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篇述義

關燈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案:宣穎以「有」字句絕,「為」字屬下讀,是也;諸家以「有為」連讀者失之。

    道術者,本書齊物論雲「已而不知其然之謂道」,在宥雲「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天地雲「夫道:覆載萬物者也」,并是莊子自立所诠。

    天地又雲「行于萬物者道也」,則又道術之定诂。

    由是欲建一行而使萬物畢出于是者亦謂之道術。

    下文墨翟、禽滑厘諸子并欲建立道術者也。

    莊子因平議之。

     曰,無乎不在。

     案:此答前問也。

    知北遊雲「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無所不在者,猶無處不在也。

    知北遊又雲「道在蝼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又雲「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此即密嚴所雲「如來非蘊,亦非異蘊。

    非依蘊,亦非不依蘊。

    非生,非滅。

    非知,非所知。

    非根,非境」。

    又所謂「如是于蘊界處諸行之中,内外循求,不見如來」。

    蘊中無如來,乃至分析至于極微,皆悉不見也。

    「無乎不在」者,瑜伽所謂「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案:此又申問。

    神明者,列禦寇雲「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征之」,是其義也。

    此問神明何由降出,郭象注雲「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

    乃答出降因由。

    事感即無明突起。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案:此下皆是答語。

    無曰字簡别者,古書多此例。

    (詳俞先生樾古書疑義舉例。

    )「聖王」已見天地。

    此言「聖王」,對上「神明」。

    此言「生」「成」,對上「降」「出」。

    又下文雲「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

    聖王别内外者,「聖」是「相大」,謂「如來臧」具足無量性功德故;「王」是「用大」,謂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相」「用」之異,故别内外。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者。

    一即天地「一之所起」之一。

    彼文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且然無閑謂之命」。

    一之所起,謂突然自起,能所未形,故謂之一。

    「無明」與「體大」不殊也。

    「無明」雖起而「能」「所」未形,故曰「且然無間」。

    「命」者,字當作「令」。

    令字于文,二卪相合。

    荀子所謂「節遇謂之命」也。

    二卪相合為令,即喻「緣起」矣。

    上文郭注雲「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亦知之以此矣。

    又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不離覺性。

    故「一」者,又複即是「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謂「法性」從無始來,唯是一心,無一一法而非心故;謂諸法從本已來,平等一味,獨存真理。

    無二體故;為「相」「用」所依故。

    故雲「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皆原于一」也。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臧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案:郭于「謂之聖人」下出注雲:「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又「謂之君子」下出注雲:「此四名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又「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雲:「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此注頗谛。

    竊謂「不離于宗」至于「民之理也」,通是一人,大區則三:「天人」一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

    小區則六,具如本文。

    如次言之。

    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雲:「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别轉」。

    論雲:「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别,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别」。

    成唯識論十之三雲:「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

    示現微妙淨法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随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此中「天人」,當彼經「自性身」,亦名「法身」。

    尋唯識述記六十雲:「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蓋佛地屬果義邊,故攝大乘論一雲,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

    說名彼果智體。

    然因果義雖差别,其為平等一相,超過一切尋思戲論,抑無以異。

    又妙光别「宗」「體」不同:「宗」是「因果」,「體」非「因果」。

    觀莊生雲:「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宗」,亦謂「因果」。

    然宗體若異,亦複不然。

    宗非顯體之宗,宗則邪倒無印。

    體非宗家之體,體則狹而不周故。

    然則不一而一,不二而二也。

    此中「神人」、「至人」,當彼經「受用身」。

    此中「聖人」、「君子」、「民」,當彼經「變化身」。

    如是大區為三。

    次小區為六者,依彼論「法身」止一,此中「天人」當之。

    「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此中「至人」當彼「自受用」,「神人」當彼「他受用」。

    又依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化身有三類:一「大化身」,謂如來為應「十地」已前諸菩薩演說妙法,令其修進向于佛果,故化現千丈大身也;二「小化身」,謂如來為應二乘凡夫說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歸真而得開悟,故化丈六小身也;三「随類不定」,謂如來誓願弘深,慈悲普覆,随諸種類,有感即應。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等。

    此言變化,亦開三類:此中「聖人」,當彼經「大身」。

    此中「君子」,當彼「小身」。

    此中「民」者,當彼「不定身」。

    如是小區則六。

    複次,對校六身相用,亦如本次。

    初,總釋人稱。

    人者,于文當作(),象人之身,側視之形。

    彼經用「身」字,身乃懷妊之象。

    詩所謂「太任有身」者也。

    「人」正、「身」借,合如此文。

    已明人稱,次說「天人」。

    文雲:「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又天道雲:「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則莊生自诠宗義,毋煩更詳。

    佛法以法體為宗本法。

    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龍樹釋摩诃衍論雲:「一切諸法唯一心之量甚深宗」。

    又雲:「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即是第一自宗正理」。

    (佛書宗名本取莊書)此彼合符,其義可征。

    天者,自然之異名。

    (老子「道法自然」,本書天地雲「道兼于天」、是天即自然,然與楞伽中說摩陀羅論師言「自在天」,無因論師說「自然生」者有别。

    往昔沙門不憭于此,因誣莊生為外道。

    )天地雲:「無為為之之謂天」,亦莊生自诠「天」義也。

    無為為之,非謂若孔雀等種種畫色,皆無人作,自然而有。

    (即無因論師說)起信論雲:「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名為『如來臧』,亦名『如來法身』」。

    龍樹釋雲:「人自是五,(謂人夫等)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體,無有增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舍别,唯一真故。

    如是無量性之功德,從『具縛地』乃至『無上大覺智地』,具足圓滿,無所少阙。

    所以者何?如是諸德,從無始來,自然本有,非假緣力而建立故。

    論說體相,亦契莊生所謂「天」義。

    故約此雲「天」者,平等一際,一切功德自然本有之義也。

    「不離于宗」。

    即是離于諸相,義可反征。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即彼經雲:「諸佛法身不應尋思,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

    亦即彼論雲:「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已明「天人」,次說「神人」。

    文雲:「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精者,秋水雲:「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

    又雲:「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

    夫「精、神」亦屢顯前文。

    又本書「精」、「神」連文。

    如刻意雲:「精神四達」,是也。

    此雖「精」、「神」分屬上下句中,而實一義。

    「神」以引出萬物為義。

    此雲:「如來」為「他受用」,示現微妙淨功德身,為住十地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法輪,能令十地菩薩出離縛障,向于佛果,成辦如是受用事,又複不能起現一切自在作用,即非佛果。

    故雲:「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又複如孟子盡心雲:「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此說「神」、「聖」差别,與佛書言「受用身」即「後得智」。

    即由此智殊勝力故。

    「變化身」即「後得智」之差别,即能變化名「變化身」。

    此增上力之所顯現同。

    (見攝大乘論一「無性」釋)已明「神人」,複說「至人」。

    文雲:「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真者,說文雲:「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仙者,說文雲:「長生()去」。

    本書天地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是「仙」者,出世間,解脫生死,而得「無生法忍」者也。

    然此義晚出。

    「真」,為颠倒之「颠」本字。

    颠倒為變聲連語,義無二緻。

    倒之初文為「()」。

    「真」、「()」實非異文。

    此土故書真僞字皆作誠。

    變形即得「解脫身」。

    登天即歸法界。

    至者極義。

    即謂極圓、淨、常、遍。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者,謂經劫修持,至于變形登天,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恒不離舍。

    所現極圓淨常遍色身也。

    已明「至人」,複說「聖人」。

    文雲:「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在宥雲:「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故聖人觀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謀」。

    佛地經論雲:「又法身者,能起一切自在作用」。

    此雲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謂天有自在作用,不為即是起念相違。

    故雲「觀于天而不助」。

    (天即體大)功德無量,得而不高,應不圓滿。

    故雲「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中借為得)自然成就,雖累不加。

    故雲「成于德而不累」。

    (德即相大)生一切用。

    故雲「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自然生起,非待作意。

    故雲「出于道而不謀」。

    (道即用大)此雲「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義準可知。

    謂具三者而後能變化也。

    「兆」字,陸德明雲:「本作『逃』。

    疑當為「()」。

    說文雲:「()、分也」。

    本「八」之茂文。

    「八」,本「臂」字,而借為「分」。

    此「()于變化」,謂分别變化也。

    分别變化:謂為化地前,則現千丈大身;為化二乘凡夫,則現丈六小身;為化一切衆生,則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等。

    如是分别變化,而止一身。

    「聖」者,說文「通也」。

    風俗通雲:「聖者,聲也」。

    言聞聲知情,聲聖實一義也。

    論語記孔子自說「六十而耳順」,尋「耳順」者,謂到耳無不通順,微與佛法說「九地菩薩」得「四無礙解」相應。

    又楞嚴說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令各成就。

    以六根唯耳最利故。

    然則「聖人」之為稱,以耳根入者,無不通與。

    華梵修悟,不以地齊之殊而有其契。

    此雲「()于變化,謂之聖人」。

    與楞嚴說又相符合也。

    又複本書在宥雲:「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聲之于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

    處乎無向,行乎無方」。

    詳「大人」即是「聖人」殊稱。

    史記索隐二十六引易乾卦向秀注雲:「聖人在位,謂之大人」。

    論語「畏大人」集解雲:「大人即聖人」,是其證也。

    (易「大人虎變,君子豹變」,義尤與此合。

    )「教」者,說文雲:「上所施、下所效也」。

    是大人之教,即謂如來應十地已前諸菩薩衆,演說好法,令其修進向于佛果也。

    若「形之于影」雲雲,又與變現無量随類化身稱彼機宜,事相亦同。

    然則大人即是千丈大身,義無二緻。

    已明「聖人」,須說「君子」。

    文雲:「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仁、義、禮、樂,并如常釋。

    「恩」者,說文雲:「惠也」。

    「惠」,「仁」也。

    然則「以仁為恩」,即是以仁為愛人利物也。

    (「愛人利物之謂仁」,見天地。

    )「理」者,本治玉之名。

    (說文:理,治玉也。

    )治玉别其條理,引申遂為「界」義。

    「以義為理」,謂愛人利物以各稱其宜為界也。

    「以禮為行」者,謂以「禮」行其「仁」也。

    「以樂為和」者,「和」、「和」一字。

    和者,調也。

    (說文)謂「以樂樂物而使相調」也。

    此文前以仁、義、禮、樂四事平列,下雲「薰然慈仁」,獨舉一事,不及彼三者,「仁」有「通」、「别」二義。

    蓋此土言「仁」,有專指一行,有兼該萬德。

    先賢有雲,孔獨言仁,孟兼說義,非孟異孔,一談通相,一開别度耳。

    至程颢雲:「禮、義、智、信皆仁也」。

    先賢亦共贊其說,許其知言也。

    彼知者,以論語所記,賢人每問于仁,聖人答止他目也。

    若以佛法相校,則菩薩行中一「波羅密」具一切「波羅密」者,即當此土所言通相之仁矣。

    (略本章炳麟說)此文上下二「仁」字義分「通」、「别」。

    下之「仁」字是通義,攝上之四事。

    薰義如芬,言其慈仁若芬香四布。

    「君子」者,在宥雲:「睹有者昔之君子」。

    又禮記哀公問雲:「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管子侈靡雲:「君子者,勉于糾人者也」。

    然則有見于有而未睹于無,以其說成名,而能糾邪以入正理也,斯謂之君子矣。

    于佛法當「小乘菩薩」。

    (一切有部是小乘法)如來為應二乘凡夫說于四谛等法,故化小乘菩薩。

    (經言為聲聞說「四谛」乃至「六度」。

    按三藏教诠生滅四谛六诠事六度行、此屬小乘。

    )則此事相無殊。

    又複君子不言人者,省詞。

    知者,論語「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以彼例此,理亦應然。

    已明「君子」,其次說「民」。

    文雲:「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臧,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尋郭象以「皆有以養」讀絕,諸家并從。

    惟林希逸雲:「凡其分官列職,為政為教,皆是養民之理」,則以「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一句讀絕,于義未谛,仍從舊讀。

    又諸家于「君子」以上分為五等。

    「以法為分」以下。

    視同通論。

    獨宣穎知亦與上五等為類,孤識卓然,然又分「百官以此相齒」以上為第六等人,「以事為常」以下為第七等人,則智者之失矣。

    此文「以法為分」五句,猶上文「以天為宗」三句、「以仁為恩」四句。

    「百官以此相齒」以下,亦猶上文「兆于變化,謂之聖人」二句、「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二句也。

    不得列為二等。

    較然易明。

    「以法為分」者,說文:「灋,刑也。

    平之如水,從水。

    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廌』、『去』」。

    是法者,軌于正理之義也。

    「分」,說文别也。

    「以法為分」者,謂以軌于正理為分别也。

    「以名為表」者,「名」、「明」一字。

    釋名:「名,明也。

    名實使分明也」。

    荀子正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名之為言真也」,又「名者,大理之首章也」。

    本書逍遙遊:「名者,實之賓也」。

    天運:「名,公器也」。

    詳此諸文,名之為義,所以區别其實,使之不得遊謬者也。

    「表」,說文「上衣也」,以聲近借為「标」。

    (周禮肆師表齍盛告絜,注雲:故書表為剽。

    案剽亦從票聲,故借為标。

    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洪頤烜據非命中、非命下皆作「言有三法」,謂「法」說文作「灋」,「表」古文作「〈衤麃〉」,字形相近,因誤為「表」。

    然荀子韓子皆有表字,義亦相同,未必皆是「法」字之誤。

    或墨子本作〈衤麃〉字,後人不識,度文義改為「灋」字。

    )說文:「标,木杪末也。

    」居木之最高,引申則為标舉、标準。

    又望末可以知本,「以名為表」者,謂「以名為标」,可以核實,使之不遊謬也。

    「以參為驗」者,「參」,釋文雲:「本又作操,蓋本有作摻者」。

    隸書{厽木}多作{厽汆},故訛為操。

    然作「參」者正。

    參,說文「商星也」。

    古書多借為「三」。

    又參星形相差次,故引申為參差。

    又西方七宿最明大者莫如參,故古人多用以紀時。

    (本汪中說)複有參準之義。

    管子君臣上「若望參表」,是也。

    此文「參」字,寔兼三準二義。

    古書言數之多者,辄以三為節,(本汪中說)明不以一二然即為閱實,此三義也。

    三者相同,乃成定例,此準義也。

    「驗」借為「譣」。

    說文雲:「問也」。

    「以參為驗」者,謂以多例為譣問也。

    「以稽為決」者,「稽」借為「計」。

    說文:「計,合也」。

    「合也」當作「詥也」。

    「詥」為核計之核本字。

    「決」當為「夬」。

    說文:「夬,分決也」。

    「以稽為決」者,謂以會合而後決斷也。

    「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其」,猶若也。

    (詳經傳釋詞五)「四」當作「亖」,謂由上四者而得事理,若數一二三亖是也,言其易明。

    舊說謂一二三四即上四者,失之。

    (王闿運謂:法不出奇耦參倍,尚不必至五而數窮矣。

    亦曲說。

    )「百官以此相齒」,「百官」猶百工,謂百工皆以上陳四者相齒序也。

    「以事為常」以下本文已明,不須釋也。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案:章炳麟雲:「醇」借為「準」。

    易曰:「易與天地準」。

    「配神明,準天地」,二句意同。

    「古之人」,謂古之内聖外王者也。

    「本數」、「末度」,成疏謂「仁義」與「名法」也。

    尋天運記孔子雲:吾求之于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此雲「數度」,義不殊彼。

    又天道雲: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

    禮法、形名、度數、比詳為偶語,則知「度數」謂禮法、形名矣。

    「六通四辟」(「辟」當從或本作「辟」),義見天運。

    「運」,說文:「移徙也」。

    引申為「行」。

    言内聖外王之道,其行無所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案:此言舊法世既傳之,而史官所掌亦多有之也。

    「尚」即「掌」之省文。

    周官太史掌法,以道官府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

    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

    即「史尚多有之」也。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釋文雲:「道,音導」。

    案:春秋繁露雲:「詩、書具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

    史記自序雲:「易着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

    然此是注文誤入。

     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案:王念孫雲,郭象斷天下多得一為句。

    釋文雲:「得一」,偏得一端。

    案:「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當作一句讀。

    下文雲:「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句法正同。

    一察謂察其一端,而不知其全體。

    俞先生樾雲:當從王讀,惟察當讀為際。

    一際,猶一邊也。

    廣雅釋诂:「際」、「邊」并訓「方」。

    是「際」與「邊」同義。

    得其一際,即得其一邊。

    察際并從祭聲,故得通用。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有家衆技也」。

     案:孫诒讓雲:「有」當從成玄英本作「百」。

    上文雲:百家之家,時或稱而道之。

    下文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

    是其證。

     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

     案:「該」借為「詥」。

    說文:「詥,一蓺也」。

    說詳天道。

     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案:禮記鄉飲酒義,「愁以時察守義者也」。

    注雲:「察或為殺」。

    說苑正谏:「若以鬼道谏我,我則殺之」。

    俞先生樾據記注證「殺」字為「察」之誤。

    此「察」、「殺」交訛之證。

    此「察」字當為「{殺米}」說文:{殺米}、〈米悉〉{殺米},散之也。

    此與判析連類。

    是察古人之全,謂析古人之全也。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

     百家徃而不返,必不合矣。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将為天下裂。

     案:「郁」借為「宛」。

    禮記内則「兔為宛脾」。

    注「宛」或作「郁」。

    是其例證。

    說文:「宛,屈草自覆也。

    」注雲:「裂,分離也。

    道術流弊,遂各奮其方,或以主物,則物離性以從其上而性命喪矣。

    」案:「純」借為「醇」,此謂古之人得其全,(全謂道術)故内聖外王。

    後之學者,不得其全而道術分裂矣。

     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度數,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

     案:侈當讀為哆,(說文:哆,張口也。

    )與靡晖為韻。

    「晖」借為「睴」,或借為「晖」,或借為「翚」。

    說文:睴,大目出也。

    喗,大口也。

    翚,大飛也。

    并有大義,與侈、靡義同。

    「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并不張大之意。

    故下雲「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也」。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己之大循。

     案:「為之大過」,謂「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大過于己也。

    己之大循者、謂「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大順于人也。

     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

    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

     案:章炳麟雲:「又好學而博」為句,「不異」為句,「不與先王同」為句。

    言墨子既不苟于立異,亦不一切從同。

    不異者,尊天、敬鬼、尚儉,皆清廟之守所有事也。

    不同者,節葬、非樂,非古制本然也。

     毀古之禮樂。

    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椁,以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愛人。

    以此自行,固不愛己。

    未敗墨子道。

     案:章炳麟謂「未」借為「非」,是也。

    「敗」如字。

    本或作毀者。

    說文:「敗,毀也」。

    「非敗墨子道」,猶言非毀墨子之道乎?即自攻之意。

    古書有反言省乎字例。

    尚書西伯戡黎篇:「我生不有命在天」。

    史記于句末有「乎」字。

    老子「其猶槖籥乎?」易州唐景龍二年刻石本無「乎」字。

    「抱一能無離乎……」六句,僞河上公本并無「乎」字,并其證也。

    「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

    明其與墨子泛愛、兼利之道舛,故雲非敗墨子之道乎。

     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而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

     案:「觳」讀如李斯傳「方作觳抵優俳之觀」之觳。

    正字當為「觸」。

    說文:觸,牴也。

    觸從角,蜀聲。

    蜀聲、〈榖,去“禾”〉聲并侯類通借。

    此言生勤而死薄,其道相抵觸也。

     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注雲:「王者必合天下之歡心而與物俱往也」。

    案:王者,往也。

    其道無所不行。

    今墨子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知非王也。

     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洲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案:俞先生樾雲:「名山」當作「名川」,字之誤也。

    名川支川,猶言大水小水。

    下文禹親操稾耜而九雜天下之川,可見此文專以川言。

    襄十一年左傳「名山」「名川」,是山川并得言名。

    學者多見名山,少見名川,故誤改之耳。

    呂氏春秋有始覽、淮南子地形篇并曰:「名川六百」。

    郭慶藩雲:「名川,大川也」,見淮南地形篇高注。

    魯語:「取名魚」。

    韋注:「名魚,大魚也」。

    亦「名」訓「大」之證。

    案俞、郭二說是也。

    性〈氵通〉本正作「名川」。

     禹親自操稾耜而九雜天下之川。

     釋文雲:「稾,舊古考反。

    崔、郭音托,字則應作橐。

    崔雲:囊也,司馬雲:盛土器也。

    耜,釋名:耜,似也,似齒斷物。

    三蒼雲:耒頭鐵也。

    崔雲:棰也。

    司馬雲:盛水器也。

    九,本亦作鸠,聚也。

    雜,本或作籴,音同。

    崔雲:所治非一,故雲雜也」。

    章炳麟雲:「九,當從别本,鸠字之義,然作九者是故書。

    『雜』借為『集』」。

    奚侗雲:「九,當為〈句,中“口改舟”〉。

    『〈句,中“口改舟”〉』訛為『勼』,因訛為『九』。

    說文:〈句,中“口改舟”〉,帀遍也。

    『雜』借為『帀』。

    言禹親操稾耜而〈句,中“口改舟”〉遍天下之川也。

    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

    禦覽引作木臿。

    淮南要略:『禹身執虆垂,以為民先』。

    禦覽引作畚插。

    以彼校此,知非稾耜也」。

    案:「稾」當依釋文雲作「橐」,形近而訛。

    「耜」,說文作「台」,雲:耒耑也。

    然此字當作()。

    說文雲:臿也。

    或從裡,作梩。

    古書多用梩。

    後人不識()字,因誤為台,複改為耜矣。

    橐以盛土,()以刺土,兩者皆謂治水之器,「九」,當作「勼」,說文雲:聚也,從勹、九聲,讀若鸠。

    此作九者,省文。

    或作鸠者,假讀若字也。

    然此九字疑借為救。

    尚書堯典:「方鸠僝功」,說文人部引「鸠」作「救」。

    (唐寫本經典釋文亦作救,蓋古作救,不作鸠也。

    )此九聲、求聲通假之證。

    說文:救、止也。

    「雜」,釋文雲:本或作「籴」,字書所無,疑是「籴」字爛脫右邊,或六朝俗書省訛。

    籴,雜、宵談二類對轉(形亦相近)或本有作籴者也。

    陳景元莊子阙誤所據本,「雜」作「滌」,雲:江南李氏本舊作「雜」。

    案「籴」與「滌」聲同,可證。

    然疑雜聲與壓聲同在談類,借為「壓」字。

    說文:壓,一曰〈寒,去“冫”〉,補也。

    止壓天下之川,即上文所雲湮洪水也。

    書堯典「共工方鸠僝功」,方即防之省文。

    (作「旁」者借字)鸠為救之借字。

    謂防救具功也。

    (僞孔傳訓僝為見,以方鸠僝功為方萬聚見其功,曲說。

    史記堯本紀作共工旁聚布功。

    以聚代鸠本爾雅,亦不可解。

    )與此救壓義正同。

    若以「聚集」解「九雜」,則聚集天下之水,詞義未完,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