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四 聖賢

關燈
事物之情,精察人倫之序。

    他知道“盡性知命”的高深,必本于孝親敬長之實。

    又知窮神知化的認識天道,原與明禮知樂的人事相通。

    辨别異端之學的似是而非,指明千萬年來未能弄明的疑問。

    自秦漢以後,沒有人能認識到這些道理。

    他認為孟子死後聖學沒有下傳,以接續道統振興斯文作為自己的責任。

    他曾說:“大道之所以不能明于天下,是由于異端之學損害了它。

    過去危及聖學的楊墨中韓之類學說粗鄙而容易看出其荒謬,今日害道的佛老之學深遠而難以明析。

    過去的異端之學迷惑人是利用人的昏昧,今天的異說滲入人心都是利用人的高明。

    佛家自稱能通達天地的玄,而其實不能有為于天下。

    佛家稱他們的學說包容一切無不周詳,其實他們是抛棄了倫常之理。

    佛家自認為其理論窮盡深奧之理、探極精微之處,而玄怪深僻恰恰不能達于堯舜坦蕩平易的大道。

    天下的學問,若不是淺陋而不通達,就必然跑到佛教那裡去。

    自從聖人之道不得明于天下,邪誕妖異之說競相興起,充塞了人民的耳目,把天下沉陷在污泥濁水之中。

    即使有高明才智之士,拘泥于耳目的見聞,生如沉醉,死如夢寐,而不自覺其不明理的迷惑。

    這些都是正路上荒草穢木,堵塞聖學之門的障礙,必須開采出路才能進入大道。

    先生他進身為官是為要喚醒今世的人民,退身隐居要著書明理以垂後世。

    不幸早逝,進退之事都未及作成。

    他辨析精微之論,多少有為世人所見者,是他的學生們傳播的呀。

    先生門下,學生非常多。

    他的言語,淺顯易懂,不論聰明的愚蠢的,聽了都能受益,就象一群人在河裡喝水,雖然各自所需不同,但各自都得到了徹底的滿足。

    他的教人,從尋求知識開始直到知其所止,從内心誠意開始直學到平治天下,從童子初學的“灑掃應對”開始直到入聖人之域的窮理盡性,整個過程都循循而有序。

    他批評世俗的學者舍棄淺近的而務求高遠,身處于下卻窺望高處,導緻自己的輕浮自大而到底也學無所得。

    先生他對待人,明辨其惡但也不拒絕他,以意感人人必能應,教導人人能輕松地聽從,指責人人也不會惱恨。

    不論賢愚善惡,各種各樣的人,他都能得其心。

    奸詐的人在他面前也會奉獻真誠,暴戾傲慢的人在他面前也表現出謙恭。

    聽說他的風範的人就誠服,看到他的德行的人佩服得心醉神迷。

    縱然是小人與他追求不同,考慮利害相妨,時時加以抵毀,但他們退處而自我思考時,沒有不認為先生他是正人君子的。

    先生的治理政事,用寬大去治理惡人導其向善,處于煩瑣的事務中卻寬閑優裕。

    當朝廷法令緊密嚴苛的時候,他也從未學着衆人去作虛應形式逃避職責的事。

    人人都認為法令不當束縛妨礙着無法作事,而他卻能在這種法令下處理得寬綽有餘。

    衆人憂慮很難作的事,而他作得卻很興盛。

    即使在倉卒遇變之時,也不動聲色。

    當監司們紛紛嚴密緊急地觀察州縣官時,他們對待作州縣官的先生他全都很寬厚。

    處置事務時,還有依靠先生處。

    先生他制訂的綱紀條文法度,人們可以效仿着去作。

    至于他引導人民,人民就會跟随,以誠動人而人自然和順,不求外物應己而外物自應之,未曾以自己的誠信施于人時人民已先相信了,這些都是人們無可比拟的。

     14·11侯師聖雲:朱公掞見明道于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

    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俟立。

    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二程遺書》卷十二 [譯文]侯師聖說:朱光庭到汝州拜見程颢,回來後對别人說:“我朱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遊酢、楊時開始去拜見程頤,程頤瞑目而坐,兩人站在門外等待。

    程頤醒後,看着他倆說:“你們還在這裡呀?天已經不早了,算了吧。

    ”及至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14·12劉安禮雲: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氣,盎于面背,樂易多恕,終日怡悅。

    立之從先生三十年,未見其忿厲之容。

    ——《二程遺書》附錄《門人朋友叙述》 [譯文]劉安禮說:程颢先生德性充實完美,純和之氣,充溢前前後後,和樂平易寬大,一天到晚都是愉悅的。

    我跟随先生三十年,從未見過他有憤怒嚴厲的神情。

     14·13呂與叔撰《明道先生哀詞》雲:先生負特立之才,知大學之要;博文強識,躬行辦究;察倫明物,極其所止;渙然心釋,洞見道體。

    其造于約也,雖事變之感不一,知應是心而不窮;雖天下之理至衆,知反之吾身而自足。

    其緻于一也,異端并立而不能移,聖人複起而不與易。

    其養之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