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枚氏/司儀

關燈
他們的辭令;九年聚集[諸侯國的]樂師和史官,告訴他們文字,讓他們聽習聲音;十一年頒發瑞節[的樣式],同一度量單位,平抑牢禮的僭越,統一度量單位,修治法則;十二年王巡守天下,或在附近的諸侯國接見衆來朝的諸侯。

    凡諸侯因王事而來朝,辨别他們的朝位,規正他們的尊卑等級,協調他們的禮儀,由擯者相禮而朝見王。

    如果有大喪,就告教并協助諸侯行喪禮。

    如果有四方的(諸侯國因遭兵寇而]前來告急的事,就接受他們的見面禮,聽他們叙述情況(而向王報告]。

    凡諸侯國之間的交往,每年(使大夫]相問一次,若幹年[使卿]相聘一次,新君即位就相朝。

     小行人掌管有關接待諸侯國賓客的禮籍,以接待四方的使者。

    命令諸侯國春季進貢,秋季呈報政績,王親自接受,各依照有關該國的禮籍接待他們。

    凡諸侯來朝見王,就前往畿疆迎接并行勞禮。

    到行郊勞禮、為賓客安排館舍以及(諸侯在廟中向王]授玉的時候,都擔任承擯。

    凡四方諸侯國的使者來朝,是大客就擔任擯者[引導他們見王],是小客就接受他們的見面禮,并聽取他們言辭[而轉告王]。

    奉使前往四方諸侯國,(幫助他們]演習并記錄下九等禮儀[中所當實行的禮儀]。

    做賓客的禮包括:[春季]朝見王、[秋季]觐見王、(夏季]宗見王、[冬季]遇見王,以及參加王的會同,這是諸侯國君所行的禮;存問、看望、探視、大聘、小聘,這是王或諸侯派出的]使臣所行的禮。

    出使天下各國以頒給六種瑞節的樣式:山區之國用虎節,平地之國用人節,澤地之國用龍節,都用銅鑄造;通行道路用旌節,出入城門和關卡用符節,經過采邑用管節,都是用竹制造的。

    統一六種瑞玉的樣式:王用的鎮圭,公用的桓圭,侯用的信圭,伯用的躬圭,子用的谷璧,男用的蒲璧。

    六币的配合法:[夏殷二王的後代進獻給王的]圭配以馬,[進獻給王後的]璋配以虎豹皮;[五等諸侯進獻給王的]璧配以帛,[進獻給王後的]琮配以錦;(子男二等諸侯相互行聘禮進獻給對方國君用]琥配以繡,(進獻給國君夫人用]璜配以黼。

    這六種.币,用以和好諸侯。

    如果某國因瘟疫而造成國人喪亡,就命令[其他國家]補助他們财物;如果某國遭受大饑荒,就命令[其他國家]救濟他們糧食;如果某國遭受兵寇之災[而緻使國窮民貧],就命令[其他國家]救助他們資财;如果某國有福慶的事,就命令[其他國家]為他們慶賀;如果某國遭受災禍,就命令[其他國家]對他們哀悼慰問。

    凡屬以上五方面的事,[依照有關法令]力口以治理。

    将天下各國[的自然形勢]對于民衆有利和不利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各國的禮俗、政事、教化治理和刑法禁令能否遵守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将天下各國的反叛、暴亂、作惡和圖謀違反禁令者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将天下各國的瘟疫喪亡、遭受大饑荒和民衆困厄貧窮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将天下各國民衆康樂、和睦相親、安甯太平的情況記載為一書。

    凡此五方面情況,每國按條目分别記載,以向王報告,以[使王]遍知天下的事。

     司儀掌管迎接九等賓客的擯相之禮,以告王應有的儀容、辭令和揖讓的節度。

    王将與諸侯會同,就命令築壇高三層,[壇周圍築矮牆以象宮],宮[的四邊]每邊開一門。

    告訴王會同的禮儀。

    [王]面朝南接見諸侯,向庶姓諸侯行土揖禮,向[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諸侯行時揖禮,向同姓諸侯行天揖禮。

    到設擯者召諸侯見王時,各依所應行的禮:擯上公時站在[壇的]上層,擯侯伯時站在[壇的]中層,擯子男時站在[壇的]下層。

    諸侯向王授玉和進獻禮物時也這樣。

    王向諸侯行裸禮[進獻郁鬯]時也這樣。

    王舉行燕禮時,諸侯就依照年齡大小序尊卑排列座次。

    凡諸公相互為賓[而行朝禮],[賓從來直到返國]主國要五次供給糧草牲牢,[要對賓]行三次問禮,[賓對于主國所緻的禮]每次都要推辭三次而後行拜受禮[接受],每次都要陳列介迎接[前來行禮的]使者;主國對賓行前兩次勞禮時,每次賓都要推辭三次,[然後賓與前來行勞禮的使者進入館舍],[行進中]互行三次揖禮,登階升堂,賓行拜受禮[接受勞禮],使者行拜送禮。

    [第三次]主君親行郊勞禮,賓主交擯傳辭,(賓對主君親行勞禮]三次表達推辭之意,然後乘車[出館舍大門]迎接主君,拜謝主君屈駕親臨,[然後賓與主君進入館舍],[行進中賓主]互行三次揖禮,[來到堂階前,賓要三次讓由主君先升階],[主君]推辭三次,[然後登階升堂],賓行拜受禮[接受主君的勞禮]。

    賓乘車送主君,主君三次轉身推辭,賓于是行再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