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禮

關燈


    堂上陳列兩匹馬和束錦。

    第二天,主賓到朝行拜謝禮。

     大夫饋贈給主賓活的牛、羊、豕各一具,米八筐。

    主賓迎出,兩次行拜禮,大夫的貴臣牽着牛送給主賓,主賓再拜稽首接受。

    大夫的貴臣退下,主賓兩次行拜禮送行。

    上介也是如此。

    衆介都是羊豕各一具,米六筐,都是士牽着羊送上。

     主國國君對主賓行一次食禮,兩次飨禮。

    燕禮用熟禽,開始獻的沒有定數。

    主賓和随介第二天到朝行拜禮。

    對上介行一食禮,一飨禮。

    如果國君不親自獻食,就派大夫各按自己的爵位,穿朝服獻上食禮的酬謝禮物,如同送上饪腥的禮儀。

    沒有傧。

    進獻飨禮的酬謝禮物也是如此。

     主國的大夫對主賓行一次食禮,一次飨禮。

    對上介或者一次食禮或者一次飨禮。

    如果不能親自行飨禮,那麼國君就讓大夫獻上酬謝的禮物,獻上食禮的宥助的禮物。

     主國國君派卿穿皮弁服到(賓住的)館舍還玉圭。

    主賓穿皮弁服,加穿襲衣,在外門外迎接,不行拜禮,引導大夫進門。

    大夫由西階登堂,從西楹柱西邊繞過往東到堂中,主賓在碑的北面聽取主國國君的命令,由西階登堂,從大夫的左邊過來,面朝南接受圭玉,退後背向右房站立。

    大夫下到中庭。

    主賓由碑的北面下堂,面朝東,在東階的東邊把圭玉交給上介。

    上介出去問有何事,主賓迎接。

    大夫送還璋玉,如同初進時一樣。

    主賓露出褐衣,迎接。

    大夫把一束紡絲送給主賓,行聘禮用的璧、束帛、四張鹿皮,都按送還玉圭的禮儀送還。

    大夫出門,主賓送行,不行拜禮。

     主國國君到館舍拜見主賓,主賓避開,上介代主賓聽取國君的命令。

     向行聘國的國君行聘問進獻禮,向國君夫人行聘問進獻禮,拜訪卿大夫,送主賓回國,國君都兩次行拜禮。

    國君退下,主賓跟從,在朝門外請命。

    國君辭謝,主賓退回。

     主賓返回前在朝門外為國君贈送的四隻禽鳥三次行拜禮。

    主國侍奉賓客的人聽憑他行禮。

    然後啟程,在主國的近郊住宿。

    主國國君派卿贈送束帛如同相見時送的禮物。

    主賓在住處的門外接受,如同接受慰勞時的禮儀。

    沒有傧。

    主國國君派下大夫饋贈上介、也是如此。

    派士饋贈衆介,如同他們相見時的禮物。

    大夫親自饋贈,如同他拜訪時的禮物,沒有傧。

    饋贈上介也是如此。

    派人饋贈衆介,如同他拜訪時的禮物。

    主國的士送他們到達國境。

     使者回國到近郊,請郊人報告國君請求回命。

    穿上朝服,在車上插上旃旗,行禳祭後進入國都。

    然後入朝,把禮物陳列在朝堂,以西為上。

    主賓(使者)的所聘國國君贈送的禮物,卿大夫贈送的禮物都陳列,上介是所聘國國君贈送的禮物陳列,其他介都不陳列。

    束帛各自放在他們的庭實上,獸皮在左邊。

    國君面向南。

    卿讓使者進入,使者拿着圭玉垂着絲墊,面朝北,上介拿着璋,絲墊折着,站在使者的左邊。

    回複使命說:“按國君的命令向某國國君行聘禮,某國國君在他的某宮裡接受禮物,某國國君兩次行拜禮,把禮物進獻給某國國君,某國國君兩次行拜禮。

    ”冢宰從國君左邊接過圭玉。

    接過上介的璋,轉達被行聘國國君的命令也是如此。

    主賓拿着被行聘國國君在近郊饋贈的禮物報告說:“某國國君讓某子饋贈。

    ”交給冢宰,拿着放有璧玉的束帛,報告也是如此。

    拿着被聘國國君初次贈給主賓的禮物,把賜予禮物的過程全部報告。

    國君說:“好,你不是善于出使四方嗎?”使者把禮物交給上介,上介再拜稽首。

    國君回兩次行拜禮。

    卿大夫贈予的禮物不報告。

    國君慰勞使者,使者再拜稽首。

    國君回兩次拜禮。

    如果被聘國有進獻之物,就說:“某國國君的饋賜,國君接受他的饋賜嗎?”上介空手向國君報告被聘國國君的賜予,如同上賓的禮儀。

    國君慰勞他,再拜稽首。

    國君回拜。

    慰勞上介也是如此。

    國君命冢宰賜予使者禮物,使者再拜稽首。

    賜予介,介都再拜稽首。

    然後退出。

    皆都送使者到他的門外,然後退回,拱手行禮辭别使者,使者拜謝他們屈尊佐助自己。

     使者把禮物放在大門外,然後到祢廟,在室中擺設筵幾,進獻幹肉、肉醬,陳放酒觞。

    在東階上設席,進獻幹肉、肉醬,室老二獻,士三獻,主人(使者)自酢。

    一人舉起酒爵,獻給随從的人,酬謝随行的人都要謝遍,于是出廟門。

    上介到他的家廟也是如此。

     行聘禮遇上主國國君去世,已經進入國境,就繼續前行。

    不舉行郊勞,不擺設筵、幾,不用醴酒招待主賓。

    主人喪事結束,對主賓行歸禮,主賓隻接受殺了的和活的牛羊豕。

    不贈送紡絲素絹,不送束帛、鹿皮。

     使者返國住宿郊外不贈送禮物。

    遇上國君的夫人、世子去世,國君不接受禮物,派大夫在廟中接受禮物,其他和遇上國君去世相同。

    遇上主國國君去世,國君夫人去世、世子去世,就命大夫代主人穿素色長衣,戴練冠接受。

     行聘國國君如果在使者出發後去世,進入被聘國國境就繼續進行下去。

    行聘國報喪的人沒有到,就在巷門哭泣,在館舍穿喪服。

    接受禮物,不接受飨禮、食禮。

    報喪的人到後,就穿喪服出去。

    隻接受米谷之類的食物。

    使者歸國,拿着圭玉在殡宮複命,從西階登階,不登堂。

    世子就其哭泣的位置,不哭。

    使者及介一一複命如同平時聘問回來。

    複命後,子、臣都哭。

    使者和介稍進靈樞,面朝北哭。

    出殡宮門,露出左臂,束起頭發,從門的右邊進入,站在東階下自己的位置上如同奔喪的禮儀。

     如果主賓(奉命行聘)遇到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去世,就在館舍中哭泣,在居住處穿喪服,不參加飨禮、食禮。

    在歸國時,讓衆介在前,自己穿喪服跟随着。

     主賓進入被聘國國境後去世,聘問之事繼續進行。

    主國國君為他提供喪斂、殡儀之物。

    上介代行主賓的使命。

    主國國君來吊喪,上介充當主人。

    主國國君饋贈的祭奠、送葬的器物必合奠贈諸事之用。

    上介接受主國用主賓的禮儀待己,沒有辭謝。

    不參加飨禮、食禮。

    回國後,上介回複聘問使命,主賓的靈樞停在大門外。

    上介回報完聘問使命,出大門,上介送主賓的靈柩到主賓家。

    國君親自吊喪,殡事結束。

    如果是大夫介去世,也是如此。

    如果是士介去世,為他提供棺木入斂,國君不吊。

    如果主賓沒有轉達國君的命令就去世了,就用棺木收斂,擡到朝門外,上介轉達國君的命令。

    如果介去世,回國回複使命,隻有上介的靈柩擡到朝門外。

    如果介去世,即使是士介,主賓回複完使命,跟随靈柩到介家,殡事結束,然後回自己家。

     小聘叫作“問”。

    不進獻加上璧玉的束帛。

    向主國大臣進獻束錦和馬,不向國君的夫人進獻。

    主國國君不在廟中擺設筵幾,不用酒招待主賓。

    私人見面不登堂。

    不到近郊慰勞主賓。

    主國對待主賓的禮儀,如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