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其天下篇曰:「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郭象于「謂之聖人」下出注雲:「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又于「謂之君子」下出注雲:「此四名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又于「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餘謂「不離于宗」至于「民之理也」通是一人。
大區則三:「天人」一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
小區則六,具如本文。
如次言之,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雲:「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别轉」。
論雲:「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别,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别」。
成唯識論十之三雲:「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
是一切平等實性,即是此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此有二種: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法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随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此中天人,當彼經自性身,亦名法身。
此中神人、至人,當彼經受用身。
此中聖人、君子、民,當彼經變化身。
如是大區為三。
次複小區為六者,彼論法身止一,此中天人當之。
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此中至人當彼自受用身,神人當彼他受用身。
又依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化身有三類:一、大化身。
謂如來為應十地已前諸菩薩衆演說妙法,令其修進向于佛果故,化現千丈大身也。
二、小化身。
謂如來為應二乘凡夫說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歸真而得開悟故,化丈六小身也。
三、随類不定。
謂如來誓願弘深,慈悲普覆,随諸種類,有感即應,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等」。
此言變化,亦開三類,此中聖人當彼經大身,此中君子當彼小身,此中民者當彼不定身。
而逍遙遊為開宗明義之文,即以北海之鲲谕染污心;南海之鵬谕清淨心;鲲化為鵬,谕染污心轉為清淨心;其「皆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谕二心本一,而歸于無用之用,即轉妄為真後之自然大用,亦即是逍遙也。
逍遙者愉之緩言,愉即樂也。
逍遙遊明是徃生極樂之義,其他事相同者亦非一二,而最奇者即至樂篇莊子妻死一章,與佛說緣起聖道經義無不同。
達生篇田開之一章,即修三觀之法;而桓公田于澤一章,竟
郭象于「謂之聖人」下出注雲:「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又于「謂之君子」下出注雲:「此四名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又于「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餘謂「不離于宗」至于「民之理也」通是一人。
大區則三:「天人」一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
小區則六,具如本文。
如次言之,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雲:「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别轉」。
論雲:「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别,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别」。
成唯識論十之三雲:「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
是一切平等實性,即是此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此有二種: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法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随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此中天人,當彼經自性身,亦名法身。
此中神人、至人,當彼經受用身。
此中聖人、君子、民,當彼經變化身。
如是大區為三。
次複小區為六者,彼論法身止一,此中天人當之。
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此中至人當彼自受用身,神人當彼他受用身。
又依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化身有三類:一、大化身。
謂如來為應十地已前諸菩薩衆演說妙法,令其修進向于佛果故,化現千丈大身也。
二、小化身。
謂如來為應二乘凡夫說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歸真而得開悟故,化丈六小身也。
三、随類不定。
謂如來誓願弘深,慈悲普覆,随諸種類,有感即應,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等」。
此言變化,亦開三類,此中聖人當彼經大身,此中君子當彼小身,此中民者當彼不定身。
而逍遙遊為開宗明義之文,即以北海之鲲谕染污心;南海之鵬谕清淨心;鲲化為鵬,谕染污心轉為清淨心;其「皆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谕二心本一,而歸于無用之用,即轉妄為真後之自然大用,亦即是逍遙也。
逍遙者愉之緩言,愉即樂也。
逍遙遊明是徃生極樂之義,其他事相同者亦非一二,而最奇者即至樂篇莊子妻死一章,與佛說緣起聖道經義無不同。
達生篇田開之一章,即修三觀之法;而桓公田于澤一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