,當讀為磷。

    磷傷,猶言毀傷也。

    考工記:「鮑人雖敝不甐」。

    鄭注:「甐,故書或作鄰」。

    鄭司農讀為「磨而不磷」之磷,此鄰正與鮑人故書字同。

    奚侗雲:「鄰為蹸誤」,說文:「蹸,轹也」。

    案:姚說是也。

    「薄」,借為「迫」,猶借為「怕」、「泊」也。

    慎到之說,謂知即不知,将強迫為知,雖知而複傷之也。

    此棄知之意。

    (王闿運以将薄、後、鄰皆句絕,未安。

    ) 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

     注雲:「不肯當其任而任夫衆人,衆人各自能,則無為橫複尚賢也」。

    釋文雲:「謑,胡啔反,又音奚,又苦迷反,說文雲:恥也,五米反。

    髁,戶寡反,郭:勘禍反。

    『謑髁』,訛倪不正貌。

    王雲:謂謹刻也。

    『無任』,無所施任。

    王雲:雖謹刻于法,而猶能不自任以事事,不與衆共之,則無為尚賢,所以笑也」。

    羅勉道雲:「『謑』,忍恥也。

    『髁』,獨行也。

    『無任』,無所事任也」。

    郭嵩焘雲:「說文:『謑』,诟恥也。

    『髁』,髀骨也,通作『跨』。

    廣韻:『跨』同『踝』。

    釋名踝居足旁硗确,亦因其形踝:然也。

    『謑髁』,謂堅确能忍恥辱」。

    案:諸說均未碻。

    或謂「謑髁」即荀子儒效「解果其冠」之「解果」。

    (「謑」「解」通假,說見胠箧。

    )彼文楊注雲:「說苑:淳于髡謂齊王曰:『臣笑鄰圃之祠田,以一壺酒,三鲋魚,祝曰:蟹螺者宜禾,污邪者百車』。

    蟹螺,蓋高地也。

    今冠蓋亦比之」。

    尋所引說苑,文見尊賢。

    「蟹螺」彼作「蟹堁」。

    史記滑稽淳于髡雲:「瓯窭滿篝,污邪滿車」。

    集解引司馬彪雲:「污邪,下地田也」。

    是瓯窭當為高地。

    (索隐雲:「瓯窭,猶壞塿也」。

    )然字又作「瓯窭」。

    俞樾謂「蟹螺與『污邪』對文,則『蟹螺』猶平正也」。

    又謂「蟹螺亦即累解」。

    (見荀子富國及韓非子揚榷。

    然「累解」疑是「觿解」之借,說見拙箸古書疑義舉例劄移。

    )要與此文不合。

    疑「謑髁」即「懈惰」之借。

    髁、惰聲同歌類,故通。

    慎子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

    狀若懈惰不負責然,故雲:「懈惰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

    與下「縱脫」文義相對。

     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

     注雲:「欲壞其迹,使物不殉」。

    案:此與上句義同。

     椎拍輐斷、與物宛轉。

     注雲:「法家雖妙,猶有椎拍,故未泯合」。

    釋文雲:「輐,圓也。

    斷,方也」。

    王雲:「椎、拍、輐、斷,皆刑戳者所用」。

    章炳麟雲:「輐斷,借為刓剸。

    說文:刓、剸也。

    下言魭斷,亦同此讀」。

    案:章謂「輐」借為「刓」,是也。

    「斷」即說文之「{斷首}」省文,其重文作「剸」。

    (小徐本無此篆,刀部刓字下雲:剸也,則許書自有此字。

    )「椎拍」者,說文:「拍,拊也」。

    釋名:「拍,搏也」。

    方言:「〈扌必〉,抌椎也」,南楚凡相椎搏曰〈扌必〉」。

    是「椎」亦「拍」也。

    「宛」當作「夗」。

    說文:「夗,轉卧也」。

    「椎拍輐斷,與物宛轉」,即上文「于物無擇,與之俱往」之意。

     舍是與非。

    苟可以免。

     案:此即上文「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之意。

     不師知慮,不知前後。

     釋文雲:「知,音智」。

    案:「不師知慮」,即上文「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也。

    「不知前後」者,既不師于知慮,即無生于推度。

    前後自斷。

     魏然而已矣。

     注雲:「任性獨立」。

    釋文雲:「魏,魚威反,李:五回反」。

    案:「魏」即「巍」之省。

    繕性雲:「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義與此同。

     推而後行,曳而後往。

     注雲:「所謂緣于不得已」。

    案:郭說是也。

     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

     釋文雲:「爾雅雲:『回風為飄』,還,音旋,一音環。

    隧,音遂。

    回也絕句,一讀至全字絕句」。

    案:讀隧字絕句是也。

    羽之旋,謂翔也。

    (說文:翔,回飛也。

    )隧,說文作「隊」,從高落也。

    然此處義,當借為回。

    說文:「回,轉也」。

    遂,回聲;同脂類也。

    (方以智謂隧磨齒,古無可證。

    ) 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

     釋文雲:「全而無非,磨石所剀,粗細全在人,言德全無見非貴時,言其無心也」。

    疏雲:「如飄風之回,如落羽之旋,若硙石之轉,三者無心,故能全得。

    是以無是無非,無罪無過,無情任物,故緻然也」。

    案:成說是也。

    陸似以「全而無非」一句但屬「磨石之隧」言,微失其旨。

     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

     案:是何故者,假設疑問,以顯其能。

    (本疏說)「無知」以下,九答其理。

    譽,說文:「偁也」。

    「無譽」,言無所稱譽也。

    或雲:當讀為「與」。

    易雜卦傳「或與或求」。

    注雲:「以我臨物,故曰與」。

    此「與」義同彼文,言終身不以我臨物也。

    此「棄知去己」之旨。

     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

    無用賢聖。

     案:「至于若無知之物」。

    此「斷滅道」,「自度」不求「利他」,故無用賢聖。

     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案:諸家并以「夫塊不失道」句屬上讀,而讀「塊」如字。

    解為如土塊之無知,殆望文生說耳。

    「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二句結束前文,詞義已了。

    此一句者,起下之詞。

    「塊不失道」者,不當為而形近緻誤。

    「塊」,借為「慧」。

    列禦寇:「達生之情者傀」,借「傀」為之。

    此作「塊」者,同從鬼聲也。

    三子達生之情,故為慧矣。

    未明中道,猶失之也。

    或謂「塊」讀為「怪」。

    周禮大司樂雲:「大傀異災」。

    鄭注:「傀,猶怪也」。

    是古讀「怪」如「鬼」。

    故周禮「借倪為之」,此借塊為之。

    「塊不失道」,言慎到之言雖怪而不失于道。

    然豪傑乃相與笑之,謂「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則适得人之怪焉。

     田骈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案:「得不教焉」,謂得不言之教。

    史記謂田骈、慎到皆學黃老道德之術。

    此亦雲田骈與慎到同其術。

    而漢志骈在道家,到入法家。

    或如劉向列管子于法家與? 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其風窢然,惡可而言。

     釋文雲:「窢字亦作罭,又作阈。

    郭雲:逆風聲。

    惡,音烏」。

    方以智雲:「窢即阈,古文作〈門洫〉。

    唐人用洫然是也」。

    王念孫雲:「而,猶以也」。

    奚侗雲:「成疏謂『窢然迅速貌也』,是也。

    字當作淢」。

    說文:「淢,疾流也」。

    案:「窢,又作阈」者,是也。

    「阈」借為「侐」。

    說文:靜也。

    「其風阈然,惡可而言」,謂其風寂靜不可得而言也。

    王敔以「惡可而言」屬下「常反人」絕句,謂不喜許可而所言常與人相反,非是。

     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魭斷。

     注雲:「不順民望,雖立法而魭斷無圭角也」。

    釋文雲:「不見觀,一本作不聚觀」。

    林希逸雲:「言其見常與世人相反,不能聚合倫類而觀,故為一偏之說,不免于但求無圭角而已」。

    宣穎雲:「蒙常自師處反歸,人固無複指目之者。

    然蒙猶有意于輐斷,未合自然也」。

    王先謙雲:「常反人之意議,不見為人所觀美。

    下文雲以反人為實」。

    陳壽昌雲:「人情好論是非,其道獨以無是非為至,故常相反也。

    不聚人之觀聽,而意主于魭斷,未能純任自然也」。

    馬其昶雲:「反人,謂其笑賢非聖。

    不聚觀,謂其終身無譽。

    魭斷,謂其與物宛轉」。

    案:王敔以「不聚觀而不免于魭斷」一句讀,謂不與衆遂隊而所尚者圓脫,非是。

    「常反人」,王先謙引下文「以反人為實」相證,是也。

    「常反人」之旨,則以林、陳二說為勝。

    「不見觀」,當從一本作「不聚觀」。

    「見」字蓋涉「觀」字而誤,因複奪「聚」字矣。

    「常反人、不聚觀」,謂務齊萬物,棄知去己,反于「世間法」,而不聚觀照。

    然仍不能免于與物宛轉,故雲不免于魭斷。

    此三句乃莊生論其術也。

     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

     案:三子以「斷滅」為道,此非「第一中道義谛」,故莊生斷之曰:「其道非道,其是不免于非」。

     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注雲:「但不至也」。

    案:屍子廣澤雲:「田子貴均」。

    呂氏春秋不二雲:「陳骈、貴齊」。

    陳骈即田骈。

    如荀子非十二子「陳仲」,不苟作「田仲」是也。

    「貴齊」,高誘雲:「齊死生、等古今也」。

    此上文雲以齊萬物為首,亦楬橥其貴齊之意。

    骈書不傳。

    呂氏春秋執一,淮南道應載其說雲:「田骈以道術說齊王,王應之曰:『寡人所有者(淮南引無「者」字),齊國也。

    道術難以除患(呂氏春秋引無此句,據淮南引補。

    ),願聞齊國(淮南引無「齊」字)之政』。

    田骈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淮南引作「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淮南引作「為」)材。

    願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

    (呂氏春秋作「願王之自取齊國之政也」,其下有「骈猶淺言之也」雲雲。

    淮南則此下有「己雖無除其患害」雲雲。

    馬國翰并據以為骈說,非是。

    )淮南子人間:「唐子短陳骈于齊威王,威王欲殺之。

    孟嘗君聞之,使人以車迎之。

    孟嘗君問之曰:『夫子何思于齊』?對曰:『臣思夫唐子者』。

    孟嘗君曰:『唐子非短子者耶?子何為思之』?對曰:『臣之處齊也,粝粢之飯,藜藿之羹,冬日則寒凍,夏日則暑傷。

    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歸君,食刍豢,飯黍粱,服輕暖,乘坐良,臣故思之』。

    」此田骈等齊一切,以無用為用之旨,大略可睹。

    又齊策載:「齊人見田骈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官,而願為役』。

    田骈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

    田骈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

    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

    今先生設為不官,赀養千鐘,徒百人。

    不官則然矣,而富過畢矣』。

    田子辭」。

    蓋田骈「謑髁無任,而非天下之尚賢」,故「設為不官而願為役」。

    「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故受齊王之赀養。

    (稷下先生皆客卿,非真任者。

    )「椎拍輐斷,與物宛轉」,故齊王與之則受,齊人說之則辭。

    此又其行之略可見者。

    慎到書,唐書藝文志尚存十卷,晉滕輔注。

    今才有五篇。

    而馬總意林所載十二條具不見五篇中。

    (十二條中有滕注一條誤入)五篇之旨,蓋雜儒、法家言,或非其真。

    惟韓非子難勢引慎子有「吾以是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雲雲,與此言慎子「笑天下之尚賢也」同。

    呂氏春秋慎勢亦引慎子「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雲雲。

    要皆法家之旨。

    而史記所謂「學黃老道德之術」者,獨見于此耳。

    淮南道應引慎子曰:「匠人知為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

    故必杜然後能門」。

    亦黃老之言。

    荀子非十二子雲:「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

    (王念孫雲:「下修」當為「不循」。

    )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訓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

    (謝本從盧校,「反」作「及」,王念孫據榮辱篇反鈆察之,謂當從元刊本作「反」,是也。

    )不可以經國定分。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衆,是慎到田骈也」。

    天論雲:「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

    解蔽雲:「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

    并足與本書相明。

    司馬遷謂申、韓原于黃老,蓋謂法家不尚賢而一斷于法,即道家絕聖棄智而任自然之遺意。

    然田骈慎到之術,卒以道德之意為多,此質之莊、荀二子之言,可斷也。

    莊生列舉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關尹、老聃,惟關尹、老聃得「博大真人」之稱,惟彭蒙、田骈、慎到得「皆嘗有聞」之許。

    王夫之謂彭蒙、田骈、慎到略似莊子而無所懷無所照,蓋浮屠之所謂「枯木禅」者,斯言近之矣。

    觀其「棄知去己」,蓋是「知苦」而懷厭離之情,「斷集」而息潤生之惑也。

    至于若「無知之物,無用聖賢」,則是「證滅」而契無為修道,唯求「自度」之恉也。

    此乃「聲聞」聖果,未離「惡貝」。

    (楞伽經二外乘道,皆偁惡見。

    )所以斥為非道,而複許為有聞也。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

     案:「澹」借為「憺」。

    說文雲:「安」也。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

     釋文雲:「關尹,令尹喜也。

    或雲:尹喜字公度。

    老聃,即老子也。

    為喜著書十九篇」。

    俞樾雲:「釋文雲:『老子為喜著書十九篇』。

    」考老子一書,漢志有鄰氏經傳四篇,傅氏經說三十七篇,徐氏經說六篇,未聞有十九篇之說。

    呂覽不二篇高注:「關尹,關正也,名喜,能相風角,知得有神人,而老子到。

    喜說之,請著『上至經』,五千言」。

    「上至經」之名,他書所未見也。

    王闿運雲:「今謂關尹在老子前,别有書,則不強老子著書明矣。

    蓋老子前人也」。

    案:關尹考,見達生。

    茲欲詳者,漢志道家老子後有文子、蜎子。

    班固自注:文子、蜎子皆老子弟子。

    蜎淵,史記孟荀列傳作環淵,與稷下先生之數,則與孟子、莊子同時,何以得為老子弟子?豈老壽又逾子夏者欤?其次為關尹子,自注雲:「名喜。

    為關吏。

    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呂氏春秋審已,高注雲:「關尹喜師老子也」。

    是關尹之于老聃,猶禽滑厘之于墨翟,田骈、慎到之于彭蒙。

    (本書達生:「子列子問關尹子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慓,請問何以至于此』。

    」)呂氏春秋審已「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于關尹子」。

    則關尹于列子為先輩。

    列子師壺丘子林,壸子師老子,亦可證關尹從老子,非先老子者也。

    又不二叙列關尹在老聃、孔子、墨翟後,列子前。

    今尹在聃上,與前文例殊。

    其故不能詳也。

    又史記老子列傳雲:「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得隐矣,強為我著書』。

    」則喜師老子,未知何本。

    漢志箸錄關尹子九篇,而隋唐志皆不錄。

    今存一宇至九藥凡九篇,前有劉向校定序,後有葛洪後序。

    前人謂其書與序皆出僞作也。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注雲:「夫無有,無一所能建,建之以常無有,則明有物之自建也。

    自天地以及群物皆各自得而已,不兼他飾,斯非主之以太一耶?」楊文會雲:「即釋氏所謂『如實空』『如實不空』。

    」章炳麟雲:「『建之以常無有』者,『如實空』也。

    『主之以太一』者,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也。

    『空虛不毀萬物』者,不壞相而即泯也。

    即此為實者,泯相顯實也。

    周颙之難張融曰:『即色非有,佛絕群家,諸法真性。

    老無其旨』,何不取斯語觀之?」(空虛非謂鄰礙之空。

    鄰礙之空,今所謂真空,亦是色法,亦不得謂非萬物以服識所得故。

    )案:「建」說文雲:「立朝律也」。

    引申凡立曰建。

    「建之以常無有」者,此老聃、關尹所立「正谛」。

    「常、無、有」者,當每字讀絕。

    郭注似以「無有」為「無所有」,「常無有」為「常無所有」,失之。

    道德經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好,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又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雲:「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是「常、無、有」者,分建三谛,非并一談。

    蓋「常」是「中道弟一義谛」。

    「無」是「真谛」(即空)。

    「有」是「俗谛」(即假即色)。

    無者,謂一切法皆無,即泯一切法之謂也。

    蓋諸法本無,衆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

    若以「真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于諸相。

    諸相若離,則是本無一法也。

    有者,謂一切法皆有,即立一切法之謂也。

    諸法雖即本無,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谛了緣生,諸法非有,而不妨皆有也。

    常者,謂一切諸法本來不離有無,不即有無,即諸法常有常無之謂也。

    (此「常有」「常無」,亦遮絕百非,知者以「有」「無」統在「常」也。

    )諸法既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谛了諸法,非有非無,即有即無,有無圓融。

    故雲:「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三隔曆,便是次弟三谛。

    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一乘」。

    故雲:「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由斯以談,「建之以常無有」者,建三即一,舉「常」,即「無」、「有」鹹晐,故雲「主之以太一」。

    (太一,詳在徐無鬼。

    )「濡」,釋文雲:一音「儒」。

    蓋即儒之借字。

    說文:「儒,柔也」。

    「以濡弱謙下為表」者,表是在外之稱,亦是标的之義。

    「濡弱謙下」是「不建己而随順」之意。

    即經所雲「不敢為天下先」也。

    言其在外可标示于人者,止是「濡弱謙下」之容而已。

    「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者,此說「圓成實性」,「圓成實相」也。

    初「空虛」顯此體之「遍」,(章謂「空虛非謂鄰礙之空」,其義甚正。

    )「不毀萬物」顯此體之「常」。

    體是遍常,名「圓成實性」也。

    次「空虛」表「平等」,「不毀」表「真如」,「萬物」表「一切法」。

    「平等真如一切法」,即「一切法平等真如」。

    一切法平等真如,名「圓成實相」也。

    章指亦然。

    (疏說亦可觀)。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着。

     注雲:「物來則應,應而不臧,故功随物去;不自是而委萬物,故物形各自彰著」。

    章炳麟雲:「就『衆生緣起』言,不守『自性』,故動,依動故『能見』,依『能見』故境界妄起也;就『真如』自在用言,離于『見』『相』,自體顯照一切妄法也」。

    案:章說亦美。

    「在己無居」者,謂「真如」不守自性也。

    「形物自着」者,謂随緣成一切法也。

    蓋以「真心」不守自性,随「薰」和合,似「一」似「常」,故諸愚者,以「似」為「真」,取為内我,即有「我見」。

    境界妄起,一切法成矣。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注雲:「常無情也」。

    案:此約喻明義也。

    郭說簡了。

    今為敷詳,以饷來者:「其動若水」者,謂如水因風,起于波浪。

    波雖起盡,水性不變。

    不變之性,不礙起浪。

    浪雖萬動,不礙為水。

    故風止浪息,而水湛然常住,無有變異。

    起信論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

    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同此喻也。

    「其靜若鏡」者,謂鏡之體離諸物相,而諸物相悉于中現。

    雖現物相,鏡無出入。

    物相本離,故鏡自靜。

    鏡自靜故,能令物物各以其相。

    起信論亦有喻雲:「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靜鏡。

    雲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二者:因薰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滈淨明故。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衆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現故」。

    「其應若響」者,謂如響之應聲也。

    上之二者,喻動如水,而水不變;喻靜如鏡,而鏡常照。

    明動靜之不二,而即動即靜,即靜即動,則如響之應聲,未有聲不生響,響不應聲者也。

    又複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又複聲全為響。

    無聲可聞;響無非聲,亦無響得。

    此猶「真心」動而生「無明」,「真心」随熏,全作識浪,故無「心」相;而彼識浪無非是真,故無「無明」相。

    後之一喻,複喻前二;義既通澤,約此三喻,以顯體空,詞尤彰灼。

    夫就「衆生緣起」言,則雲「不守自性」;就「真如」自體言,複得雲「守自性」。

    何則?既明動、靜之無二,亦知「随」、「守」之未殊,故郭于前注雲:「功随物去」,于此注雲:「常無情」也。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案:「芴」,釋文音「忽」,即讀為忽也。

    說文:「忽,忘也」。

    「忘,不識也」。

    (「亡」,即「忘」之借。

    )「寂」,借為「淑」。

    說文:「淑,清湛也」。

    「清,朖也。

    澂水之貌」。

    澂,清也。

    「忽乎若忘,淑乎若清」者,謂一念不動,湛然常住也。

    此仍承上約喻明義也。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随人。

     案:「同焉者和」,謂有來會合,與之相和。

    (說文:「同」,合會也。

    「和」,譍也」。

    )「得焉者失」者,大宗師雲:「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

    是其義也。

    解在彼文,不複釋也。

    「未嘗先人,而常随人」者,成疏謂「和而不唱」,即随順而不「作意」也。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注雲:「案老子雲:『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此乃約其詞,古書每有此例」。

    (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又老子雲:「大白若辱」,即此文所本。

    )彼文王弼注雲:「雄先之屬,雌後之屬,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

    溪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此文郭注雲:「物各自守其分,則靜默而已。

    無雄白也。

    夫雄白者,非尚勝自顯者邪?尚勝自顯,其非逐知過分以殆其生邪?故古人不随無涯之知,守其分内而已。

    故其性全。

    其性全,然後能及天下。

    能及天下,然後歸之如溪谷也」。

    二家之言,各當于義。

    今更釋之,仍如本文。

    「雄」「雌」,喻強弱也。

    「白」「辱」,喻淨染也。

    「溪」是山〈阝賣〉無所通者,「谷」是泉出通川者。

    (并說文)「溪」喻無有能入,「谷」喻無所不出。

    知強而守弱,以弱為強也;知白而守辱,以染為淨也。

    以弱為強,雖天下之強者無所加,故雲為天下溪也;以染為淨,雖天下之染者無所損,故雲為天下谷也。

    約釋此義,即是「無為無不為」也。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

     案:老子雲:「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又雲:「不敢為天下先,舍後且先死矣」。

    尋老君取後之旨,以其「不自生」,「不自生」即不起念施作,取後便是随順。

     曰:受天下之垢。

     案:老子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又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處衆人之所惡」。

    亦受垢也。

    佛法「六度」,其曰「羼提」者,此翻「安忍」,謂内心能安忍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