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枚氏/司儀

關燈
銜枚氏負責禁止[在朝廷]喧嘩吵鬧。

    王國舉行大祭祀,下令禁止喧嘩。

    出征、田獵,命令軍士銜枚。

    禁止在都城中呼叫、歎息、呻吟,禁止在都城中的道路上邊走邊唱或邊走邊哭的人。

     伊耆氏負責在王國有大祭祀時供給[收藏老臣們]的杖所用的函。

    軍隊出征,授給有爵位者杖。

    供給王賜予老人所需的杖。

     大行人掌管有關大賓、大客的禮儀,用以與諸侯相親睦。

    春季諸侯朝見王而共同謀劃[一年的]天下大事,秋季諸侯觐見王而排列各國功績的高下,夏季諸侯宗見王而陳述各自的謀議,冬季諸侯遇見王而協調相互的謀慮,通過時會[征伐不順服的諸侯]而向四方發布禁令,通過殷同而施行治理天下的政法。

    時聘的時候[對來聘的卿以禮相待]以結好諸侯,殷規的時候[通過命以政事和下達禁令]以除去諸侯國的惡行。

    隔一年[派使者]慰問一次諸侯并把[王的]心志告訴諸侯,贈送祭肉給諸侯以向諸侯緻福,[諸侯有喜慶的事]向他們表示慶賀以增添他們的喜悅,行禬禮[贈送财物]以彌補諸侯國受災的損失。

    用九種禮儀區别諸侯、諸臣的爵命等級,以統一各諸侯國的禮儀,而用以接待諸侯國的賓客。

    上公的禮儀:手執九寸長的桓圭,配有彩繪的九寸長的圭墊,冕服上繪刺九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九存,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扇]繞飾九匝,副車有九乘,設九名介,款待公的大禮用九牢,公的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九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的右軸端旁,[王迎接公]設五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桓圭授給王,并三次進獻方物;王向公行裸禮,兩次向公進獻郁鬯而後公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飨禮款待公并向公行九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公并向公行九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五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公行三次問禮、三次勞禮。

    諸侯的禮儀:手執七寸長的信圭,配有彩繪的七寸長的圭墊,冕服上繪刺七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七脖,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廚]繞飾七匝,副車有七乘,設七名介,款待諸侯的大禮用七牢,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七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前侯處的右邊,[王迎接諸侯]設四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信圭授給王,并三次進獻方物;王向諸侯行裸禮,向諸侯進獻一次郁鬯而後諸侯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飨禮款待諸侯并向諸侯行七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諸侯并向諸侯行七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四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諸侯行兩次問禮,兩次勞禮。

    諸伯手執躬圭,其他禮儀都同諸侯一樣。

    諸子手執直徑五寸的谷璧,配有彩繪的直徑五寸的璧墊,冕服上繪刺五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五脖,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扁]繞飾五匝,副車有五乘,設五名介,款待諸子的大禮用五牢,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五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衡處的右邊,[王迎接諸子]設三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谷璧授給王,并三次進獻方物;王向諸子行裸禮,向諸子進獻一次郁鬯而諸子不回敬王,王用飨禮款待諸子并向諸子行五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諸子并向諸子行五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三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諸子行一次問禮,一次勞禮。

    諸男手執蒲璧,其他禮儀都同諸子之禮一樣。

     凡大國的孤拿豹皮裹飾的束帛做見面禮,跟在小國之君的後面[朝見王],從來直到返國要三次供給糧草牲牢,[王對于孤]不行問禮,行一次勞禮,朝位在[大門外]所乘車的前面,不行交擯傳辭之禮,在廟中行授玉禮時不設相禮者,用醴禮敬孤,其他禮儀都比照小國之君。

    凡諸侯的卿(受君命來向王行聘禮],禮數各比他們的君降低二等,卿以下的大夫、士又相應降低二等。

    王國的畿疆地方千裡。

    王畿之外方五百裡叫做侯服,一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祭祀用物。

    侯服之外方五百裡叫做甸服,二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接待賓客用物。

    甸服之外方五百裡叫做男服,三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宗廟器物。

    男服之外方五百裡是采服,四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縫制祭服的材料。

    采服之外方五百裡是衛服,五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竹、木材。

    衛服之外方五百裡是要服,六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珠玉龜貝等自然之物。

    九州之外叫蕃國,一代新君即位來朝王一次,各用他們寶貴的物品作見面禮。

    王用以安撫各國諸侯的辦法:一年[派使者]普遍慰問一次;三年[派使者]普遍看望一次;五年[派使者]普遍探視一次;七年聚集[諸侯國的]譯官,告訴他們語言,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