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四 聖賢
關燈
小
中
大
,和氣充浃,見于聲容,然望之崇深,不可慢也;遇事優為,從客不迫,然誠心懇恻,弗之措也。
其自任之重也,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
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不苟潔其去就;吾義所安,雖小官有所不屑。
——《二程遺書》附錄 [譯文]呂與叔作《明道先生哀詞》說:先生他負有獨特之才能,明于高深學問的要旨;博學于文獻而強記之,親身實踐努力探讨;精察人倫明知事理,完全地掌握了人之所以當止;心中如渙然冰消,透徹理解了大道的本體。
他的學問由博而回于約,掌握的就在自己一心一身。
雖然外事作用于我者變化不一,他知道心是應物之主,一心随感而應也沒有邊際;天下之理雖然衆多,他明白萬理于我身,反求于我身則一切理都可自足。
他的修養達到了精誠緻一的境界,異端之學并興也不能改變他的自信之心,聖人再生也不會糾正他的學說。
他的德行養成了,太和之氣充盈透切,表現于聲音容貌,使人望見其崇高淵深,無法輕慢,遇事當為而為,從容不迫,然而其至誠之心誠懇深切,作不好決不舍棄的。
他對自己希望和要求遠大,甯可學聖人而未能達到,也不用小小一善來成就名聲;甯可以天下有一物不受聖人恩澤看作自己的過失,追求使我的君主成為堯舜一樣的明君,不把一時的有利于人作為追求的事功。
他自信笃厚,隻要我的志向能夠推行,就不故作高潔而去其位;隻要是依義而行我心安穩,雖有小官也有所不值得去做。
14·14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雲:康定用兵時,先生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谒範文正公。
公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勸讀《中庸》。
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以為未足,于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嘉祐初,見程伯淳、正叔于京師,共語道學之要。
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晚自崇文移疾西歸橫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
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
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己。
聞者莫不動心有進。
嘗謂門人:“吾學既得于心,則修其辭;命辭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
精義入神者,豫而己矣。
”先生氣質剛毅,德盛貌嚴。
然與人居,久而日親。
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
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
雖有未喻,安行而無悔。
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張子全書》卷十五 [譯文]呂與叔作《橫渠先生行狀》說:仁宗康定年間同西夏交兵時,張載先生十八歲,當時慨然以立功邊疆自許,上書谒見範仲淹。
範仲淹看出他是遠大之器,想要成就他,就責斥他說:讀書人自有讀書人的學問,為什麼要從事于軍事?”于是勸他讀《中庸》。
張載先生讀《中庸》,雖然喜愛,但仍感到不滿足,于是又訪求佛教、道家之書,讀了多年,透徹地了解了佛、道的學說,知道沒有什麼收獲,又返回來讀六經。
嘉祐初年,與程颢、程頤兄弟相會于京城,共同研究道學之大要。
先生他胸中疑問渙然冰釋,自信地說:“我們儒學的理論自身十分充足,為何要尋求别家之說?”于是舍棄異端之學,成為淳厚的儒者。
晚年從崇文院因病去職西歸橫渠鎮,一天到晚恭恭敬敬坐在一間房子裡,身邊放的全是書,俯首而讀,仰首而思,有所得就記下來。
有時半夜坐起來,點上燈燭去寫。
其對聖人之道的追求與精深思考,從未有一刻間斷,也從未有一刻的忘卻。
學生有所問,經常告訴他們學禮并去修養本性,和學問變化氣質的方法,要求學生學習一定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才可以。
聽到他這些話的人無不觸動于心而有所進步。
他曾經對門人說:“我治學心中有所領悟時,就選擇适當的言辭把它表述出來;表述得沒有錯誤,然後用來判斷事務;判斷事務沒有錯誤,我就感到胸中充實了。
精熟義理,達到神奇的境界,就要在事情沒有發生時,先要熟悉有關事情的道理,如此而已。
”先生他氣質剛毅,德性充盛,容貌嚴肅。
但和人相處,時間久了就一天天親近。
他的治家與在外交往,一般說是正己以化人。
人不能信任他,他就返回來修養自身,而不告訴他人。
雖然有的人到底也不理解他的用心,他照常安心而行并不後悔。
所以認識他的與不認識他的人,聞其風而畏服,不符禮義的事,不敢以絲毫加到他身上。
其自任之重也,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
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不苟潔其去就;吾義所安,雖小官有所不屑。
——《二程遺書》附錄 [譯文]呂與叔作《明道先生哀詞》說:先生他負有獨特之才能,明于高深學問的要旨;博學于文獻而強記之,親身實踐努力探讨;精察人倫明知事理,完全地掌握了人之所以當止;心中如渙然冰消,透徹理解了大道的本體。
他的學問由博而回于約,掌握的就在自己一心一身。
雖然外事作用于我者變化不一,他知道心是應物之主,一心随感而應也沒有邊際;天下之理雖然衆多,他明白萬理于我身,反求于我身則一切理都可自足。
他的修養達到了精誠緻一的境界,異端之學并興也不能改變他的自信之心,聖人再生也不會糾正他的學說。
他的德行養成了,太和之氣充盈透切,表現于聲音容貌,使人望見其崇高淵深,無法輕慢,遇事當為而為,從容不迫,然而其至誠之心誠懇深切,作不好決不舍棄的。
他對自己希望和要求遠大,甯可學聖人而未能達到,也不用小小一善來成就名聲;甯可以天下有一物不受聖人恩澤看作自己的過失,追求使我的君主成為堯舜一樣的明君,不把一時的有利于人作為追求的事功。
他自信笃厚,隻要我的志向能夠推行,就不故作高潔而去其位;隻要是依義而行我心安穩,雖有小官也有所不值得去做。
14·14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雲:康定用兵時,先生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谒範文正公。
公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勸讀《中庸》。
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以為未足,于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嘉祐初,見程伯淳、正叔于京師,共語道學之要。
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晚自崇文移疾西歸橫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
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
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己。
聞者莫不動心有進。
嘗謂門人:“吾學既得于心,則修其辭;命辭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
精義入神者,豫而己矣。
”先生氣質剛毅,德盛貌嚴。
然與人居,久而日親。
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
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
雖有未喻,安行而無悔。
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張子全書》卷十五 [譯文]呂與叔作《橫渠先生行狀》說:仁宗康定年間同西夏交兵時,張載先生十八歲,當時慨然以立功邊疆自許,上書谒見範仲淹。
範仲淹看出他是遠大之器,想要成就他,就責斥他說:讀書人自有讀書人的學問,為什麼要從事于軍事?”于是勸他讀《中庸》。
張載先生讀《中庸》,雖然喜愛,但仍感到不滿足,于是又訪求佛教、道家之書,讀了多年,透徹地了解了佛、道的學說,知道沒有什麼收獲,又返回來讀六經。
嘉祐初年,與程颢、程頤兄弟相會于京城,共同研究道學之大要。
先生他胸中疑問渙然冰釋,自信地說:“我們儒學的理論自身十分充足,為何要尋求别家之說?”于是舍棄異端之學,成為淳厚的儒者。
晚年從崇文院因病去職西歸橫渠鎮,一天到晚恭恭敬敬坐在一間房子裡,身邊放的全是書,俯首而讀,仰首而思,有所得就記下來。
有時半夜坐起來,點上燈燭去寫。
其對聖人之道的追求與精深思考,從未有一刻間斷,也從未有一刻的忘卻。
學生有所問,經常告訴他們學禮并去修養本性,和學問變化氣質的方法,要求學生學習一定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才可以。
聽到他這些話的人無不觸動于心而有所進步。
他曾經對門人說:“我治學心中有所領悟時,就選擇适當的言辭把它表述出來;表述得沒有錯誤,然後用來判斷事務;判斷事務沒有錯誤,我就感到胸中充實了。
精熟義理,達到神奇的境界,就要在事情沒有發生時,先要熟悉有關事情的道理,如此而已。
”先生他氣質剛毅,德性充盛,容貌嚴肅。
但和人相處,時間久了就一天天親近。
他的治家與在外交往,一般說是正己以化人。
人不能信任他,他就返回來修養自身,而不告訴他人。
雖然有的人到底也不理解他的用心,他照常安心而行并不後悔。
所以認識他的與不認識他的人,聞其風而畏服,不符禮義的事,不敢以絲毫加到他身上。